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元御《四圣心源》阴阳五行思想探析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JOURNAL

OF

XINJIANGMEDICALUNIVERSITY2009Aug.,32(8)1183

黄元御《四圣心源》“阴阳五行”思想探析

伍镝,照日格图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5551(2009)08-1183-02

“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最重要的基本概念。清代医家黄元御在其著作《四圣心源》中,从“中气”及“升降沉浮”的角度诠释了中医理论,笔者以为其“阴阳”、“五行”思想不同予传统的观念,似能更圆融地表达中医内容。因此希冀对黄氏该思想探析以抛砖引玉,有助于中医研究。

在黄氏《四圣心源・天人解》中,认为“…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枢轴运动,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方其半升,未成火也,名之日木。…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日金。…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四象即阴阳之升降,阴阳即中气之浮沉。”。该段提出中气如轴,水、火、金、木如轮;进而指出水升火降,水升由木而火降过金,揭示了水、火,金、木、土在整体的升降沉浮运动中的协同作用。这种协同作用是在单独个体作用之上形成的整体“气化”过程,不同于“水下衍而火上炎”的简单过程。“水”本身属性趋下,“火”本身属性炎上,在五行协同作用中,水则逆势上行,火则逆势下行,唯有此,水不至于寒冰,火不至于炎炙,才能各自发挥正常的“润泽”和“温煦”之功,同时这种“逆势”又离不开金之肃降、木之疏泄、土之运化升清的功能。在《四圣心源》随后篇章中,从“四时”到人之五脏病证均以此规律演绎贯穿。发前人所未发。

那么,黄氏论述的“阴阳”与传统上阴阳概念有何异同?从《素问》前七篇提出的“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等看,是讨论阴阳基本属性及其“对立统一”互根互用”“转化消长”的关系为主。据阴阳属性而知阴阳虚实是传统的推论方式,如出现畏寒、肢冷、舌淡润、脉沉弱等表现知是阳虚证。但进一步占,为何会表现出这样?阴阳在其问如何运作?也

许没有人想过回答这个问题。

黄氏在《四圣心源》则论及了内在阴阳的运动。如论四时阴阳日“…阳之半升则为春全升则为夏。阴之半降则为秋,全降则为冬。”(卷一・天人解),提出“阳之半升”阴之半降”的概念,认为阳半升为木,为春,阴半降为金为秋,半升的木气显然不同于全升之火气的作用,半降之金气亦然。传统认知上,往往是忽略了“半阴半阳”的问题,可能因为没有注意到阴阳内部变化的霞要意义。黄氏该概念的提出表示“半阴半阳”也有重要作用。表明阴阳非空泛的概念,也完成了阴阳与五行概念可融通的解释。

在《四圣心源・天人解》又言“…土分戊己,中气左旋,阴升而化阳,…阳降lf|i化阴,阴降于右”。,这与前所述“阳升阴降”是否矛盾呢?我们以为这两段合解则更加合理。“阴升

万方数据

而化阳”的这段论述指出前述“阳升”实为“阴化阳升”,阴升并逐渐化阳,非阳能独自由少而壮,故也可言“阴升”。“阳降”道理也是这样。

从上述分析言,似乎“阴升阳降”与“阳升阴降”的说法都可,在《四圣心源》中,黄氏更多的是从水升火降的角度来讨论阴阳升降。“水”为阴,“火”为阳,阴阳运动中,水上行显示了“阴”为主体上升的过程,火下行显示“阳”为主体下降的过程,此“气化”过程与“水下衍而火上炎”截然相反,显示了一个“活的阴阳”。这点显然有别于传统上静态与割裂阴阳的表述。有此认识,则《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用者,卫外而为固也。…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一段更加好理解。“阴者。藏精而起亟”示阴精变化为阳气,由下而上承的过程,“阳密乃固”示阳气由上而下化,变化为阴精,如此则有“因而和之,是谓圣

度”。

在黄氏《四圣心源》中,又是怎样讨论“五行”的概念呢?广义而言,全篇都在讨论“五行”,是黄氏《四圣心源》的核心部分,体现在阴阳、气血、五脏六腑、脉及病证各个方面。如《灵枢・本神》日“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在《四圣心源》中进一步诠释“…盖阳气方升,未能化神,先化其魂,阳气全升,则魂变而为神。魂者,神之初气。故随神而往来。阴气方降,未能生精,先生其魄,阴气全降,则魄变而为精。魄者,精之始基,故并精而出入也”,是五行气化规律在神志上的表现而已。又如论脉日“…升降浮沉,随时变更,寸脉本浮,而一交秋冬,则见沉意,尺脉本沉,而一交春夏,则见浮机。…滑则血盛而气虚,涩则血虚而气盛。肝藏血而肺藏气,故肝脉滑而肺脉涩。肺性收敛,肝性生发,收敛则涩,生发则滑。金自卜敛,木自下发,是以肺脉浮涩『fI『肝脉沉滑。”(卷三・脉法解),是五行气化规律在脉象上的表现而

已。又如“脾为己土,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而主

降,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谓中气。胃主受盛,脾毛消磨,中气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fli善磨,水谷腐熟,精气滋生,所以无病。脾升则肾肝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金火不滞。火降则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卷四・劳伤解)指出五行气化规律在人之五脏病理的变化。从上可见,黄氏《四圣心源》把五行气化规律分析应用到中医许多层

面,显示“阴阳五行”并非宅泛,是可用的。

其二,黄氏《四圣心源》对“五行”的认识,是整体运动中的认识观,这种认识观认为独一个体是无法显现的,只能在整体中认识,除非独一个体处于“病态”才表现出个体的特征如“木日曲直”“金日从革”等。这种五行认识观与传统上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体气机升降理论
俗语中的中医——“心静自然凉”
临症秘要(论升降出入)
郑卢医学'三焦气化″理论
邹学熹说阴阳五行四:五脏学说与气化关系
从中焦斡旋功能,辨识脾胃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