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者傅国涌谈阅读:普通的儿童文学作品,本来就不值得读
编者按  阅读是儿童成长的不二法门,但受限于时间与精力,儿童的阅读往往难以持续。除此之外,家长对文学作品中负能量的严防死守,更使得儿童阅读步履维艰。儿童阅读究竟应该怎么读?为此,儿童母语教育者傅国涌,来为家长答疑解惑。
随着大语文、整本书阅读等概念的深入人心,阅读的重要性,也逐渐成为社会共识。

但是,面对浩如烟海的读物、五花八门的书单,究竟怎么做选择?背负繁重学业压力的孩子们,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里,应该读什么,怎么读?这些和阅读有关的种种问题,正成为家长们新的困惑。

尤其是近年来,关于“儿童文学”的争议此起彼伏。

比如,有家长发现,市面上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居然出现一些自杀桥段的详细描写;甚至一些经典儿童文学作品,也存在一些负面的情节,或者有和今天时代价值观相悖之处,担心它们会给孩子带来错误导向。

当然,家长们的严防死守,也引起了一些担心,认为这样下去,孩子就没什么书可看了。在知乎上,#现在的小孩子真的脆弱到连儿童文学都看不了了吗?#这一话题讨论,已经有超过400万的浏览热度。


那么,这样的儿童文学,究竟能否进入孩子的阅读书单?什么样的儿童读物,才是好的作品?

当外滩君向著名历史学者、儿童母语教育者傅国涌请教这一问题时,他的回答超乎意料,“关键要看是什么样的作品。普通的儿童文学作品,本来就不值得读。”

在他看来,把孩子的阅读限制在儿童文学,本身就是一种误导,不要把孩子都想象成是“低幼”的。他们完全可以去读那些经过了时间考验、体现了人类恒久价值的经典书籍。

至于作品里可能出现的一些“负能量”,家长根本无须担心,因为那些经典的作者,总是有人道主义底色的。

傅国涌,是当代著名的历史学者,近代史研究涉及不同领域,著作颇丰,2010年还被《时代周报》选为“影响中国时代进程一百人”的十位知识分子之一。

傅国涌

同时,他还是一位心系儿童母语教育的实践者,陆续出版了《美的相遇》《新学记》《寻找语文之美》《寻找古诗之美》《寻找中国之美》《少年日知录》等教育著作。

“知天命”之年,他在自己的一方书房里,开始了微型儿童母语教育实验,希望用阅读,奠定一个孩子基本的人文底色。

《寻找语文之美》傅国涌编

为此,傅国涌设计了一套“与世界对话”的儿童母语课程。

他希望每个孩子在3年的时间,能接触到大约1000位古今中外的作者和经典文本,涉及文学、艺术、科学、哲学等各个领域,以此帮助孩子打开视野,看见一个更辽阔的世界。(文末有傅国涌老师挑选的“国语书塾”部分书目)

特别是现在这样一个可以快速查阅信息的搜索引擎时代,他认为,比知识、方法更重要的,就是拥有广阔的视野。他希望阅读带给孩子的,“不是一滴水,也是一杯水、一桶水,而是呈现一幅江河归入大海的画面。而打多少水取决于每个孩子自身,看你拿的是什么器皿。”
回顾自己的童年、少年岁月,傅国涌感慨,一个人一生遇到什么样的读物,就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少年时期,正是那些滋养、感动、激励过自己的文字,决定了他一生的品质和方向。

外滩君就当下家长最关心的一些阅读问题和困惑,和傅国涌老师进行了交流,希望能够给到家长以启发。

以下为外滩君和傅国涌老师的访谈内容(W=外滩君   F=傅国涌)。

傅国涌


01

要让孩子在经典阅读中
形成自己的判断力




W: 最近,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因为充满说教意味,或是有负面情节等,而受到家长抵制,担心给孩子带来错误引导。您认为,给孩子看的书需要过滤掉“负能量”内容吗?什么才是好的儿童文学?



F:关键是看什么样的儿童文学作品。如果是安徒生这样的作家写的,不须回避,经典作家总是有人道主义的底色。如果是普通的儿童文学作品,本来就不值得读。

况且,把孩子的阅读限制在儿童文学,本身就是一种误导。刻意降低对儿童的阅读要求,制造一种阅读口味,迎合某种商业需要,这里面有个利益链。

至于儿童文学中出现的一些所谓“正面”“负面”,也没有绝对标准,孩子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的,关键是要读真正经得起考验的作品,而不是跟风、随大流,去读一些所谓的“儿童文学”作品,还是要让时间替我们筛选出真正的经典。

真正好的少儿读物,不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式的,将成人世界的现成知识简单地灌输给孩子;而是以孩子为主体,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而非用成人世界的规矩和禁忌来约束他们的天性。

比如:

  • 从国外翻译过来的图文书,如《斯凯瑞金色童书》系列,之所以获得许多孩子的喜爱,首先是因为它尊重孩子,从孩子出发;

  • 剑桥大学的麦克法兰教授写过一本《给莉莉的信》,给孙女讲故事的方式,深入浅出,有大量活泼的细节,10多岁的孩子读来甘之如饴;

  • 德国的博多·舍费尔为孩子们写了一本介绍理财知识的《小狗钱钱》,童话般有趣,又包含了经济学的基本常识;

  • 三联书店曾出过一本《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谈论的问题涉及天文地理、哲学政治、文学艺术。



《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

我相信,孩子的幼稚之中,蕴含着感知世界的独特方式,也有很多潜在的可能性,比如想象力、创造力、梦想、自由等等,少儿读物需要保全和呵护这种天性与潜能。

而中国当代的儿童文学作品,还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



W: 比起经典作品,今天孩子们更容易被大众流行读物所吸引。我们该怎样提高孩子对经典阅读的兴趣?市面上的畅销儿童文学,是否也可以为孩子提供养分?



F:流行的不一定都是好的,正如流行的不一定都是坏的。在我的成长年代,也读过大量的流行读物,也不能说都是负面的,至少不好不坏,有些流行读物也有可能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慢慢沉淀为经典。
适当地接触一些流行读物也未尝不可以,但是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哪些是经典,并把这些经典带入他们的日常世界,让他们在流行与经典之间自由穿梭、自由阅读,逐渐形成自己的判断力。

至于市面上畅销的儿童文学是不是也能提供养分,那要看这部作品本身有没有养分,不能以“畅销”这个标准来讨论。每部作品都是具体的,每个作者也是具体的,不能泛泛而论。




W: 您观察,今天的孩子在人文阅读上的现状如何?还可能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F:今天的孩子正在学校课业与培训班的夹缝中艰于呼吸,最重要的还不是他们天生不爱阅读,而是缺少阅读的时间,这是他们面临的首要问题。然后,才是读什么样的书。

整个舆论的引导,包括各个出版机构的商业竞争,都有可能对孩子的人文阅读产生不正常的影响。孩子们在极为有限的自由呼吸的时间里,能读到的也可能只是一些可有可无、不值得浪费时间的书籍。

我相信,唯一可靠的筛子就是时间,只有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体现了人类恒久价值的书,能轻而易举地进入孩子们的视野,他们的阅读生活才是正常的。当然,前提是把自由阅读的时间还给他们。



02

好的语言
是为孩子选书的第一标准




W: 为了能和经典作品更好地相遇,您建议孩子在阅读前,可以做一些什么准备,掌握什么样的阅读方法或技巧?



F:经典阅读是每一代人接续文明的必由之路,如果一个人终其一生也没有遇见那些代表了不同时代的经典作品,他就只能在文明的门槛外徘徊。

受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衔接人类文明的过程,读书是唯一的一条通道。

至于在阅读前可以做什么样的准备,在我看来,不需要有任何准备,开卷有益,只要你识字,打开就行了。至于理解,每个人可能都不一样。

至于阅读小技巧,我认为没有。愿意花时间去读,愿意安安静静地去读,在书中找到一个更大的世界,比什么技巧都重要。也许,世界上没有比读书更简单的事了,只要捧起一本书,你就可以与任何哲人、伟人平等相对。

傅国涌和孩子们在户外阅读



W: 阅读经典作品有一定的难度,孩子不一定能读懂,甚至可能一知半解。您建议怎么对待那些读不进去的书?



F:读书本来就不要求都能读懂。有些人一辈子只想读自己读得懂的书,一辈子也读不了几本书。一知半解,不求甚解,又有何妨。

不要把读书看作是做习题,以为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必须如何如何,那就读不了书。

读书如同游山,上上下下,进进出出,看见石头、花草、流水,看见人,不是要每块石头、每种花都认识,叫得出名字,看着赏心悦目就可以了。读不进去的书,翻一翻,放下即可,也不用强求的。

经典就是那种小时候可以读,一辈子都可以重读的书。哪些才适合孩子读,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不要把孩子都想象成是低幼的,他们是“幼”,但未必就“低”。

相对而言,哲学经典的门槛高,一般不建议孩子去读。很多文学经典,则是从小就可以去读的。当然也有艰深,孩子读不懂的,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




W: 是否有必要在孩子的童年时期,让他们去广泛阅读文史哲、艺术和科学等各个领域的书籍?能否做一些具体的推荐?



F:在我的印象中,西方世界的孩子也都是从文学阅读起步的,从荷马史诗到神话、寓言、童话,一定优先于其他类型的作品,这没有什么问题。

具体到个人,每个孩子在自己的童年、少年时代遇见什么样的书,则会有不同的造化,其中带有偶然性,正是这偶然性构成了一个个生命的不同底色。

我在童年时偶然遇到的第一本书,是历史方面的连环画,也许就在冥冥之中,决定了一辈子的阅读取向偏重于历史书。

傅国涌和他的书房

在一个孩子阅读的早期,当然应该把触角伸向不同方面,文学、历史、艺术、科学等都可以涉猎。事实上,许多科普著作也有很强的文学性,几乎所有的书都是如此。

我个人以为,在孩子的阅读中,第一要看重的还是语言,如果语言粗糙,无论什么类型都不值得读,连门槛都到不了。好的语言,是一本好书的第一要求。

所以,最关键的还是要把那些语言好的作品带到孩子们的面前。这对老师和家长都是巨大的挑战,因为他们也未必读过。现在许多翻译过来的作品,译笔很糟糕,无法传达原作的精髓,使用的是蹩脚的汉语。所以,要筛选第一流的翻译家的作品。
人间wz
人类观察,人间文字。泛文化批判。
6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当然,读书是很个人的事,每个孩子阅读的趣味有所不同,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他的视野需要自己到书店去东翻西找,慢慢建立起来,这是网上购书代替不了的。在面向大众的访谈中也不适宜开书单,因为读者五花八门、参差不齐。




W: 您在课堂上是怎样带孩子去阅读不同类型文本的?文学、历史、艺术、科学等不同领域的书籍,在阅读方法上有哪些不同?



F:读书,尤其对于孩子们来说,首先是有时间去读,从随便翻翻开始就可以了,无方法可言,也不应该有什么方法。翻着翻着,有兴趣了,可以顺藤摸瓜,一路读下去。

在课堂上,我从不刻意地强调什么,只是将这些相同主题的古今中外、文史哲科的文本带到孩子们的面前,他们自然而然就能明白其中的秘密。

真正的读书只是一种热爱,无须讲究什么方法,也不用寻求什么方法。方法本身就是一种束缚,而读书是一种自由状态,是一个人悄悄地和作者对话,走进一个陌生的精神世界去。

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文本,都是文本,都是由语言表达出来的,而分类是人为的,本质上都有相通之处。所以,也没有什么泾渭分明的界线,放在一起读就可以了。读着读着,慢慢就会贯通。

傅国涌和孩子们共读古今中外的经典文本


03

阅读
是抵抗时代焦虑的最好办法




W: 作为父亲,在家庭生活中,您是怎样引导自己的孩子走进阅读世界的?



F:我们家就是个书库,到处是书。

孩子上初中那年,因为我的书放不下,他的房间也被占领了。他从小摸着这些书的脊背,知道许多作者的名字,虽然那些书他未必打开过。

他有自己的阅读趣味,喜欢世界历史和西方小说。在孩子的童年少年时代,我忙于读书、写书,很少跟孩子一起共读,留下了永远的遗憾。

只是在他少年时代,跟他一起读过《美的历程》和《世界文明史》,但不够细致。

《世界文明史》
威尔·杜兰特著



W: 少年阅读时期的好文摘抄、写读书笔记,曾给您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今天,您还建议学生去好文摘抄和写读书笔记吗?



F:在纸的时代,做笔记、抄书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一方面是备忘,一方面也是留下了有生命体温的物证,保存了最美好的读书记忆。

我仍然认为做读书笔记是有必要的,它就像一个个温暖的脚窝,让你可以看见自己的来路。

我有一个学生,最近这三年做了十五万字以上的读书笔记,读了259种书。我的许多学生都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他们会把自己喜欢的或认为最重要的句子、段落记下来即可。每个人都会找到自己的路子,也没有什么套路。

还有的孩子,在阅读清单上会做详细标记,比如哪一部作品已经做了抄写,哪一部作品写了读书感或是模仿写作,哪些古文和古诗名篇完成了背诵。这些都是孩子们的自由选择和有感而发,我不会做任何要求。

我相信,阅读过的作品,想要最大化地为自己所有、所用,那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

首先要有量的积累,要有时间的沉淀,没有什么力量比时间更强大,要相信时间,相信一切付出的努力都会被看见。

这就是我经常跟孩子们说的“向下扎根,向上生长”。虽然这是一个刷题重于读书的时代,但刷题毕竟是术,读书才是道。




W: 如何看待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关系?阅读输入和写作输出,一定是相匹配的吗?



F:一般而言,一个孩子的阅读和他的写作当然是相互关联的,无法想象一个孩子不读只写。但如果只是乱七八糟地读一些书,也不一定写出像样的习作。

在读与写之间,首先还是读,读是基础。有了大量的阅读,写作自然不会成为问题。

在我的课堂上,我不会教孩子怎么写,甚至也不教孩子怎么读,我只带着孩子去读,让他们看见江河奔流的样子,看见大海的浩瀚,至于能取多少水回去,每个人的器皿不一样。

剩下的时间则交给学生自由写作,随意写些什么回应今天的课堂。 写作,其实就是把自己学到的、见到的、想到的,自然地流露出来,就足以成为好文章了。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今天中国的教育,基本上是一种职业教育,更重视技能培养,认为阅读(特别是非应试的阅读)可有可无。其实,只有非功利的、超越性的自由阅读才能真正成就一个人,才能让他融入到文明人类的行列中。

我相信,一切改变从读书开始,无论将来做什么,阅读都是根基中的根基。

孩子们有感而发,自由写作



W: 近年来,关于孩子如何阅读、阅读什么,已经成为很多家庭的“必修课”,让很多家长感到焦虑和迷茫。在孩子的阅读之路上,您有什么建议给到家长?



F:一个家庭能不能出一个爱读书的孩子,有偶然性。家长能做的就是“留白”,最大限度地留出给孩子自由阅读、自由思考的时间,让他有时间独自沉浸在书的世界里,或陪他一起去选书,一起读书。为此,可以放弃一些培训班。

焦虑是一种被制造出来的时代病,只有真正的阅读,能抵抗铺天盖地、无所不知的时代焦虑,如果培养起了一个孩子爱读书的习惯,有能力在书的世界里汲取精神资源,那还有什么好焦虑的?

所以,我建议就是给孩子留白,少上甚至不上培训班,把时间用来读书和亲近自然。

一个人能走多远,能看见多辽阔的世界,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从童年、少年到青年一路读过的课外书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父母为孩子提供什么样的书。不管是身处好教育还是坏的教育,最有效、最实在、最低成本的方法就是读书,读古今中外经过时间考验的作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让中段孩子坚持每天接受持续默读的淬炼
【团书】一举两得学语文,一套能同时搞定阅读 写作的高分好书
为什么孩子不该过早读四大名著_朱学东_腾讯大家
孩子们喜欢的童书
语文老师说出真话:这类书不必读,不是给家长省钱,是读了没有用
【亲子阅读】“子涵讲童书”系列 孩子阅读的经典指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