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城市化10大陷阱(四):教育陷阱——乡村一样能出国之栋梁

现代社会一个孩子只有通过教育的门槛才能决定走向社会的起点和方向。在走到这个起点之前的20年左右,有四个因素决定这个孩子起点的高度:第一是他生养在什么样的家庭,接受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及财力支撑;第二是他就读什么样的学校,接受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环境的熏陶;第三是他遇见什么样的老师,接受的是什么水准的学科教学和人文教育;第四是他自身的天赋潜能,兴趣取向,努力程度。

前三项都是外在客观的因素,是孩子根本无法掌控的,即便最后一项主观因素也与前三项给予的基础和影响直接相关。人是环境的产物,一个孩子的命运根本不是他自己所能掌控的。在这三客一主的三加一的决定因素中,城乡的孩子一对比,差距悬殊,高下立判。

自古以来人类就难以摆脱千百年来形成的文化惯性的深刻影响。学而优则仕,既是我们血液里的梦想,又是我们骨子里的恐惧。也不知是不是这个缘故,我们成了世界上最重视教育的民族之一。

社会只要存在贫富差距,那么就难以消除阶层的存在,阶层的存在就催生了为突破阶层流动而奋斗的动力,于是教育就成了阶层之间激烈竞争的战场。

为什么沉重的教育负担超负荷地压给了孩子,因为那不是遵从天性去求知,而是遵从父命去拼杀。最突出的例子就是这几年方兴未艾的高考极端训练模式。为了提高高考升学率,有些高中学校做出严格的学生作息时间表,彻底把青春分秒量化。那里已经不是传统意义的学校,而是参照特战队的训练方式打造高考“特种兵”。

在封建社会,所有的达官贵人富甲精英,也就是当时的既得利益阶层,无不企图用垄断教育实现权力和财富的传承。最突出的榜样就是皇帝,小皇子要在全国的土地上掘地三尺找来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先生来教。下边大臣富甲则有样学样仿而效之。在欧洲也是一样,只不过名义和形式稍有区别而已,他们叫教父,牧师,家庭教师。我们看看这些年在中国城市方兴未艾的“一对一补习”,本质上就是古代皇族用的“先生”和欧洲贵族请的“家庭教师”的现代翻版。

随着九十年代开启快速城市化以来,国内人才人口向上单向持续流动,基础教育领域的城乡均衡被打破。所有优秀的师资人才和良好的生源都往上走,城市化的虹吸效应导致乡村教育从硬件到软件全面滞后于城市。

尤其是乡村小学,基础硬件投资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生源严重匮乏。我老家也就是我的母校那所村小学,校园面貌40多年没变,40年前全校有5个年级(小学五年制)150个学生,现在全校只剩4个年级26个学生。类似这样的村小不在少数。这种学校面临的状况是:并校违反了就近上学原则,村民不愿意,不并校开课难没氛围,最后陷入黄黄不了,开开不好的两难境地。

即使村民们再不愿意,也阻挡不住有些村小消亡的命运,有的乡镇所有村小都撤没了,只剩一个乡政府所在地的一个中心小学。由于上学需要走更远的路,所有孩子都要接送,那种早晚小孩子们上学三三俩俩,放学排队回家的场景成为了记忆。取而代之的是接送孩子的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小轿车,看起来跟校园周边林木,沿途的田园一点都不和谐。

好的教育资源包括名师过度向资本密集的地区集中,过度向城市集中,过度向大城市集中,过度向一线超大城市集中,而广大农村却成了被淡忘的角落。

我们比较一下,在目前中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之下,当城里的孩子第一有接受优质的学前教育的优势,第二有接受优质的小中学教育的优势,第三有家长学历高能辅导孩子作业的优势,第四家庭有财力有便利聘请辅导老师的优势,第五有参加二课、才艺班、拓展班的优势,第六有周末假期去图书馆、少年宫、博物馆、科技馆、游园长见识的优势等等。而这一切优势几乎都直接间接地与考试有关。所有这些城里孩子的优势自然就是乡下孩子的劣势,他们拥有的劳动、乡土、自然、纯朴的优势考试基本不考。

乡下孩子纯朴的情感,劳动的实践,自然的认知,健全的人格,坚强的品质只能在未来漫长的社会生活中才更有价值,更有后劲。然而当他们在同城里孩子一同面对高考战场的对决时,无异于训练有素的专业队打乌合之众的业余队一样,降维打击的结果胜败毫无悬念。全面溃败让他们中许多人彻底失去了进入一流大学,接受精英教育的机会。

所以说我们的基础教育一旦缺失了乡村这块阵地,那么我们的高等教育人才不仅在数量上,更在质量上的损失是巨大而无形的。试想一下,城市化带来的乡村教育的萎靡不振和继续衰落,那么假以时日,几十年后我们国家各个领域的高端人才将再无乡村童年少年青年成长背景之人,一律都来自从小就为考试而生为考试而战的城市,那么我们的精英人才结构单一,缺乏多样性的弊端会对未来有多大影响,是难以预测和估算的。

因为无论是未来国家全面的产业升级,还是全面的乡村振兴,绝少不了接受良好教育的新型农民以及乡土生养出来的子孙后代的参与。早年的苦难是最好的教育,生活的实践是最高的智力。乡村的孩子同样具有他们天然的优势和无限的潜力,只要他们不被过早淘汰,亦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古今中外不乏伟人精英出身乡村。中国政治家有中国的领袖毛泽东,有我国本土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家莫言,有美国科学界有爱迪生,有当时的世界首富洛克菲勒,有美国历届总统包括林肯、格兰特中的多数,有遍布纽约等更多城市的多数精英。他们中大多数都是16岁以前生活在农村,16岁以后到城市求学和谋生。早年根植乡土文化,奠定了他们许多优秀的品质和厚重的情怀,让他们受益终身。

乡村振兴离不开教育。只有普遍建设出美丽、富饶、健康、环保、幸福、宜居的乡村,全面彻底消除城乡差别,结束城乡二元分离结构,实现城乡融合,城乡对流,才能真正拯救乡村的教育。

中国大城市化对小城和农村的虹吸,工业化对农业和环境的影响,房地产金融化对经济和生活的影响,互联网信息化对就业的影响,自媒体自由化对文化的影响,网络娱乐化对青少年的影响……除了我们自己需要认真深刻反思?总结、修正之外,我们更要警惕资本的贪婪和帝国的黑手在我们家里兴风作浪和图谋不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话题 | 农村教育别盲目跟着城市跑,丢了乡土味!
肖诗坚 中国乡村教育:数字·故事与未来
刘守英:决定乡村变迁的根本力量是农民的分化与代际变化
读书 |《乡土中国》: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读拉鲁《家庭优势》:未来成为什么样的父母?
无动力亲子乐园成为乡村振兴新项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