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帝动星移:二十八宿的演变规律,驳华夏文明西来说


 



【核心提要】:如果不具备宇宙全息接受能力,从道教中我们只能读到鬼神甚至于封建迷信,那是自己的知识储备过于贫瘠,读不懂,还固闭自封。

最近以来,华夏文明西来说甚嚣尘上,且从逻辑上讲得头头是道,从学术上证得滴水不漏。不仅用心极其险恶,而且很能迷惑广大读者。尤其是他们主张二十八宿的寻根和溯源,与西方伪造的苏美尔、埃及文明挂上钩,认埃及法老为华夏古帝,有意把伏羲爷晾在一边。可以看出,这是一帮由西方共济会犹太财团出资,有组织、有计划、且专业性很强的行动。老夫虽不才,但识破这一技俩还绰绰有余,今特刊文以驳之。

1. 二十八宿实为北斗历法(伏羲历法)四分北斗天盘的产物,其数字摸式为四卦七。

3.四分北斗天盘而成四象,一象各管七宿,故四象合四七二十八宿。

4.四七二十八宿即北斗历法,北斗历法即周天(周年)四七二十八分法的伏羲历法。

           

     
5.伏羲观象授时,二十八星宿如同撒在天空的坐标,不均匀划分周天365度。可测量天体的赤道经度,记录日、月、五大行星的位置变化。

6.将二十八宿”定为宇宙坐标是伏羲的发明,伏羲将其判为四大方位,即“四象”——东方苍龙、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和南方朱雀。

7.“二十八宿”以“四象”形态出现,但排列次序遵循“天道左旋”规则。

   即—— 
 “白虎七宿”自西方向南方排列:奎→娄→胃→昂→毕→觜→参 

 “朱雀七宿”自南方向东方排列:井→鬼→柳→星→张→翼→轸 

 “苍龙七宿”自东方向北方排列:角→亢→氐→房→心→尾→箕 

 “玄武七宿”自北方向西方排列:斗→牛→女→虚→危→室→壁 

过去许多人搞反了,以季节顺序的东方苍龙作起点。但时间在先和逻辑在先相反:天道是逻辑在先,故逆时针旋转;地道是时间在先(见拙作《超存在哲学概论》),故地道右旋。这个次序其实才是对的。

 “四象”相邻之星宿则相互衔接:箕→斗,壁→奎,参→井,轸→角。

8. “二十八宿”是宇宙星象,但观察范围以分布赤道附近、黄道之间的星座为主。

9.为了对应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又将观察角度划分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度。

 10.各星宿所占有度数称之为“宿度”,一宿数度,而整体则称为“二十八宿度”。

11.《史记》云:“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在上游”。故上古伏羲时代的二十八宿的定位,其投影仅限于陇山与蜀山之间的夏水,即陇南西江水上游以三皇古帝都为天中的千里之内。

12.其实北斗四七二十八分法的出现,从逻辑上讲要早于四象二十八宿的命名。这就像先有婴儿,后有婴儿的名字一样,有个时间差的距离。

13.且越是上古的二十八宿,即北斗四七二十八分法精度越粗,精度也差;越是往后的二十八宿其精度越细,也越准确。例如韩国也有二十八宿,其精度高于中国的二十八宿天图,这恰恰说明韩国的二十八宿天图出现的时间较晚,是在中国二十八宿古天图上进化出来的。

14.最近网上有一篇《从今年芒种交节日躔毕宿七度,再论虞舜登极“仲冬甲子月次于毕”》的文章(原创广百宋斋2021-06-06 16:30),大家可搜出来看看。其依据就是建立在韩国二十八宿天图上的。

15.但是,无可否认,越是故老的二十八宿天图精度越粗,越是较晚出现的二十八宿天图其精确度也就越高。故虽然韩国的天图较晚,精度明显高于中国古天图,广宋百斋的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也正确——却闹出个“大苏美尔华夏精英天文官庄严记录”的笑话。
16.其实,广百宋斋在网上贩卖的还是老掉牙的“中国文明西来说”的变种,为何不妨换个思路,说“大苏美尔”,或说“大埃及”是受华夏文明影响的产物呢?立场决定脑袋,站在西方学术的立场上,便会认外国人为老祖宗。
注意,此文说埃及法老是华夏古帝:“我不说,谁能知道法老(华夏古帝)手中的权杖究竟是什么意思。

广百宋斋:“大家看清楚,毕宿的起点在哪里,毕宿的终点在哪里。毕宿的起点在毕宿这个“兔叉子”的某颗星(毕宿三)旁边,终点在五车五这颗亮星旁边。我们可以粗略地说,毕宿就是西起毕宿三,东至五车五,跨越大约黄经16°的扇形天区。
毕宿的终点就是觜宿的起点,觜宿很小,只有2度,觜宿的终点就是参宿的起点,参宿的起点就是穿越参宿一和天关的黄经线。
我为什么要特别来谈毕宿呢?首先是因为毕宿对于华夏文明非常重要,华夏文明上古帝王如少昊、颛顼和帝喾等,手中的权杖一端是心宿和房宿,另一端就是毕宿,心宿二这颗亮星跟毕宿五这颗亮星在遥远的古代几乎刚好相差黄经180°,在天空中遥遥相对。注意,此文逻辑混乱,一会说埃及法老是华夏古帝,一会说少昊、颛顼和帝喾是华夏古帝。

17.究竟是中国文化西来说正确?还是正好相反?我们不妨比较一下犹太教,耶教、伊教的前身:《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判十字以定四方,鼓元风而生二气,暗空易而天地开,日月运而昼夜作,匠成万物,然立初人”。

“真主无元,湛寂常然,权舆匠化,起地立天,分身出代,救度无边。日升暗灭,咸证真玄。……道惟广兮惟密,强名言兮三一。”

《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

“无上诸天深敬叹,大地重念普安和。人元真性蒙依止,三才慈父阿罗訶。”

《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时景通法王端严进念, 上观空皇, 亲承印旨,…… 即宣玄化匠帝真常旨:无元, 无言,无道, 无缘, 妙有非有, 湛寂常然。吾闻太阿罗诃开无开异, 生无心浼, 藏化自然, 浑元发无发, 无性, 无动。灵虚空置, 因缘机轴, 自然著为象本, 因缘配为感乘, 剖判参罗,三生七位,浼诸名数, 无力任持, 各使相成, 教了, 返元真体。夫为匠无作, 以为应旨顺成,不待而变,合无成有, 破有成无, 诸所造化, 靡不依由, 故号玄化匠帝、无觉空皇。隐现生灵,感之善应; 异哉灵嗣, 虔仰造化。迷本匠王, 未晓阿罗何功无所衒, 施无所仁, 包浩察微,育众如一。”

看罢哑然失笑,《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中的“十字定四方”其实就是先天河图的四分法定四象,“鼓元风而生二气”就是道家的元气生阴阳二气,“暗空易而天地开”就是指易经先天八卦的乾坤定位。

还有我们很熟悉的“真主无元,湛寂常然”、“日月运而昼夜作”、“日升暗灭,咸证真玄“,以及易道的“道惟广兮惟密,强名言兮三一”、天地人“三才”、道佛混杂的“上观空皇, 亲承印旨,…… 宣玄化匠帝真常旨:无元, 无言,无道, 无缘, 妙有非有, 湛寂常然”等等,根本没有原创的,皆为抄自东方的智慧。
 
依西方的说法,景教起源于今日叙利亚,是从希腊正教(东正教)分裂出来的基督教教派,由叙利亚教士君士坦丁堡牧首聂斯脱里于公元428-431创立,在波斯建立教会。景教被视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基督教派。显然,西方犹、耶、伊诸教的“创世纪”和最基本的哲学范畴,统统是是从华夏文明的伏羲易道文化的基础上演绎出来的。

言归正传,再驳中国文明西来说之谬论:
然后广百宋斋摆出一副貌似很厉害的样子:“古往今来,中外学界根本就不知道二十八宿各宿各度如何划分,我是首先把这个问题弄清楚的。确切地说,自公元前521年以来,中国人已经遗忘了华夏先民观象授时的绝技,用二十八宿测定二十四节气的绝技,这一失传2500年的绝技终于被我重新恢复。
【作者点评】狂妄小子,这中华绝技失传了?由你恢复了?非也!且看——

二十八宿的天文数据
作者:伏羲文化学者曾乾睿
 
【核心提要】:伏羲(雷伏羲)生于距今7790年前的成县纸坊村(龙窝村)附近,生年距今7790年左右接近。28宿对应28.02386年的天文依据是29.53059X346.62÷365.25=28.02386年,346.62为交食周期。

唐天文学家李淳风认为二十八宿起源于公元前5670年的伏義时代,和我推算伏義生于成县纸坊镇附近,生年距今7790年左右接近。28宿对应28.02386年的天文依据是29.53059X346.62÷365.25=28.02386年,346.62为交食周期。每宿并不对应1年,要按度合时间,平均每相时间为7.0089245年,比天文数据多3天,因小数的取舍有关。我们看四象时间,玄武7.940082十青龙5.999344=13.939426÷2=6.969713年。(每相)朱雀8.484994十白虎5.611278=14.096272÷2=7.048136年。也即北方十东方=西方十南方,这两方的时间接近7年,7的天文依据可能在这儿。28宿对现实的气候变化,地震等自然灾害有什么意义呢?我们看氐宿对应8级大震,1556陕西华县大震死亡83万人之多,1668年山东郯城大震,1920年海源大震,1976年唐山大震,总死亡人数近150万之多,均发生在氐宿,氐房对应东方青龙震。南方朱雀离卦对应星宿,1922,1950我国均发生了8级大震。轸星位于朱雀之尾,1833两个8级大震,1917和1973吉林珲春均发生了7.5级大震。2001新青交界发生8.1级大震。位于玄武子坎冬至虚宿,而女宿1927甘肃古浪8级,1955年康定折多塘7.5级地震。这些大震与朔望月周期,交食周期,恒星年周期,四象正位0度,90度,180度,270度均密切相关。古文化的星宿文化,易经文化,古中医文化都有天文天象依据的,并不是什么迷信。特大厄尔尼诺年和水灾均有7年的周期,厄尔尼诺周期这一世界难题也破解了。

见2019最新版中华伏羲论坛论文汇编(大十六开350页共30篇顶尖学者论文)

太阳系星体运行图

天之文总刚柔相济,阴阳相合,相辅相成化育万物,而人类当认识这个原则,不断地修饰事物推向光明,这应当是人类之文,观乎天文才能了解时序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行动,观乎人文才能归正天下而作出相应的措施。

数学语言所刻画,呈现,描述的逻辑性是万物结构内在的关系,它可以一定程度的预测未来,而预测未来就是我们的文明和一切的基石。
天文周期。近点月周期27.55天,朔望月周期29.53天,交点退行周期18.61年,木星公转周期11.8622年,土星公转周期29.4579年,天王星公转周期84.01年,海王星公转周期164.8年,冥王星公转周期247.94年丨,交食周期346.62天,近点月朔望月共同周期413.42天,圆周率3.1415926,黄金分割率0.618,5和6之比0.83333333,也即天数与地数之比。

首先看一下传统文化中的28宿和一周七天的天文依据①30个近点月周期30x27.55=826.5÷29.53=27.988也即28个朔望月周期,这是28宿日周期的天文依据,826.5约等于118个7天。②从土星公转周期29.4579年折合天除以383.89等于28.026940087,除以384(8x64)等于28.018927612天,从土星公转周期也可求证日28宿和7天的依据。
28年宿即交食周期乘以朔望月周期等于28.02386年,分四象,平均每象7.0059年。
60个交点月周期除以朔望月周期等于55.509651202天。
60个土星公转周期60ⅹ29.4579=1767.474,
1767.474÷18.61=94.974422352
1767.474÷84.01=21.03885,
1767.474÷(1
1.8622x18.61)=8.0064813817
11.8622ⅹ149=1767.4678÷3.1415926=562.60248385÷29.4579=19.09852X3.1415926=59.99978953,也即149个木星公转周期等于60个土星公转周期。
2X(11.8622X18.61)÷29.4579=14.987866888
8ⅹ(11.8622x18.61)÷29.4579=59.951467552
8个土星公转周期除以木星公转周期等于19.866773,近似木土交汇周期19.86年。
60年的天文依据
11.8622X29.4579=349.43550138÷3=116.49÷3.1415926÷0.618=59.999869375,近60年。
那么传统文化中木土交汇周期取20年的天文依据
8个交点退行周期接近149年
149÷3=49.66666667ⅹ11.8622=589.155334÷29.4579=19.99999129844正好20。即20个土星公转周期。

9,6,15和木土公转周期的天文依据
15个木星公转周期15x11.8622=177.93÷19.86=8.959365588,
177.933÷29.4579=6.0402472681
即15个木星公转周期和9个木土汇合周期,6个土星公转周期相同。

天数25,地数30的天文依据
5÷6=0.83333333,0.55555555÷0.833333333=0.66666666667,5÷9=0.55555555,6÷9=0.6666667,0.8333333x0.66666667= 0.555555555,0.5555555ⅹ18=10,5÷1.66666667=3,50÷0.555555=90,55÷0.5555555=99,45÷0.5555555=81,81x365.2422=29584.6182÷384=77.043276563
49X5=245÷27.21=9.0040426314,
9X0.55555555=5,九五之尊的数学天文依据
9Ⅹ0.66666667=6,
0.555555÷0.6666667=0.8333333333,
49÷0.55555555=88.2÷3.1415926=28.074932

20÷0.555555555=36,也即20天18个月360天,36天10个月360天,彝族古历和玛雅历法的天文依据。
还有日食每一食季为36天,一年10个食季多6天。
15÷0.5555555=27,10÷0.555555=18,
0.55555x365.2422=202.91÷0.8333333÷30.4375=7.99986,
202.91÷0.66666667=304.6499÷30.437≈10,
202.91÷0.8333333=243.492÷27.21=8.9486
河图1代表5天,55X5=275,1代表近点月周期27.5,10X27.5=275。.即10个近点月周期,99ⅹ5=495÷27.5=18,
河图反映的是近点月,交点月与回归年关系的历法
49ⅹ0.5555555=27.22接近交点月周期。
洛书三方之和为45,每方120天÷15=8,3X8=24,也代表24节气,每气15天。
大禹治水得洛书,,洛书已反映了二十四节气,说明二十四节气产生早于夏代,应在黄帝之后,大禹之前。
30个交点退行周期除以3.1415926再除以土星公转周期等于6.0327590388
即6.0327590388x0.833333333=5.027299197ⅹ29.4579x3.1415926=465.24999983÷18.61=24.9999991,近似25。
11.8622X62=735.4564÷29.4579=24.966355375
地数
30ⅹ18.61=558.3ⅹ0.83333=465.248139
天数25
29.4579x3.1415926=92.544720652X5=462.72
11.8622ⅹ2ⅹ365.2422=8665.1520497÷346.62=24.998996162
11.8622ⅹ62=735.4564÷29.4579=24.966355375
11.8622X30=355.866÷29.4579=12.080494536
天数25和地数30,和土星公转周期,交点退行周期,圆周率有关。
11.8622ⅹ10x3.1415926=372.6619974÷18.61=20.024825223,
29.4579ⅹ3.1415926=92.544720652÷18.61=4.9728490409
11.8622x3.1415926=37.26619974÷29.4579=2.0024825223,
55与土星公转周期
9X180=1620÷29.4579=54.993735≈55。
1620÷18.61=87.049973
木土10年周期
11.8622ⅹ3.1415926x5=186.3309987÷18.61=10.0124126611,
29.4579x3.1415926ⅹ2=185.0894413÷18.61=9.94456980817。
天地之数比,6,9之比,黄金分割率,5,9之比,圆周率与太阳系行星运行周期密切相关,由此而构成太阳系的太极图缩影。

太极图是中华民族先贤智慧的结晶,太极哲学所蕴含的丰富哲学原理,成为人类文化和文明的标志之一。
太极图由一个圆圈,一条曲此,两个圆点,仅4画构成,①圆圈的哲学含义,表示事物,并涵盖所有的变化;零的状态,表示事物内部矛盾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②曲线的哲学含义,曲线是宇宙万物进行太极运动留下的永恒轨迹。S曲线将圆圈内部分成了两条流型线,首尾相接,相互环抱的鱼,起伏和缓的曲线表示了相互转变的渐进性;③两点的哲学含义,古太极图中两点表示黑白的部份各自有一个自己的核心,太极图整体的旋转中心称皇太极,用数学表示为5:9,也即0.555555555555,太极图由黑白核心而动,而变化无穷,核心是太极图的灵魂,它们是一切运动,变化的基础和能量源。

【作者点评】只说四个字——谁能驳倒?

听广百宋斋继续摆谱:我今天来谈毕宿,还因为华夏古帝虞舜登极时,正好是“仲冬甲子,月次于毕”。
“仲冬甲子,月次于毕”,是什么意思呢?仲冬,阴历就是十一月,阳历就是子月。华夏先民将春夏秋冬四季分别分为三个月,就是孟、仲、季三个月。孟月分别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所在的阳历月,通常对应阴历正月、四月、七月和十月。仲月分别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所在的阳历月,通常对应阴历二月、五月、八月和十一月。既然是仲冬,那当然是大雪和冬至所在的阳历子月,通常对应的阴历月份就是十一月。子月的起始是什么?就是大雪交节,一交节就是子月。冬至是子月的月中。什么是“仲冬甲子”呢?就是这一年的子月是甲子月。
华夏先民用天干地支来标记阳历年、阳历月和日期时辰,如小说《石头记》第八十六回写到元春的出生年月日时,就是“甲申年丙寅月乙卯日辛巳时”。
子月并不是只有甲子月,还有丙子月、戊子月、庚子月、壬子月。月的天干跟年的天干有固定的对应关系,如下表,当阳历子月为甲子月时,年的天干必定是戊或癸,即当年必定是戊某年或癸某年。
因此,当华夏古帝虞舜登极时,正好是“仲冬甲子”,我们可以推定当年一定是戊某年或癸某年,大雪一交节就进入了甲子月。
广百宋斋:大家还记得吗——我推定虞舜登极就是在公元前2378年,这一年的纪年干支就是癸未,因此子月一定是甲子月。大家还记得吗——我是如何推定虞舜登极是且仅是公元前2378年?反复说过了,方法很多种,其中一种就是根据《尚书·尧典》叙录的“四仲中星”的实测年代。我要说我自己的推定,大概有些人要摇头晃脑地来叫板,所以我特别列举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赵永恒和李勇的推定结果——公元前2494年到公元前2315年之间——谁来叫板?!

帝尧时代“四仲中星”的实测年代是公元前2494年到公元前2315年之间,而史料文献记载帝尧元年是甲辰年,公元前2477年正好就是甲辰年。
史料文献又记载,帝尧在位98年,三年丧礼后,虞舜登极,大家掐着脚趾头都能把虞舜登极的确切年代算出来——是且仅是公元前2378年癸未年。癸未年恰好有甲子月。谁不服?!

实际上,根据帝尧元年2477年甲辰年,以及文献史料叙录的少昊、颛顼、帝喾、虞舜和大禹等的王年干支情况、在位年数以及天文历法特征等,就可以清晰准确地理出一份从少昊到大禹的华夏上古帝王王年断代,如上表。
广百宋斋:谁不服?!有任何人能有理有据地提出反证,推翻上述王年断代?!不要做梦了。

【作者点评】无人叫板?未必,不用你的方法也能算出这个结果:
2377年甲子月于毕,即2376.917十1十2021.5=4399.417÷28.02386=156.9882599(时间粗略算法),28÷360X7=0.54444,为199天,子午节气相差182天,误差并不大。
公元前2378年(天文年-2377年)12月25日,大雪交节,进入甲子月,日出时刻月亮正好运行到毕宿天区,即西起毕宿三东至五车五的扇形天区。

从28宿28.02386年小于综合岁差周期(25782.3年)上,也可看作日月岁差周期(25588.74年),如果说28宿为28.02386年。也就是说,我国对岁差周期计算早于世界八千年以上。

武汉长春观的古天图
武汉长春观这块天文石碑内容源自于山东著名道长李理安。1935年,李理安道长游方至武汉长春观,将随身带着的一幅古代拓片献出,拓片上便是“二十八星宿天图”。长春观请来当时的刻碑高手将拓片刻于碑上,另加刻了“長春璿璣”4个字,并在长春观后山的制高点修建了一座“天图亭”,让石碑安身。上世纪50年代修建长江大桥时,京广铁路线途经长春观后山,天图亭被拆,天文石碑搬至现在的位置,碑身的破损是当时历史留下的伤痕

刘子华:1899年出生在四川简阳县,1939年赴法留学,是一位享誉国际的天文学家。他运用易学八卦原理推测出太阳系存在第十大行星--木王星,成为西方与哥白尼齐名的大科学家。

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它用象、理、数思维,将世间万物归为八类,如: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等。八卦相传是伏羲所创,后来用于占卜。太极八卦图是中国古老的文化科学遗产,不但在古代为人民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就在是现代也做出了极大贡献。

1930年1月,美国天文学家汤保发现了太阳系的第9颗行星——冥王星。旋即有人提出,太阳系有没有第10颗行星呢?由于冥王星发现不久,观测数据还不精确,预测第十颗行星的努力接连遭到了失败。

当时在法国勤工俭学的只有27岁的中国人刘子华,下定决心要别开生面,不依靠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去预测太阳系的第10颗行星。

刘子华并不是凭空设想,他发现太阳系的各星体与八卦的卦位,存在着对应关系。他依据这个关系,利用天文参数进行计算,证明出每一对应卦位所属星体的平均轨道速度和密度均分别为一个密值。经过反复运算,刘子华终于第1个算出了这第10颗行星的平均轨道运行速度为每秒2公里,密度为每立方厘米 0.424克,离太阳的平均距离为74亿公里,按照希腊神话命名原则,在冥王星后面的叫做“木王星”。

刘子华把自己的预测,写成了题为《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一颗新行星的预测——日月之胎时地位》的论文,交给了法国巴黎大学,作为考取博士学位的论文。

论文获得了一致赞赏,1938年,刘子华被授予法国国家博士学位。这是中国科学家在现代运用太极八卦图,做出的震动世界的伟大贡献。

中国古老的太极八卦图,对现代科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是现代电子计算机二进制的创始人,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正是在中国古老的太极八卦图的启发和帮助下,才触动灵机一举成功的。

再重复一遍:如果不具备宇宙全息接受能力,从道教中我们只能读到鬼神甚而至于封建迷信,那是自己的知识储备过于贫瘠,读不懂,还固闭自封。

1. 如果我们把古巴蜀文明比作一颗大树,树的总根在陇南,树干为燧人华胥、伏羲女娲,树枝向四面八方伸去:南方结果在宝墩、金沙、三星堆、彭头山……东方结果在贾湖、 濮阳西水坡、北李、辛店、二里头……北方结果在大地湾、半坡、兴隆洼……西方结果在喇家、齐家、马家窑……

13.五帝之后,随着华夏统治的疆域扩大,二十八宿之定位便不再受千里之内的限制。

依次先是扩大分布在地球赤道线上,至汉朝始,又将廿八宿改为分布在天球黄道之上。

这就象伏羲时代的二十八宿,就象一把口径只有不到一千华里的雨伞。

但是到了周秦汉唐时,二十八宿便扩大成一把口径达数千里的巨伞。

自秦汉唐以后的数千年间,各朝代的二十八宿的名称虽然未变,但使用范围发生了变化。

既然二十八宿巨伞的支点就是地中,那么作为地中的支点变了,九天分野也就变了。同理,九州分野也就乱了。

例如韩国也有二十八宿,若以韩国汉城(首尔)为天中定位,且不受限制在国境范围之内,其分野向南可达南中国海,西至可达中亚及两河流域一带,北可至西伯利亚,东可至夏威夷群岛。

但大多数学者不知道这个区别和变化,以及二十八宿的演变过程。故历代学者对於二十八宿之定位,均有不同之认知差异,亦造成了认知上的混乱。

【考其原因】

1.伏羲历之北斗历法始于先天河图十字七,大道至简时便不需要精密仪器,计算方法简单而容易操作。

2.以十字成座标为北斗天盘定四方四象,以四七二十八分法定二十八宿。阴阳分而天地开,日月运而昼夜作。

3.五帝后,因帝都东迁至关中和中原地区。疆土扩大则帝动星移。故天中发生东移之后,二十八宿九天分野也就发生了变化,其范国可大可小。

4.例如周成王定都中原洛阳之后,是以新都洛阳为天中,其九天分野的范围也越来越大。

5.例如秦始皇以咸阳为天中,东周时远离三皇五帝都的新都洛阳成了天中。

6.此外,历代皇室天官以及天文家,均以本朝钦定天文台为地中,所站的角度不同,观测的工具误差不一,计算出的宿度也各不同。

7.二十八宿星座本身大小不相同,互相距离也不同,观测点东移后,造成九天分野对应九州分野的不同。

8.古时中国尚未有望远镜或精密仪嚣,观星只凭肉眼。所以,各朝代发布的二十八宿度数不一。

9.二十八宿的形成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虽千变万化,利用其不同朝代的时空定位原理,就能找到考古意义上的三皇五帝都。

【重要提示】:

以黄道与赤道之交角,对于计算宿度数以及朝代交替的不同天象,用其断代准确性高,故此特别重要。

每年地球绕日一周的岁差,即平岁差如何得合理解决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过去古罗盘并非将度数分为三百六十度,而是分为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以应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一日。 

【岁差问题】

事实上地球绕日运行时间并非一个稳定的常数,这个偏差的时间称之为岁差。

 汉朝或以前的天文家,尚未发现有岁差这回事,直到晋始知有岁差,但亦因为种种原因,以后各朝代所发布资料不一,有认为每四十五年差一度,也有认为五十年差一度,也有认为六十七年、八十二年。

 根据《汉书·律历志》记载二十八宿之度:
 角一十二度,亢九度,氐十五度,房五,心五,尾十八,箕十一,东方
七十五度(又四分之一度)。

斗二十六,牛八,女十二,虚十,危十七,营室十六,壁九,北方九十八度。

奎十六,娄十二,胃十四,昴十一,毕十六,觜二,参九,西方八十度。

井三十三,鬼四,柳十五,星七,张十八,翼十八,轸十七,南方一百一十二度”。

 这是周天二十八宿各占的度数,共365 度。


《类经图翼》:

 角亢氐房心尾箕,为东方七宿,位应苍龙,共计七十五度。

 斗牛女虚危室壁,为北方七宿,位应玄武,共九十八度四分度之一。

 奎娄胃昴毕觜参,为西方七宿,位应白虎,共八十度。

  井鬼柳星张翼轸,为南方七宿,位应朱雀,共一百一十二度。


  自房至毕十四宿为阳主昼,

 自昴至心十四宿为阴主夜,

 此经星之不动而分主四方昼 夜者,总计一百六十八星,

 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以成周天之额数。

 故凡二十八宿之演变化,莫不过于此,易家及医家不可不知。

由此可见,中国易道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名不虚传,中国文明西来说不过是西方共济会编造的谎言。

如果不具备宇宙全息接受能力,从道教中我们只能读到鬼神,甚至于封建迷信。那是由于自己的知识储备太过于贫瘠,读不懂,还固闭自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今日惊蛰,日躔危宿,岁在玄枵,仲春卯月,昏毕宿中,旦尾宿中
宿度之辨(四)
古籍名著《三统历》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李仁贵珍藏版)
64课经详解16(北海闲人)
六壬式天盘的天文依据?(一)
伏羲钟01︱冬至一阳来复,斗柄指子指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