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消化、呼吸系统组织学

第二章 消化系统

学习任务

消化管壁的一般结构;食管至大肠的主要结构及功能特点;唾液腺的一般结构,三种唾液腺的结构特点;胰腺的结构及功能;肝小叶的微细结构及其功能;门管区的结构特点。


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其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

第一节 消化管

消化管由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和大肠等管道构成。除口腔和咽外,其管壁结构由内向外一般分为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四层。

一、消化管壁的一般结构

(一)黏膜

黏膜(mucosa)是管壁的最内层,由上皮、固有层和黏膜肌层组成(图2-1)。

1.上皮 衬在管腔的内表面,胃、小肠和大肠为单层柱状上皮,以消化和吸收功能为主。消化管的两端(口腔、咽、食管和肛管的下1/3)为复层扁平上皮,以保护功能为主。

2.固有层(lamina propria 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神经、散在的平滑肌纤维、小消化腺和毛细淋巴管。胃肠此层有大量的腺体和淋巴组织,以及散在分布的内分泌细胞。

3.黏膜肌层(musclaria mucosa 由薄层平滑肌束组成,其收缩可促进腺体分泌物的排出,有利于物质的吸收和转运。

2-1消化管一般结构模式图

(二)黏膜下层

黏膜下层(sabmucosa)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含有丰富的小血管、淋巴管和黏膜下神经丛。黏膜和黏膜下层共同向管腔内突起,形成纵行或环行的皱襞(plica),有扩大黏膜表面积的作用。

(三)肌层

肌层(laminamusclaris)除口腔、咽、食管上1/3和肛管下1/3为骨骼肌外,其余均为平滑肌。肌层一般分为内环、外纵两层。有些部位环行肌局部增厚形成括约肌。

(四)外膜

外膜(tunicaadventitia)为纤维膜或浆膜。纤维膜(fibrosa)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与邻近器官相贴,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界限。浆膜(serosa见于胃、大部分小肠与大肠,由薄层结缔组织和间皮组成,具有湿润、光滑的特点,有利于胃肠的蠕动。

二、食管

食管壁较厚,具有典型的消化管四层结构,食管腔面有数条纵行皱襞,有利于食物的吞咽。

1.黏膜 表面为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固有层为细密的结缔组织,在食管与贲门的交界处移行为单层柱状上皮,分界明显,此处为食管癌的好发部位。食管上、下端的固有层内含少量黏液腺。黏膜肌为纵行平滑肌束。

2.黏膜下层 为疏松结缔组织,较厚,含有黏液腺,其导管开口于食管腔,分泌物具有保护和润滑作用。

3.肌层 为内环、外纵两层,食管上1/3段为骨骼肌,中1/3段为混合肌,下1/3段为平滑肌,肌层依次收缩将食物推入胃。食管两端的内环肌稍增厚,分别形成食管上下括约肌。

4.外膜 为纤维膜。

三、胃

胃壁也是由四层结构构成(图2-2)。

(一)黏膜

胃的黏膜较厚,呈浅红色,胃空虚时,黏膜皱襞较多。黏膜表面有许多浅沟,将黏膜分成许多直径2~150px的胃小区。黏膜表面的上皮下陷形成许多胃小凹(gastric pit),胃小凹的底是胃腺开口的地方。


2-2 胃壁的组织结构及胃底腺模式图

1.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除有极少量的内分泌细胞外,主要由表面黏液细胞(surface mucous cell)组成,上皮细胞顶部胞质内充满黏原颗粒,在HE染色切片上着色淡,呈透明状。黏液细胞分泌黏液,覆盖于胃腔的内表面,形成胃黏膜屏障,防止胃酸及胃蛋白酶对胃壁的侵蚀。

2.固有层含有大量密集排列的贲门腺、幽门腺以及胃底腺。贲门腺、幽门腺分泌黏液,胃底腺由壁细胞、主细胞、颈黏液细胞、内分泌细胞等组成。

1)壁细胞:壁细胞(parietal cell)又称泌酸细胞,数量较少,在腺的上半部较多。细胞体积大,多呈圆锥形,胞质嗜酸性,胞核圆,位于中央,着色深,偶见双核。壁细胞的功能:分泌盐酸,盐酸可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转变为胃蛋白酶,以消化食物,盐酸还具有杀菌作用及促进胃、肠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功能;分泌内因子,促进回肠上皮对维生素B12的吸收,有利于红细胞的生成。

2)主细胞(chief cell):又称胃酶细胞(zymogene cell),数量最多,主要分布于腺的下半部。细胞呈柱状或锥体形,核圆位于细胞基底部,胞质嗜碱性,顶部充满酶原颗粒(图2-6),HE染色呈泡沫状。主细胞的功能是分泌胃蛋白酶原,经盐酸的作用,激活为胃蛋白酶,水解蛋白质。婴儿的主细胞还分泌凝乳酶,分解乳汁。

3)颈黏液细胞(mucous neck cell):数量较少,细胞呈柱状或烧瓶状,核扁平,位于细胞基部,细胞顶部充满黏原颗粒,分泌黏液参与胃液的形成。

4内分泌细胞(neuroendocrinecell:胃肠的上皮及腺体内有大量散在的内分泌细胞,他们分泌肽类和胺类激素,主要对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起调节作用。

3.黏膜肌层由内环行和外纵行两层平滑肌组成。

(二)黏膜下层

较致密的结缔组织,内含较大的血管、淋巴管和黏膜下神经丛。

(三)肌层

较厚,由内斜行、中环行和外纵行三层平滑肌构成。环行肌在贲门和幽门部增厚分别形成贲门括约肌和幽门括约肌。

(四)外膜

胃壁外膜为浆膜。

四、小肠

小肠是消化管最长的一段,可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主要的功能是消化吸收营养物质。小肠壁亦分为四层(图2-34),小肠的黏膜和黏膜下层向肠腔内突出形成许多环行或半环行的皱襞,以十二指肠降部及空肠上段最为发达。在皱襞的表面,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伸出指样突起称绒毛,十二指肠、空肠的绒毛较密,回肠的绒毛较稀疏。小肠绒毛根部的上皮下陷至固有层,形成许多小肠腺(small intestinal gland),直接开口于肠腔。


2-4 小肠绒毛与小肠腺纵切

(一)小肠绒毛

1.绒毛上皮小肠绒毛上皮有柱状细胞和杯状细胞两种类型。

1)柱状细胞:又称吸收细胞(absorptive cell)数量多,细胞呈高柱状,胞核椭圆形,位于细胞基部。细胞的游离面有纹状缘,电镜下,可见纹状缘为密集排列的微绒毛构成。皱襞,绒毛,微绒毛三者扩大了肠腔的表面积近600倍,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充分吸收。

2)杯状细胞(goblet cell):散在于柱状细胞之间,分泌黏液,润滑、保护黏膜。从十二指肠至回肠末端杯状细胞逐渐增多。

2.固有层 随上皮向肠腔内突出形成绒毛的中轴,其间有12条纵行毛细淋巴管称中央乳糜管(central lacteal)。其管腔较大,内皮细胞间隙较宽,缺少基膜,通透性大,可允许大分子物质如乳糜微粒进入。中央乳糜管的周围有大量的有孔毛细血管网,经肠上皮吸收的氨基酸、单糖等可由此进入血液。中轴内散在纵行分布的平滑肌,收缩时可改变绒毛的形态,有利于血液、淋巴的运行。

(二)小肠腺

在小肠的固有膜内有许多的肠腺,肠腺含柱状细胞、杯状细胞、未分化细胞、潘氏细胞和内分泌细胞和干细胞。潘氏细胞(Panetlis cell是小肠腺的特征性细胞。胞质顶部有粗大的嗜酸性分泌颗粒,含有防御素和溶菌酶,有一定的杀灭肠道致病菌作用。

固有层内除小肠腺外还可见淋巴组织。十二指肠和空肠的淋巴小结分散存在,称孤立淋巴小结,回肠的淋巴小结多聚集在一起,称集合淋巴小结。

(三)其他各层结构

黏膜下层由结缔组织构成,十二指肠的黏膜下层内有十二指肠腺,分泌碱性黏液,可保护十二指肠黏膜免受胰液和酸性胃液的侵蚀。肌层由内环行和外纵行两层平滑肌组成。外膜除十二指肠后壁为纤维膜外,其余均为浆膜。

五、盲肠与结肠

盲肠与结肠的组织学结构基本相同,无皱襞、无绒毛,肠腺多,杯状细胞多。肠壁结构分四层,其特点如下。

1.黏膜表面光滑,无环形皱襞和绒毛,在结肠袋横沟内面有半月形皱襞。上皮是单层柱状上皮,固有层内有丰富的大肠腺,含柱状细胞和大量杯状细胞,分泌黏液,保护肠黏膜。固有层内可见散在的孤立淋巴小结,参与局部免疫功能。

2.黏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内有小动脉、小静脉和淋巴管和较多脂肪细胞。

3.肌层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环形肌节段性增厚形成结肠袋,纵行肌集中成三条结肠带,结肠带之间的纵行肌很薄或不连续的纵行肌纤维

4.外膜盲肠、横结肠、乙状结肠为浆膜,升、降结肠前壁及两侧壁为浆膜,后壁为纤维膜,直肠上1/3段的前壁为浆膜,其余为纤维膜。

六、阑尾

阑尾的结构与结肠基本相似,但管壁薄,管腔小而不规则,内无绒毛,固有层内的肠腺短而少,杯状细胞少,但淋巴组织极为丰富,并可突入黏膜下层,故黏膜肌层不完整。肌层较薄,外膜为浆膜。目前认为阑尾具有免疫功能。

第二节消化腺

消化腺包括两种类型,大消化腺和小消化腺。大消化腺位于消化管壁外,其分泌物经导管排入消化管内,如唾液腺、肝、胰;小消化腺位于消化管各段的管壁上,如胃腺、肠腺等。消化腺的功能是分泌含多种消化酶的消化液,对食物进行化学性消化,利于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充分吸收。

一、胰腺

胰腺(pancreas)是人体内起主要消化作用的消化腺,胰腺表面覆有薄层结缔组织被膜,血管、淋巴管和神经伴随被摸的结缔组织伸入腺内将实质分为许多小叶,腺实质由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组成(图2-6)。


2-6 胰的组织结构模式图

(一)外分泌部

胰腺外分泌部占胰腺的大部分,为复管泡状浆液腺,由腺泡和导管组成。

1.腺泡 为浆液性腺泡。每个腺泡由4050个锥体形腺细胞构成。腺腔内有一些扁平或立方形细胞称泡心细胞(centroacinar cell),细胞较小,胞质染色浅,核圆形。胰腺腺泡分泌多种消化酶外,还分泌一种胰蛋白的抑制因子,可阻止胰蛋白酶原在胰腺内激活,防止胰腺自溶。

2.导管 腺泡以泡心细胞与闰管相连,闰管较长,起于泡心细胞,管径细,汇合形成小叶内导管,出小叶后移行为小叶间导管。许多小叶间导管又汇成一条主导管。闰管与小叶间导管的上皮为单层扁平上皮或单层立方上皮,主导管的上皮为单层高柱状上皮,上皮内可见杯状细胞。胰腺导管上皮分泌的水和电解质与腺泡分泌的消化酶共同组成胰液。

(二)内分泌部

胰腺的内分泌部即胰岛(pancreaticislet),为分散在外分泌部之间的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细胞团,HE染色浅。胰岛细胞之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胰岛主要有ABDPP四种细胞。A细胞又称高血糖素细胞,约占胰岛细胞总数的20%左右,细胞体积较大,多分布于胰岛周边,分泌胰高血糖素,可使糖原分解,血糖升高。B细胞又称胰岛素细胞,占胰岛细胞总数的70%,细胞较小,多分布于胰岛中央,分泌胰岛素(insulin),胰岛素能促进糖原的合成,降低血糖。胰岛素缺乏时,糖原的合成发生障碍,导致血糖浓度增高,并随尿排出,临床上称为糖尿病。D细胞约占胰岛细胞总数的5%左右,散在于AB细胞之间,分泌生长抑素,抑制AB细胞的分泌活动。PP细胞数量较少,分泌胰多肽可抑制胃肠运动、胰液分泌和胆囊收缩。

二、肝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腺体,是机体新陈代谢的重要器官。肝细胞分泌胆汁参与脂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肝细胞能合成多种蛋白质;肝细胞还参与脂类、糖类以及某些药物的代谢;肝内大量的巨噬细胞能清除从胃肠进入的病原微生物和有害物质。

肝表面有厚而较致密的结缔组织被膜,其表面大部分被浆膜覆盖。结缔组织在肝门处增多,随血管神经进入肝内,将肝实质分成许多肝小叶(图2-7)。


2-7 肝小叶与门管区立体模式图

(一)肝小叶

肝小叶(hepaticlobule)呈不规则的多面棱柱体,长约2mm,宽约1 mm,是肝脏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成人肝大约有50万~100万个肝小叶。肝小叶的基本结构包括中央静脉、肝板或肝索、肝血窦、窦周隙及胆小管五部分(图2-8)。


2-8 肝小叶组织结构模式图

1.中央静脉 中央静脉位于肝小叶中央,是肝血窦在肝小叶中轴汇集成的一条多孔静脉,管壁不完整,血窦中血液均流向中央静脉。

2.肝板或肝索由肝细胞单层排列形成的凹凸不平的板状结构,称肝板(hepaticplate),其断面呈索状,故又称肝索(hepatic cord)。

肝细胞(hepatocyte):是肝小叶的主要组成部分,细胞呈多边形,体积大,直径达2030μm,胞核圆,位于中央,染色较浅,有12个核仁,部分肝细胞有双核,说明肝细胞的功能活跃。胞质嗜酸性,当蛋白质合成旺盛时,胞质出现散在的嗜碱性物质。肝胞质内含丰富的细胞器和内含物。粗面内质网,能合成多种血浆蛋白质,如纤维蛋白原、白蛋白、脂蛋白和凝血酶原等。滑面内质网,其膜上含有多种酶,与肝细胞合成胆汁,进行糖、脂类、激素代谢及解毒等功能密切相关。高尔基复合体,能将内质网合成的蛋白质和脂蛋白进行加工,再释放入窦周隙,还参与胆汁的形成和分泌。线粒体,数量很多,每个肝细胞内有1000~2000个,遍布于细胞质内,为细胞的各种功能活动提供能量。微体,较多,含溶酶体和过氧化物酶,与肝细胞内的消化和解毒有关。内含物,胞质内含有糖原、脂滴及脂褐素等。

肝细胞至少有三种不同的功能面,即血窦面、肝细胞邻接面和胆小管面(图2-9)。肝细胞邻接面含有紧密连接、桥粒和缝隙连接等。血窦面,胆小管面则有许多微绒毛,使该面表面积扩大56倍,有利于物质交换。

3.肝血窦肝血窦(hepatic sinusoid)位于肝板之间,相互吻合形成网状管道,血液从肝小叶的周边经肝血窦流向中央静脉,窦壁由多孔的内皮细胞组成,内皮之间不连续,间隙较宽,内皮外无基膜,仅有少量网状纤维附着。故肝血窦内皮具有较大的通透性,有利于肝细胞和血液间的物质交换。

在肝血窦的内表面,附着有肝巨噬细胞,又称库普弗细胞(kupffer cell)。其形态不规则,胞质嗜酸性,以突起附着于内皮细胞上。肝巨噬细胞具有变形运动和较强的吞噬能力,可吞噬和清除血窦中的细菌、异物和衰老死亡的细胞器,并有免疫监督等功能。

4.窦周隙为血窦内皮与肝细胞之间的间隙,宽约0.4μm,光镜下难以辨认。由于肝血窦内皮通透性大,故窦周间隙内充满血浆,电镜下,肝细胞微绒毛浸泡在血浆中,是肝细胞与血浆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窦周隙内有贮脂细胞(fat-storing cell),贮脂细胞具有贮存维生素A和合成网状纤维的功能。慢性肝炎,慢性酒精中毒,贮脂细胞增殖过快,肝内纤维增多,都将导致肝硬化。

5.胆小管(bile canali culus 是相邻肝细胞之间的局部凹陷形成的微细管道,在肝板内连接成网格状管道。靠近胆小管的相邻肝细胞膜形成紧密连接复合体,可封闭胆小管周围的细胞间隙,防止胆汁外溢至细胞间或窦周隙。当肝细胞发生变性、坏死或胆小管堵塞致内压增大时,胆小管正常密封结构被破坏,胆汁溢入窦周隙,继而进入血窦,出现黄疸。胆小管内的胆汗从肝小叶中央部流向周边,汇入肝门管区内的小叶间胆管。

(二)门管区

相邻肝小叶之间的结缔组织区域称为门管区(portal area)。门管区主要有小叶间动脉、小叶间静脉、小叶间胆管(图2-10)。小叶间动脉是肝固有动脉的分支,管腔较小,管壁较厚而完整;小叶间静脉是门静脉的分支,管腔较大而不规则,管壁薄;小叶间胆管管腔小,管壁由单层立方上皮围成。


2-1 门管区(HE染色 高倍)

呼吸系统

学习任务

呼吸道的一般结构;鼻黏膜的分部和特点;气管与支气管的结构特点;肺的微细结构,肺泡的超微结构和功能。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呼吸道是传送气体的管道,包括鼻、咽、喉、气管和各级支气管。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由肺实质(支气管树和肺泡)及肺间质(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管、淋巴结和神经等)组成

第一节 呼吸道

一、呼吸道的一般结构

(一)黏膜

1.上皮 大部分都是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3-1,上皮细胞中除纤毛柱状细胞、杯状细胞和基细胞外,还有刷细胞和小颗粒细胞。刷细胞呈柱状,游离面有密集而整齐的微绒毛,形如刷状。小颗粒细胞又称内分泌细胞,细胞较矮,呈卵圆形或锥体形,含5-羟色胺或抑生长素等。其分泌物参与调节呼吸道血管平滑肌的收缩和腺体分泌的功能。

2.固有层 位于上皮深面,由细密结缔组织构成,其内含有较多弹性纤维,有的部位含有淋巴组织,前者能增强管壁的弹性,后者能增强局部的免疫功能。


3-1 气管壁切面(高倍)

(二)黏膜下层

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与固有层没有明显界线,内含有血管、神经、淋巴管和混合腺体。

(三)外膜

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其内含有骨或软骨,构成管壁的支架能保持气道的通畅。

二、鼻黏膜的结构特点

鼻(nose)是呼吸道的起始部,又是嗅觉器官,根据鼻腔黏膜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前庭部、呼吸部和嗅部。

(一)前庭部

鼻前庭(nasal vestibule)由皮肤覆盖,内有鼻毛,可挡住吸入灰尘,滤过和净化空气。上皮为非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固有层内含有毛囊、皮脂腺和汗腺,因鼻前庭无黏膜下组织,皮肤直接与软骨膜紧密相连,故发生鼻疖时疼痛剧烈。

(二)呼吸部

呼吸部(respiratory region)黏膜呈淡红色,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杯状细胞较多。固有层含有丰富的静脉丛和混合腺,起净化、润湿、加温空气的作用。

(三)嗅部

嗅部(olfactoryregion)上皮为嗅上皮,含嗅细胞、支持细胞和基细胞,不含杯状细胞。嗅细胞具有嗅觉功能,为嗅觉传导通路的一级神经元。

三、气管与主支气管的结构特点

气管与主支气管管壁结构相似,共分三层,由内向外可分为黏膜、黏膜下层和外膜,主要以C字形的软骨环为支架,由结缔组织连接排列成串,软骨环的缺口向后,由平滑肌和结缔组织构成的膜壁封闭。

(一)黏膜

黏膜由上皮及固有层构成。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其内含有大量的杯状细胞,基膜较厚。上皮游离面上的纤毛,不断地有节律地向喉口方向作波浪式运动,将分泌物和被黏着的尘埃、病菌等推向喉口,以痰的形式咳出体外。固有层由结缔组织组成,内含较多的弹性纤维、小血管、腺的导管及散在的淋巴组织和浆细胞。

(二)黏膜下层

黏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与固有层和外膜无明显分界,内有较多的小血管、淋巴管和气管腺(混合腺)。在气管下段,黏膜层与黏膜下层间尚有平滑肌束。

(三)外膜

外膜较厚,为疏松结缔组织,含1620个“C”字形透明软骨环,软骨缺口处的结缔组织含有平滑肌和混合腺,构成气管膜部(膜壁),咳嗽反射时平滑肌收缩,使气管腔缩小,有助于清除痰液软骨环之间以弹性纤维构成的膜状韧带连接,共同构成管壁的支架,使气管保持通畅并有一定弹性。

第二节

一、肺的微细结构

肺组织分实质和间质两部分,实质包括肺内的各级支气管及其末端的肺泡;间质为结缔组织及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肺间质将肺实质分隔成若干肺小叶。

主支气管经肺门进入肺内,依次分支为肺叶支气管、肺段支气管、小支气管、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从肺叶支气管到终末细支气管为肺的导气部。从呼吸性细支气管至肺泡称为呼吸部(图3-2


3-2 肺微细结构模式图

(一)肺导气部

肺导气部是输送气体的管道而无气体交换作用,随着不断分支,管径变小,管壁变薄。其管壁结构除细支气管和终末细支气管外,与肺外支气管类似。

1.肺叶支气管至小支气管 肺叶支气管至小支气管管壁结构与支气管基本相似,但管径渐细,管壁渐薄,管壁三层分界也渐不明显,其结构的主要变化是:上皮均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上皮逐渐变薄,杯状细胞渐少腺体逐渐减少软骨呈不规则片状,并逐渐减少平滑肌相对增多,从分散排列渐成环形肌束环绕管壁。

2.细支气管和终末细支气管

1细支气管(bronchiole):内径约1mm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或单层纤毛柱状上皮,腺体与软骨片极少或消失,而环行平滑肌相对增多,黏膜常形成皱襞。由于细支气管失去了软骨的支撑作用,当平滑肌收缩时可导致管径变小。

2终末细支气管(terminal bronchiole):细支气管分支形成终末细支气管,内径约0.5mm上皮为单层(纤毛)柱状上皮,杯状细胞、腺体和软骨片消失,平滑肌形成完整的环行肌层,黏膜皱襞明显。

细支气管和终末细支气管的环行平滑肌收缩或舒张,可以调节进出肺泡的气流量。在支气管哮喘等病理情况下,因肥大细胞释放的组胺导致细支气管平滑肌持续痉挛性的收缩和黏膜水肿,造成出入肺泡的气体量减少,导致呼吸困难。

每一细支气管及其分支和连属的肺泡,构成一个肺小叶(pulmonary lobule)(图3-3。肺小叶呈锥形,直径约为150px,尖朝向肺门,底向肺表面,小叶之间有结缔组织间隔。每叶肺有5080个肺小叶,炎症仅累及若干肺小叶时为小叶性肺炎。


3-3 肺小叶模式图

(二)肺呼吸部

肺的呼吸部包括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该部具有气体交换功能。

1. 呼吸性细支气管 呼吸性细支气管(respiratory bronchiole)为终末细支气管的分支,是肺导气部和呼吸部之间的过渡性管道,管壁很薄而且不完整,有肺泡开口,故具有了换气功能。上皮为单层立方上皮,黏膜下有少量平滑肌。

2. 肺泡管 肺泡管(alveolar duct)是呼吸性细支气管的分支,末端与肺泡囊连通,管壁四周均为肺泡开口,故管壁极不完整,因自身管壁极少,在切片上只可见相邻肺泡开口之间的结节状膨大。膨大表面覆有单层立方或扁平上皮,内部有被横切的环行平滑肌纤维。

3.肺泡囊 肺泡囊(alveolar sac为若干肺泡的共同开口处,无明显的囊壁,相邻肺泡开口之间也无平滑肌,亦无结节状膨大。

4.肺泡 肺泡(pulmonary alveolus)为多面形或半球形的囊泡(图3-4),开口于肺泡囊、肺泡管或呼吸性细支气管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肺泡壁内衬单层肺泡上皮,相邻肺泡壁之间的结缔组织称肺泡隔。


3-4 肺泡结构模式图

1肺泡上皮:由Ⅰ型和Ⅱ型肺泡细胞构成。Ⅰ型肺泡细胞(type I alveolar cell覆盖了肺泡约97%的表面积,为气体交换提供了薄而广的面积。胞体呈扁平形,胞核扁圆形,含核部分略厚,无核部位极薄,有利于血液和肺泡间的气体交换。I型上皮细胞无增殖能力,损伤后由Ⅱ型肺泡细胞增殖分化补充。Ⅱ型肺泡细胞(typealveolar cell覆盖了肺泡约3%的表面积是一种分泌细胞。胞体呈立方形或圆形,胞核圆形,散在凸起于Ⅰ型肺泡细胞之间。光镜下观察,核圆形,胞质着色浅,呈泡沫状,细胞略凸向肺泡腔。电镜下,细胞游离面上有短小、散在的微绒毛,胞质内除有一般分泌细胞所具有的细胞器外,还含有许多特殊的板层小体,称嗜锇性板层小体。该小体内具有同心圆或平行排列的板层状结构,外有薄膜包裹,直径约0.11μm ,可向肺泡腔面分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其主要成分为二棕榈酰卵磷脂,覆盖于肺泡上皮的表面。该物质可降低肺泡的表面张力,防止肺泡塌陷及过度扩张,稳定肺泡的直径。另外,表面活性物质还能阻止液体由毛细血管渗入,避免肺水肿的发生。

2肺泡隔(alveolar septum):相邻肺泡间的薄层结缔组织构成肺泡隔,属肺间质。肺泡隔内含密集的连续型毛细血管网、大量的弹性纤维、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和肺巨噬细胞等。肺泡隔内丰富的弹性纤维有助于肺泡扩张之后的回缩,保持肺泡的弹性老年人弹性纤维退化、炎症等病变可破坏弹性纤维,使肺泡弹性减弱,肺泡渐扩大,导致肺气肿,肺换气功能减低。密集的毛细血管网能保证血液与肺泡腔中气体的广泛交换。

肺巨噬细胞pulmonary macrophage)由单核细胞分化而来,能吞噬病菌和异物,若吞噬了大量尘埃颗粒,则称尘细胞(dust cell);在心力衰竭患者出现肺瘀血时,大量红细胞从毛细血管溢出,被肺巨噬细胞吞噬,此种肺巨噬细胞又称心力衰竭细胞(heart failurecell)。

(3)肺泡孔(alveolar pore):是相邻肺泡之间的气体流通的小孔,直径1015μm,一个肺泡壁上可有一个或数个,有均衡肺泡内气压和侧支通气的作用。当某个终末细支气管或呼吸性细支气管阻塞时,肺泡孔起侧支通气作用,防止肺泡萎缩。

4-血屏障(air-bloodbarrier):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所经过的结构称气-血屏障,或称呼吸膜(respiratorymembrane)。包括:肺泡腔内表面的液体层、肺泡上皮、上皮基膜、毛细血管内皮基膜和内皮(图3-5)。


3-5 -气屏障示意图

二、肺的血液循环

肺有两套血液循环:一套为肺动脉(pulmonary artery)、肺静脉(pulmonary vein)及其分支,在肺泡隔内形成毛细血管网,主要完成肺内的气体交换,为肺的功能性血管。一套为支气管动脉(bronchial artery)、支气管静脉(bronchial vein)及其分支,管径小,与支气管伴行入肺,供应支气管树管壁和肺内结缔组织等的营养,为肺的营养性血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1执业兽医考试《动物组织胚胎学》全真模拟题
动物组织胚胎学
组织学与胚胎学试题(一)与答案
病理影像学系列讲座——第一讲:肺正常组织学
肺的结构
组织学-第七节 呼吸系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