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沪上医药创新珠玑:张江药谷蜕变之路

从“聚焦张江”到“深化聚焦”战略,世界级医药产业创新集群逐步成形

始建于1994年的张江药谷,作为上海“聚焦张江”战略最早开发的科技园区之一,自1996 年,“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在区内正式成立后,一举奠定了领先的药谷地位。经过25年蓄势,目前已成长为国内生物医药领域研发机构最集中、创新实力最强、新药创制成果最突出的国家级核心产业基地之一。

张江医药产业基地立足于上海科创中心浦东核心区块,得益于区位、平台、创新、资本等多重资源优势,产业规模迅速扩张,成为全国龙头医药园区之一。根据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发布的《2019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评价及分析报告》,张江药谷在我国园区综合排名中仅次于中关村自主创新区,且多项指标在我国众多医药园区中均位列前茅。

截至2019年张江医药产业总营收达721亿元,产值占比全沪医药类的30%,占比浦东的66%,预计2020年产值和技术服务营收合计将超千亿级别。如今更集聚了一批全国乃至全球的顶尖药企,如全球制药TOP 10中包括辉瑞、诺华、罗氏、强生、葛兰素史克、安利等8家均在药谷设立了区域总部或研发中心。总共拥有约600多家生命健康创新企业,区域内国家级研发机构近150家,超过1,000项专利授权,1,000万份生物样品存储能力。其无论是在现有研发体量、制造产能,还是可发展容量均为我国同类型园区类的佼佼者,未来在配套设施更新升级,产业创新资源进一步聚集下有望成长为全球领先的医药创新园区。

行业增长催动核心区域加速外扩,泛药谷地区形成

狭义上,张江药谷坐落于张江科学城核心区块,交通区位优越,多条交轨均可通达,具备绝对的区位优势。分为一期(1994年)及二期(2001年)基地,建筑规模近60万平方米,占地3平方公里左右。其中一期以快速建立品牌影响力为首要目标,以引入生物医药领域国家级科研院所等服务机构和跨国公司产业化项目为主;经营模式多为卖地转让。而二期则聚焦生物医药集群以及创新化发展,以集聚和支持生物医药领域创新项目发展为主;运营方式也趋向多元化,进驻企业采取租赁、购买、购地自建大体量、多用途项目等多种形式。

张江科学城核心区块功能分布

广义上,随着近年药谷开始逐步由核心区域向辐射外围扩张,标志着泛药谷地区的诞生,快速成长的医药创新产业需求开始外溢到药谷一、二期核心园区周围的各个新兴园区。其实经历20余载的规划建设,目前药谷的核心区域已经基本开发完毕,地块、楼宇空间等各种资源趋近饱和。供不应求下通过向周边腹地外扩的方式进行产业拓展、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及创新服务发展,整合资源以满足外溢需求势在必行。

空间规划上,张江生命健康产业布局将扩展至整个科学城,向东涵盖张江东区,向南延伸至张江南区、国际医学园区、康桥南区、临港、张江金山园等,形成以张江“三园”联动——药谷核心园、医疗器械园、国际医学园为核心的千亿级大健康产业带,也正式揭开了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园开发运营的新篇章。

张江科学城核心区块功能分布

全产业链孵化模式,MAH试点创新推动外包产业加速发展

张江药谷作为国家级重点医药创新产业基地,区域内覆盖从新药研发、临床研究、中试放大、量产上市的完整产业链。以药品研发创新为核心特色,制药业、专业服务业和商业推广齐头并进,形成了大分子生物药、小分子化学药、细胞及基因治疗、体外诊断试剂、药物研发服务、植入类器械六大优势领域。2019年张江高新技术园区新药创制成果突出,1类新药数量达64个,占比全国十强医药园区的1/5,另有超过400个在研药物品种,超过130个项目进入临床研究阶段。

产业发展架构侧重研发创新

由于医药产业本身的集聚属性,药谷新药研发的头部效应愈发凸显,除了头部药企纷纷进驻布局外,许多研发活动活跃的中小型药企亦接踵而至,甚至成为了园区内聚集企业的主导类型。张江生物医药基地拥有2校、1所、1院、18个公共服务平台和40余个中外研发中心,培育了绿谷制药、中信国健、复旦张江、微创医疗等一大批明星企业。

丰富的经验及平台资源使其以新药研发的孵化创业为核心,迅速建立了涵盖上中下游医药产业链的孵化加速平台,为中外多类型医药企业提供“商业服务+官方性孵化”的一站式研发、生产等支持性服务。此外,“药谷”联动“医谷”所提供的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孵化加速器,将催化上海重点的生物医药创新创业中小企业集群的进一步成熟完善。

同时研发类中小企业的聚集效应也进一步推动了园区医药外包产业链的蓬勃发展,成为CRO、CMO等服务活跃的生物医药创新高地。张江药谷继率先在全国推出CMO后,积极尝试各类创新型一体化制药外包服务,如针对前期研发、新药注册加速的“VIC+Q”模式(VC、IP、CRO和Quality四者有机结合);以及融合了CRO及CMO特性,更能满足客户研发生产一体化升级需求的CDMO模式。

而张江在2016年率先试点的MAH(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则将上市许可与生产许可分离,与推进CRO、CDMO等外包模式相辅相成,鼓励药物研发创新,加速新药上市,使药企和生产企业实现双赢,许多合同代工企业获得了巨大商机,意义非凡。如2018年上海通过MAH试点上市的第一个一类创新药就是由张江和记黄埔所研发。由此,政策及平台聚集优势的双重作用下,一批全球知名CDMO生产商开始进驻张江,如德国勃林格殷格翰(BI)、药明康德、迈百瑞等。

产业、企业、创新动力叠加的聚变效应下也将推动园区内陆产业态的迭代更新,如Co-Lab、孵化加速器等更能满足中小企业创业升级需求的创新空间使用模式开始涌现。

提质扩容,盘活存量打造“升级”版图是必然趋势

近年随着海内外顶尖药企及研发中心纷纷入驻,国家级孵化平台的成立,药谷新药创制成果突出,逐步成为了专业化外包服务活跃的标志性生物医药创新高地。药谷园区所具备的完整产业链,叠加医药行业本身的聚集属性,进一步吸引了一大批中小企业入驻。聚变效应下,药谷现有的配套空间开始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急需提质扩容,盘活存量,以满足当下过剩需求。

药谷追踪样本呈三大特征

通过分析CBRE追踪样本中300余家入驻药谷核心区域的企业数据,呈现三个主要特质。其一,进驻药企的行业细分领域以药品研发及服务为主,占比69%。其二,园区内研发、生产类的外包企业群体规模日渐扩大,占比样本总量的近8成,约有200余家企业可以提供外包服务;亦可归因于多数综合研发制药企业均可提供第三方合同服务,灵活组合以期最大化发挥产业链动能。其三,园区内中小企业聚集效应显著,占比90%,其中尤以成长期创新研发企业为主。

当下,大型药企为了优化效率、提高产能,纷纷将前期研发及成果转化业务分流给专业第三方,中小型企业承接外溢资源逐步成为医药市场创新主力。可见,药谷园区内已形成以创新为源动能驱动的全产业链聚集生态,且行业分工趋于精细化、科学化下,注重优化成本与成果转化,为构建完善的张江生命健康领域创新系统奠定了良好基础。

但随着药谷虹吸效应增强,供需矛盾开始显现。根据追踪样本的总体量分析,园区内楼龄在10年甚至20年以上的建筑占比总样本体量的53%,而楼龄小于5年的新兴商务楼及实验室仅占41%。换言之,园区内能与进驻的主流行业医药、医疗创新研发相匹配,并具备环评资格,现代化的建筑空间供应呈现短缺。未来药谷核心区域进行建筑空间的创新,楼宇多功能化转型将是必然趋势。另,药谷样本区域企业平均面积仅为0.009平方公里,相较我国其他龙头医药基地约3平方公里左右的企业平均面积,核心区域扩容潜力较小。故药谷目前已呈现由核心板块向辐射区域扩围的趋势;如今年浦东针对医药行业,在张江现有园区的基础上规划了四个新增产业基地,即张江总部园、张江创新药产业基地、张江医疗器械产业基地、迪赛诺老港基地。预计将来以张江为核心的辐射扩容态势还将进一步增强,打造“升级版”的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地图。

功能多元化的创新空间

在医药产业进一步聚集,园区快速发展下专业分工趋向精细化,创新能力逐渐成为行业增长的主要驱动力等因素催化下,园区内核心区域扩容潜力有限,楼宇配置供需错位的矛盾日益凸显。加速核心扩围,配套设施更新升级,建立专业高效的孵化平台才能更好的解决发展痛点,消化增长需求。而集共享实验室、联合办公、孵化器、休闲配套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元化的创新空间由此应运兴起,或成为未来主流优化模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距离世界级“药谷”,上海张江还差哪几步?
创新张江活力强劲
2002亿,苏州终于反超上海!十余年逆袭之路,有多拼?|周末阅读
十大医疗器械产业园区的模式与理念集结
【观察】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概况之上海篇
如何零基础打造战略新兴产业?“苏州模式”各地政府可借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