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感觉器知识点
视器
基本内容
视器visual organ由眼球和眼副器共同构成。眼球的功能是接受光波的刺激,将感受的光波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经视觉传导通路至大脑视觉中枢,产生视觉。眼副器位于眼球的周围或附近,包括眼睑、结膜、泪器、眼球外肌、眶脂体和眶筋膜等,对眼球起支持、保护和运动作用。
第一节 眼球
眼球是视器的主要部份,近似球形,位于眶内,后部借视神经连于间脑的视交叉。
当眼平视前方时,眼球前面正中点称前极,后面正中点称后极。前、后极的连线称眼轴。在眼球的表面,把距前、后极等距离的各点连接起来的环形连线称为赤道(中纬线)。光线经瞳孔中央至视网膜黄斑中央凹的连线,称视轴。眼轴与视轴呈锐角交叉。
眼球由眼球壁和眼球的内容物构成。
一、眼球壁
从外向内依次分为眼球纤维膜、眼球血管膜和眼球内膜三层。
(一)眼球纤维膜
眼球纤维膜由强韧的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可分为角膜和巩膜两部分。
1.角膜  占眼球纤维膜的前1/6,无色透明,富有弹性,具有屈光作用,无血管但富有感觉神经末梢,由三叉神经的眼支分布。角膜曲度较大,外凸内凹。角膜炎或溃疡,可致角膜混浊,痊愈后形成瘢痕,失去透明性,影响视觉。角膜的营养物质一般认为有3个来源:角膜周围的毛细血管、泪液和房水。
2.巩膜  占眼球纤维膜的后5/6,为乳白色不透明的纤维膜,厚而坚韧,有保护眼球内容物和维持眼球形态的作用。前缘接角膜缘,后方与视神经的硬膜鞘相延续。在巩膜与角膜交界处外面稍内陷,称巩膜沟。靠近角膜缘处的巩膜实质内,有环形的巩膜静脉窦,是房水流出的通道。巩膜后极最厚,向前逐渐变薄,在赤道附近最薄;在眼外肌附着处再度增厚。巩膜前部露于眼裂的部分,正常呈乳白色,黄色常是黄疸的重要体征。老年人的巩膜可因脂肪组织沉着略呈黄色;先天性薄巩膜呈蔚蓝色。
(二)眼球血管膜
眼球血管膜富有血管、神经和色素,呈棕黑色。具有营养眼球内组织及遮光作用。由前向后分为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三部份。
1.虹膜  呈冠状位,是血管膜最前部的圆盘形的薄膜。虹膜中央有圆形的瞳孔。角膜与晶状体之间的间隙称为眼房。虹膜将眼房分为较大的前房和较小的后房,前、后眼房借瞳孔相互交通。在眼前房周边,虹膜与角膜交界处的环形区域,称虹膜角膜角。
在虹膜的基质内有两种平滑肌纤维,环绕瞳孔周缘呈环行排列的,称瞳孔括约肌,可缩小瞳孔,由副交感神经支配;瞳孔周围呈放射状排列的平滑肌,称瞳孔开大肌,可开大瞳孔,由交感神经支配。在弱光下或视远物时,瞳孔开大;在强光下或看近物时,瞳孔缩小。在活体上,透过角膜可见虹膜及瞳孔。
(小知识:虹膜的颜色取决于色素的多少,有种族差异,白色人种,因缺乏色素,虹膜呈浅黄色或浅蓝色;有色人种因色素多,虹膜色深,呈棕褐色;黄种人的虹膜多呈棕色。)
2.睫状体  是血管膜中部最肥厚的部分。位于巩膜与角膜移行部的内面。其后部较为平坦,为睫状环,前部有许多向内突出呈放射状排列的皱襞,称为睫状突 。由睫状突发出的睫状小带与晶状体相连。在眼球矢状切面上,睫状体呈三角形。睫状体内的平滑肌,称睫状肌由副交感神经支配。睫状体有调节晶状体的曲度和产生房水的作用。
3.脉络膜  是富有血管的薄膜,占血管膜的后2/3。外面与巩膜疏松相连,内面紧贴视网膜的色素层,后方有视神经穿过。脉络膜的作用是供应眼球内组织的营养和吸收眼内分散光线以免扰乱视觉。
(三)视网膜
视网膜自后向前可分为3部份:视网膜脉络膜部、视网膜睫状体部和视网膜虹膜部。
视网膜睫状体部和虹膜部贴附于睫状体和虹膜的内面,无感光作用,故称为视网膜盲部。视网膜脉络膜部最大、最厚,附于脉络膜的内面,为视器接受光波刺激并将其转变为神经冲动的部分故又称为视网膜视部。视部的后部最厚,愈向前愈薄,在视神经起始处有圆形白色隆起,称视神经乳头。
在正常情况下,视神经乳头并不突起,又称视神经盘,视神经盘的边缘隆起,中央有视神经、视网膜中央动、静脉穿过,无感光细胞,称生理性盲点。在视神经盘的颞侧稍偏下方约3.5mm处,有一由密集的视锥细胞构成的黄色小区,称黄斑,其中央凹陷称中央凹,此区无血管,是感光最敏锐处。
视网膜在血管膜内面,可分为两层。外层为色素上皮层,由大量的单层色素上皮构成;内层为神经层,是视网膜的固有结。两层之间有一潜在的间隙,此间隙是造成视网膜的外层与内层容易脱离的解剖学基础,视网膜剥离是指视网膜的神经层与色素层与色素上皮层分离而言。
视网膜视部的神经层主要由3层神经细胞组成。外层为视锥和视杆细胞,它们是感光细胞,紧邻色素上皮层。视锥细胞主要分布在视网膜中央部,能感受强光和颜色,在白天或明亮处视物时起主要作用;视杆细胞主要分布于视网膜周边部,只能感受弱光,在夜间或暗处视物时起主要作用。中层为双极细胞,将来自感光细胞的神经冲动传导至内层的节细胞。内层为节细胞,其轴突向视神经盘处汇集,穿过脉络膜和巩膜后构成视神经。
二、眼球的内容物
眼球的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这些结构透明而无血管,具有屈光作用,它们与角膜合称为眼的屈光装置。
(一)房水
房水为无色透明的液体,充满在眼房内。由睫状体产生,进入眼后房,经瞳孔至眼前房,经虹膜角膜角隙进入巩膜静脉窦,借睫前静脉汇入眼上、下静脉。房水的生理功能是为角膜和晶状体提供营养并维持正常的眼内压。眼前房和眼后房的压力大致相等。在某些病理情况下,房水代谢紊乱,造成眼房内房水增加,导致眼内压增高,临床上称之为继发性青光眼。
(二)晶状体
晶状体 位于虹膜的后方、玻璃体的前方,呈双凸透镜状;前面曲度较小,后面曲度较大,无色透明、富有弹性、不含血管和神经。晶状体若因疾病或创伤而变混浊,称为白内障。
晶状体是屈光系统的主要装置。晶状体的曲度随所视物体的远近不同而改变。视近物时,睫状体内纵行排列的肌纤维收缩牵引脉络膜向前,使睫状突向内伸,睫状小带也向内而变得松弛,因而放松了对晶状体的牵拉,晶状体借助于晶状体囊及其本身的弹性而变凸,特别是前部凸度增大,晶状体的曲度增加,屈光力度加强,使进入眼球的光线恰能聚焦于视网膜上,以适应看近物。反之,睫状肌舒张时,使睫状突向外伸,睫状小带张力增大,加强了对晶状体的牵拉,使晶状体的曲度见小,以适应看远物。
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核逐渐变大、变硬、弹性减退及睫状肌逐渐萎缩,晶状体改变曲度的调节能力减弱,出现老视。若眼轴较长或屈光装置的屈光率过强, 则物象落在视网膜前,称之为近视。反之,若眼轴较短或屈光装置屈光率过弱, 则物象落在视网膜后,称之为远视。
(三)玻璃体
玻璃体 是无色透明的胶状物质,表面被覆着玻璃体膜。它填充于晶状体与视网膜之间,约占眼球内腔的4/5。玻璃体前面以晶状体及其悬韧带为界,故呈凹面状,称玻璃体凹;玻璃体的其它部分与睫状体和视网膜相邻,对视网膜起支撑作用,使视网膜与色素上皮紧贴。若支撑作用减弱,易导致视网膜剥离;若玻璃体混浊,可影响视力。
第二节 眼副器
眼副器为保护、运动和支持眼球的装置。包括眼睑、结膜、泪器、眼球外肌、眶脂体和眶筋膜等结构。
一、眼睑
眼睑  位于眼球的前方,分上睑和下睑,是保护眼球的屏障。上、下睑之间的裂隙称睑裂。睑裂两侧上、下睑结合处分别称为内眦和外眦。睑的游离缘称睑缘。
二、结膜
结膜是一层薄而光滑透明、富含血管的粘膜,覆盖在眼球的前面和眼睑的后面。按所在部位可分三部:1.睑结膜 2.球结膜 3. 结膜穹隆  当上、下睑闭合时,整个结膜形成囊状腔隙称结膜囊。此囊通过睑裂与外界相通。
三、泪器
泪器由泪腺和泪道组成。泪道包括泪点、泪小管、泪囊和鼻泪管。
(一)泪腺
泪腺 位于眶上壁前外侧部的泪腺窝内,分泌泪液,有10~20条排泄管开口于结膜上穹的外侧部。泪液借眨眼活动涂抹于眼球表面。泪液有防止角膜干燥和冲洗微尘作用,此外尚含溶菌酶,具有灭菌作用。多余的泪液流向内眦处的泪湖,经泪点、泪小管进入泪囊,再经鼻泪管至鼻腔。
(二)泪道
泪道包括泪点、泪小管、泪囊和鼻泪管。
1.泪点  在上、下睑缘近内侧端处各有一小隆起称泪乳头,其顶部有一小孔称泪点,是泪小管的开口。
2.泪小管为连结泪点与泪囊的小管
3.泪囊  位于眶内侧壁前部的泪囊窝中,为一膜性囊。
4.鼻泪管  为膜性管道。鼻泪管的下部在鼻腔外侧壁粘膜的深面,开口于下鼻道外侧壁的前部。开口处的粘膜内有丰富的静脉丛,感冒时,粘膜易充血和肿胀使鼻泪管下口闭塞,使泪液向鼻腔引流不通畅,故感冒时常有流泪的现象。
四、眼球外肌
眼球外肌  包括运动眼球的4块直肌、2块斜肌和上提上眼睑的上睑提肌,它们都是骨骼肌。
名称
起点
止点
作用
神经支配
上睑提肌
视神经管前上方的眶壁
上睑皮肤、上睑板
提上睑
动眼神经
上斜肌
蝶骨体
眼球后外侧赤道后方巩膜
瞳孔转向下外
滑车神经
下斜肌
眶下壁内侧份
眼球下部赤道后方的巩膜
瞳孔转向上外
动眼神经
上直肌
总腱环
眼球赤道以前的巩膜
瞳孔转向内上
下直肌
瞳孔转向内下
内直肌
瞳孔转向内侧
外直肌
瞳孔转向外侧
展神经
五、眶脂体与眶筋膜
(一)眶脂体
(二)眶筋膜:包括眶骨膜、眼球筋膜鞘、眼肌筋膜和眶隔。
前庭蜗器
基本内容
包括前庭器和听器两部。分为外耳、中耳、内耳。
第一节 外耳
外耳包括耳郭、外耳道和鼓膜三部。 
第二节 中耳
中耳由鼓室、咽鼓管、乳突窦和乳突小房组成,为含气的不规则的小腔道,大部分在颞骨岩部内。中耳向外借鼓膜与外耳道相隔,向内与内耳相毗邻,向前借咽鼓管通向鼻咽部。内耳又称迷路,是前庭蜗器的主要部份。
一、鼓室的壁
外侧壁:大部分由鼓膜构成,故又名鼓膜壁。
上壁:又称盖壁,由颞骨岩部前外侧面的鼓室盖构成,分隔鼓室与颅中窝。
下壁:颈静脉壁,与颈内静脉起始部相邻(手术时注意,有些人此处未骨化)
前壁:称颈动脉壁,即颈动脉管的后壁。此壁甚薄,借骨板分隔鼓室与颈内动脉。此壁上部有两个小管的开口,上方的是鼓膜张肌半管口,有鼓膜张肌的肌腱通过;下方为咽鼓管鼓室口。
内侧壁:迷路壁,与内耳相邻,中部隆凸称鼓岬,其后上方为前庭窗,后下方为蜗窗。在前庭窗的后上方有面神经管凸。
二、听小骨
锤骨、砧骨、镫骨。
三、咽鼓管
1.咽鼓管骨部:向后外开口于鼓室前壁的咽鼓管鼓室口。
2.咽鼓管软骨部:向前内侧开口于鼻咽部侧壁的咽鼓管咽口。
第三节 内耳
由骨迷内耳全部位于颞骨岩部的骨质内,在鼓室内侧壁和内耳道底之间,其形状不规则,构造复杂,由骨迷路和膜迷路两部份组成。骨迷路与膜迷路之间充满外淋巴,膜迷路内充满内淋巴,内外淋巴互不交通
一、骨迷路:分为耳蜗、前庭和半规管三部分。
在前庭的内侧壁上有自前上向后下的前庭嵴。在前庭嵴的后上方有椭圆囊隐窝,在前庭嵴的前下方有球囊隐窝,分别容纳椭圆囊和球囊。
二、膜迷路:由椭圆囊、膜半规管和蜗管三部分组成。
在蜗管的螺旋膜上有螺旋器,又称Corti器,是听觉感受器。
一起来当会玩的学霸
我们不是学霸的搬运工,我们只是学霸的生产地!!!
来加入我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眼球结构图示说明
第十三章视器
眼睛的生理结构
眼球结构
眼球壁
第四篇 感觉器之第十三章 视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