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向军:说不尽的《孔雀东南飞》——读《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作为中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因其口语化的民间特色而获得了无数的读者,因其对爱情悲剧的讴歌而激发了最多的同情,又因其民间集体传承创作而构成了不尽的疑问。

1. 孔雀为何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是全诗开篇的第一句。

据说有个读书人的回答颇受好评,他的答案是:因为‘西北有高楼’!”——这当然只不过是耍了个小聪明的回答罢了,好玩,有趣,但无理。

有人依了紫气东来这类文化认知做了浪漫的赏析,认为孔雀东南飞表达了焦刘二人对爱情的渴望,对生命的渴求。

有人可是做了认真考证,结论是安徽怀山县小市镇刘家山村的刘兰芝的家正在潜山县梅城镇焦家畈村的焦仲卿家的东南方,相距也就是数里地。结论是孔雀东南飞不只是起兴,而是有写实的成分。

哪种说法更好呢?

2. 刘兰芝到底有哪些好?

《孔雀东南飞》流传了近两千年,最根本的动力在于世人对刘兰芝这个美好生命的毁灭所寄予的巨大同情。这正是悲剧美的力量。

那么,刘兰芝身上到底有哪些美好之处呢?

这是个千百年来尤其是近百年来被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讲烂了的问题,但还是值得再梳理一下。

兰芝容貌美。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几句就画出一个绝世美人来。

兰芝女工精。她会织布,会裁衣,会绣花。她织布,三日断五匹;她裁衣,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

兰芝有文才。她不但十六诵诗书,识文断字有才学;而且十五弹箜篌,懂得音律。

兰芝口才好。此诗数处以兰芝的口吻自叙心曲。无论是她面对丈夫时的诉苦,还是她和丈夫诀别时的盟誓;无论是她辞别婆婆时的自贬,还是告别小姑子时的深情;无论是她面对母亲时的哀诉,还是她面对哥哥时的果决,兰芝的话都说得又多又好。

兰芝很勤劳。诗中,兰芝两次对焦仲卿诉说: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兰芝很孝敬。“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她小心翼翼地侍奉婆婆。连焦仲卿也认为女行无偏斜

兰芝重爱情。她对焦仲卿的坚贞爱情自不必多说,无论是平时独守空房,也无论是被休后坚持不再改嫁,更无论改嫁后投水自尽,她始终把爱情放在第一位。

兰芝很善良。即便是面对要休掉她的婆婆,兰芝也还能忍着怨愤说出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的牵挂话。而兰芝面对小姑子时,更是泪落连珠子,同时不忘提醒小姑子对婆婆要“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兰芝很聪明。她从婆婆平时对她的冷眼里,察知婆婆不喜欢她;她从平时和婆婆的交往中,深知被休后“何言复来还;她根据哥哥的性格,预料到自己未来的命运难以做主。

兰芝很刚强。她在被休离开婆家时,刚强地严妆面辞婆婆,不失一个女子的体面与尊严;她在娘家,刚强地力求自己做主,推掉他人的求亲;她在生命的最后,刚强地把自己打扮成最美丽的新嫁娘,然后在出嫁当天最美好的时刻勇敢地毁掉最美丽的自己。

总之,从诗中来看,刘兰芝就是一个通体发光、完美无瑕的女子。如此美好而如此悲惨,如此悲惨而更其美好,这应该是近两千年来世人心中普遍的刘兰芝。

3. 刘兰芝有没有不好处?

在主张多元解读的今天,人们常乐于对文本做出别样的探究来。

既然刘兰芝那么好,为什么当初把她娶回家的焦母却又对她很不满意呢?在刘兰芝身上有哪些不好之处呢?

兰芝挑拔是非,不善反思。她在焦仲卿面前说婆婆的坏话,什么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什么谓言无罪过”“仍更被驱遣,而在婆婆面前说的却是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既口是心非,又利用美色挑拔丈夫和婆婆之间的关系,而没有自我反思之心。

兰芝倔强执拗,性格偏激。她在辞别婆婆时,刻意打扮,分明是向婆婆示威,而辞别之语,更是语含讥讽,因而让阿母怒不止。她在面对哥哥催促时,不是和哥哥认真交流,而是偏激地做出了“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的决定。她的行为正印证了焦母所说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的缺点。

兰芝自作聪明,弄巧成拙。兰芝自知美貌能干,不愁不能改嫁。起初她通过向焦仲卿诉苦,希望焦仲卿能向婆婆施压,结果成了真的被休。被休之初,兰芝并无意将来能再返回焦家,更无意殉情,结果她的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的别辞,引发了焦仲卿吾独向黄泉的誓词,最终她只能以举身赴清池来回答焦仲卿。

兰芝很不成熟,太死脑筋。焦母对兰芝的态度十分不好,兰芝却无力调和婆媳关系。焦仲卿是个有几份软弱、不能当家做主的男人,刘兰芝却不能改变焦仲卿。但是,刘兰芝却要死守着和焦仲卿的爱情,也即死守着焦母做主的那个家庭。对爱情的愚蠢的执著使她失去了改嫁太守之子开始另一份美好爱情的可能。

兰芝意气用事,伤及无辜。太守家央求媒人诚心诚意地向她求婚,太守的儿子又是未婚帅青年,太守家并不因为她是改嫁而有丝毫的怠慢,而是以极隆重的礼节来操办婚事,她却选择在和太守的第五子拜了天地、入了洞房后又溜出来,投水自尽。这是对无辜的太守一家及太守第五子极不负责任的极大伤害。

兰芝貌似聪明,虑事不周。兰芝既然死都不怕,为什么不以死来要挟哥哥和母亲不要逼迫自己改嫁呢?为什么不在和焦仲卿最后一次见面时当下一起自杀呢?为什么不干脆拉着焦仲卿一起私奔呢?

兰芝结婚三年,没有生育。全诗自始自终没有提及兰芝生过孩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当然是兰芝的一个严重的不足。

怎么样?是不是有些开脑洞的感觉!站在焦母的角度来看,刘兰芝的一切美好都恰是其缺点。站在刘兄和太守之子的角度来看,刘兰芝的缺点也够明显。

但人心自有向背,千古以来,世人普遍地为刘兰芝的美好而满心肯定,对刘兰芝之死而掬一捧同情之泪,对直接导致刘兰芝之死的焦母和刘兄持憎恶、鄙夷之情,对做了刘兰芝一天新郎的太守第五子视而不见。这就是文学审美中的人道吧。

4. 刘兰芝到底为何被休?

“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吾已失恩义,虽然焦母似乎已经把休刘兰芝的原因讲得很清楚了,但每个读者都还是忍不住会想:这么美好的刘兰芝,到底为何被休?

《孔雀东南飞》虽是叙事诗,但并没有从焦母的角度叙述“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的具体事情来,一件也没有。这就为读者的探究留下了巨大的空白:焦母说的是真的假的?焦母所说的是表面的还是本质的?焦母没有说出来的原因是什么?

其一、时代说。

刘兰芝所生活的汉末时代,男子深受统治者倡导的道的束缚,而女子深受没有经济地位从而没有家庭地位的束缚,所以,刘兰芝被休的命运是历史的必然,刘兰芝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阶级的悲剧。

但反对者说,这种阶级分析说并不能说明刘兰芝“这一个完美的女子被休的真正原因。因为无论在汉代还是礼教更专制的宋代,女子被休也并非普遍的事,更何况在汉代,女子的婚姻包括改嫁都有相当的自由,太守为儿子求亲就是明证。不能以上纲上线的时代分析说而代替了具体的人物分析。

其二、不育说。

全诗中始终未提刘兰芝是否生有孩子。试想,刘兰芝结婚了二三年,如果生有孩子的话,当时不过一两岁,正是需要哺育、抚养之际,如果此时兰芝被休,孩子—无论生的是男孩还是女孩,当然必定会是焦、刘两家共同的牵挂,至少必定是善良的刘兰芝、焦仲卿的无限牵挂,而且必定会成为超越他们之间爱情的更重要的牵挂,这完全是应该在诗中大写特写一笔的事,可是全诗中竟一字未提。这只能说明,刘兰芝肯定没有生孩子,焦母正是不满兰芝结婚二三年了还没有生孩子,甚至认为刘兰芝根本就不会生孩子。因此,刘兰芝无论再美好,但不能为焦家传宗接代,被焦母所休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反对者说,诗中未提刘兰芝生孩子,不等于刘兰芝一定就没有生孩子。否则,县令和太守怎么可能会争着要为自己未婚的儿子求亲娶一个不会生育的被休的寡妇做正室呢!当时的焦家畈、刘家山、庐江府,彼此相距不过十里八里地,县令和太守家对刘兰芝的情况当然会知道得很清楚。即便刘兰芝真的没有生孩子,那也是焦仲卿的问题,一是他们结婚也才二三年,何况二人还相见常日稀

其三、恋子说。

刘兰芝嫁到焦家后,焦家共有四口人:焦母、焦仲卿、刘兰芝,小姑子。焦母没有了丈夫,其时是一个不可能再改嫁的年轻寡妇,年龄估计正是青春难耐的三十八九岁。表面上她对儿子呵护、疼爱有加,本质上是她有恋子情结。她是把儿子当作了自己的精神寄托,想牢牢地把儿子掌控在身边。她不愿意看到刘兰芝把儿子从自己的身边诱惑走,不愿意看到儿子和刘兰芝恩爱缠绵而冷落了自己。

反对者说,刘兰芝刚嫁入焦家时,“小姑始扶床,那时小姑子不过一两岁最多两三岁。即便小姑子是焦母的遗腹女,焦母守寡也不过才两三年,其间,她既忙于抚养小女,又忙于为儿子娶亲,怎么可能发展出恋子情结?如果她真有恋子情结的话,就不会让儿子及早结婚了,也不会在还没有休掉刘兰芝时就已经开始为儿子向东家的秦罗敷求亲了。

其四、性格说。

在古代固然有女子被休的制度,但那本身并不等于阶级压迫,而无非是另一种的离婚制度,虽然其中含有性别压迫的成分。刘兰芝是那么一个善良识礼、勤劳美好的一个女子,焦母也是一个育儿成人、抚女长大的勤劳女子,同样两个可爱的女子,为什么彼此不能相融呢?为什么兰芝就成了焦母的眼中盯呢?为什么焦母怎么看兰芝怎么不顺眼,而兰芝也觉得怎么努力也不能让焦母喜欢自己呢?此婆媳二人冲突的根源就在于性格不合。媳妇在家庭中不能独立,陪同婆婆的时间远远多于陪丈夫,因此,不同的家庭出身,不同的才学构成,不同的审美观,不同的气质特点,不同的处世方式,便构成了这两个日日相处的都很要强的女人之间难以调和的性格冲突。说到底,焦母主要不是在为儿子娶媳妇,而是在为自己娶儿媳妇、买丫鬟,她不愿意有一个太能干、有个性、难驯服的儿媳妇。

反对者说,不是刘兰芝和焦母性格不合,而是焦母太蛮横、霸道。焦母当然知道兰芝不会陪自己过一辈子,她又是那么爱儿子的,但她从来不考虑儿子和兰芝是否合得来,而只是考虑自己的好恶。焦母的专制独断是兰芝被休的根源所在,品行恶劣的她应负全部责任。

其五、移情说。

“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焦母在兰芝还未被休时就这样告诉儿子。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廓。焦母在焦仲卿计划自杀时还这样劝说儿子。可见,焦母后悔当初从五六里地外的刘家山娶来了刘兰芝,而今她才发现邻近家的女子秦罗敷长得更漂亮,更适合做自己的儿媳妇。焦母的情感完全转移到秦罗敷身上了,怎么看怎么喜欢,于是,她对刘兰芝就日益厌恶了。

反对者说,既然是东家有贤女,当然秦罗敷的美好不是一日两日了,两家又离得很近,焦母和焦仲卿肯定都是熟识秦罗敷的。如果秦罗敷比刘兰芝还要美好,为什么焦母和焦仲卿起初完全没有注意到秦罗敷,而是舍近求远呢?为什么下文的县令和太守宁舍未婚的秦罗敷也要为儿子娶改嫁的刘兰芝呢?可见,焦母并非是真的是欣赏秦罗敷的漂亮,秦罗敷也未必就比刘兰芝更美好,焦母无非是急着另找一个女子来赶走刘兰芝罢了。

其六、偷情说。

焦母之所以不惜斥责、压制儿子以撵走兰芝,从而让儿子和邻近家的女子秦罗敷成婚,她的本意不在于为儿子娶一个什么样的媳妇,而在于自己想结一门怎样的亲家。在他们焦家畈农村,她的邻近家当然不可能是什么高门大户,她并非为了让儿子高攀,而是便于自己和近年里成了鳏夫的秦罗敷的父亲相好。

反对者说,嘻嘻。

其七、爬灰说。

太守当然知道刘兰芝是自己手下的小吏焦仲卿的被休之妻,他当然是早已闻知刘兰芝在方圆百里无双的才艺美貌。他之所以接二连三地委派媒人登门向刘兰芝求亲,之所以急切地在三天之内就要办成这门婚事,并非为了给所谓未婚的第五子娶正妻,而实质上是为了给自己纳一个美色小妾,所以,他才不在乎刘兰芝能否生孩子。

反对者说,呵呵。

其八、阴谋说。

有人经过一番貌似认真的考证后撰写长文,认定庐江郡时任太守为李述,他通过挑拔焦母而控制刘兰芝,从而控制焦仲卿参与政治谋杀,最终完成了曹操所希望的刺杀江东孙策的任务;事成之后,李述又伪造了焦刘二人殉情的情节,以达到杀人灭口的目的。

反对者说,哈哈。

聪明的读者,你愿意接受哪一种说法?或者,你又有了什么新的看法?

5. 刘兰芝到底被谁害死了?

《孔雀东南飞》在过去一千多年里,一直被叫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直到了二十世纪五四运动后才被普遍地称为《孔雀东南飞》。可见,世人一直以刘兰芝为此诗的第一号女主人公。

那么,刘兰芝到底是被谁害死的呢?

头号嫌犯当然是恶婆婆焦母了。焦母面对儿子的苦苦哀求无动于衷,面对儿子的以死相挟,丝毫也不改自己的铁石心肠,则她平时和兰芝在家独处时对兰芝的冷眼冷脸、恶语欺侮自然可以想见。事情很简单,只要焦母不发话休掉刘兰芝,刘兰芝就不会离开焦家,汉末的庐江府就不会有这一出人命案。

刘兄当然是第二号嫌犯了。既然妹妹不羡慕太守家的荣华富贵,不愿意改嫁给太守未婚的第五子,如果刘兄没有催促或逼迫兰芝,那兰芝肯定也不会匆匆地走上了不归路。

刘母也难脱干系。虽然刘母爱女心切,在最初也确曾帮女儿回拒了县令为子求亲,但在太守为子求亲时,刘母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一句话,就也颇有不耐烦的意味了。如果刘母像焦母一样,斥责儿子不要催逼兰芝,能给女儿提供真正家的庇护的话,或许焦刘之事会有转机,大不了刘兰芝终生守寡陪伴母亲,也不用去殉情了。

焦仲卿是兰芝自杀的直接推手。焦仲卿既无力也不敢反抗母亲,也不能带着兰芝私奔另谋它路,而在兰芝被休回娘家之后,他更是一次也没有再到刘家看望过兰芝一次。他对兰芝既不愿放手,但又不能保护、安慰兰芝,诀别时更以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之语来激兰芝。最后,等兰芝率先殉情后,仲卿而后殉情。

太守是兰芝自杀的间接凶手。太守应该清楚下属焦仲卿与娇妻刘兰芝的恩爱深情,应该知道刘兰芝不愿改嫁的主意,他却利用自己的地位、权势、财富,发动强大的求亲攻势,营造强大的娶亲声势,通过左右刘兄和刘母从而左右了刘兰芝。兰芝已经别无选择了。

封建时代是最大的罪魁祸首。如果女子婚后有自己独立的家庭,如果女子有自己的稳定工作和经济收入,如果女子有自己家门以外的社会地位,如果女子有与男子平等的受法律保护的人身自由,如果女子有结婚、离婚、再婚的自由的话,刘兰芝的悲剧就难以发生或极少发生了。即如现代社会,兰芝早把焦母打出家门了,甚至会直接把焦仲卿给休了。但在那样一个时代,兰芝私奔也难,如果兰芝和仲卿选择私奔的话,他们就会受到整个社会包括亲人的鄙视与抛弃;他们别无选择,他们只有选择死,世人可以接受这份感伤并乐于欣赏这殉情之美,近两千年来一直如此。

爱情才是真正的杀手。“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爱情本身就有这种生死相依的宿命。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悲剧早为后世的精彩诗句做了现实的注脚。对于全身心沉浸在爱情中的青年男女来说,纯粹至情的爱,会让“爱情至上”成为他们某一段生命中甘于为之献身的信仰。也因此,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殉情也就拥有了跨越时空的激励、警示和示范意义。

那么,刘兰芝到底是被谁害死的呢?

6. 刘兰芝的悲剧有多少真实的成分?

历史本无真相。文学更无真相。人们只是通过准真相、伪相甚至幻相去探寻可能的真相、自以为的真相甚至臆造的真相。

《孔雀东南飞》中有哪些真相?真相是历史上庐江府确有刘兰芝、焦仲卿二人,二人确实殉情而亡,二人的殉情引发了时人的关注,并最终在后来长达二三百年的时间里形成了《孔雀东南飞》这首长诗。至于其它的真相可就难说了。试想,在今天讯息手段极其发达的今天,我们对于邻居昨天发生的事情真相也难以真切知晓,何况对于1700年前的庐江农村,何况刘焦殉情又经过了漫长的二三百年间的修改传唱!于此可知,上文对《孔雀东南飞》的种种探究,或许曾从某个角度、某个点上贴近了彼时彼地彼人彼事彼情,但必定又绝非全面的真相,而且永远也不可能探知全部的真相。这正是文学的虚幻性与真实性的统一。虚幻中有无限的真实,真实中有无限的虚幻,虚幻和真实的碰撞中有无限的趣味。

也因此,人们还会对《孔雀东南飞》不断地探究下去。而于此,我还想对其中的几处情节做出一些似真似幻的判断。

其一,兰芝的衣饰之多不可当真。

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试想,在庐江乡村,结婚只有二三年,何来如此多的衣物?刘家陪嫁这么多么?兰芝自己做了这么多么?小吏焦仲卿为兰芝买了这么多么?

“著我绣家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对这些精美的衣物和首饰同样不可当真。试想,兰芝当年被休之时与仲卿在内室私语,谁听见了?她自己在内室里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又是谁又看见了?她离开焦家时的那一身打扮和丽质气派,又是谁看见了?是谁在什么时候讲给哪个写诗人了?

这些无非是文学家言而且是后代众多不知名的文学家言而已,哪里能当作记实一般地拘泥并简单地据此去分析和感受人物形象呢!更岂能把它当作史实一般去做考证探究呢!

《孔雀东南飞》作为乐府民歌多用“赋的手法,而赋并非简单的铺叙,而是有一定的夸张成分在内的。“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对这些话一样不能较真认实。而且,这当然也不能认作是刘兰芝当年说的原话,它无非是喜爱、同情兰芝的文学家们运用了铺排夸张的表现手法代兰芝言。

虽然荒唐却也值得一提的是,有人根据诗中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一句,居然分析出兰芝原本是个左撇子,左撇子则右脑发达,右脑发达则情感丰富强烈,情感丰富强烈就导致与婆婆冲突,云云。兰芝左手拿着尺子和剪刀,谁看见了?即便她左手拿过尺子和剪刀,谁认定她就是左撇子了?是其后二三百年间的某个想当然的无名文学家呢,还是两千年后不知道体在铺排时常用到互文手法的某个读者呢?!此句真实表达的意思是:拿着尺子、剪刀和绫罗啊,兰芝两手忙个不停。这是文学的真相。

提此阅读中荒唐至极的事,无非是想再强调,文学要按文学的逻辑来读,不可用庸俗、偏颇的所谓考证来取代真正的文学欣赏。

其二,太守为子求亲之事不可当真。

从诗前的小序来看,兰芝其家逼之,于是她投水而死。但究竟为何逼她?是因为县令为子求亲后来太守也为子求亲而逼她吗?有人家向兰芝提亲必定是有的,提亲人家的家境、郎君条件不错的情况也可能是有的,但像太守家那样迫不急待式地提亲,紧接着决定在三天后就匆忙成婚,又倾尽全力式迎娶的情节,恐怕也还是文学家写诗的需要,是不能当真的。还好,如果当初的某个文学家在太守之后再续写一段皇帝搜掠民间美女而兰芝殉情坚拒的情节的话,此诗可许更可以光耀千古了吧。

其三,兰芝死于新婚之夜一事不可当真。

平心而论说,就此诗所写而言,聪明善良如兰芝,却决意在新婚之夜死在太守家,这实在不妥。兰芝有几天的时间来考虑自己的死,最后却会很不明智地选择这种对太守一家有极大伤害的死法吗?她既进了太守的门,就是太守家的人,死了也是太守家的鬼。太守会那么仁义大度地同意焦刘两家求合葬的要求吗?要知道,这已经不再是焦母和刘兄两家间的事了,根本上成了他们两家和太守家之间的事了。兰芝殉情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给这近十多天里才冒出来的无辜的太守及其儿子一个伤害、难堪、抗议么?——结论是,兰芝是不该也不会以这种方式殉情的!如若不信,有考评癖的大可以对此考证一下。

但是,后世的文学家们需要她以这种方式殉情。这是文学的需要,也是文学的真实。兰芝以最令人瞩目的新嫁娘的身份死在最令人羡慕的新婚当夜,这样的死,就让悲剧之悲到达了极致,对读者产生了最强烈的感染力。至于那无辜的太守一家和太守所谓未婚的第五子,他们原本就很模糊的面孔已经被文学家有意地剪裁、忽略了,更被后世的读者在面对兰芝殉情的巨大悲剧之时无意地完全过滤掉了。太守及其儿子只是作为突出兰芝爱情悲剧的工具一闪即逝,没有人再注意到他们的存在,甚至没有人注意到他们曾经存在过。—结论是,当初并非庐江郡太守为自己的儿子向兰芝求亲。如若不信,有考证癖者对此更可以考证一下。

《孔雀东南飞》的作者们是非常聪明、非常艺术的,他们始终没有叙述一件焦母不满兰芝的具体事,他们也始终没有对诗中的每个人物尤其是所谓的反面人物做过什么评价,他们只是以旁观者的视角,以着力同情惋惜兰芝的笔调,素描式地勾勒了兰芝命运的框架,这不但让《孔雀东南飞》这出悲剧留下了巨大的解读赏析的空间,而且让此悲剧获得了超越现实的真实性和典型性。

经典就是这样,它一经确立,就永远伴随着、呵护着世人前行;而一代一代的个体读者,面对经典永远会有常读常新的思考和感悟。这些思考和感悟极少对经典本少有所增益,而几乎总是读者通过经典对个体生命的确认或校正。《孔雀东南飞》正是如此,刘兰芝正是如此,我的这篇说不尽也是如此。

2018.1.1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孔雀东南飞》课堂教学实录
《孔雀东南飞》
蚂蚁上树:《孔雀东南飞》之人物形象分析
孔雀东南飞
郑州一中侯巍《 孔雀东南飞》精讲案、课件
《孔雀东南飞》:浅析焦仲卿和刘兰芝婚姻悲剧的因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