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通俗西藏史(一百四十五)——誉满天下,谤满天下的哥舒翰(三)

原创2022-12-18 07:30·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

各位喜马拉雅的小伙伴大家好,藏史德云社的老布,又来啦!

咱们上一期讲了天宝六年到天宝十四年期间的哥舒翰,应该说这段日子,他过的挺带劲儿的。战场连续获胜,自己和手下不断加官进爵,两个儿子都被恩赏做了五品官。

真是顺风顺水,花团锦簇的好日子。

不过到了天宝十四年,他的好日子也算过得差不多了。

首先是他自己作得太凶了。

我们之前说过,哥舒翰四十岁以前有两大爱好,一个喝大酒,另一个耍钱。

从军以后,有军规管着,多少能收敛点。可等他坐上了节度使,这片山头数他说话好使,估计他的天性又释放了。

《旧唐书·哥舒翰》的记载是,“翰好饮酒,颇恣声色。至土门军,入浴室,遘[gòu]风疾,绝倒良久乃苏。因入京,废疾于家。

这话的意思就是,哥舒翰好酒贪色,自己把自己祸祸得不轻。他去土门军洗澡的时候,突然得了中风,倒在地上昏迷好久,才醒过来。结果半身不遂了,只能回京养病。

其实英雄人物啊,纵横捭阖、浴血沙场固然很重要,但死的合适也一样重要。

就说哥舒翰,当时他在浴室要是咔嚓一下驾鹤西游了,正经挺好,后面省了很多麻烦事儿。结果呢,偏偏被救回来了,非得弄个晚节不保。

天宝十四年(755年)12月16日,安史之乱爆发,毫无防备的唐朝应对失措连遭败绩。

躺在床上的哥舒翰都被抬出来去守潼关了,结果都大家都知道了,二十万唐军几乎全军覆灭。

这里面有很多都是河陇的百战老兵,所以潼关之败的影响,远非一场战役的胜负这么简单。

然后哥舒翰就被手下人捆着,去见安禄山了。

这下安禄山可算逮着了,神气活现得对哥舒翰说:“哎妈呀,这谁啊!

哎呦,这不伟大的哥舒大人嘛!咋的啦?让人给煮啦!

想当年,你跟我不是挺嘚瑟的吗,现在咋不吱声了呢?!”

要说哥舒翰也是个场面人,咣当一声就安禄山跪下了,说:“我当年那不是狗眼看人低嘛,有眼不识金枪鱼!你老提那事儿,干啥!”

安禄山说的这个当年,还真是确有其事。

当时身为河陇节度使的哥舒翰、朔方节度的安思顺、范阳节度使的安禄山,三个人关系非常不好。

身为董事长的李隆基,特意摆下酒宴,把这哥仨都找来,跟他们说:“你们都是国家重臣,那是俺的左膀右臂,须臾不可或缺。

你看你们仨弄得鸡飞狗跳的,多不和谐社会啊。

得啦,不管以前有啥事儿,都过去。

给我个面儿,以后好好处,咱整得跟亲兄弟似的,我也能省点心。

贵妃还在华清池等着我呢,竟给我添乱!”

这里面安思顺和安禄山的关系很紧张,于是安禄山就想跟哥舒翰热乎热乎。

他对哥舒翰说:"我父亲是胡人,母亲是突厥。您父亲是突厥,母亲是胡人。咱俩这不是一伙的嘛,以后多亲多近啊。我先干为敬!”

结果哥舒翰憋出这么一句话来,“哥读书少,但哥也听说,野狐向自己的洞嚎叫,那是不祥啊,因为它忘本!"

安禄山听了以后,感觉哥舒翰在讽刺他是个粟特人,顿时火冒三丈,把酒杯一摔,骂道:"你个突厥狗,敢这么说话?!"

哥舒翰当时就要发作,一边的高力士瞅着他,微微摇头,哥舒翰算是忍下了这口气。

这就是高力士的本事,诸王公主都叫他“阿翁”,驸马称其为“爷”,这不是白叫的。

其实哥舒翰不光是看不上安禄山,他也一样看不上安思顺。

哥舒翰和安思顺的关系相当迷幻,真是看不出来有什么深仇大恨,但就是他亲手把安思顺给送走了。

我估计大家可能对安禄山这个堂哥不太熟,咱们就简单捋一捋他这辈子。

大概是在开元初年(712年)前后,安思顺所在突厥部落破败了,他就跟着伯父安延偃一起投奔了唐朝。

这个带队投诚的安延偃,就是安禄山的后爹。

当时他们生活在山西朔州附近,这时候的安禄山已经十来岁了,跟堂兄安思顺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这哥俩关系还挺好。

不久之后,安思顺就报名参军来到了陇右。

开元二年(714)七月,吐蕃大举进攻临洮,李隆基派薛讷领兵出征,当时的安思顺已经名列帐下之将,可见他在陇右很快就打开了局面。

到了开元九年(721)的十月,朝廷下诏封赏有功的将领,安思顺从临洮军使,升为洮州刺史,兼莫门军军使,赐物二百段、银三百两、钱五十万。

天宝元年,河西节度使王倕发动了鱼海之战。在这张破袭战的最后,唐军实施了一次反突击,主攻的人安波主和安思顺,打接应配合的,就是哥舒翰。

天宝五年,王忠嗣接任河陇两镇节度使,他提拔哥舒翰为大斗军副使,而这时候大斗军的军使,正是安思顺。

这是两人几乎唯一的工作交集,两个人之间的梁子,就是这时候结下了。

《旧唐书哥舒翰传》里写的是,“为大斗军副使,佐安思顺,不相上下(互不谦让)。”

也就是说,谁瞅谁都不顺眼。

在此期间,安禄山也得到了重用。他知道哥舒翰和堂兄不对付,还帮着安思顺一起收拾哥舒翰。

可见到这个时候,这哥俩的关系还挺好。

然后就是王忠嗣在天宝六年被拿下了,他的辖区被分成了两块,安思顺接过了河西节度,哥舒翰接了陇右节度。

到了天宝九年(750年)的八月,朔方军使因为发放军粮不公,差点引起士兵哗变,李隆基就让安思顺暂代朔方节度使,河西节度使的位置还保留。

结果干了没几个月,到了天宝十年的正月,宰相李林甫遥领了朔方节度使,安思顺又回去专心致志的干河西节度。

结果遥领节度使的李林甫被打脸了,天宝十一年(752年)的三月,朔方节度副使阿布斯,带着手下人叛逃了。

这位阿布斯咱们之前也曾经提到过他,当年王忠嗣坐镇朔方的时候,曾经出兵打击后突厥汗国,阿布斯就是在这个时候,带着部落投奔了唐朝。因为在这场战役中表现出色,他被李隆基赐名为李献忠,并且把他的部落安置在内蒙河套地区。

天宝八年,唐朝发动了石堡城之战,阿布斯也受命参战,归哥舒翰管辖。此战之后,阿布斯因功提拔为朔方军节度副使。

但他的部落士兵很快就被安禄山盯上了,要求把他们迁到幽州去。结果,阿布斯死顶着就是不去。

到了天宝十一年,安禄山东征契丹,又跟李隆基要求,派阿布斯做副将。结果这哥们一看形势不妙,干脆带着部落北逃了。

手下的节度副使都叛逃了,这让遥领节度使的李林甫实在有点跌面儿。于是,他就推荐安思顺兼任了朔方节度使。

大家注意啊,安思顺朔方节度使的位置是李林甫推荐了,而哥舒翰的老上级王忠嗣是李林甫干掉的。

也就是说,这俩人之间的扣,不但没松开,还越系越紧了。

但是这事儿,其实跟安思顺本人没关系,而且他在朔方干得也挺出色。

阿布斯北逃以后,曾经带兵南下洗劫,被朔方军击败。

随后,他的部落又败在回纥人刀下。这时候,贼心不死的安禄山,又从东面发动了进攻,阿布斯部落大部分投降了安禄山。

之后,这支部落骑兵成了安史叛军的主力之一。

阿布斯带着残部一路西逃,投奔了西域的葛逻禄势力。

但这事儿还没完呢,安思顺和北庭都护程千里展开了联合行动。

他派浑瑊领一支偏师,深入葛逻禄的控制区,经狐媚碛、特罗斯山,大破阿布思部众。

这里的“狐媚碛”,位置应该在新疆托克逊县西南的库米什,也就是银山碛

岑参曾经写过一首诗,描写了银山碛周边的环境:

银山碛口风似箭,铁门关西月如练。

双双愁泪沾马毛,飒飒胡沙迸人面。

另外,这位带领偏师,深入西域的浑瑊[jiān],也是一名胡将,出身于铁勒九姓中的浑部。

安史之乱以后,浑瑊成长为唐中期的名将,与李晟、马遂齐名。

天宝十二年的九月,阿布斯被葛逻禄叶护捆着送到了北庭。

解决了阿布斯的问题,是安思顺主政朔方期间的一个重要功绩,朔方军的将领们也顺便获得了一波封赏。

坐镇陇右的哥舒翰一看,你干这么点事儿就受赏,那我手下的弟兄们拼死拼活的差啥呀!

于是,他也在天宝十三年拉了一份长长的名单,请求朝廷提拔手下的将领。

也就是说,安思顺和哥舒翰虽然在行政上没有了交集,但这俩人的关系一点也没好转。

不但他俩的关系没变好,安思顺他和安禄山的关系还变差了。

就是这个时候,李隆基召集了那次酒宴,希望弥合三人的关系,结果安禄山和哥舒翰差点没打起来 。

等到安禄山造反了以后,躺在床上的哥舒翰被抬着去守潼关。

当时的哥舒翰手握二十万大军,几乎是唐军的全部精锐。也就是说,他拥有了从未有有过的话语权。

结果这大兄弟,居然在天宝十五年的二月,伪造了一封书信,说是从潼关以外信使身上缴获,污蔑安思顺和安禄山勾结。然后,自己又总结了安思顺的七宗大罪,请求李隆基干掉安思顺。

安思顺这倒霉孩子,虽然之前曾经数次上书表示安禄山必反。结果李隆基不听,就认为是手下之间相互倾轧,坚持要用人不疑。

结果等安禄山真的反了,他又来了个疑人不用,把安思顺弄回长安,做了户部尚书,以郭子仪接任朔方节度使。又把他弟弟安元贞从羽林军大将军的位置上,拿下来做了太仆卿。

这个职务变动就是,从负责皇宫禁卫,改成了负责车马、牧畜的官员。

这回哥舒翰可是拿着“证据”来的,李隆基顺手就把安思顺、安元贞兄弟都弄死了,家属全部流放岭南。

这件冤案直到唐代宗时期,才在郭子仪的请求下平反昭雪。

至于郭子仪为什么要为安思顺平反,我们讲到郭子仪的时候仔细说。

之前我们讲过哥舒翰对王忠嗣的态度,是不是反差巨大?

天宝六年(747年)王忠嗣获罪,哥舒翰接任陇右节度使。他趁着进京面圣的机会,准备去救老上级。当时身边的人对他说:“这事儿不好办啊,要不大家多凑点钱,您带去上下打点一下吧!”

哥舒翰瞅了他一眼,说道:“如果我去能行,要钱有什么用?如果不行,要钱有什么用?!”

哥舒翰说的没错,有能力搞死王忠嗣的一共就俩人:

一个是皇帝李隆基;

一个是宰相李林甫。

这俩人,哪个是钱能收买的?!

但就是面对这俩大BOSS,哥舒翰都没眨眼睛,义无反顾的去了长安。

他见到李隆基以后,俩人一唠。李隆基发现哥舒翰言谈举止挺好,不是那种没文化的愣货,于是对他的态度很温和。

等唠的差不多了,哥舒翰就跪在地上苦苦哀求,“极言忠嗣之枉”,请皇帝刀下留人。

这下李隆基就不爱听了,站起来就走。

结果哥舒翰跪着在后面爬,以后磕地在后面跟着,一边磕,一边嚎啕大哭。

这下把李隆基都给整感动了,算是留了王忠嗣一条小命。

《新唐书哥舒翰传》:会忠嗣被罪,帝召翰入朝,部将请赍金帛以救忠嗣,翰但赍朴装,曰:”使吾计从,奚取于是?不行,用此足矣。”翰至,帝虚心待,与语,异之,拜鸿胪卿,为陇右节度副大使。翰已谢,即极言忠嗣之枉。帝起入禁中,翰叩头从帝,且泣。帝寤,为末贷其罪,忠嗣不及诛。朝廷称其义。

这俩事儿拼起来,就是哥舒翰的性格。

跟我关系好的,掏心掏肺得好;

跟我关系不好的,挖门盗洞的弄死你!

王忠嗣和安思顺都曾经做个哥舒翰的上级,结果他对两个人的态度可谓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这就是人,每个人都是复杂的人,是拥有很多侧面立体式的人。

我们可以拿同一时期的另一个人,出来对比一下。

当时在陇右为官的人里,还有一个名将,他就是李光弼。

说起李光弼,他在平安史之乱中,“功推中兴第一人”,名次还在郭子仪之前。但要说到名气,郭子仪能甩李光弼十条街。

李光弼曾经先后在王忠嗣和安思顺手下为将,两个领导都非常器重他。

王忠嗣在位之时,对李光弼“甚厚,虽宿将莫能比也”

所以石堡城之战前,李光弼特意跑来劝谏,说如果不配合攻打石堡城,可能会引火烧身。

等到安思顺接任河西以后,特别赏识李光弼的人品才干,多方笼络,甚至想把女儿嫁给他。

结果,李光弼是怎么做的呢?

他托病辞官回家了。

这就是李光弼的性格,我要是看不上你,我不跟你玩儿了,但我也不会落井下石的祸祸你。

那么为什么李光弼拒绝了安思顺呢?

可能是因为两个人:

一个是因为王忠嗣;

王忠嗣差点被人弄死,主要是因为李林甫的构陷。

他担心王忠嗣出将入相跟他争权,于是就趁着石堡城之战的机会,纠集了一帮小人诬陷他。

而安思顺跟李林甫走的很近,他兼任朔方节度使就是来自于李林甫的推荐。

所以,李光弼心里这个坎有点过不去。

另外一个人可能就是哥舒翰;

哥舒翰不顾权倾朝野的李林甫,执意要救王忠嗣。这种豁得出去的举动,恰恰是李光弼缺乏的。估计让李光弼既感动,又有点自惭形秽。

哥舒翰和安思顺两人关系处得针尖对麦芒,李光弼可能更倾向于哥舒翰。而且,在他拒绝了安思顺,辞官回家以后,哥舒翰“异其操”,奏归京师”,让他得到了在京为官的任命。

如果要是给哥舒翰相比,李光弼在操守上算是一个完人。但他这种性格,也决定了他在官场上混不开。

如果说整个国家昂扬向上,他又能得到上级主官的青睐,以李光弼的能力封王拜相,都不在话下。只可惜,他遇上了乱世,虽然在后世评价里“有再造唐室之功”,但最后也只落个惊惧而死。

如果我们把哥舒翰、李光弼、郭子仪,这三位名将的人生放在一起比较。你会发现,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真是有点道理。

如果有人挖了哥舒翰他爸的坟,您觉得哥舒翰能忍吗?

当然忍不了,就他这种睚眦必报的性格,连安思顺都容不下,还能容下挖老爸坟的人吗?!

郭子仪就能忍,这就是郭子仪混得开的原因。

如果从成功学的角度上说,哥舒翰、李光弼都是那种能力超强,但性格有缺陷的人,都成不了大事。

郭子仪要是单说打仗,未必有多出色,和他同时代,比他能打的将领,至少还有好几个。

但郭子仪是平衡系的大师,就是吃得开,去哪儿都有人捧,这就没招了。

跟他同时代的,没人比他做得更好了。

所以他是人人都知道的,“手提两京还天子”的大功臣。

但问题是,我们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有时候你会感觉,像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仆固怀恩,这种有缺陷的人,会让我们感觉更亲切。

好啦,这期就先到这里,下一期我们来讲唐朝诗歌里哥舒翰,来看看大诗人们是怎么夸哥舒翰的,又是怎么骂哥舒翰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安史之乱和独立战争(一)
他是掌握唐朝一半军队的节度使,却为何会被皇帝下令处死?
参与平定安史之乱的六大将领都是怎样的结局
安史之乱(3)千古谜团,都知道不能出战,但为啥哥舒翰还是不得不出潼关?(万字篇)
汉殇(26、大唐惊梦(下))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大唐一代名将的人生悲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