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家元典:《老子》、《庄子》
userphoto

2022.09.15 内蒙古

关注
文字的发明与使用,同金属工具的发明与使用,一起构成人类跨入文明门槛的标志。有了文字,人类方可记录自己的见闻、行迹及思考。这种记述由浅入深,由零星片断到汇成篇什。以中国而论,殷人方“有册有典”,而鉴于夏殷两代,“郁郁乎文哉”的周朝,恰值人类文明史上的“轴心时代”(公元前六世纪的前后几百年间),与此间印度创作《奥义书》和早期佛典相先后,也与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群哲创作《理想国》《形而上学》,希伯来先知创作《塔纳赫》(基督教称《旧约全书》)大体同时,中国也有学人记史、载思,初作于西周王官,再创于散落民间的东周诸子,形成以“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为枢机,博议于诸子(《论语》《墨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群籍,我们称之“中国元典”。(摘自《中国文化元典十讲·弁言》)
——冯天瑜
(下文摘自冯天瑜、姚彬彬著《中国文化元典十讲》第四讲第二节)
先秦时期,百家诸子多祖述五经,并各有申发。就道家而言,有学者认为,其与《周易》思想存在密切的关系,“《易经》为古典哲学之源头,经文虽为占筮之书,但具有丰富的人生哲理。《易经》的形象思维及其辩证思维方式,对老子有诸多的启迪。而《易传》,则在诸子思潮的冲击下,将占筮之书逐渐转化而为富有哲学内容的著作,《易传》的哲学化,继承老、庄思想脉络。”[1]近人章太炎、梁启超、胡适等,多以道家中蕴含的现世批判审视精神与现代性价值相契应,构成近现代中国思想启蒙运动的古典资源,弥足珍视。道家的经籍也足以称为中国文化元典。
一、《老子》
先秦道家有四部著名的典籍,即《老子》、《庄子》、《文子》、《列子》。唐天宝元年(742年),笃信道教的唐玄宗下旨设置“玄学博士”,并以这四部道家著作为经典,分别尊为《道德真经》、《南华真经》、《冲虚真经》、《通玄真经》。《列子》、《文子》后世学者多认为其为后世伪托作品(或以大部分内容为伪),《老子》、《庄子》则是先秦典籍无疑,而且对后世的影响也远超其他道家文献,同为轴心时代的卓异创制。
需要说明的是,在中国文化的概念中,道家并不是道教,二者是有区别的。道家是先秦时期的学术派别之一,而道教是直到东汉才形成的一种民间宗教。作为先秦哲人的老子和庄子,实际上并未创立任何宗教,老子被吸收为道教人物,被尊为“太上老君”,是汉代以后的事情。事实上,老庄其人与道教并无直接关系。道教大约出现于公元2世纪前后的东汉时期,并不是由某一位教主独自创立的。道教最初兴起时,便有太平道、五斗米道等好几支道派组织,直到南北朝时期才渐渐被明确地称作“道教”。道教出现以后,它是一个有教义、宗教仪式、固定的信徒和信奉经典的宗教组织,虽然有理论思想,但并不是一个哲学流派。大体来讲,道家追求的是精神的自由和超越,而道教追求的最高目标则是飞升成仙、永生不死。至少在道教的早期,其依托于老子,颇近于“攀龙附凤”的行为。但到了唐代以后,尤其是到了宋元全真派等“新道教”,道教思想则确确实实受到了老庄道家哲学的影响。
关于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分野,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说:
儒家学说是社会组织的哲学,所以也是日常生活的哲学。儒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但是道家强调人的内部的自然自发的东西。《庄子》中说,儒家游方之内,道家游方之外。方,指社会。公元三、四世纪,道家学说再度盛行,人们常说孔子重“名教”,老、庄重“自然”。中国哲学的这两种趋势,约略相当于西方思想中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传统。[2]
道家的创始人为老子,春秋时人,姓李名耳,字聃,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前471年之间,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人。老子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晚近以来有部分学者认为老子晚于孔子,钱穆甚至认为他晚于庄子,成书年代至今仍无法完全确定。不过,当代学界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本《老子》的年代推算,认定其成书至少不迟于战国中期。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孔子曾向老子请教学问,他的年纪应稍长于孔子。
战国末期的法家著作《韩非子》有《解老》、《喻老》二篇,注解与诠释老子论著,篇中之“老”即指老子书,可见战国时老子书已为诸子所研读、阐扬。西汉初年,齐地方士河上公用神仙家观点为《老子》作注,成《老子河上公章句》八十一章,《老子》书名自此流行。汉景帝崇黄老,升《老子》入经,因前三十七章首字“道”,称《道经》,后四十四章首字“德”,称《德经》,合称《道德经》。西汉辞赋家扬雄《汉志·蜀王本纪》说:“老子为关尹喜著《道德经》”。足以证明,自西汉起,《老子》又名《道德经》已为人习用。道教兴起后,封老子为教主,奉为“太上老君”,为最高神位“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即老子)之一,奉《老子》为经典,称《道德经》或《道德真经》。唐高宗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尊《道德经》为《上经》,唐玄宗时则尊称此经为《道德真经》。
《老子》思想博大精深,由宇宙论而人生论,由人生论而政治论。其最高范畴为“道”,“道”并非由人格神所左右,“自然”才是终极效法对象,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由“自然无为”衍出“无为而治”,谴责专制制度的以上凌下,为庶民疾呼,指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一切事物均有正反两面,由对立而转化,所谓“反者道之动”,“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境界工夫上,《老子》提倡“致虚极,守静笃”,认为万物的根源是“虚”、“静”的状态,要努力做到内心的虚灵空寂,得以与天道契合。近人林语堂概括《老子》的思想意义道:
老子本身与“长生不老”之药毫无关系,也不涉于后世道教的种种符箓巫术。他的学识是政治的放任主义与论理的自然主义的哲学。他的理想政府是清静无为的政府,因为人民所需要的乃自由自在而不受他人干涉的生活。老子把人类文明看作退化的起源,而孔子式的圣贤被视为人民之最坏的腐化分子。宛似尼采把苏格拉底看作欧洲最大的坏蛋,故老子俏皮地讥讽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老子觉察了人类智巧的危机,故尽力鼓吹“无知”以为人类之最大福音。他又觉察了人类劳役的徒然,故又教人以无为之道,所以节省精力而延寿养生。由于这一个意识使积极的人生观变成消极的人生观。它的流风所被染遍了全部东方文化色彩。[3]
《老子》可能是除了五经之外版本最为丰富的先秦典籍,清代以前的版本已有103种之多,迄今为止中文校订本共3000多种。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诏玄奘将其翻译为梵文,此为《老子》外译之始。16世纪以降,西学东渐、中学西传,《老子》被翻译成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日文等各国文字,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料,截至近年为止,可查到的各种外文版《老子》1000多种,昭显元典的文化传播功能。《老子》是世界了解中华哲思最重要的文本。
此外,需要提及的是,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中所发现的《老子》文本,内容大约仅相当于今本之五分之二,整理者按照出土竹简的状况,分为甲、乙、丙三组,另有一些残片,是目前所知所见的《老子》最早版本,在文句内容、章节顺序上与今本有很多不同,这与五经于汉代重新编次的情况类似。今人刘笑敢对勘包括郭店楚简在内的《老子》古今五种文本《老子古今》(2006年),颇有发明,是一项值得参考的研究成果。
二、《庄子》
继《老子》之后的道家经典《庄子》,为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集。庄子,战国思想家,名周,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县,一说今河南商丘)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认为是庄子本人著;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子门人和后世道家的作品。
庄子继承发扬老子思想,形成独特的思想和文风,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天道自然无为,无为而治乃政治极致。提倡仁义、强分是非,世俗社会的礼、法、权、势,都是施加在人身上的枷锁,有“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警辟之论。他认为人的生存方式,当崇尚自然、返璞归真,“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自得,获得绝对的精神自由,而不是物质享受与虚伪的名誉。
郭沫若总结《庄子·内篇》七篇中所表现的思想体系:“第一篇的《逍遥游篇》是庄子对于自己学说的序论,第二,《齐物论篇》是他的认识论,第三,《养生主篇》论修身,第四,《人间世篇》论处世,第五,《德充符篇》论精神修养的价值,第六,《大宗师篇》是本体论,第七,《应帝王篇》是他的政治理想。”在宇宙论上,庄子认为“一切芸芸种种的形象,都是出于一个超感官的真宰,即是'道’的演变。'道’是万汇的本体,它固然不是能视、听、食、息的所谓神,也不是纯粹抽象的理念,而只是在万象背后的看不见、听不到、摩不着,却可以直觉到的'实有’。因为看不见、听不到、摩不着,故在便宜上有时候称之为'无’”,其作为本体的存在,无终无始,无穷无际,周流八极,变化不居。立足于此,他在认识论上强调“万象出于一源,则一切的差别都可消泯。本体无终始,万物亦无终始。本体无穷尽,万物亦无穷尽。因而是非彼此化而为一。”在人生态度上,他主张“忘却世间上的一切相对的是非得失。要恬淡无为而无不为。恬淡无为者是毫无私心,毫无打算,而无不为者便是不断的活动。所以说'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这样“人人都各得遂其自由的生长,则人世上一切的竞争都可消灭,而成为理想的世界。”[4]
《庄子》之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5]它对后世中国文学的影响深刻久远。魏晋名士都很推崇庄子的逍遥自由之境,“竹林七贤”标榜“越名教而任自然”,不仅追求思想之超然高蹈,也代表了他们不屈服于权贵的处事原则和政治立场。“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陶渊明,也是庄子的知音,其《归去来兮辞》“怀良辰以孤往,或执杖而耘耔”的洒脱情怀,正是庄子达观率性精神的自然流露。唐人李白所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商隐所谓“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诗句所表现出来的傲骨,深得庄子之神髓;乃至明代公安三袁的“性灵”说,标榜“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性之所安,殆不可强,率性所行,是谓真人”,也以庄子为源头。就以庄子为主的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问题,林语堂总结说:
中国文学,除了御用的廊庙文学,都是得力于幽默派的道家思想。廊庙文学,都是假文学。就是经世之学,狭义言之,也算不得文学。所以真有性灵的文学,入人最深之吟咏诗文,都是归返自然,属于幽默派,超脱派,道家派的。中国若没有道家文学,中国若果真只有不幽默的儒家道统,中国诗文不知要枯燥到如何,中国人之心灵,不知要苦闷到如何。……若庄生观鱼之乐,蝴蝶之梦,说剑之喻,蛙鳖之语,也就够幽默了。……庄生的笑声是豪放的。……正始以后,王何之学起,道家势力复兴,加以竹林七贤继出倡导,遂涤尽腐儒气味,而开了清谈之风。在这种空气中,道家心理深入人的性灵,周秦思想之紧张怒放,一变而为恬淡自适,如草木由盛夏之煊赫繁荣而入于初秋之豪迈深远了。[6]
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演变,老庄都被道教神仙化,庄子也被奉为神灵。唐玄宗于天宝元年(742年)封庄子为“南华真人”,诏称《庄子》为《南华真经》;宋徽宗则封庄子为“微妙元通真君”。
总之,以《老子》、《庄子》为经典的道家及后世道教,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一支,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力与儒家互竞而又互补,难分轩轾。老庄代表的道文化与孔孟代表的儒文化,一主“出世”,一主“入世”,一主“自然”,一主“人为”,构成中华文化对立统一的两极。就形而上而言,《老子》、《庄子》与《周易》并称“三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称:“洎于梁世,兹风复阐。《庄》、《老》、《周易》,总谓三玄。”《老子》、《庄子》与“五经之首”的《周易》,是中华元典中思辨最为精深的论著,置于世界哲学视野,也堪称不世华章。
《老子》、《庄子》二书历代注疏很多,今人任继愈的《老子绎读》、陈鼓应的《老子注译及评介》及《庄子今注今译》可作读本之用。
[1]陈鼓应、赵建伟:《周易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重排版序》,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1页。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涂又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28—29页。
[3]林语堂:《老子的智慧》,黄嘉德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3—4页。
[4]郭沫若:《庄子与鲁迅》,见《中苏文化杂志》1941年第8卷,3—4期合刊。
[5]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见《鲁迅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375页。
[6]林语堂:《道家是个幽默派》,见《道家二十讲》,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子他说 --南怀瑾
“老庄”之庄子
道家和道教
道家经典著作
道教的“四大真人”和《四子真经》
关于“道宗四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