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58-西镇江胡同(老阿带您胡同游之一百五十八)

158-西镇江胡同

(老阿带您胡同游之一百五十八)

  由崇文门路口沿北京站西街往东,路北第三条胡同就是西镇江胡同。西镇江胡同呈东西走向,西端曲折,东起北京站西街,南止船板胡同,北有二支巷通庆平胡同,全长187米。西镇江胡同,明朝属明时坊,称镇江胡同。清朝属正蓝旗,沿称。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东边的钓饵胡同并入,后因修建北京站西街,将镇江胡同一分为二,称东、西镇江胡同,其西段1979年命名为西镇江胡同。

  西镇江胡同29号原来是戏曲理论家齐如山开办的义兴局。齐如山(1875-1962)戏曲理论家,原名宗康,字如山,出生于河北高阳县。自幼泛读经史,对流行于家乡的昆山腔、弋阳腔、梆子等地方戏曲十分喜爱。他19岁进官办的外语学校--北京同文馆,学习德文和法文,前后约5年。毕业后毅然决然地游学西欧,用心学习和考察了欧洲的戏剧,是中国受过完整、系统旧式教育的最后一代知识分子。

  齐如山回国后担任了京师大学堂和北京女子文理学院的教授,他对戏剧和戏剧理论都有着深入的研究,早年还编写过话剧剧本《女子从军》,戏曲剧本《新顶砖》、《新请医》等。当然他对京剧最为醉心,当他遇到梅兰芳,看到他的天才与勤奋时,遂决心帮助梅并为其编写剧本。1916年以后的20多年来,齐如山为梅兰芳编创的时装戏、古装戏及改编的传统戏多达20余出。

  1931年齐如山与梅兰芳、余叔岩等人组成北平国剧学会,并建立国剧传习所,从事戏曲教育,编辑出版了《戏剧丛刊》、《国剧画报》,搜集了许多珍贵戏曲史料。他酷爱京剧,但又看到了旧皮黄的一些缺点,因而产生了研究和改革京剧的兴趣。其时,齐如山经常参加一代宗师谭鑫培(现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元寿的曾祖父)、田际云领导的正乐育化会的一些活动。该会还经常邀请文化艺术界的人士到会作演讲,齐如山是其中之一。他为该会的会员介绍西洋戏剧的情况以及讲述有关戏剧理论,极力主张改进中国戏曲。他的演讲使长期封建闭塞在京剧舞台一隅的伶人们大开眼界。谭鑫培和田际云称赞:"讲得实在好!"而在台下众多的听众中便有冉冉升起的新星--青年京剧演员梅兰芳。

  齐如山尽其毕生心力研究中国戏曲,他知识渊博,治学严谨,不满足于书本的研究,而是在现实生活中广泛搜集资料,并与书本记载相参照,得出确切的结论。在将近40年的时间内,他曾访问过京剧界老角名宿达三四千人,纪录下丰富生动的原始材料,并从古代经籍、辞赋、笔记、风土志以及西方有关的心理学、戏剧理论著作中寻找线索和印证,最后整理归纳为著作。

  除了理论上的研究,齐如山还身体力行,从事于艺术改革的实践。齐如山与梅兰芳谊兼师友,早在民国初年,他就为刚刚崭露头角的梅兰芳编写了大量新戏,如《天女散花》、《廉锦枫》、《洛神》、《霸王别姬》、《西施》、《太真外传》、《凤还巢》等等,并进行排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剧作、剧评家齐如山
中国戏曲研究之新趋势:“小道末技”为前人对戏曲的轻视(1932年)
中国文艺网
论戏剧之中州韵有统一语言之能力,宜竭力保存之
王文君:恰借梅郎好颜色,尽将舞态上氍毹 ——从《齐如山国剧论丛》一书说起
齐如山:谈跟包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