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通俗西藏史(一百)——从东突厥到西突厥

原创2022-07-10 07:30·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

各位喜马拉雅的小伙伴大家好,藏史德云社的老布,又来啦!

上一期咱们把东突厥的来龙去脉捋了捋,这期咱来唠唠西突厥这边的事儿。

东突厥和西突厥的分裂,发生在隋朝的583年(开皇三年)。

之后这两个同宗同源的王系,就开始瞅着对方不顺眼,有事没事都想给对方添点堵。

西部地区的阿波可汗,名叫阿史那·大逻便,是突厥木杆可汗之子。木杆可汗去世后,没有传给儿子,而是让弟弟佗钵可汗继承了大汗之位。

这种情况在游牧政权里,也不算罕见。

因为草原的游戏规则是以强者为尊,如果出现主少国疑的局面,很容易就导致各部离散。

佗钵可汗在位期间,干得相当不错,突厥账下控弦者数十万众,把北周揍得是鼻青脸肿。

开皇元年(581年),佗钵可汗因病去世。

临死前,他反复叮嘱儿子阿史那·庵逻说:“我听说,亲情没有超过父子之情的,我哥哥木杆可汗没有立他的儿子,而传位给了我。我死后,你们兄弟应该让位于大逻便。”《隋书·卷八十四·列传第四十九》

佗钵可汗临死前的叮嘱,一方面是感念哥哥的传位之恩,另外一方面也是知道自己的儿子性格懦弱,不是个强势的君主。

在他看来,大逻便强悍骁勇,不是久居人下之人,与其之后刀兵相见,倒不如儿子直接让贤。

佗钵可汗想得倒是挺好,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不是他儿子庵逻,而是阿史那·摄图

史料里对阿史那·摄图的描述是“长而且雄”,估计是说他在下一代的堂兄弟里,年龄最大,而且最有威望。

等到佗钵可汗去世了,阿史那·摄图站出来当众表示:“若立庵逻,我当率兄弟事之。如立大逻便,我必守境,利刃长矛以相待。”

结果众多贵族一拥而上,把阿史那·庵逻给推上去了。

一场属于突厥人的风暴,终于聚集成型,即将演变成倾盆暴雨。

阿史那·大逻便气坏了,这到嘴的鸭子,愣是让人给抢走了。于是,这兄弟经常派人去辱骂阿史那·庵逻。给庵逻憋屈得,干脆把汗位让给了阿史那·摄图,这就是突厥汗国的最后一任大汗——沙钵略可汗。

让位之后的阿史那·庵逻退居为第二可汗,居独乐水(今蒙古土拉河);

沙钵略可汗的弟弟阿史那·处罗侯做了叶护可汗,居于王庭的东北。

阿史那·摄图稳住阵脚以后,大逻便也没办法了。

他就对摄图说:“我与你都是可汗的儿子,各自继承父亲的事业,可是如今你成为大可汗,尊贵之极,而我却没有任何地位,这是什么道理?!”《北史·卷九十九·列传第八十七》

阿史那·摄图的心里也很忌惮大逻便,为了安抚他,就封他为阿波可汗,统领阿尔泰山附近的地区。

此时,在龟兹以北的鹰娑川(今新疆开都河上游)还有一个达头可汗

他是突厥汗国的缔造者阿史那·土门的弟弟阿史那·室点密的儿子,之后的西突厥王庭,就是以室点密的子孙为尊。

除此之外,在新疆吐鲁番以北的博格达山(贪汗山)附近,还有一个西突厥的小可汗,名叫贪汗可汗。据说他是阿波可汗的弟弟,木杆可汗的儿子。

其实说到这里,大概就能看出来,突厥已经分成了东西两个大板块。按照现代的地理概念来说,东边蒙古草原上的沙钵略可汗、第二可汗、叶护可汗是一拨;西边新疆地区的达头可汗、阿波可汗、贪汗可汗是一拨。

而东西之间离得最近的,阿波可汗和沙钵略可汗的矛盾非常深。因为沙钵略算是变相的,夺走了阿波的大汗之位。

583年(开皇三年)二月,沙钵略可汗整合各种力量,对隋朝再次发动了进攻。

结果西部的达头可汗拒不奉召,而隋军则主动出击,分别在凉州重挫阿波可汗,在白道重挫沙钵略。

这时候,长孙晟再次出面劝说,阿波可汗派使臣到隋朝约和。

沙钵略可汗得知此事后,对阿波愤恨异常,他趁着阿波可汗不在家的机会,举兵突袭阿波的辖区,杀死了阿波的母亲,将部众收归己有。

无处安身的阿波可汗,只能向西投奔了达头可汗。

达头可汗勃然大怒,发兵帮助阿波可汗恢复领地。这时候,曾经归属阿波可汗的部落纷纷来投,很快就聚集起了十万雄兵。

就在这段时间里,新疆吐鲁番附近的贪汗可汗,因为和阿波可汗走得近,遭到了沙钵略的攻击,贪汗可汗被废,也投奔了达头可汗。

另外,沙钵略可汗的堂弟地勤察,因为和沙钵略可汗有矛盾,也率领部落叛归阿波可汗。

就这样双方各领雄兵,打得有来有回。

最逗的是,双方都派使臣来到隋朝,向隋朝求援。

隋文帝一看,你们打得这么热闹这不挺好的嘛。

我带着气氛组给你鼓劲加油,使劲儿打,看谁把谁打服了!《隋书·卷八十四·列传第四十九》

这场内战583年开打,一直打到了603年,打了整整二十年,几乎快赶上隋朝的时间,我们都知道,隋朝也不过只有37年。

全面的内战,结果是两边都没落好,东边的突厥被打得内附隋朝了,西边的阿波可汗被沙钵略的弟弟突袭,绳捆索绑的送到了隋文帝面前。达头可汗也因为部众叛乱,不知所终。

在突厥内战中受益的恰恰是隋朝,如果不是杨广太能作,隋朝的疆域绝不会止步于吐谷浑。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西突厥汗国都运行在起伏不定的曲线上。

强势时(如:射匮 [guì] 可汗、统叶护可汗),西突厥是个可以横着走的存在,曾经联合东罗马,吊打了波斯王朝,建牙于千泉

(这里的千泉,指的是碎叶城以西四百里范围内的一片草原。)

《旧唐书·西突厥传》称之,“北并铁勒,西拒波斯,南接罽宾,悉归之,控弦数十万,霸有西域”。疆域“衔山西海,玉门以西尽属之”,这地方的山,说的是金山(阿尔泰山),海指的是咸海。

衰弱时,则臣民多叛,属部背离,铁勒、薛延陀、葛逻禄、突骑施群起而攻,国家陷入分裂。

西突厥的曲线如此跌宕起伏,大概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是西域其实是个四战之地

西边的波斯大食、东边的隋唐、南边的吐蕃、北边的游牧势力,都在不断地施加影响。

当西突厥强势的时期,它自身的力量不但能抵御周边的影响,还有能力向外输出影响力。

可一旦自身虚弱,周边的影响力,就会让这块广袤土地上的部落愈发割裂,变成一盘散沙。

第二个就是西突厥各部之间,本身也不团结:

咱们在讲论钦陵和郭元振野狐河之会的时候,曾经提到过西突厥的两厢十箭制

当时论钦陵和郭元振在五咄陆部俟斤诸部的问题上反复掰扯,其实说的就是西突厥东西两厢的部落集群。

这两个部落集群,以碎叶川为界,东部的五咄陆部,称为“左厢”;西部的俟斤诸部,称为“右厢”。

然后在两厢下面,又各自分出五个头领“谓之十箭”,合在一起就是“两厢十箭制”,构成了整个西突厥部落。

那么同属于西突厥的部落,为啥要分出左右两厢呢?

这个问题除了各自所处的地域不同以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王系不一样。东边的左厢属于阿波可汗的王系,西边的右厢属于达头可汗的王系,两厢之间也在互相掐。

比如说统叶护可汗是个很有作为的领袖,西突厥在他的带领下,开疆拓土,蒸蒸日上。他为了向东攻击东突厥,跟唐朝结盟,李渊都答应和亲了。

结果东征还没整明白呢,他就被西突厥左厢的小可汗给杀了。然后左右两厢各自推举了一个汗王,分裂为二个汗国互相杀。

最逗的是两个汗国为了获得唐朝的支持,都跑到长安来求亲,说自己是西突厥的正根,对方是山寨的。

结果,李世民对这俩使臣说:“你们国家内部的事儿,都没整明白,天天打仗,和个锤子亲?!先把国王定下来再说!”

统叶护可汗的死是西突厥历史上的标志性事件,直接诱发了一系列后续影响。随着二王并立的乱局开始发酵,本来臣服于西突厥帐下的薛延陀部,于贞观二年(628年)开始东迁。

这支东迁的薛延陀部实力很强,《旧唐书》里记载有“部众七万余户”。结果他们迁到东突厥辖地以后,正好赶上了东突厥的颉利可汗突利可汗,这叔侄二人打得正欢。

颉利可汗见来了这么大一支部落,就像薛延陀征兵征税,薛延陀的首领夷男不愿意,结果两边也打了起来。这时候东突厥的颉利可汗,已经处于四面受敌的状态,位于漠北的回纥六部也在和他打。

应该说唐朝在草原的眼线工作干得不错,李世民很快就知道了,草原上同罗、仆骨、回纥、薛延陀等部落,不服统领,自立君长的情况。他马上就向夷男伸出了橄榄枝,册封他为真珠毗伽[gā]可汗。夷男遂创建薛延陀汗国,建牙于蒙古国杭爱山下,与东突厥分庭抗礼,

薛延陀汗国创建后,“颉利部诸多叛颉利,归于夷男,共推为主”

贞观三年(薛延陀汗国创立不到一年后),唐军挥师北上,一举击倒了东突厥。

我们在看历史的时候,只看到六路大军北伐,曾经的霸主轰然倒地。

其实,早在唐军出兵之前,博弈就已经展开了,薛延陀的向背是这场战争中的重要变量,只不过是李世民抓住了而已。

在贞观四年(630年),西突厥的二王之乱也有了分晓,达头可汗的后裔胜出,这就是肆叶护可汗

只可惜,这位肆叶护可汗比隋炀帝还能作,史称“(其人)性猜狠,信谗言,无统驭之略”。刚刚上位的他,完全不考虑如何安抚左厢部落,执意要带着军队去打东迁的薛延陀。

结果被薛延陀按在地上好顿摩擦,兵败之后的肆叶护可汗一点也没反思,反倒把责任推给了手下的战将,把定国有功的小可汗(乙利可汗)灭族了,然后又疑忌另一个功臣阿史那·泥孰

泥孰一看情况不妙,一脚油门尥到焉耆躲了起来。

肆叶护可汗的这个玩法,迅速失去了人心,不但左厢诸部愈发看不上他,原来支持他的右厢诸部,也不想跟他玩儿了。

贞观六年(632年),干了也就一年多的肆叶护可汗,被人撵走了。大家把跑到焉耆的泥孰迎了回来,这就是咄陆可汗

我们回溯一下时间线,从603年西突厥汗国创立算起,到632年一共只有30年,可汗都换了6代了。这其中两个强势领袖射匮可汗统叶护可汗,加起来就干了21年,可想而知其他几个的执政时间有多短了。

领袖的频繁更换,也是西突厥越来越弱的一个原因。

新上来的咄陆可汗也没好到哪儿去,干了不到两年就去世了。

他虽然执政的时间不长,但在西突厥历史上却是个转折性的人物,因为他是唐朝册封的第一位西突厥可汗。

这标志着唐朝的手,已经伸进了西域。

这时候,就算西突厥再出个英明神武的领袖也够呛,因为力量的天平已经难以逆转了。

唐朝建立初期的情况和隋朝初期极其相似,都是北方受东突厥挤压,西南受吐谷浑袭扰。唐朝的处理方式也和隋朝一模一样,先是在北方草原个势力之间搅和,然后再对西部用兵。

唐朝分别在615年和619年干掉了西秦和大凉两个政权,在河西陇右设置了凉、甘、瓜、鄯、肃、会、兰、河、廓等九州,成功地打通了连接西域的交通线。

然后又在贞观三年(629),降服了陇右的党项部落,设羁縻州安置。最后才是于贞观八年(634),两次重创吐谷浑,完成了河陇战略缓冲区的构建。

于此相应,唐军于贞观四年(630)开进西域,在今天的哈密设置了西伊州

但即便此时,唐朝的手已经伸到了玉门关以西,可唐朝和西突厥的关系依旧还行,没有爆发激烈的冲突。

原因其实非常简单,力所不能及罢了。

手够不着的蛋糕,就是再甜美也啥意义。

李世民不是隋炀帝,他做事情讲究步步为营,谋而后动。

所以唐初在处理西突厥问题时,显得非常谨慎,即便是诱惑在前,也尽量不去触动。

比如说,贞观四年十二月,高昌遣使入朝,表示西域各国希望唐朝发挥影响力,保证双方之间的交易顺畅。

这说明,以西域管控者身份存在的西突厥,其内部的争权内讧,已经严重到影响商业活动的程度了。

李世民一开始挺高兴,随口就答应了,并且派出了使臣。

但在魏征的建议下,李世民又下旨召回了使臣。

同样的,在贞观五年,中亚的康国遣使入朝请求“内附”,再次遭到了李世民的婉拒。

从这例子上看,唐朝在处理西域问题时很谨慎,在力量投送达不到的时候,尽量不去承担过多的责任。

但该来的总会来的,无论如何西部都是唐朝的战略主轴。

这种主轴线的定位,到未必是因为商业利益,而是要在东西突厥之间打进一个楔子,保持双方都弱,不能威胁国家安全的状态。

说起来,东西突厥这对同宗兄弟挺逗的,只要出了一个强势领袖。

那他首要的目标,一定是先干掉另一个突厥,而不是去找隋唐的麻烦。

东突厥强势的时候西征,西突厥强势的时候东征,后突厥强势的时候,再次西征,反正就是互相杀。

杀完了,再说隋唐的事儿。

这种状态真是给了隋唐很大的运作空间,说真的,要是两个突厥保持团结,隋唐很难在军事上有所作为。

李世民自夸说:“我徒兵一千,可击胡骑数万”,其实说的是军事装备和战斗意志。

这东西在一场战役里,确实能左右胜负。但从战略角度上说,后勤补给的短板,谁都没辙。

李世民就是再牛逼,也不可能发展出摩托化步兵来。

西突厥的情况,其实比东突厥更困难。

从中原调兵至西域,运输成本之高,几乎难以承受。

所以,唐朝在西域的步步为营,谨小慎微,其实是受制于技术能力的限制。如果西突厥各部能团结一致,唐军根本不可能有所作为。

这就是唐朝可以一击打倒东突厥,但在西域,从贞观四年(630年)开始,直到高宗显庆四年(659年),才算灭亡了西突厥。

这还是在有西突厥王族配合的情况下,依旧耗时三十年。

然后就是咸亨元年(670年)开始的22年里,安西四镇在唐蕃之间六度易手,直到武周长寿元年(公元692年)才算稳定了下来。

耗时这么久,是因为西突厥,比东突厥强,而且强很多倍吗?

当然不是!

西突厥王室远没有东突厥强势,唯一的原因,就是距离太远。

已经到达到了唐朝力量投送的边界,这就是我之前说过的,西域文化的多元性特点,是基于各种力量的走到这里的时候,都显得步履蹒跚、气喘吁吁。

姚大力教授在讲到西域的混杂文化时,说这么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

一个从中亚出发的商人,在家里的时候,说的可能是粟特语,当他去朝拜佛寺的时候,经文可能是混合梵文的,日常用语可能是吐火罗语,如果他到了于阗,需要用田塞语交易。如果他遇到南边来的劫掠,需要用吐蕃语去解释,如果他要军队办事需要说汉语。在行走的路线上,他还能碰到说波斯语,或者回鹘语的同伴。

其实,西域流行的语言远不止这些,在二十世纪早期去塔里木盆地发掘的德国探险队,就带回去了十七种不同语言的写本。

所以,姚大力教授才会在总结的时候说:“这个地区语言和族裔的多样性,足以和一个国际航空枢纽的复杂程度相比。”

如此花样百出的族裔,会不会让新疆的历史特别有魅力?

这是当然的了。

如果大家感兴趣,多去了解一下新疆的历史吧。咱们不是一个讲新疆历史的节目,只能从框架上梳理一下。就讲到这个层面到此为止了,下一期,咱们主要来聊聊后突厥。

喜欢听音频的朋友可移步喜马拉雅,搜索《通俗西藏史》,老布充满大碴子味儿的口音,将扑面而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通俗西藏史(九十九)——从突厥到东突厥
中国历代民族问题盘点——突厥
大唐帝国扫灭西突厥始末,苏刑公万骑破西突厥十万
一文概述:突厥汗国的前世今生
西突厥汗国:突厥20年内战导致强大突厥汗国分裂
新疆那些事——隋朝时期(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