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学》精髓之王阳明四句教.
userphoto

2023.03.02 内蒙古

关注
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为古代知识分子最高的理想追求。三不朽”,出处在《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立德为最上等,其次立功,最后立言,同时达到立德、立功、立德才叫三不朽。

历史上能被评为做到“三不朽”有两个半人:一个是孔子,另一个是王阳明,曾国藩只做到了半个“三不朽”。在这三人中,能达到真正三不朽圣人标准的,其实只有王阳明。 

立德、立功就不说了,读下王阳明自传就明白了。

我们主要学习他的《心学》。而他的心学内容,在他晚年被总结为四句名言,也就是有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四句教就统领了他学问的所有内容,也可以说是总纲。

不管是致良知,还是知行合一,都涵盖在这四句教之中。

(1)无善无恶心之体

“无善无恶心之体”,把这句话颠倒一下就为:“心之体无善无恶”。心之本体,什么是心之本体?人原本没有被污染的、纯净的、清净的,按照佛法来说,就叫如如不动真如妙心。这个真如妙心,就是心之本体。也可以对应六祖的名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本来无一物,不被染污的,清净的,就叫“心之本体”。

王阳明是圣人,圣人,则圣其德、圣其行、圣其心。什么叫圣其心?超越了分别心,才能达到圣人之心。有善有恶,这是 什么?分别心。这里的“善”和“恶”不是通常所理解的善行和恶行,不是道德层面的善恶。善代表好的一面,恶代表不好的一面。对农民来说,下了及时雨,这雨就是善,地里长了杂草,这就叫恶,所以草要除之,对美女来说,脸上长了痣,影响了审美,这就叫恶,所以要祛之。

什么叫善?一时一地对人有利,就叫善。一时一地对人不利,就叫恶。善恶就是人的分别心。这里的善恶不特指平常说的善恶的道德行为。道德层面的善恶是“善恶”的一个情况。

心之本体,它是光明通透的,清净无染的,也对应了《心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只有体会到了这个层面,才能知道王阳明说的心之本体到底是什么心之本体。

那这个心之本体如何达到呢?用平常的说法就是“修行”,修行主要是修心,修心要达到个什么目的?无非就是恢复人人具有的光明的心之本体。王明阳提出的修行观和道家和佛家有点区别,他提出不出世的修行,而主张在事功上磨砺心性,不断的致良知,从而恢复这个心之本体。

而佛家和道家的修行观更多的是建立出世修上。都是修行,因为不修行无法恢复这个心之本体。王阳明一开始走的就是佛道的路线,后来发现他在这条路上走不通,所以他就改儒家路线了。但是克己功夫他一点也没落下。包括曾国藩,有静坐功夫等,孔子有吾日三省吾身等。其实这些都是修行的方法,只是他们的路线和形式不同,要成就圣人之道,就必须修心。不修,心之本体不可能恢复到本来面目的,不可能圣其心。

人人本自具有的光明之心,为什么需要刻意去修呢?就是因为人在后天已经把这个原本光明的心之本体,染污了,也就是迷失掉了。原本人是没有分别心的,是没有善恶之别的,但是参与利益,经过了后天的渲染,这个原本的心体早就被乌云密布了。到底是什么遮蔽了我们的心之本体呢?这就过渡到了第二句教。

(2)有善有恶意之动

“有善有恶意之动”打个颠倒为“意之动有善有恶”,这样看是不是更直观。什么是“意”?意识、思想,心思等。人的心念一动,就产生了善恶之分别。我们人的心念一动,不是善就是恶。按佛法来说我们的意识,它通三性,善、恶、无记。就是你起一念,不是善,就是恶, 要不就是无记,无记就是不善不恶这样一种状态。看别人一眼,你是有心无心地看,或者叫发愣,这叫无记,带着善意慈悲心去看,这叫善,带着傲慢之心去看,这就是恶。同样这样一个眼神,就是造业,主要不在你的眼睛,而主要在你的心念。业就是这样造的。

善恶,它是意之动,是人的起心动念。人起心动念就有善恶之分别。善恶它也代表分别心。

修行的对象,就是意识心,就是修起心动念。心之本体不需要修,因为它本来清净,它无善无恶,没有分别心,只有意识才具有分别心,才有善恶之分别,要修的着力点就在此处。

我们知道了修的目的是恢复“心之体”,着力点在“意之动”。

我们的意识心时时刻刻都在动,如何感知呢?你如何才能知道你的心念是善还是恶?这个判断的依据是什么?这个判断依据不在外面,就是我们每人都具有的,阳明先生叫“良知”。

(3)知善知恶是良知

“知善知恶是良知”,把这句话颠倒过来就是“良知能知善知恶”。你不需要到外面去找良知,良知就是你心的功能,或者叫心之用。心之本体就像灯柱,那么良知就像灯的照明功能。它能照见什么?照见善恶。我们当下起心动念,自己能知道对错,起了恶念,心理马上就有个一个声音告诉自己,那是不对的,感觉到罪过,这个能觉知作用,在心学就叫“良知”。其实心学和佛家是一脉相承,学了佛法,心学很容易就理解了,只是走的是儒家路子,不离佛法的思想。

我们经常说凭良心做事,那个才是对的,人偏偏不相信自己,非要从外面找个什么标准,找个什么依靠,舍本逐末。我们的良知就是做选择的依据,依靠它才是对的。但是这个良知也必须修了才能发挥作用,否则还是意识给遮蔽了。人人都有良知,为什么现代恶人恶事这么多?难道这些人没有良知吗?不可能,良知人人都有,但是这些人的良知早就被意识所完全覆盖了,良知被利益蒙蔽了,发挥不了作用了。
再坏的人,不能说他没有良知。

良知不光能知道自己的善恶,也能知道别人的善恶。就像最近寺院那件事情闹得沸沸扬扬的,大部分人都知道这件事情谁对谁错,其实判断的依据就是人的良知作用。有些人做恶他其实他的心也是知道不对的,但是他的意识超出了良知的作用。

这个良知是不需要培养和训练出来的,因为它是人的本来,只需要恢复心之本体,叫“致良知”,致良知的过程,就是修心的过程。

既然良知能分别善恶之别,要做的是什么?就是为善去恶。好的意念要发扬,恶的意念要克制,等善的意念大于恶的意念,就能达到纯善,再进一步就达到了无善无恶了,就是恢复了心之本体。把这个为善去恶的过程叫“格物”。

(4)为善去恶是格物。

“为善去恶是格物”,颠倒古来说:“格物是为善去恶”。
格物,就是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推究,致:求得。什么叫格物致知?大部分解释都是错误的,说什么推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首先“知”在古代,通智,一般代表智慧,就不是做知识讲。知,在这里有当“理”讲。格物致知,意思就是通过专注推究事物,从而达到明理,智慧通达。

在天地之间,人也是一物。儒家有个观点,就是万物在天理层面是相融相通的。所以格物致知才能成立,否则每个事物的理都不同,那格物格到什么时候,才能致知。所以才有“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之说。那个心之本体,良知一恢复,宇宙万物之理也能通融。

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能知道,为什么为善去恶是格物。不断专注发扬善,去除恶,这个善恶会反映到具体的做事上,通过在一件件的事上体现人善恶之心。就像我一开始举个那个例子,庄稼地长草对农民来说,就是恶,这就是不正见导致的,杂草也并没有好坏之说,没有杂草,庄稼也长不起来,因为杂草,农民才会翻地,因为翻地才会松土,而且杂草会腐烂就变成肥料,但是农民并不知道这些道理,就认为庄稼地长草就是恶的,其实哪有什么善恶。没有一点杂草,那庄稼一定生长不良。

但是没有这个格物致知的过程,就无法知道这些背后的理,我并没有种庄稼,但是我为什么这些道理呢?因为格物能致知。我格一物,就会通理,其他事物也是一样的道理。

王阳明提出的修行,不是专门修心,而是教人在事功上磨炼心性。因为人的意识,善恶分别心都会在具体的事情上反映出来,通过事物映射出来,通过格物的过程,为善去恶,又是修心的过程。做事就是修行。比如我写文章,突然发现我心思胡思乱想,当下我就发现了心不专注,叫心散乱,心散乱就是恶,立马就要把心收回来,专注在当下,这个过程就是为善去恶。通过一件件的事情的格物的过程,从而达到明理,达到良知,恢复心之本体。

最后总结下:

儒家最高人格标准就是“圣人”,要达到圣人,首先要圣其心,修心的目标是恢复“心之体”,着力点在“意之动”,意之动的判断依据是“良知”,要达到良知就要为善去恶,方法就是格物致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时势造英雄,而王阳明不属于任何时代,他的心学智慧你不懂!
王阳明的《传习录》名言,句句透露心学的玄机,耐人寻味
王阳明心学浅析(十五)
心友原创 | “四句教”与王学分裂
王阳明心学要点极其内在逻辑关系_了然沙尼_新浪博客
正心,诚意,格物,其本质都不过是让识神,有为法退位,让元神,良知当家做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