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清朝宰相陈廷敬的生平事迹
userphoto

2023.03.20 山西

关注

陈廷敬

前言

陈廷敬(1638年12月31日―1712年5月23日),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汉族,泽州府阳城县中道庄(今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人。

顺治十五年(1658年)考中进士,历官内阁学士、经筵讲官、礼部侍郎,历任左都御史、工户二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

康熙十四年(1676年)授内阁学士,康熙二十三年(1648年)礼部右侍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授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陈廷敬辅佐康熙皇帝五十余载,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病逝于京师,康熙帝亲笔为其作诗吊唁、谥号文贞

他与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的关系亦师亦友,康熙、雍正两朝名臣,陈廷敬为官六十余年,历清顺治、康熙两朝,为官刚正不阿、不畏权贵,历主两代宪政,又多次参与定策、改诏工作,功绩卓著。

他以尚书衔参与机务,为清廷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康熙皇帝称赞他“有宰相之才”。

陈廷敬学识渊博,在明史和清史都有记载其生平事迹,他还精通四书五经,所作诗文亦见诸《参野诗选》《说岩诗集》《午亭归去集》等。

陈廷敬为官正直,但同时他也是一个清官,与当时的官员相比他更多的是尽职尽责。

陈廷敬雕像

生平简介

陈廷敬(1638年12月31日―1712年5月23日),字子端,汉族,泽州府阳城县中道庄(今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人。

陈廷敬,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泽州府阳城县中道庄(今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人,生于明崇祯十二年(1638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顺治十五年(1658年)考中进士,由翰林院庶吉士,升任礼部右侍郎,后累迁工户二部尚书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升为吏部尚书,在康熙朝的历史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陈廷敬为官六十余年,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他上可对皇上负责,下可对百姓负责;上可以担当起匡正朝廷的责任,下可以担当起国家的重任。

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最后一位名臣,他一生以刚正廉洁为己任,为官清正廉洁,虽位极人臣却不搞特殊化。

康熙皇帝对陈廷敬的人品十分钦佩,曾说过:“朕自当不负卿也”。在陈廷敬死后,康熙皇帝为其谥号“文贞”。

陈廷敬一生为官清廉,不与权贵勾结,不巴结上司,不阿谀奉承,秉公办事,在当时的官场上,陈廷敬敢于直言、正直的品行和对国家的忠诚都是不可多得的。

他一生官运亨通,先后出任过七品之职,先后担任过工部尚书、左都御史、文渊阁大学士和吏部尚书等要职,深受康熙帝器重。

他为官60余年,在政治上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秉公办事。

政治生涯

陈廷敬刚入朝时,康熙曾让他代写诏书,以代自己下达诏令,陈廷敬非常高兴,但他深知此举违反制度规定,所以没有同意。

后来,康熙又让他撰写朝觐礼仪的文书,陈廷敬也坚决不同意。康熙对此很生气,就斥责他说:“你不能为我而违背制度规定”。

康熙之所以要斥责陈廷敬,是因为他不符合制度规定,但是陈廷敬还是这样做了,康熙去世后,康熙帝按照惯例为新君指定辅政大臣。

由于大臣们意见不一,康熙帝一时也难以做出决定。于是就召集众大臣开会讨论此事。在会议上有一个大臣叫隆科多的对康熙帝说:“这是大学士陈廷敬的主意”。

康熙帝立即对隆科多说:“这是朕的意思”。在之后的决策中,隆科多成为了新的辅政大臣,而陈廷敬也因此成为了辅政大臣,不久后,他就被任命为礼部尚书,正式进入朝堂。

康熙帝继位后,陈廷敬被任命为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及文渊阁大学士,对于朝廷中的一切政务都是非常的熟悉。

雍正

治国理政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陈廷敬随驾出征,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噶尔丹战败后服毒自杀,陈廷敬奉诏回京,在路上被康熙皇帝召见。

陈廷敬奏道:“臣久不任事,恐怕会有不测之祸。”

康熙皇帝说:“国家有今日,朕于你有知遇之恩,但不能因此而辜负你。”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陈廷敬已六十多岁,在张廷玉、明珠、索额图等人的推荐下,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总摄三宫,总理事务。

在辅政期间,陈廷敬为解决土地问题和民族问题作出了贡献,当时甘肃有很多沙漠地区都是沙漠化的区域,陈廷敬上奏:

“欲治天下之政,必先治天下之利……凡遇民田,必令开垦,且必须垦出,乃许其人耕种,并令在荒者得还其田……若民有空地,但不能耕种,亦不许复耕。”

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陈廷敬任户部尚书,他建议康熙皇帝:“对于全国土地、户口、赋役等情况要尽快确定其正确的标准,不要让官吏们任意调整。”

陈廷敬在任时,为解决土地问题上,所做出的贡献也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赞许,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陈廷敬因病请辞,康熙帝应允。

康熙(画像)

次年五月,又召陈廷敬入直办事。

康熙皇帝对他说:“国家的事情很多,你不能样样都参与,你多年来辛苦操劳,这是你的职责,朕离不开你。”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四月十九日,陈廷敬病逝,享年七十五岁,康熙皇帝亲笔作诗为其吊唁,谥号“文贞”。

陈廷敬一生以读书、修志为主要任务,并能在这些方面做出卓越的贡献,他撰写的《康熙字典》和《政治典训》等书籍均受到后人的高度评价。

康熙皇帝称赞陈廷敬说:“我朝名相,实出阁老。”《康熙字典》为中国第一部字典,它对后世影响很大,是中华辞书史上的一部杰作。

陈廷敬不仅是一个官员更是一个学者,他具有极高的文学才能和史学修养,这也说明了康熙皇帝对他的器重。

历史功绩

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陈廷敬主持完成了《康熙字典》的编修工作,该字典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字数最多的一部字典。

陈廷敬在参与处理大清国和蒙古事务的同时,还不断地深入民间,考察民情和民间疾苦,对《大清会典》和《大清律例》进行了补充修订,其中不少措施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陈廷敬还亲自处理一些重大的政事,如协助康熙帝解决了李光地、姚启圣、高士奇等人的党政问题;参与康熙朝平定准噶尔叛乱和解决台湾问题;参与平定金川叛乱和台湾林爽文起义;参与审理康熙朝大案。

陈廷敬与当时的一些重臣关系很好,如鄂尔泰、张廷玉、阿桂等人。

陈廷敬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是一个忠于职守的官员,他清廉自守,生活简朴,始终保持着良好的个人操守和高洁的品格。

陈廷敬为官六十余年,历顺治帝、康熙帝两朝,顺治十五年(1658年)中进士后,历任翰林院庶吉士、主事、翰林院编修。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任户部尚书,并曾参与制定“永不加赋”的政策和解决百姓欠赋问题。

个人评价

王夫之:陈廷敬身为宰辅,为朝臣班行之首,而于国家大事,犹能洞见其理,使人不敢欺。故能辅成康熙治平之事。为人臣能如此,可谓有君矣。

而圣祖与陈廷敬之关系,则尤亲密也,《明史》载:圣祖之立太子,廷敬与上争持不可,上曰:“此朕家事也!”由是廷敬得专房之权,而圣祖之意遂行;凡大政事,无不经其议定而奏之。

每朝贺,圣祖必亲授笏板,为廷敬等执笏上寿。有一次圣祖在乾清宫召见诸王大臣,而廷敬等各执笏板在身,遂作揖而退。

圣祖问陈廷敬:“尔何以如此?”廷敬奏曰:“臣执笏者臣亦执笏者臣也,非特臣以执笏。”陈廷敬之所以能与圣祖建立如此亲密的君臣关系,其关键在于陈廷敬为国之大者也,其所识大而能见大也。故虽居内阁之要缺者,而实能辅成康熙治平之。

《清史稿》:自康熙初定天下,至陈廷敬卒,凡六载。国朝成法,多出于此。而吏治日滋,政以贿成;法纪弛废,亦缘此而起。故以论事者,亦难一言以概其余;以谈事而谈事者,亦不能一语以尽其理。惟陈廷敬于天下之治乱、国家之盛衰、民生之休戚、风俗之善恶皆洞然精到。故能于一言之中明天下之大体,于一事之上识万世之通变。凡天下之治乱、国家之盛衰、民生之休戚,一切大事小情,无不洞见。

王夫之:廷敬为国之大者也;其所识大而能见大矣:其所至者也;其所制法者也。

赵翼:陈廷敬居官能行大道;与人相善已二十年而无己过;于世道人心大节不可少失;公忠体国,居官无私。

李光地:(陈廷敬)居官能守礼法,进止有规绳,无偏党与群小之人似,处上谦下恭,无骄矜与傲刻之态。天下称其为贤相也。

总结

陈廷敬是清史上有名的贤相,他博学多才,为人正直,虽有争议,但不可否认他是一位好的政治家。

他一生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如在任礼部尚书期间,主持了科举考试,废除了八股取士制度,开创了“以八股取士”之先河。

同时,他主持编纂的《康熙字典》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字数最多的一部字典;康熙皇帝亲政后重用汉族官僚,康熙晚年多是以陈廷敬为领袖的重臣,而陈廷敬在晚年也积极为清廷筹划大计。

作为一位明中期以后的政治家,陈廷敬以其政治眼光和政治见解,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政治遗产,陈廷敬与朱轼、周延儒等都是当时有名的文臣武将。

康熙皇帝评价陈廷敬是“清朝大儒”。他不仅是一位好的政治家,更是一位好的思想家。

参考文献

《陈廷敬》

《大清相国》

《中国历代名人》

《中国历代名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陈廷敬五十余年的为官经历
清初名相陈廷敬
朱轼传:一代名臣 帝师元老
佚闻趣事|康熙皇帝妙解“夫”字
一步走了十九年!康熙帝真的特别器重陈廷敬吗?
陈廷敬生平介绍陈廷敬死后康熙亲作挽诗悼之,谥文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