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神之间:史前中国造神运动中的三次艺术浪潮

大家好,欢迎来到爱考古。今天给大家带来的题目是关于考古发现的艺术的研究——《人神之间》

王仁湘:考古学者,文化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先后受聘为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上海交大文学院特聘研究员。主编主撰各类著作一百多种,主要学术著作:《史前中国的艺术浪潮》、《中国史前考古论集》、《半窗意象》、《凡世与神界》、《藏王陵》、《人之初》、《饮食与中国文化》、《往古的滋味》等。

我觉得是人造了神,而且是在史前的时代就造出了神,古人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表现神的形象。我梳理了一下,大约可以分成这么三个艺术形式:白陶、彩陶和玉器,我们的史前先民通过这三种器物表达自己的信仰, 艺术在史前是信仰,是飘扬的旗帜。
过去我们只把白陶、彩陶和玉器作为精美的艺术品去欣赏,不太注意到它们所表达的深层的内涵。我以为人类之所以是人类,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因为拥有信仰,拥有与信仰相关的艺术。关于艺术起源,学者们其实是还没有追溯到它真正的源头。而在追寻当中不能否认,我们可能忽略了信仰这个理由,只是注意到从美术的角度来看待考古发现的那些相关遗存。 
对于最初出现的造型艺术,我们一般是把它理解成一种再现艺术,就是写实的艺术。但我认为它是一种灵魂艺术,可以明确地说是造神艺术,他们画出来的图像是他们要表现的神灵偶像。
当然我们今天讨论的并不是起源阶段的艺术,而是史前出现过的三次艺术浪潮。这三次浪潮具有共同的主题,都是在造神运动中涌起的浪潮,而且是非常成熟的艺术。 
认知这三次艺术浪潮是随着考古发现资料的积累,逐渐深化和清晰起来的。我以为艺术是在信仰中升华,在不断提升的艺术自身中发展。史前时代留下了数不胜数的艺术品,这些艺术品记录了那个时代先人们的精神追求。 

我曾经用三种颜色来形容这个三次艺术浪潮:白色,骝色、青色,这是三种马色。白,指的就是白陶;骝,是指兼具红黑色的彩陶;而青指的是玉器。

恰恰如同是三匹神马一般,它们的出现,各逢其时,各显其美,来势就像大潮一样翻涌。所以我说它是三次艺术浪潮,这三色艺术时代差距是比较大的,但是却贯通和遵循着相似的表现方式:阳纹与地纹表现的方式。这个阳纹是要用别的手法来衬托出图案来,这叫阳纹。地纹也是这样,用其他的手段来作为一个衬托,衬托出主体纹饰。不论是白陶、彩陶和玉器纹饰,都是这样表现。它这个表现的方式和艺术思维是一脉相承的。 

比如玉器,我觉得最精美的玉器,就是那种“阴夹阳”的阳刻。但是在我之前,我觉得绝大部分的研究者都认为是阴刻的,其实是阳刻。这种阳刻方式也接近更早的白陶的表达方式。早期的河姆渡文化的很多的艺术,包括陶器上、木刻、骨刻它的纹饰表现也都是采用阳刻的方式,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一次艺术浪潮:白陶

  
我们从白陶说起。白陶,我把它称之为第一次艺术浪潮。白陶发现得比彩陶和玉器晚,但是它本身存在的年代是早于彩陶和玉器,早到将近距今8000年前,主要是在江南一线,集中发现在湖南。湖南早期新石器文化当中,这种白陶它有很多纹饰,不是用彩绘的方式,而是用篦点压印的方式来表现。一直到岭南,包括深圳一线,都有这样的白陶发现,在浙江也有零星发现这样刻画的白陶,应该是受到长江中游的影响,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发现。 

我自己近距离观察和接触过湖南出土的白陶,感受到一种震撼的美感。白陶是用篦点压印出来的图案,可以说美得无以复加,也神秘得无以复加。白陶上的构图我是这么来形容的:那么抽象的元素,那样时尚的表达,那么隐晦的意向,那么细腻的制作,这是意料之外的灵魂艺术。白陶的解读还没有真正开始,也许要由研究者与陶工灵魂沟通的程度来决定你能否解读通透。

我们先来看看白陶的图片,这件陶器上,它的口沿、肩部,它的器腹,它的下边都是用密集的篦点压印排列出纹饰来。有一些纹饰,我们不明白它是什么,但有一些我们可以看出来。

这个明显是表现了一张嘴,两颗大牙,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发现,可以引起我们许多的想象。

而像这样的图形,很难给它一个恰当的定义,这个像心形的图案,然后中间又带十字叉的圆形,我想它一定是有很深层的含义。

这件图形它实际是用篦点压划来作衬底来凸显陶器原本的表面形成纹饰,我们只要看中间这两个圈就能明白它的艺术表现手法。 

还有这件的图形,其实就是一对眼睛。

我们更多看到的是这种龇出的牙齿,应该是属于獠牙之类。

还有这种八角星、四角的图案,已经有一些研究者给它定义,因为八角星在很多文化当中都能见到,看看它的纹饰的密集地排列,外面是八角形,中间还有一个四瓣花我们还不能确定它的具体含义。这件器物八角星纹是在器底上,平时使用的时候是看不见的。

这件我认为是一个带着四颗獠牙的神面。

另外还有很多像上面不太容易辨识的纹饰。

这件白陶的图案很像幼儿搭的积木房屋,不知道是什么,但是这种艺术确实透出一种现代感。

这件又是四瓣花,不止一次地出现。

这件图案是兽面的獠牙,两边像是飞翔的翅膀,还有像可以攀援的瞭望塔似的图形,都很现代,我们还没有办法理解它要表达什么。

这件是出自于深圳的白陶,比湖南的白陶年代上稍微晚一些,上面压印的纹饰非常精美,有学者解释这上面的纹饰实际也是獠牙,是简略化的獠牙。

  

第二次艺术浪潮:彩陶
 
 
      第二次艺术浪潮:彩陶,时间是距今7000到5000年前。大家对彩陶比较熟悉,因为已经发现和研究一个多世纪,有很多学者做过深入研究,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彩陶的认识很难统一起来。

这是一件很有名的彩陶,出土于西安半坡遗址,定名“人面鱼纹盆”,这件器物现在在国博地下一层的常设展《古代中国》中展出。出土时它是在埋葬夭折孩子的瓮棺上面。夭折的孩子装到一个陶器里以后,然后用这个盆盖上。像这样的盆在遗址的灰坑(作为生活用具)没有出土过,应该是专门为埋葬孩子制作的葬具,而且要注意的是盆底有一个钻孔,修复的师傅把窟窿给补上了。我们根据民族志和其他的考古材料研究,这个孔恰恰有可能是灵魂的通道,把它补起来是不符合器物的原貌的。希望有一天我们在国博再看见它的时候,这个孔它是通透的,它上面画的应该是一个神面,我们在仰韶的其他彩陶上明确的看到了这样的神面。

我特别看重这一件彩陶,它表现的应该是与鱼崇拜有关的一个神。它是个人面的形象,但为什么我说它是神?因为它出现了獠牙。我判断神和人的一个很明确的标志就是是否有獠牙。因为人们在造神的时候是要取动物的特性来做标志,古人就取用了动物的獠牙这个元素。更有意思的是它看着有一个尖尖的帽顶,然后左右还有尖尖的图形,其实这三个尖尖的图形表达的都是它像蛇或者像鱼一样的身子,那么它是三个身子吗?不是,它是一个身子的三个角度的表达形式,可以说这是最早的3D绘画,它是从三个角度去观赏它,这一点认识我觉得很重要。后来的青铜器上表达的一首双身的神兽应该也是这样的艺术表达,不是两个身子,而是让你从左右侧都能看到动物的全貌。

1.甘肃武山傅家门  2.甘肃甘谷西坪

这件仰韶的彩陶瓶,出土于甘肃甘谷西坪。甘肃现在还有娃娃鱼(鲵鱼)生存,所以当时给它定名为鲵鱼纹彩陶瓶,我认为它并不是写实的鲵鱼,而是人面蛇身的神,人面蛇身的神除了伏羲女娲,在三皇五帝的传说里人面蛇身的神话人物很多。所以再发现这样的彩陶图案,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它是一条鱼。

还有这件彩陶的图案,过去我们曾认为它是类似玫瑰花或其它,其实都不是。这件彩陶它就应该是一个兽面,两个眼睛是很明确的,另外在头顶上有一些装饰,而且这样的兽面它有两个旋动的眼睛,旋的方向是对称的,不是同方向的。

大汶口文化彩陶上的旋目图像
这是两件不同的器物,但我们看到的图案都是一个意境。这件彩陶的纹饰就是一对眼睛,它是用双旋的图案来表示眼睛,这就是我重点要讲的双旋。

在彩陶上经常看到这样的旋,首先它是用地纹表现出来的,陶工在画彩之前先给陶器涂了一层白衣,然后用黑颜色来把纹饰衬托出来。我们一定要看地纹,地纹才是当时的画工要表现的图形,而不要去看黑颜色的图形,它是不完整的,它是衬纹。

最初发现庙底沟文化类型彩陶的时候,我们一些资深考古学家用了一个词来形容它的结构——杂乱无章,这些纹饰很难理解。经过多年的研究一个个构图单元逐渐清晰,这就是我说的旋纹。

彩陶纹饰有很多组合,比较多见的就是这种双旋,有两个旋臂,中间有一个旋芯,它不是两个黑月亮,看白色的部分,它有可能是白色,也可能是红色,因为陶器的底色如果不加白衣,它就是红色的。

  



这是一张各地发现的彩陶旋纹的列表,首列山西,第二列河南,第三列湖北鄂西北,第四列陕西,第五列甘肃,第六列山东和江苏。分布的范围非常广泛,我们就是从这些彩陶纹饰上的相似和它表达的相同意境来理解庙底沟文化对外的扩散的影响。这些纹饰当时的人们都是理解的,只是我们现在不能理解了。

这是河南三门峡庙底沟遗址出的一件,比较精致。上图是原器,原来的纹饰;下图是把它的颜色翻转来看,把白色的部分变黑色,黑色的部分变白色。再看这个图形,可以很清楚地看出纹饰结构,它左边就是一个旋形。

整个庙底沟文化的彩陶纹饰的越界现象发生的频度很高,同一类纹饰分布范围非常广,在不同的考古学文化中出现。若干类彩陶纹饰的分布范围,它是远远超越了考古学文化自身的分布范围。让我们感觉到有一种强大的推力,将庙底沟文化彩陶的影响扩散到了与它临近的考古学文化中,甚至传播到更远的考古学文化中,这样的推力,只有用浪潮这样的词来描述才是贴切的。 
彩陶,激起的浪潮,一波一波的向前,一浪一浪地推进。它将庙底沟文化彩陶传统与精神文化传播了传播到了更广大的地方去。我特别受感动的就是,其实那些纹饰有的很简单,也不好说它究竟有多美多漂亮,但是史前的人类他们都要画同一类的图案,这就表明了一种文化认同,我觉得这是中国文明形成过程中的一种大范围的文化认同。庙底沟文化彩陶有一种巨大的扩散力,它让我们清楚地感受到了中国史前出现了一次规模强大的艺术浪潮,浪潮的内动力是彩陶文化自身的感召力。 
因为这个传播是一种文化趋同的过程,文化趋同的结果就是主体意识形态的成功构建。彩陶不仅仅影响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当时人们的信仰,它超越了那个时代那个地域,也超越了历史,使得古今的传统一脉相承。我们现在看到很多的图案,很多的图形,都可以在彩陶里找到源头。

  

第三次艺术浪潮:
玉器
 
 

第三次艺术浪潮的时间应该是距今5500到4000年前,主要说玉器,重点讲良渚文化的玉器中的三大件:玉璧、玉琮和玉钺。我曾经有这样的主张:璧,象征君,象征天,象征天子;琮,象征着后,象征地,象征王后;钺:象征王权。“王”字有些学者研究就是“钺”的象形字。 

这三大件其实没有实用价值。玉璧的形制是正中有一穿孔,汉画像石上出现的玉璧旁边常写有“天门”二字,所以作为天崇拜的一个象征,或者还有说它象征太阳,象征天眼。 

琮的形制是从上到下有一个贯穿孔,最近我特别关注琮的造型,注意到琮是有很多用途。一般的按《周礼》的理解,琮是祭地的礼器,怎么祭?文献上语焉不详。当然这并不是说没有脉络,我认为古人是把琮放在地上的一个方形高台之上,古制天圆地方,然后用勺子把酒舀到这个孔里边,然后让它流到地下,让地神地祇来接受这种礼拜。有天门就有地户,这两样东西的主要用法,我们可以这么解释。 

当然钺就更明确了,这个钺虽然是像斧,但是它是礼器,它并不是拿来砍什么东西的,它只是象征一种至高无上的权利:王权。你看这个玉钺,在应该是1/4大的巴掌(大小)上边雕刻出一块很小的纹饰,非常不易。

  


我们通过良渚的玉雕来谈良渚的造神。我特别要强调一下旋目,由阳纹表现的旋目就是眼睛,旋动的眼睛。 
这是玉琮上面的纹饰,一个神面,我把它染了一些对应的颜色出来是要告诉大家,在相对应的位置上都是旋动的纹饰,旋纹都是对应的,逆时针和顺时针这么对应的旋,不会是同方向的。

再说一下所谓的“阴夹阳”表现的旋纹。这张图片上都是良渚玉器上的旋纹,以前我们看到的是墨色的刻线,实际上是应该看这些黄色、绿色的线,这才是要表现的图形结构。上面这一排我称为单旋,一个旋臂,而下面的是两个双旋或更多的。

我想这个含义也应该是有区别的。除了旋纹以外,还有像捆了一捆绳子的图案也频繁出现在神面上,有可能模仿编织纹来做装饰,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来论证。

关于良渚玉器,追溯源头可能能追溯到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5000年),我们来看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雕刻。

这一个鸟头的雕像其实只有小手指大小,雕刻的已经算是比较精致了。

还有这件有双鸟型的雕刻(田螺山遗址出土),大家注意它轮廓都是双线的,也就是说它是刻下去来表现突出的线条(双阴夹一阳)。

这件陶器上的犀牛,它的腹部也有一个眼睛。

这件是河姆渡遗址出的陶器,上面刻了一头猪,这个猪除了它的眼睛,腹部也有眼睛。我注意到的就是它的轮廓是用双线来表示的,也是双阴夹一阳的表现手法,看到这一点才能够知道它的创立的艺术传统为良渚玉器继承。

我们回到良渚玉器,我挑了这些明显的旋纹,对应的方向非常明确。

我根据照片做出的纹饰的走向图,刻工精致,图案约1/4个巴掌大小,3-4厘米见方,在坚硬的玉石表面上,要刻出这么一个神面来,殊为不易,令我不禁感叹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执著精神。

在这个镯子上刻出很复杂的层面,以往学者都认为是阴刻的,但在这件镯子上可以明确地看出来,线条是阳刻,用凹陷下去的阴纹表现凸出的阳纹,这些纹饰就像毛线团一样卷成一圈一圈的。所以你不要看阴刻线条,而要看凸起来的阳刻线条。 

我觉得如果你看懂了这一点,你就开始能够进入良渚人的精神世界。我选了几个面,都是如此一丝不苟,阳纹线条是绝不中断的,但是阴刻线条可以看出来有的地方不是太规矩,但阳纹一定照应了它要留下的图案的线条。

  


还有这一件也只有半个巴掌大,但是上面密布刻划的线条,刻的有神面,中间这块像一个运动场,为了看得更明确我做了染色,图案很有规律的,上下对称。

线条的密度达到了一厘米宽要刻20多根线条,说形象一点就是手指纹一倍的密度,即在指纹两条线之间再刻一条线,难度可想而知。我们看都看不明白,看都看不清楚,怎么能刻?而良渚人就要刻得这么细,在玉镯子上刻得小还能理解,玉钺上完全可以刻大一点的神面,但是他不刻:我偏偏就要刻这么小,我就要刻你刻不出来的。我想良渚人这样表达的一种特别的心境吧。

我在评述良渚人玉器微刻时曾经写过:良渚玉器就是微刻,为何一定要雕刻出这么小的神人像?为何要花这样的功夫,难道刻大一点不成么?实际就是精细当中见精神,也许就是为了追求一种常人达不到的境界,这是一条精巧的通神之路,他就要一刀一刀、一遍一遍地刻,一天一天、一月一月地刻,我今天刻不完,明天再刻,不厌其烦,不废其功,不累不倦,无寒无暑,不仅仅是技术,关键还有精神!

如果不是坚信神命在天,如果没有那一份虔诚,良渚人不会这么做,也做不到这样的事情。我相信这一点,玉器的微刻是如此,白陶和彩陶艺术制作也是如此,都是这种精神的结晶。为什么我们现在仿彩陶、仿玉器,它没有那神韵,因为你的心里就没有他心里的那个目标,你入不了那个神,所以造不出做不出这样伟大的作品!

(文中图片均为王仁湘老师提供)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 往 期 精 彩 ·

「公益支持:北京正己基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考古大咖/文博达人/在线讲座/

爱考古·我们只做原创讲座视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史前造神运动中的三次艺术浪潮
五六千年前,湖南人浙江人难道有联系?
评高庙文化7000年前的造神艺术
符号、信仰与前文明时代
高庙白陶:出道即巅峰,沉睡7000年
武装到牙齿的史前众神|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