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爱与美的极致淋漓 ...

  摘要:《边城》是一部结合人文美学与理想的作品。它充分表现了作者对于湘西茶峒美丽风景的无限赞美与热爱,和对于温柔质朴的水乡爱情的讴歌与向往,而这一切正是我将这部作品单独挑选出来缓慢咀嚼与评析的主要原因。

  如果一定要我对这部作品加以定义,必将是“爱与美的极致淋漓”方可体现了吧。

  关键字:细腻、淳朴、美、爱情、亲情

  正文:如果你不曾读过《边城》这部作品,或许就不会知晓原来世界上还有一个名为“茶峒”的如同世外仙境般的美丽水乡。

  沈从文先生充分的将自己对于家乡美丽风景的热爱与对人性极致美好的讴歌寄予了这部作品中,《边城》可谓是沈从文先生盛年最好的一部作品。

  著名作家汪曾祺曾评论这部作品时这样说道:“《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

  首先可以提到的是作品中的女主角翠翠,这是一个天真善良、温柔可爱的女孩,是沈从文先生用全力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她身上不仅有作者倾注的淳朴美丽的爱情,同时还有着与年迈却无比兼具生活的真正哲理的爷爷的亲情。

  她是作品中一个无比令人心疼的小姑娘,她在情窦初开的时候与船总顺顺的儿子傩送相遇,他们的相遇会让所有已经在年少时期经历过初恋的人感到内心深处的轻微颤动,因为所有感情的开始似乎都是那么巧合,或者说,那么美好。

  傩送是这部作品中第二个被我喜欢上的角色,说不清具体是为什么,也许是因为他身上那种可爱与单纯,也许是湘西水乡少年本质的的英俊与善良,也或许是因为他对于爱情的简单与执着,他是故事中一个被赋予了期望的人,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应当有人与我一样期望他与翠翠最终能有一个好的结局。

  他在作品中有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我尚且不知我应是得座碾坊,还是得一只渡船,因为我命里或许只许我撑一只渡船。”

  “渡船”是翠翠与爷爷在故事中的象征,也是孤独与漂泊的无限寄托,但在这里却是象征了他与翠翠的爱情,就像是应了挪送心中的想法罢。

  “我宁可要那只渡船,也不愿将自己绑在碾房里。”

  他外表清秀、少言、气质淡雅卓群,在年少时早早的喜欢上了摆渡船的老人的孙女翠翠,在不知情中踏入了爱情的纠葛中,尽管遭遇了亲人对于自己爱情的阻隔,却仍旧孤独的追逐着自己简单质朴的爱情,他这样的少年不仅会得到翠翠的喜欢,同样也会得到我的。

  每个人都不可置否,爷爷是这个故事中一个代表中国传统美德的极具人性美的角色。他虽然年迈,但对于自己唯一的孙女翠翠却是几乎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爱,他身上有着很多为人的精明哲理与思想,他像一只孤独翱翔的雁,保护着自己脆弱的乳雁的同时还要不断地周旋于整片天空,无论晴天或是下雨,无论刮风还是打雷。

  他担心自己走后翠翠无人关照,为她的亲事操心担忧,在有非常好的选择时却还是尽力尊重她的选择,他的身上同时寄予了当代恋爱自由的观念与价值。同时,他也是淳朴厚道却也倔强的老人,他为翠翠美丽而自信骄傲,为了翠翠嫁一个好人家,他不计地位的贫寒低贱,内心凄苦忧虑与责任自信交错,但故事最终令人难以接受的真相是,爷爷在还没有替翠翠安排好亲事时就已经故去了。

  但我仍然愿意倔强的相信,他只是离开了,但永远不曾走的太远。

  天保是作品中另一个让人心疼的角色,他是一个牺牲者,却也是另一个凸显人性美的淋漓角色。他是船总顺顺的大儿子,个性豪爽、慷慨。却与弟弟傩送一同爱上了贫苦摆渡人的孙女,他不计较一切贫寒清苦,为自己的爱情而执着努力,尽管结局是无法两情相悦,却仍然让人感到无尽的美感。

  他是一个为了爱情与亲情牺牲的人,是故事的悲剧必然性,他的死会成为翠翠与傩送爱情悲剧的基垫,但同时也会成为所有人心中的美好。

  作品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情节,就是傩送与天保一同在月下唱歌的事。那是湘西人民在表达自己爱意时的一种特殊的方式,在长长的河流与青翠的山林旁,月色映衬着河水的银光点点,虫儿轻声的鸣叫,月色亮的如同白昼般,就在这时,一个人站在河水的那一头唱起了山歌,他的歌声是如此的婉转悠扬,音调传遍了整条河流,越过渡水到船里来。

  翠翠似乎认为自己做了一个长长的梦,梦里她绕过如弓弦般蜿蜒的河流到对岸去摘了几朵虎耳草,耳边萦绕着唱歌人无尽的温柔与爱,幸福原来是如此的轻易,似乎从来不曾困难。

  《边城》这部作品不仅具有着很浓重的美学色彩,它在为后世抒情散文或小说的创作上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这部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环境描写与心理描写,几近全力的将湘西水乡的美景表现的淋漓尽致,而对于作品中人物的描写也是非常用心和仔细的。

  沈从文先生喜欢借“梦境”或是“幻想”来凸显一个人物对于某种美好事物的向往,就像翠翠在听到那晚月色的下的歌声后就将其当做是自己一场美丽而无暇的梦,梦中的细节却能够具体的展现出情节的真实性,就留给了读者一种莫须有的虚幻美。

  对于作品中的环境描述,我认为一部作品对一个地点的最高描写状态就是,让读者读完后会非常乐意去体会那样的美丽。

  而因为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湘西边上那个名为茶峒的小城从此出了名,后世还亲切的为它改了名叫“边城。”

  我因阅读这部作品而喜欢上这个名为“茶峒”的湘西边城,我也想要去亲身体会那种“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的神秘美感,也想亲眼目睹静水流深的美丽,或是亲身乘一只渡船感受那样的孤独与落寞。

  漫山遍野的青翠、河流的曲折与蜿蜒、撑船的老人与少女、晴日里的暖阳、雨天的瓢泼与慌乱,都成为了《边城》中引人入胜的关键字眼,让人为之着迷,不得不爱上。

《边城》这部作品之所以看起来很美,还有着一些被作者赋予诗意的原因。

潘旭澜在《重读〈边城〉》中谈到:“《边城》的诗意首先来自浓郁的湘西乡土气息。作家通过翠翠和傩送、天保之间的爱情故事。将茶峒的自然景物和生活风习错综有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脚楼,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鸟雀的交递鸣叫……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丽,优美而不加浓涂艳沫。 ”

  刘西渭说《边城》是“一部idyllic(田园诗)杰作”。

由此说来,《边城》必然是与诗意相连,并且紧紧连接无法分开了。

沈从文先生讲述《边城》,就像是儿时母亲为我讲述的童话一样婉转而美好,尽管有人说过它有些拖沓和繁冗,但我仍旧不愿去深究它的不好的那一面,童话之所以能被称为童话,便是因为它极致的美好与愿望代表性,有谁会不愿意热爱童话呢?即便有的话,也应该只是一小部分人群吧。

后来我在翻阅关于《边城》的评论时,还看到了很多将它与鲁迅先生的作品《呐喊》对比而言的评价。

例如:刘洪涛在《〈边城〉:牧歌与中国形象》中所提到的:“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是一部杰作,它的艺术独创性主要在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统中的顶峰之作,它巩固、发展和深化了乡土抒情模式;继鲁迅的《阿Q正传》之后重塑了中国形象。《边城》的牧歌属性与中国形象互为表里,为后发国家回应被动现代化,提供了经典的样式和意绪。进一步的分析还表明,《边城》作为近现代以降文化守成主义思潮在文学上的提炼,为其文本存在深刻的破绽,并有移用异族文化资源等问题,这揭示了主体民族对自我的诗意想象的虚拟性和策略性,以及与西方文学中的异族想象之间的密切联系。”

或很多人所言的《边城》文学价值仅次于《呐喊》,而我想说的却只有寥寥几点,便是无论《呐喊》或是《边城》,一个是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通过文学色彩所凸显的作品,一个是极具理想与人性的美丽的抒情小说,又怎么能够相较而下呢?

像我一开始所言不改,如果一定要我对这部作品加以定义,必将是“爱与美的极致淋漓”方可体现了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考必考名著专栏|《边城》典型人物和作品赏析
【西散原创:征文展示】徐义萍作品 | 渡口
《边城》
洗尽铅华见真情——试探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 学术中华
高考名著阅读《边城》
《边城》书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