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流年往事 || 重返山东 再起风云(连续剧第3集)

(接上期续1、续2,本公众号2019年9月25日、10月12日)

(上两期内容详见以下链接)

流年往事 ||  我的父亲——为一口“饱饭”的人生

流年往事 ||  爱情啊爱情......

(接上期)

初春,广袤的山东平原,处处充满着春的生机,绿油油的麦田已经彰显着今年的希望,勤劳的山东人早早的已经在田野间劳作,奔驰的火车经过的地方,就好象一幅画一样,父亲此刻的心情越来越激动,毕竟lei这是自己的故土!

怀着激动、忐忑的心情,在“流浪”了6年之后,终于又踏上了生于斯、长于斯魂梦牵萦的故土——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县小孟乡后庄村。

那一年,父亲正好20岁。

离别了6年后,终于又回来了!

再回故土

父亲带着一大家回到了自己家的老宅。

这里已经是荒草丛生,但这些都难不到父亲!开门、除草、重新灶、这些都不算什么,因为真正是到了自己的家。

爷爷奶奶回到山东老家后,身体也渐渐康复了,俗话虽然说得好“狗不嫌家贫、人不嫌母丑”,山东人的秉性刚强坚毅,苦点、累点不算啥,但是很快一大家子的生活与生存又摆在面前!

正在父亲一筹莫展的时候,回来没几日,村里的书记到了父亲家,找奶奶谈话:“老袁家的,你们一大家子回来了,这吃喝拉撒都是大问题,也不能这么干靠着,这样吧,你们家老大有文化又有见识,目前正在招民兵,我觉得比较适合他,一人当兵全家光荣,你们家吃喝都有着落了,政府会照顾你们一大家。因为家里一人当兵,家里其他人不用干活也发口粮,可以先以民兵的身份去试试。”

真是应了那句话:知识改变命运!

因为父亲是师范毕业,在当时是少之又少!

就这样,父亲以民兵的身份参加了*地区比武,也许是父亲有文化,学习能力强,学得快;也许是体育锻练多,无论是理论考试还是投手榴弹、枪法,父亲都是*地区民兵尖子第一名,而且由于父亲有文化,还把自己的投弹、枪法心得编成教材教导新的民兵,父亲成了民兵预备役的教练,每个月发军官的工资待遇也不错!

赤贫联姻

就在这时,父亲与母亲的婚姻在悄悄的来临了......

从东北双鸭山回到山东时,父亲已经20多岁了,在当时山东老家已大龄单身青年了,那个年代父亲家在山东属于赤贫家庭,没有姑娘愿意嫁过来。

这也成了奶奶的心病,不知道自己有生之年能否看到娶儿媳妇。

亲戚们也都非常上心,这时候父亲的亲姨妈,也就是母亲的亲舅母出现了,两边都是亲属,开启了农村媒婆的模式,双方一顿天花乱坠的描述,彼此双方动心了。

男方:自己人、知根知底,家庭可以,小伙子长的一表人才,有文化,又知书达礼,身体也棒,孝敬父母!

女方:姑娘咱们自己家人,知根知底,吃苦耐劳,家庭也好,孝敬父母。

就这样双方见面了,父亲全副武装的去了母亲家,一看就相中这小伙子了!

但当时真不知道家里这么贫穷——整个家里一口瓮还是底下有眼儿的,结婚时的家具都是借的,一结完婚就被人搬走了!

父亲母亲的结婚照

但母亲没有任何怨言,从此陪伴着父亲过那段最贫穷的日子。

母亲家在山东济宁兖州小孟乡李堂村,姥姥、姥爷也是贫苦的劳动大众,家里三个孩子,母亲是最小的,13岁时姥爷早逝,姥姥未再嫁,独自带大兄妹三人。

姥姥农村妇女的刚毅倔强性格传给了母亲,而母亲的性格又传递给了她的孩子们,尤其是我的姐姐、妹妹们。我经常想:为什么说祖国母亲而没有说祖国父亲的,因为母亲是孩子的领路人!

在母亲的勤劳操持下,这个家的日子有了生机,用勤劳的双手养育了我们姐弟5人,其中4个孩子都是大学毕业!

用母亲的话来说:当时对文化没概念,一看小伙身强体壮。我们的姥姥说:“将来出大力干体力活也饿不到你,就选他了!”

这些都是后话,以后再细说!

再遇“贵人”

这时父亲又遇到了生命中的另一个贵人——*军分区指导员。

那时军民共建,*军分区指导员与父亲经常在一起训练民兵,对父亲的经历非常了解,非常认可父亲的工作表现,有一天问父亲:“你想成为正式的人民解放军吗?”

父亲犹豫了一下。因为当时父亲的当民兵教练加上生产队特殊照顾,一大家子还可以生活。但上进的心蠢蠢欲动,赶快问指导员:“我想开汽车去,行吗?”

指导员笑呵呵的说:“行啊!汽车兵更需要有文化的!”

就这样,父亲成了*部队*汽车团一名优秀的汽车兵!而且还是汽车兵里的管理者,所有的汽车调度、维护、保养都归父亲管理!

真是古语说得好:“福之祸所伏、祸之福所倚”啊。

父亲说:“指导员是人生中的又一个'贵人’”!

指导员象家长一样指导父亲,在部队什么该做,什么话不该做;怎么与战友、领导相处都一一教导。这使得父亲在部队快速成长,熟练掌握部队各种条例,认真完成各种汽车保障工作,而且父亲天性刚正不阿的个性,成为汽车团不可或缺的一员,同时又成为军转干部的不二人选,指导员对父亲的要求更严格了,要求父亲始终高度保持这种优良作风。

再遇风云

那个时代国际形势也是风云突变,抗美援朝后,面临最大的挑战援越抗美战争,这一年父亲所在的部队接到调令,要求营级以上干部全部调到中越边境。

就这样,指导员迅速被调到中越边境,至此父亲与指导员天各一方,再没有见过面,至今是父亲的遗憾。

指导员走后,父亲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因为心里牢记指导员说的话:“你们在后方,虽然上不了前线,但多做贡献,就是对前方的支持!”

指导员走后,接替他的是副指导员,成为正职后,开始变了。比如:父亲是管理汽车调度的,经常要求父亲帮其家里拉东西,送人,公车私用。卫生员的药经常被指导员拿回家私用,后勤食堂的饭菜也往家拿等等......

父亲是眼里容不了沙子的人。在一次批评与自我批评会议上,文书、司务长、卫生员及父亲对指导员进行了批评帮助,弄得指导员脸红一块白一块,满头大汗。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接下来,当时会上提出过意见的文书、司务长、卫生员都被转业了,就连父亲的军转干部事情也泡汤了。

父亲现在回忆起来说:“那时太年轻,当时只有爱国的热情,不允许把国家的财产据为己有。换了现在,可能会替那个指导员想想,他也不容易,也是一大家人八口之家,全靠指导员一个人养活,如果当时能理解,不当面指出,也许父亲的人生就是另外一种结局。”

父亲说:“看到大家都纷纷被转业了,与原副指导员的矛盾已经无法调和,因为这是道德思想上的碰撞,也清楚地意识到等待自己的只有两条路:第一,向指导员检讨自己的冲动,从今以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然后父亲可以顺利提干;另一种是坚持正义,与其他坚持正义的同志战友在一起。”

经过无数个夜晚的思索,最终正义战胜了自私,不为五斗米折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父亲自己主动转业了!这也意味部队给予的各种福利待遇均取消了,没有了父亲的固定工资,没有了村里对家属的免费公粮,一切都要从头来过!

等待父亲的未来生活是什么样的呢?

负担更重

转业到兖州市运输公司做了一名司机。那个年代司机还是不错的职业。

听母亲说起,父亲一个月46块8角钱。

由于家在农村,吃喝住在公司,即使节约的在城里生活,除去个人的花销工资已所剩无几,况且家中的老老小小都要照顾,而且那时大姐、二姐已经出生,两个孩子还小,连正常的营养都维持不了,每天是玉米糊糊,地瓜杂粮之类,勉强冲饥。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当时家庭成员构成——

我的亲二叔,小学没毕业,但很聪明,但缺乏家庭的正确引导,从小表现个人家庭责任心不强,奶奶也管不了,参加工作后,只顾自己的生活,别说照顾家里了,好容易参了军,没几个月给退回来了,检查出克山病。

父亲说:当年在东北依安县时,那里是新中国的缺综合病的重灾区,粗脖子、手足骨节粗大!也叫黑龙江克山病,老一代的人都知道,所以后来才有我国严挌实行食盐加碘。

这也导致奶奶觉得二叔可怜,一切随他的心意,二叔年纪轻轻,喝酒、打架、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到了二叔结婚后,都是每天喝酒、喝多了就打老婆,导致家里的孩子都怕见到这样的父亲,最后二叔家的哥哥长大一些后,再看见二叔打家里人的时候,都想与自己的父亲拼命!

唉!怨谁呢?也不能怨奶奶吧!

三叔从小与二叔在一起,不用说,二叔也严重影响了三叔的人生观,三叔也参军了,三叔在新疆部队待了五年,回家后费了很大劲找了媳妇成了家,谁知道也是经常喝酒,一喝多就打媳妇儿,爷爷奶奶都劝不住。

四叔正在上初中,学习中规中举,听母亲说:四叔无论性格、脾气都与亲爷爷相似。

家里还有两个小姑,虽然都很聪明,但年龄都很小。后来大姑嫁在山东一普通劳动人民家庭,我们最小的小姑姑找到了很好的归宿,嫁给小姑父,后来小姑父从普通士兵奋斗到副师级干部。

也许是时代、也许是家庭的原因,我现在感受到万幸的是我的父亲很顾家,无论是照顾爷爷奶奶一大家,还是照顾自己的小家,父亲一直是勇敢担当、重情重义!

一大家子,好几个劳动力,还吃不饱饭,在村里真的会被人笑话的。

其实那个年代,别人家的生活也好不到哪里去。但家庭人口少的,还是要好一些,能吃饱饭,大家可能会说为什么要生这么多孩子?那个年代没有避孕措施,不想生也得生,除非身体不好不能生。

何去何从

既然改变不了别人,那就改变自己吧。

看着眼前嗷嗷待哺的孩子,看着家庭的成员的日常生活,父亲实在是无能为力去改变。

父亲深深的陷入了自责,努力工作、努力干活、努力经营着家庭,到头还是一无所有,连自己的孩子都养活不了,对于五尺男儿何其的悲哀。尤其是别人还一说:“你在县城里开车呢。多好啊,一大家人跟你享福了。”

可谁知道父亲的痛苦呢?

这时,五爷爷来了一封信说:他们在黑龙江富锦县开垦荒地,自己组建了生产队,政府给予了很大帮助,农具、车马、牛羊都有,而且粮食特别富裕,不缺吃喝。生产队的工资也高。

这封信的到来给我们家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父亲想:与其这样凑合着活着,还不如去闯一闯,带着母亲及两个姐姐去东北,把多余的粮食留给爷爷、奶奶、叔叔、姑姑们吃。

于是父亲又做出了影响后半生的决定——再次回到东北!再闯关东!

当然,父亲的决定也影响了我,东北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乡情终归难忘。尽管大姐、二姐之后的我们兄妹几个出生在东北,在东北长大,但父亲始终对我们兄妹说:咱家是山东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生活散文:老屋(70后可以看)
高氏梦
父亲去世母亲离家 7岁女孩独自照顾爷爷奶奶
山东人磕头拜年不是糟粕,每磕一个头,都有做人的道理!
亚凌散文:爷爷·酒·奶奶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风雨兼程——怀念我的父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