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夏朝:迷失的王朝

夏朝:迷失的王朝

                            周树山

            1

华夏的人文始祖五帝:黄帝,高阳、高辛、尧和舜之后,诞生了华夏第一个王朝,名为夏朝。中国的历史,告别了蒙昧和混沌的氏族社会进入王朝时代。但是这个王朝始终隐在历史的重重迷雾之中,若隐若现,似有似无,使后人难以看清它的全貌。

据说夏朝的始祖名为禹,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治水的大禹。

大约在远古,人类真经历了一个大洪水的时代,《圣经》中有挪亚方舟的传说,我们有大禹治水的记载。挪亚方舟的传说,是人和动物坐在一条船上逃命,使生命的种子得以保存和繁衍;大禹治水,则是人类治理和战胜自然的艰辛奋斗。《圣经》的传说更近于神话,而大禹治水则更切合人事。

尧的时代也就是大洪水的时代,所谓“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群山被水环抱,水深到了山腰,老百姓愁的找不到一块陆地可以栖息。尧命鲧领导治水,结果九年而无功。舜杀掉了鲧,鲧被处决后,舜命令禹接替父亲领导抗洪和治理水患。禹是个忠诚勤勉,尽职尽责的人,因为父亲失职被杀,他更加努力工作,为治水筹谋规划,南北奔走,以身作责,甚至和民工们一起泥里水里的苦干。古籍记载他手脚磨出了老茧,小腿上的汗毛都磨没了。为了抗洪治水,他在外奔波了十三年,吃的是粗劣的食物,住的是草寮窝棚,三过家门,都没有回去看看老婆孩子。终于,洪水得到了控制,老百姓可以安居乐业了。这是大禹治水的功劳。

禹治水成功后,舜有意让他继承帝位,于是祭告于天,让他做为储君(接班人)并参与国政。十七年后,舜帝南巡途中崩于苍梧之野,三年丧毕,禹没有继承帝位,而是跑到阳城(一说在河南安邑,一说在山西晋阳)躲起来了。因为舜有个儿子叫商均,按照帝王接班的规矩,应该由商均接班。但是各部落首领并不朝见商均,而是跑到阳城去朝见大禹。于是大禹只好继承了帝位,起个国号,名为夏后。这就是夏王朝的开端。从此,在黄河流域诞生了华夏的第一个王朝:夏朝。

在夏朝建立十年后,大禹东巡至会稽而崩。据说,禹同舜一样也活了一百岁。大禹崩于会稽(今之浙江绍兴),据说他治水成功后,曾在那里计功行赏,这个地方就叫会稽。大禹死前,“以天下授益。”这个益,是和大禹一同领导治水的人。三年之丧毕,益为避位,将权力交给禹的儿子启,自己跑到箕山(也有说是嵩山)隐居起来了。大禹的儿子启是一个德行兼备的人,“天下属意焉。”诸侯百姓都拥护他。虽然大禹明确指定益是他的接班人,但诸侯们不去朝拜益而去朝拜启,说:禹的儿子才是我们的君主!这样,益没有接成大禹的班,大禹的儿子启继承了帝位,他就是夏朝的第二个帝王。

史书记载远古的帝王都很贤明,没有家天下的观念,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被禅位的人百般推托,都是帝王的儿子不成器才不得已而上位。禹本来传位给益,但益威望不行,所以大禹死后,在人民的拥戴下,大禹的儿子启才接了班。儿子接老子的班,意义重大,从此权力私有,王朝诞生了。

启继位后,有一个名为有扈氏的部落不服,于是,启调集诸侯征讨有扈氏。战争在名为甘的地方展开,打仗之前,启做了一次战争动员,名为《甘誓》,被载于最早的《书》(孔子后称《尚书》)中。启在战争动员中,历数有扈氏部落的罪状,说他们背德逆天,我们要代表天意惩罚他们(行天之罚),你们要以第一辆战车也就是指挥车辕马的行进为方向,不许偏离,目标一致,奋勇杀敌。作战有功的人将在祖宗牌位前受赏;不服从命令,临战退缩的人将在社主牌位前处死。古时作战,随军带着祖宗牌位和供祭祀的社主牌位,在祖宗牌位前奖赏作战有功的人,在社主牌位前杀死不服从命令和临阵逃跑的人。表示赏罚奖惩都是祖宗和上天的意志。

甘地的这场战争,消灭了有扈氏,从此所有部落诸侯都服从了夏朝的统治。

启死后,他的儿子太康即位。

太康巡游国土,被困在洛水之北,因为有人作乱,他回不到都城去了。和他一同被困的,有他的母亲和他五个弟弟,五个弟弟怨哥哥太康身为君主不能返国,连累母亲和他们一同颠沛流离,作《五子之歌》以表达怨愤的心情。

从太康开始,夏朝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动荡期。太康死后,他的弟弟中康即位,中康为帝时,有羲、和两个部落头领荒淫作乱,中康命令大臣胤的前往征讨,《尚书》中留下了《胤征》篇。

中康死后,他的儿子相立为国君。相死后,由儿子少康即位。经历了三代帝王的动乱,这时夏朝进入了平稳的运行期,少康时代及其后,大约有过短暂的复兴,接着王朝就在惯性的轨道上运行了。少康死后,儿子予即位,历经槐、芒、泄、不降、扃、廑等八代,夏朝似乎没有多少大的动乱。廑没有儿子,他死之后,由他祖父不降的儿子,也就是他的叔叔孔甲即位。

孔甲不仅荒淫无道,而且迷信鬼神。此时,河塘里发现了两条龙,一雌一雄,孔甲对其非常敬畏,但没人敢靠近。当时南方有一个部落称为豢龙氏。孔甲找不到养龙的人,为此很忧虑。这时有个叫刘累的人,曾经在豢龙氏那里学习过,于是孔甲就请他来饲养和照料这两条龙。孔甲封他为御龙氏,赏给他大片的封地。

本来两条龙一公一母,可还没等繁殖小龙,母龙死了,刘累害怕孔甲问责,就逃跑了。这件事情使各个部落对孔甲离心离德,一是因为别的部落并非都崇拜龙,或许有各自的图腾崇拜,所以对孔甲不以为然;二是给一个养龙的人赏赐封地和名号,使各部落头领们不服气。总之,史书上记载关于华夏民族龙的图腾崇拜,是由夏朝的孔甲开头的,他不仅崇拜龙,还封赏养龙的人。

那么这里说的龙到底是什么呢?从后来人们对龙的描绘和想象,我们推测那极可能就是鳄鱼。后人也曾有黄帝乘龙上天的传说,这个神话出现在黄帝时代千年之后。大约由此,龙被神化成一种图腾,说是天上的神物,它的出现将带来祥瑞,帝王被称为真龙天子,是龙的化身。后来帝王的衣服上都绣满龙的图案,称为龙袍,只有他一人可穿这样的衣服。皇帝的后代称为龙子龙孙,皇帝的车子称为龙辇,皇帝的御座称为龙椅……如此不一而足。龙的图腾是帝王崇拜,和普通人没有关系。目的是宣扬“皇权神授”,就是说,皇帝不是人,他是天上的龙下来统治百姓的。

孔甲死后,他的儿子皋即位,后来父子相传两代,皋传至发,发传至履癸。履癸就是夏朝最后一代帝王,他是残暴的亡国之君,后世称为夏桀。因为他不修德行,非常残暴地祸害百姓,所以,诸侯纷纷背叛了他,最后,他被一个叫汤的诸侯打败,将他追赶到南巢。《尚书》记载说:“成汤伐桀,放于南巢”南巢,是指现在的安徽巢湖一带。

据说,夏桀曾征讨一个叫有施的部落,这个部落献给夏桀一个叫妹喜的美女。成汤在历山打败夏桀,夏桀带着妹喜同乘一条船,逃到巢湖的一座山上,并死在了那里。亡国之君,身边都有一个国色天香的美女,为他担负亡国的责任。夏桀有妹喜,殷纣王有妲己;周幽王有褒姒。昏君都因为宠爱美人,最后弄到国破家亡。

后人总结:夏朝从开国之君禹到亡国之君桀,历经十七个帝王,共十四世,共四百七十一年,最终灭亡。

                   2

夏朝的历史,从开国的大禹到亡国之君夏桀,一个王朝的面貌完整呈现在我们面前。但是后来有人并不承认它,认为它是虚构的。华夏历史上并无这样一个王朝,它乃是一个幻影,一个传说。夏朝的有无一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迷案,很多人在寻找它的迷踪,但至今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

对夏朝的质疑首先集中在对大禹的疑惑上,认为大禹治水并不现实。史书上说他“披(辟)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使方圆五千里之内水患平息,“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司马迁《史记·夏本纪》上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叙述他治理九河,疏通九泽,开辟九山,勘定九州的功绩,真是整顿河山如弈棋。现代人不免要问,这可能吗?

禹的功绩遭到质疑,他本身是否存在也成问题,由他开创并由他的子孙承继的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是否存在当然也成了问题。

其次,关于禹以及其后的历史记载多和神话纠结在一起,而且它的出处被证明来于后人杜撰的伪书。史书上说,禹的妻子来于涂山氏,名叫女娲。女娲本是神话人物,传说她和伏羲是兄妹,二人婚配而有人类;又有伏羲女娲皆人首蛇身,此传说来源甚久,有汉代的画像砖为证;又有女娲乃开天辟地之女神,和上帝一样,抟黄泥而造人。只是这女神的脾气暴躁,没耐性,好使小性子,上帝造人,六天后,干活累了,还知道休息一天,可女娲累了烦了,竟抡起藤条,把做人的黄泥到处乱甩,结果她漫天抡飞的泥渣也成了人,说起人话来。当然,人尽皆知的神话是她炼石补天的传说。《列子》和《淮南子》都记载过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怒而以头撞不周山的故事(也有传说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仗),不周山本是支撑天的柱子,结果被共工撞折了,“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这个结果是很严重的,因为支撑天的柱子折了,东南的天空出现个大窟窿,日月星辰都颠簸到西北去了,而且地向东南倾斜,所以,百川归海,水向东流。于是,女娲炼五色石,补东南那角天空,补完之后,工程未毕,因为天柱折了,还得把天支起来,她就杀了一个大鳖,砍下鳖的四足,用作支天的柱子。古人想象天如穹庐,笼盖四野,需要用四根柱子支起来。鳖是水中生物,何以用鳖足做擎天柱?我们只能惊叹古人想象的奇崛。共工头触不周山和女娲补天原本是两个独立的神话,东汉的王充把两个故事嫁接到一起,成了有因有果的完整故事。这样一个神话传说的女神在史书中却成了大禹的妻子,为他生了夏朝的帝王启。而共工我们也讲过,他本是尧舜时代四凶之一,被舜给流放了。

上次讲到,大禹的孙子太康即位时,夏朝经历了长期的动乱。太康和母亲及五个兄弟被困在洛水之北,回不去都城。司马迁写的很简单,据《左传》和《帝王纪》的记载,篡夺夏朝政权而作乱的人名为后羿。后羿也是一个著名的神话人物,最著名的是“羿射九日”,据说远古天上有十个太阳,日夜灼烤,禾苗枯焦,百姓无法生存,后羿善射,挽弓射落九日,这才拯救了人类。还有他的美丽妻子嫦娥因吃了仙丹,飞升至月亮上的广寒宫,虽成仙人,却过着凄清寂寞的日子。“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但在史书上,后羿却是一个篡权作乱且下场可悲的人。根据两种典籍记载,后羿原为有穷氏部落头领,迁居到穷石那个地方,勾结夏人篡夺了夏朝政权。但他不理政事,整日在田野上射猎嬉戏。他疏远放逐贤臣,信任一个叫寒浞(zhuó)的人,寒浞本就是凶残奸诈的坏人,他杀了后羿,并把他烹了,强迫后羿的儿子食其父之肉,其子不忍食,也被寒浞杀死。寒浞霸占了后羿的妻妾并生下两个儿子,其长子名浇,长大后灭了斟灌氏和斟寻氏两个部落,他攻入夏朝的都城斟寻时,把太康的孙子,夏朝的第五代帝王相也杀了。寒浞就以后羿有穷氏的名义盘踞夏都,成为夏朝实际上的帝王。他的儿子浇杀相时,相的妃子已有身孕,她逃回到娘家生下了相的儿子名为少康。夏朝有一个臣子名叫靡,他曾经在后羿的身边为臣,后羿死后,他逃到了别的部落,联络被浇所灭的斟灌斟寻两个部落的余众,起兵攻入夏都,杀死了寒浞,并立少康为帝,又剿灭了寒浞的两个儿子。经历了这样几十年的动乱,夏朝才重新回到大禹后人手中。这样王朝动乱相杀的故事几乎后来每个朝代都有发生,它是真的吗?后来标注《史记》的人责备司马迁太简略了,这样复杂曲折的故事都没有写上去,使几十年的历史成为空白。但我们也有理由推测,司马迁怀疑它的真实性,因而弃之不用。

如司马迁这样严肃的历史学家,在述说远古历史时,也不免于混淆神话和历史的界限,其所采用的史料甚为可疑。他说,学者言说的五帝,那太久远了,中国最早的《尚书》也只说尧以后的事情,而很多典籍说到的黄帝,皆荒诞不经,用他的话说叫“不雅驯”。他说,为了写远古的历史,我曾行走四方,“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所至之处,访问老人,他们都说到黄帝、尧、舜的事,因地域风俗不同,所说有很大的差异,但和古书上那些荒诞的述说相差不多。对于《春秋》《国语》上有关的记载也难以深考,而最古老的《尚书》也缺失甚多,其说散落于各种典籍中,我只能选择那些稍微雅驯一些的写入书中。至于夏朝的事,远在孔子时代就已经湮没无闻了。《礼运》一书记载孔子的话说:“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司马迁也说:“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孔子当年想考察夏朝的事,跑到传说夏朝故地杞国去,结果没发现夏朝任何可资利用的材料,只得到一本夏朝的历书,也就是司马迁所说的“夏小正。”这真是夏朝的历书吗?后世“学者多传”,推断其多半出于伪造。遥远的夏朝(如果真有这样一个王朝)可能文字还没有产生,往事越千年,千年之后人们的记载,能还原历史的真相吗?

           3

后人对夏朝的历史真相存在着很多疑问,按照普通人的常识,这些疑问并非没有道理。因为后人记述历史时,没有多少可以凭借的资料,载于古籍上的东西,也不是当时的记载,而是千余年后后人的记述,其中有太多神话和荒诞的东西。把这些写入历史,很难称为信史。现代的历史学,要的是实证,要的是原初的可以服人的资料和考古发掘,这些,过于遥远的夏朝都不能满足。所以,在现代历史学上,夏朝只能算一个迷失的王朝。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史学界有一个疑古派,认为中国远古的历史乃是根据传说和神话写成,不可尽信。后人不断地添加,如同堆土,层层积累,越传越走样,以至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有关古史的叙述根本不是历史的本相。因此他们认为古史是层累造成的学说。疑古派的代表是顾颉刚,他曾撰写和主编过这一派学人的代表性著作《古史辨》。他就认为在洪水横流,禽兽逼人的远古时代,大禹治水铺排山河完全不可能。我们现代人治理一条淮河,尚且多年不见其效,为什么大禹有如此神功?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莫说他亲自参与和领导治水,他从东走到西,从南走到北,从此河到彼河,从此山到彼山,方圆五千里,要多久才能走完?史书上说他治水从冀州开始,而后勘定九州,那么,他从河北走到淮河以南的扬州要多长时间呢?那时没有现代的交通工具,而是“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辇”,五千里方圆来去自如,何其速也!不仅他的功绩被质疑,他这个人是否存在都成了问题,顾颉刚根据《说文解字》,禹训为虫,他认为根本无禹其人,他只是一条蜥蜴之类的动物,一条铸于九鼎上虫的符号。疑问并非全无道理,推测也不无可能。鲁迅先生对顾颉刚的言论予以驳斥和攻击,他说顾颉刚有破坏而无建设,只要看他的《古史辨》,已将古史辨成没有,他讥讽道:“禹是虫,故无其人……禹而尚在,也只能忍气吞声,自认为并无其人而已。”鲁迅是文学家,他反驳和讥讽顾颉刚并不表示他是信古派,更不表示传说禹葬在他的家乡会稽(绍兴)而坚信禹的存在。他与顾颉刚有个人私怨,所以鲁迅对顾的驳难,并不关乎学术本身的是非。

华夏民族所传的第一个王朝夏朝至今仍裹在重重的历史迷雾之中,若有若无,似真似幻,它是否存在,仍是一个有待破解的谜。1996年,国家曾启动夏商周断代工程,集中了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古文字学、历史地理学、天文学等九个学科十二个专业的二百多位专家,进行了四年之久的研究,给出了一个夏商周的历史年表,似乎是一种权威的结论。它认为,夏王朝不仅存在,而且有具体的时间段,即公元前2070年至夏桀亡国的公元前1600年,共存在470年。这个结论并非“工程”专家们的发明,古籍《汲冢纪年》说夏朝:“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是相同的。至于所谈到的夏朝历经十七王十四代之说,是重复司马迁的说法,并无新的发现。2000年,发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一九九六——二○○○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后,就遭到国内外学术界的质疑。尤其是武王伐纣具体年代的确定,并没得到认可。20131月初,芝加哥大学东亚语文系教授夏含夷举出很多例证,认为,断代工程《简本》的依据如此错误,它所提出的年代框架也随之落空。美国斯坦福大学宗教文化中心的兼职研究员蒋祖棣曾向2003412日有关夏商周断代工程讨论会提交文章,认为工程所使用的碳-14年代的计算程序仅有682%的可信度,而国际上认可的具有954%997%的其他方法却被弃而不用,其原因在于迎合工程领导规定的碳-14年代数据的精度,要达到正负20年左右的要求,而国际认可的新方法置信范围比碳-14计算方法增多了一二百年,因此宁可牺牲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也要迎合领导的要求。所以,西方学术界至今并没承认断代工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十多年后,断代工程详细的“繁本”也没有公布,成了一个有头无尾的“烂尾工程”。1959年发现的河南偃师市境内的二里头遗址以及河南嵩山附近的新砦遗址的考古发掘,被推测为夏朝中晚期和早期的都城,但也仅仅是推测而已,并没有有力的证据给出科学的答案。所以,西方有关中国远古历史的教科书中,认为夏朝只是一个传说中的朝代而非信史。其后的商朝才被认为是中国的第一个朝代,因为甲骨文的发现证明了商朝的存在。

那么,我们前面所讲,仅仅是传说吗?是的,从严肃缜密的科学角度讲,我们只能遗憾地认为,尽管有文献可征,从五帝至夏朝的历史只是传说。它或许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但它并非信史。商代以前,我们的祖先当然也在这片土地上生活,或许他们生活在蒙昧和黑暗之中,没有文字,没有历史的记忆。只有当商朝人用石制的刻刀把第一个被称为文字的符号刻在第一片龟甲上,文明的曙光才开始降临,历史的车轮才开始发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历史帝制之变-----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夏王朝觅踪
夏朝十七位帝王都是些谁?
帝国龙脉:中国二十王朝开国龙脉解密
夏朝,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
中国历代帝王简介0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