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暑过后,健脾保胃战打响,应该这么做

文小叔说  让中医更美更有趣更贴近生活

小暑

是进入长夏的第一个节气(小暑~处暑)

长夏在五脏属脾

因此长夏也称为脾月

2019己亥年水太过,外湿过重

土不及,脾气过弱

本月进入一年当中实实在在的脾胃保卫战

小暑,上蒸下煮模式

每年7月7日或8日进入小暑节气,一个爆发力十足的节气,一个外号叫做“热得快”的节气。

《说文》曰:“暑,热也。暑近湿如蒸,热近燥如烘。小暑前后,南方将进入雷暴季节,“雨热同季”这两种极致的叠加,导致了人最直接的体感就是:

大雨过后,艳阳一照,整个城市就像一个大蒸笼,热气腾腾,人呢,还哗哗在冒汗。

所以《释名》直截了当就说:“暑者,热如煮物也”西北多是干热、干烧模式;而中原、南方则以湿热为主的蒸煮模式。

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 温风至 〕 小暑一到,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

〔 蟋蟀居宇 〕 蟋蟀比人要敏感,由于炎热而离开田野,躲到庭院墙角下避暑;

〔 鹰始鸷  老鹰因为地面的气温太高,所以不在地上待着,而是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你看这三候,看的都是生物的变化,大自然的风、虫、鸟,动物都那么识趣,古人对于这种毒辣天气,只能避其锋芒,做一个浓荫中的隐士。《易经》中小暑的卦象为“遁”,即退避、隐居,正如清代李渔所言:应夏藏,闭门谢客。

小暑脾月之始,重在养脾胃

小暑,是进入长夏的第一个节气(小暑~处暑),王冰在注解《素问·六节藏象论》云:“长夏者,六月也。土生于火,长在夏中,既长而旺,故云长夏也”。天暑下迫,地湿上蒸,易致体内湿热过重,又因2019己亥年,水太过,土不及,大环境容易形成湿土困脾的格局。

“脾者土也,治中央”,《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脾胃为“仓廪之本……通于土气。”《脏气法时论》说:“脾主长夏。”脾胃和长夏的土行相通应,因此长夏也称为脾月。

这段时间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浮于表,散于四肢因为腹部相对较凉,消化力弱,不想吃饭,只想吹着空调吃冰西瓜,这样等于打开门,让外邪长驱直入,白白消耗了自己的阳气库存。

所以说,2019年长夏月是脾胃保卫战,是脾胃保健和养治的重要时期。

身体本是外热而内虚的环境,故天气越热越不可以过于贪凉,以免伤害脾胃阳气,寒邪内伏,遗留病根。

在饮食上,我们只需要记住2个大的原则:

1、生活在南方的朋友,可多食酸。

按中医理论,越近赤道阳气越散。因此,南方的人相对于北方来说,更容易消耗阳气。

如果你刚好是那种在暑热天里,心神散乱、不停出汗、五心不定的时候,可以吃点酸的东西,比如酸的水果、酸梅汤、酸咸菜、酸萝卜老鸭汤、乌梅、五味子……适当吃酸有助于收敛过散的阳气。

酸嘢,征服南宁人味蕾的佼佼者

酸是广西人民的灵魂之光,自夏天开始,广西一带就开始大量腌制酸嘢(普通话翻译酸东西),在当地几乎家家家户户都会制作,他们用这种酸,来抵挡南方的这种常年耗散阳气的热。

2、夏天养生,饮食上要重视温养。

夏天的消化力,反而没有冬天好,因为阳气外浮而中焦阳气不足,我们虽然体外感到很热,但身体内部还是寒的,所以更要吃热的,喝热的。

夏天上市的水果:葡萄、桃子、荔枝、樱桃、龙眼、榴莲多是热性的,都是为了照顾我们脾胃虚寒的人。

古语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吃一碗热汤面、热粥出一身汗,能够带走体内的大量热气,解暑降温,开胃理气,缓解吃过多冷食给身体带来的不适。


馋哭了,再来点胡椒面和烧饼……

还有“伏羊一碗汤,不用开药方”,也是符合冬病夏治的原理,伏羊即入伏后的羊肉。三伏天吃伏羊,可温养中阳、阴阳双补,此汤可开胃口、增食欲、助排汗、通湿热,在夏天喝羊肉汤,事半功倍。

小暑的黄鳝赛人参

小暑时,有两个补养正气的赛人参的食物:荔枝、黄鳝,老传统要在这一天吃它,冬病夏治。尤其是慢性支气管炎、哮喘、风湿等阳虚的人,在小暑时节吃黄鳝进补可达到事半功倍的补益效果。

今天要推荐的正是红枣煲黄鳝汤,以健脾和胃、益气生津为主,鲜美可口,对体倦乏力、少气、头晕、眼花等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 红枣煲黄鳝汤做法 ·

【材料】红枣6~8个,黄鳝400克,猪瘦肉50克。食盐适量,生姜3片。(此量可供3~4人用)

【做法】红枣去核,用清水浸泡片刻。黄鳝用食盐或热水擦去黏液,洗净。猪瘦肉洗净,切块。所有主料一起与生姜放入瓦煲内,加入清水2500毫升(约10碗水量),武火滚沸。改文火煲约1小时,下食盐即可。

黄鳝的蛋白质含量很高,在30多种常见淡水鱼中,仅次于鲤鱼和青鱼,含铁量比鲤鱼、黄鱼高一倍以上,而热量则属于较低的一种,非常适合夏季食用。

中医认为,黄鳝性温,味甘,有补虚损、祛风湿、强筋骨之功效。经过一冬的蛰伏,黄鳝在春季觅食,到了夏季体肥丰满,肉嫩鲜美,营养特别丰富,在小暑至大暑时食用,不仅味美,且滋补功能更趋完备。

小暑,注意户外防暑气

暑气也被医者称为“六淫”之一,即暑邪。又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高温会使人得病,这就是暑病。民间称之为“中暑”。暑气盛极,人就不免受邪,是以中国人以藿香正气来解之。

古语有“冬不坐石,夏不坐木”之说,就是因为夏季湿度大,露天里的木料,如公园里的木凳等,会吸收空气中的水湿,一场暴雨过后,太阳再一晒,木料中的潮气都散发出来。

看起来好像是干的,坐久了便会向外散发湿热之气,会诱发痔疮、风湿和关节类疾病。

受潮的户外木椅

所以,小暑期间如果要在户外乘凉,最好准备一个防潮的薄垫子,尤其是中老年人,一定要注意不要久坐在露天木椅上。

小暑习俗,古人这么做

面对酷热,古人除了躲进屋里,其实也有很多事情要忙的。比如:晒伏、晒书、晒衣、晒背……

(农历)六月徂暑,上无纤云,下有热浪。烈日烤人,但暑热之时,却正是晾衣晒物最好的时候,可以防霉、防虫。

据《燕京岁时记》记载,皇家通常是选在(农历)六月六日前后将各种家什翻出来搬出去,放在光天化日之下晒一晒。晒过的东西上,便有了浓郁的阳光“味道”。

衣物可以晒晒,人也可以晒晒的。

三伏天正是寒性体质调养的大好时机,中医有三伏贴、三伏灸,讲究“夏练三伏”,说的都是利用三伏天这段时间,我们的腠理开放,用一些温通的方法,帮助身体排出陈寒痼冷,越是虚寒的体质,越有效果。

·2019年三伏天,共40天·

初伏:2019年7月12日——7月21日

中伏:2019年7月22日——8月10日

末伏:2019年8月11日——8月20日

“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

三伏贴、三伏灸需要辨证取穴,一般都会建议去中医院现场做。普通人如果想抓住三伏天的天时,推荐一个不花钱的好办法就是晒背了,具体教程等到过几天出啦~

小暑节气

健脾扶阳的黄金时间就此开启啦

吃热的、喝热的

利用三伏天再来一个体质大升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暑 · 防暑养心,健脾除湿!
小暑 | 脾月的开端,利用好健脾扶阳的黄金期,让体质大升级
今日中伏:一年里最宝贵的排寒黄金期,这20天千万别着凉!
雨水养生健脾利湿
小寒|走出养生误区,你可能一冬都补错了
今日播出 | 小暑必吃“三宝”:健脾、益气、解暑,一个不能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