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生命中所有的灿烂,终要用寂寞偿还
userphoto

2022.05.07 北京

关注

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

这是关于人生终极意义的哲学命题,许多人穷其一生思考过这个问题,但并没有找到答案。

因为许多人活了一生也难以“认识自己”,只是机械地、日复一日地为活着而活着。

“后印象派”大师高更(1848年——1903年)经历许多事情后,终于在1897年大彻大悟,把这个人类的千古哲学命题,以绘画的形式解答出来,取名为《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算是给自己的艺术人生画上了一个相当圆满的句号。

他运用象征手法,想用这幅画告诉人们:任何人不论以前经历了多少成功的喜悦,生命的本质也许是由无数个孤独构成,灿烂终归要回归暗淡,浮华总要走向平静,唯有在精神乐园里徜徉,才能真实地感受到生命的充实和温暖。

这幅油画问世70年之后,在世界的另一端,哥伦比亚大作家马尔克斯(1927年——2014年)用文学的思考,再次向世人解答了同类问题。

他的作品就是26万字的长篇《百年孤独》,文学界对其评价极高,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20世纪用西班牙语写作的最杰出的长篇小说之一”

跟高更相似的是,马尔克斯也是在年近五旬时酝酿和创作了这部作品。

《百年孤独》以西班牙后裔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为线索,讲述了马孔多小镇近百年的兴衰史,以及本土文明在外来文明的冲击下,土著居民的精神消亡史,继而深刻地反映了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美大陆的历史演变与社会现实。

从人类历史来看,拉丁美洲长期游离在现代文明的进程之外,这里的土著居民早已形成了自己的风俗、文化和信仰。随着欧洲人开始涉足这块土地,并带来所谓的现代文明后,跟这里的本土文明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布恩迪亚家族成员的性格十分复杂,他们自信、倔强、隐忍、包容、偏执,经历过辉煌,又走向了衰落,他们既想守住本土文明的文化成果,又想敞开怀抱融入这个新世界。当现代文明如同历史洪流一样侵略和吞噬他们的精神信仰时,他们又感到恐惧和后悔。无数次发出灵魂的质问:我们是谁? 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到哪里去?

如此宏大的哲学命题,他们一时半会儿很难搞清楚。

他们由此深深地陷入精神世界的孤独里,始终找不到心灵的归宿,失去了精神支柱,哪怕被战争、革命、绝望、死亡所洗礼,也打不开他们的心结,导致他们在怀疑、迷茫、困惑、空虚里苟且偷生,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孤独的日子。

这种孤独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唯有个体生命死亡,乃至一个民族消亡后,重新建立起新的社会结构和精神信仰,方可彻底摆脱群体性的困惑和孤独。

熟悉世界近代史的人都清楚,拉丁美洲繁衍生息着许多土著居民,统称“印第安人”,以玛雅人最有代表性,他们在这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玛雅文化”。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丁美洲是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区,从16世纪西方人开启“大航海时代”以来,拉丁美洲即刻成为殖民者垂涎的肥肉。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者先后登上拉美大陆,瓜分了这片土地。

殖民者用利剑和火枪征服当地的土著居民后,随之开启了残酷的文化殖民和文化侵略,导致这块大陆的社会结构、精神信仰、习俗风尚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继而跟本土文化产生了无法调和的矛盾,最终导致这里发生了多次变革。这些变革一直持续到马尔克斯生活的时代。可以说,哥伦比亚自从被西方殖民者强迫戴上“西化”的帽子之后,获得太平日子的时间太少了。

19世纪末期,哥伦比亚虽然摆脱殖民枷锁获得了独立,但统治者却变成了欧洲白人的后裔,他们让哥伦比亚变成一个西化的国家,西班牙语是官方语言,民众吃西餐、信仰天主教,曾经让他们引以为豪的本土文化如同云烟一样,逐渐消失在历史中。

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马尔克斯以一个亲历者和见证者的角色,通过布恩迪亚家族几代人的传奇人生,以《百年孤独》深刻地批判了统治者们的残暴,政客们的虚伪,以及民众的盲从和愚昧。

在历史洪流面前,布恩迪亚家族,乃至整个哥伦比亚人和拉美人,都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继而产生了绝望、冷漠、自私的恶习,家族成员之间,缺乏交流、信任、支持和情感上的沟通,大家把自己伪装起来,封闭起来,孤独地活着,慢慢地等待死亡。

一些有识之士为了打破人与人之间由于隔阂而产生的孤独,让大家团结起来,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但因为种种原因,始终找不到正确的方向,大家最终被孤独所吞噬,一个大陆的文明也变成了乌托邦。

马尔克斯曾说:面对压迫、掠夺和遗弃,活着是对它们的回答。不论是洪水还是瘟疫,不论是饥饿还是动荡和战争,都没有丝毫减弱生命压过死亡的顽强势头。

致力于发掘拉美大陆印第安文学的传统,把它们融合进自己的创作里,以求精确地表现拉美大陆的民族性和民族意识,一直是马尔克斯在文学中探索的方向。《百年孤独》是这样,他的其它长篇《没落的家长》、《霍乱时期的爱情》、《迷宫中的将军》同样是如此。

他的所有作品都以内容复杂、情节离奇、写法新颖而著称。《百年孤独》除了具有这种共性之外,在创作手法上还体现出三个鲜明的个性化标签。

第一,“魔幻现实主义”色彩浓厚。

“魔幻现实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从拉丁美洲诞生的一种新的文学流派,融汇了印第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象征主义文学、表现主义文学、意识流文学等多种文学流派的创作经验和思维意识而形成。

“用魔幻的手法对神秘现象进行揭露,变幻想为现实而又不失为真”,是“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宗旨。利用极端夸张的表现手法和天马行空的想象,把现实、幻想、传说、神话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文学形态,刺激读者的想象力,进而激起读者探索真相的欲望。

概括来讲,“魔幻现实主义”就是借助神话的技巧,来表现现实生活的荒诞怪异和触目惊心,这种创作手法,往往能取得出其不意的艺术效果,至今在世界文坛流行。

第二,对神话和典故的运用得心应手。

西方人当年从文化上征服拉丁美洲后,天主教很快成为这块大陆上的第一宗教,民众普遍信仰天主教。

为了控诉殖民者的残暴,嘲笑同胞的愚昧无知,讽刺宗教迷信,缅怀即将消亡的本土文明,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里引用和化用了大量的《圣经》里的故事,乃至阿拉伯神话,刻意营造出神秘、诡异、违反常规的气氛,目的是为了告诉人们不要遗忘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要清醒地活着。就如同“自然主义哲学”大师乔治·桑塔亚纳的名言一样:忘掉历史的人注定会重蹈覆辙。

第三,开创了别具一格的倒叙手法。

绝大多数小说,都是以“线性结构”,即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叙事的,而《百年孤独》的写法非常新颖。小说开头就采用了倒叙手法,写道: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仅仅这句话,就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间面熔铸在一起,给读者带来了无限遐想。并且,马尔克斯在小说中多次采用了时空转换的方式来叙事,让各种悬念和冲突环环相扣,强化了读者阅读下去的欲望。

《百年孤独》开头这句话,由于叙述角度很特别,影响了中外许多作家,比如:

陈忠实在《白鹿原》的开头写道: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

莫言在《红高粱》的开头这样写:一九三九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他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司令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日本人的汽车队。

莫言还在《檀香刑》的开头这样写道:那天早晨,俺公爹赵甲做梦也没有想到再过七天他将要死在俺的手里。

另外,贾平凹、余华、刘心武、阿来在各自的一些作品里,都借鉴了《百年孤独》的叙述方式,进一步提升了这部小说在中国作家和读者中间的影响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长篇小说《百年孤独》,其写作手法和写作风格有什么独特之处?
拉美文学皇冠上的明珠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精选16篇)
加西亚·马尔克斯
百年孤独
有一种文学叫魔幻现实主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