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毛泽东评价三国:“《三国演义》令人喜读”
userphoto

2022.08.28 山西

关注

《毛泽东早期文稿》一书中,载有教员批注:“三国竞争之时,事态百变,人才辈出,令人喜读。”此书收录教员青少年时代作品,证明他很早就爱看《三国演义》了。后来,教员多次翻阅《三国演义》《三国志》,经常将两本书对照着看,留下了很多精妙的评语。他关于三国著名人物的论断,尤其值得后人称道。

一、关于曹操

教员对三国中历史人物,点评最多的就是曹操。教员主张对曹操这个历史人物应当实事求是地加以肯定。他认同鲁迅的看法(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其实,曹操是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教员说:“曹操结束汉末豪族混战的局面,恢复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平原,为后来的西晋统一铺平了道路。”在这种历史功绩上,刘备、孙权就显得苍白了许多。三国时期,江南、四川之地并未广泛开发,人口主要集中在江淮以北、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中原由曹操平定,确实功不可没。他曾说“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王,几人称帝”,此言诚非虚也。

教员与保健医生徐涛谈到曹操时,说:“曹操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制,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确实,东汉末期,土地被地主大量兼并,自耕农宁愿依附豪强求得生活,也不愿自己种地、承担繁重的租税。所以豪强的势力越来越强,能够作为地方武装与中央抗衡。曹操打击了豪强,释放了人口,开荒种地,让北方人民又能看到活着的希望了。 

教员在《魏书·刘表传》上批注:杀降不祥,孟德所不为也。孟德是曹操的字。曹操之所以能取得全局的胜利,这与他对俘虏的豁达大度是分不开的。曹操“不杀降”,敢于用人,史书有不少的记载。(自古以来,杀俘虏的人都没有好下场,如白起、项羽、侯景等。)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最大程度地壮大自己的势力,孤立敌人的势力。但是,曹操也干过屠灭徐州的缺德事。所以,后来他子孙的短寿、夭折,可能与这也有关系。

在教员的心目中,曹操不仅是一位“结束汉末豪族混战的局面”,“统一北方,创立魏国”,“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的战功卓著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著名的诗人。对《魏武帝、魏文帝诗注》,这些书上曹操的诗,教员差不多都有批划。教员喜欢在夜里工作,每当疲劳后,就经常低声吟诵曹操的诗,如《观沧海》《龟虽寿》等。他教育子女们:“曹操的文章诗词,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

教员还由曹操讲到过许褚,许褚是曹操的护卫队队长。教员讲初读三国受了一点骗,觉得许褚好像不得了。后来发觉算不得什么。他说:“警卫排的战士都是种田的农民,我看哪个都比许褚厉害。”确实如此,许褚只不过是曹操的一个护卫。可能是因为武艺高强、忠心耿耿,所以做了护卫队长。论起真正的指挥打仗,他比曹仁、夏侯兄弟、张辽们可差远了。但因为是嫡系,所以整个护卫队的人从许褚而下,升迁得都很快。反而真正能打仗的非嫡系将领,如张辽、徐晃、于禁之流,想做方面军总司令肯定是难如登天的。

二、关于诸葛亮

《三国演义》中有许多人物,其中诸葛亮是教员非常推崇的,也是教员在著作和讲话中常常提到的历史人物之一。教员对一些能处理好民族关系的政治家,十分推崇,他说:“诸葛亮会处理民族关系,他的民族政策比较好,获得了少数民族的拥护。”这是指诸葛丞相“七擒孟获”的事。虽然,真实历史上,丞相并没有七擒孟获。但丞相对巴蜀地区少数民族的怀柔政策是很到位的。他一面铁腕镇压反对势力,一面对归附地方减免税收、给予官职等。在平定孟获(其实是个汉人)之乱后,蜀中再无内乱,丞相就放心地北伐去了。

教员说:“刘备得了孔明,说是'如鱼得水’,确有其事,不仅小说上那么写,历史上也那么写,也像鱼跟水的关系一样。”诸葛丞相的出师表已经写得很清楚了,“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丞相后来是在用一生来给刘备报恩,殚精竭虑、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教员指出,对《三国演义》,不但要看战争,看外交,而且要看组织。诸葛亮作为山东人,到了四川,同“地方干部”一起建立了一个很好的根据地。他的意思是说,外来的干部一定要同地方的干部很好地团结在一起,才能做出一番事业。在三国中,刘备托孤去世后,蜀地内外势力蠢蠢欲动。幸而有着刘备古今未见的全权托孤,丞相才大权独揽,安居平五路。之所以说,古今未见,是因为帝王托孤,都是同时给小皇帝找几个顾命大臣,相互掣肘。像刘备这样把所有权力交给一人的情况,亘古未有。因为如果这样做了,大臣就篡位了。但是丞相没有。丞相的忠贞、气节是历史的典范。

丞相团结了荆州派、徐州派、益州本土派,对所有派系都一碗水端平,公平对待。丞相对政敌,从来不下死手。他在北伐中,对李严调粮不力的扯后腿行为,也没有顶格处理。他对所有杖罚二十以上的处罚都要亲自批准,因为只有他的决定、信义、威望,大家才服。所以,丞相积劳成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老奸巨猾的司马懿耗死了。司马懿打仗赢不了丞相,聪明地跟丞相拼消耗。因为魏国土地多、粮食多、运粮路线多,而蜀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物流路线的噩梦,根本耗不过魏国。

丞相的北伐,是已经在调动了巴蜀所有的资源、能量基础上才进行的。在北伐之前,丞相花了7年的时间为蜀汉打造治理基础。他开拓农田、兴修水利、开发盐铁、冶炼矿采、出口蜀锦……,深刻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为什么丞相能被人民推崇两千年?他到底为人民做了什么?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区区巴蜀一块割据之地,古往今来的割据势力,如过江之鲫。但是蜀中人民永远歌颂的最伟大英雄只有诸葛丞相。丞相病逝后,百姓要求为其立庙。与一般淫祀或后代追祭的立庙不同,这次民间自下而上倒逼朝廷,在朝廷拒绝后,仍持续近三十年不绝,目的只有一个:要朝廷为丞相立庙。蜀汉政权灭亡后,成都立刻就出现了丞相的庙宇,民间祭祀从未断绝。底层人民对丞相的推崇能跨越朝代与政权的更迭,延绵千年。

能在风云乱世获得一份难得的安稳,是蜀中百姓的幸福。这份安稳,使丞相去世数十年后依旧“国人歌思”,在五胡乱华、神州陆沉时令人无比怀念;在数百年后国家一统、盛世清明时也无法忘怀,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依旧被人津津乐道。

三、关于刘备

教员评价过:“刘备虽比曹操所见略逊,但刘备这个人会用人,能团结人,终成大事。”老刘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颠沛流离的一生、屡败屡战的一生,值得人尊敬。他从编草鞋为生,到与“万人敌”的关、张结为生死兄弟,到投靠公孙瓒、再到陶谦、袁绍、曹操、刘表,最终逆袭刘璋成功,夺得一片基业。由草根起步,到最后成为三国一方霸主,他的一生确实是一部愈挫愈勇、百折不挠的奋斗宝典。

老刘是个厚道人,一生未干过屠城、杀降的事。在长坂坡,拖家带口的带着老百姓一起走。夷陵之战输了,黄权被迫投降魏国,但他的儿子黄崇却留在了蜀汉。老刘并不追究,后来黄崇还做了高官。蜀汉灭国时,诸葛丞相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张飞之孙张遵、黄权之子黄崇、赵云次子赵广、刘禅儿子刘谌先后拒绝投降,纷纷力战而死或自尽身亡。这可能也是跟老刘的为人厚道、善于团结、恩义广布的仁德分不开的。

老刘打输了彝陵之战,是人生败笔。他败退到白帝城,不愿再走了。一是因为长江三峡的水道必须要靠白帝城扼守,白帝城是四川的门户。二是,他身体不行了,也无颜再回成都了。教员提出过,“惨败原因就在于刘备没有区分与处理好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在谋略中没有抓住主要矛盾。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确定的战略方针是'东联孙吴,北拒曹操’。曹刘是主要矛盾,孙刘是次要矛盾。孙刘的矛盾是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

老刘因二弟被杀,荆州丢失,遂起兵攻打东吴,众臣苦谏都不听,实在是因小失大。正如赵云所说:“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老刘不听,最终惨败收场。

四、关于关羽

教员言道:“关羽去驻守荆州是个错误。关羽这个人虽然斩华雄,诛颜良、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擒庞德,威震华夏,但孤傲自大,刘备封'关、张、赵、马、黄’五虎大将时,关羽怒曰:'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与吾相并,可也。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关羽是很傲气的,但他瞧不起黄忠是有原因的。

教员说:“黄忠本来年迈、体衰,很难取胜夏侯渊。可是诸葛亮使用了'激将法’,把黄忠的勇气鼓动起来了。于是黄忠表示:如不斩夏侯渊于马下,提头来见。结果,黄忠果然杀了夏侯渊。”这里引用黄忠怒斩夏侯渊的故事,教员是想说明战斗意志、士气的重要性。但实际历史上,夏侯渊被杀是与他托大有关。在冲锋时,他孤军深入,碰巧被黄忠斩了。黄忠并不是大将。

所以关羽说:“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这里面张飞、赵云都算是出生入死的兄弟,一个级别的。马超是一方大佬,位与关羽相并,都是可以的。

教员又言:“当孙权派诸葛瑾为儿子向关羽女儿求婚,以结秦晋之好,共伐曹操时,关羽却勃然大怒,说:'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诸葛亮)之面,应斩汝首!再休多言’,诸葛瑾抱头鼠窜而去。孙权便攻占了荆州,孙刘联盟瓦解。”确实,关羽耿直、不够灵活。他拒绝孙权的婚事是对的,因为孙权谈婚事只能找刘备谈,他们的关系才是对等的。孙权要儿子娶关羽的女儿,是在给关羽挖坑。这会引发怀疑,是不是关羽要另立门户单干了,居然直接与孙权结亲。所以,关羽的政治敏锐度是没问题的,只不过处理方式方法粗暴了些,应该委婉点拒绝。

五、关于郭嘉

教员曾提议党政干部看看《三国演义》中的郭嘉传。郭嘉是三国时期的一位著名人物,最初在袁绍部下,但他认为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后经荀彧推荐,成为曹操的重要谋臣,追随左右,策谋帷幄,协助曹操南征北战,擒吕布,破袁绍,北伐乌桓,功绩卓著。郭嘉中年夭折,曹操非常惋惜,称道他:“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攻为高。”

郭嘉足智多谋,而曹操能够问计于郭嘉等谋臣,听取他们的意见,果断作出决策,这说明他是一个知人善用、多谋善断的人物。教员介绍大家看郭嘉传,意思是希望各级领导作事要多谋。他说,多谋善断,这句话重点在“谋”字上。要多谋,少谋是不行的。要与各方面去商量,反对少谋武断。商量又少,又武断,那事情就办不好。谋是基础,只有多谋,才能善断。谋的目的就是为了断。他还说:要当机立断,不要优柔寡断。应当根据形势的变化来改变计划。反对党内一些不良倾向,也要当机立断。在教员的提议下,不少干部认真阅读了郭嘉传,从中得到了深刻的启示,对纠正当时党内存在的头脑发热、脱离实际等错误倾向起了积极的作用。

这在今天,对于我们指导各方面的工作,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其实,仅就郭嘉来说,演义也是夸大了他的作用。因为最后拍板做决断的还是曹老板,郭嘉只是提供一个思路供参考。领导人最难的不是提不出意见,而是要在众说纷纭、纷繁复杂的意见中决策出一条最合理的决定。这非一般人能做到的。还有,郭嘉提的意见也不一定靠谱。打乌桓的时候,在行军路线是走辽西走廊还是燕山山脉,他就提出了错误路线,差点害得曹老板殒命乌桓。

此外,教员也零星点评过周瑜、张飞等一些三国人物。因内容不多,就不再一一列举了。我们主要是通过教员的读三国经历,勉励大家也从古典名著中汲取养分、有所发现、有所提升,能够用来指导自己的工作、生活那就更好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国若此人不死,则魏蜀吴三国均不会亡,司马懿更没有机会_【今日爆点】
曹操最器重谁?不是张辽、郭嘉,而是这位违令截杀关羽的大将
戏话三国戏 之《水淹下邳》《白门楼》
149、程昱对曹操十大功绩
三国人物这么排,应该是没有争议了
「看三国」 庞统死后,三国才真正开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