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憋了这么久,是想读完这本《茶道经译注》再说
茶以悦己,茶以贵人。

是偶然的必然,李辉先生关于茶与经络的研究就火起来了。即使不是李辉先生,换个王辉先生,这个科研主题一样会火。你看看前几日茶行业微信群跟炸了锅一样,轮番讨论,就两个词,非黑即白,要么是“挺中医”要么是“驳神棍”。两拨人势均力敌,而且都很用心。在茶行业微信群见到这种盛况并不多。大多数的情况是推波助澜,睁只眼闭只眼的一边倒。比如某个大人物说茶好,就被截头掐尾包装成营销视频,茶,更多是某个地方的茶成了包治百病的神药。所以常见的情况都是,友圈朋友管自己信不信,转了再说,姜太公钓鱼,来一个算一个。茶界以往像这种类型的热点居多。像这次费点口舌地去争鸣,这种情况还不太多,还真有点难得。争来争去,所以上热搜了。

图. 茶与人体经络的对应关系

一个实实在在的原因,是现在关于茶的研究面太窄了,又太象牙塔了,所以猛然有这么一个“异端”学说,玄而又玄,还接地气,的确吸引了大众眼球。如今茶的农业属性太重,很多科研及应用都是在茶树种植及茶叶加工之间展开。研究茶叶的应用,也多在分子研究之间展开,给人的印象就是科研人员都在无穷尽的去解析茶叶里面到底都有什么物质,这种物质有什么作用,并不管它在茶叶中所占的分量,也不管人们日常喝的是茶水并不是嚼茶叶,也没有优化意识,唯茶是论。陈宗懋院士有句名言“不谈剂量就是耍流氓”,我觉得也适用这种情况。然后就产生很多论文,有些普通人看不太懂。有些过于牵强,如一定浓度的茶汤可以消杀新冠病毒这条。惹得公众连串发问,既然茶汤都行,那洋葱蒜汁夫复如何。所以如今茶界科学家真少,科研人员居多。比如《茶道经译注》扉页向复旦茶学四大宗师致敬,吴觉农、陈椽、庄晚芳、王泽农这四个人是真科学家。吴觉农《茶经述评》,因推动产业发展被誉为当代茶圣,陈椽《茶业通史》,提出的“六大茶类”至今都被奉为圭皋,庄晚芳《茶作学》,王泽农《茶叶生化原理》,这四人在不同的领域各有建树。我有一篇小文,《如果纯论化学成分,可能就没有茶叶的什么事了》,写的就是这个感悟。

图:扉页复旦茶学四大宗师

所以看到李辉先生关于茶与经络的研究,感到耳目一新。李辉先生在书的序言中也说,一篇论文只能解决一个问题,过于零散,而且只有少数人看的见,要想完整说明问题不如写本书。他自己的原话,他的研究就在这本书中。他这么说,也这么践行,在热门文章留言,给论文链接,给“更多茶与经络的研究要看《茶道经译注》这本书”的文字。

图:扉页插页茶学经典巨著

许嘉璐先生曾说过“中医和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翼”。茶的地位有多高,这是最上庙堂的一次。只是这两翼,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说说也行,不好抓住,不好打通。日前所见中医茶疗的内容,从市面上图书就可以看出来,也多是花草茶的配方,凉茶的配方,等等这些。和纯粹的原叶茶一样,都在基本的产品层面。中医的厉害之处,我想应该在“医”不在“药”吧,它们发生作用的机理在哪,如何分型诊治,怎么喝或者服用最优化,这些方面关注的人不太多,愿意研究的人更少。所以,李辉先生用茶去让经络“显形”,创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研究重心放在如何“体用”上,用现代科学手段打通了这两翼,是很难能可贵的实践。

图:书封展开是张大图

毫无疑问,民众对于茶叶的保健养生是十分期待的。所以陈宗懋院士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茶不是药”。但很多人心里有个疑问,茶既然这么好,而且没有专家不谈茶的功效的,能治病,为什么又不是药呢?已故上海茶叶学会刘启贵会长就有这么一个疑问。他在《茶道经译注》代序《复旦大学与中国茶学》中这么写到:

“现在主流观点对茶的认知,也让我特别困惑。有一位著名的茶学研究专家,在讲座上经常提到各种茶在维护健康上的显著效果,而最后的结论却是“茶不是药”。茶能够治病,怎么就不是药呢?神农发现茶的时候,就把它作为药使用的。茶是第一味中药,至今还在药典里面,中药怎么就不算药呢?看来,国人对茶的认知,还存在很多问题。”

图:目录,十二章

茶是不是药?药效到底如何?喝茶到底在喝啥?茶水怎么发挥作用?很悲哀的说,现代的科学家并没有给我们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目前关于茶的研究基本都在农业院校,很少能进到医科大学去研究的。不是没有,是实在太少了。茶叶研究进不了医科院校的公共卫生系,进去不了预防医学专业的研究,怎么去体现茶是“治未病之药”这个主张。如果不是这样,难道要把茶用作临床救急的消炎药吗?同样的道理,茶纳入到食品体系的研究也甚少,食品的体量可比原叶茶大多了。

图:内页,阳崖阴林

李辉教授网上有个视频,的确“辣”眼睛。很多对这项研究的诟病就是因为这个视频引起的。原因主要因为对“六大茶类”的定义。有一次在群里讨论我就说过,爆款视频脱不了两个属性,一是被剪辑,二是要“卖笑”。总之李辉教授的这段视频的确让人看着像“神棍”,远逊于其论文和《茶道经译注》这本书的叙述。据说曾经某地方茶叶学会要组织会员抽丝剥茧逐条反驳这个视频,后来也没看到结果。如果能有茶叶加工领域的专家愿意给李辉教授上一课,也一定会促进李辉关于经络的研究。但遗憾的是,没有看到我所期望的一幕,很多人愿意当“法官”网上站个队,不愿意去做“公诉人”去正大光明的辩论,这可能才是茶界真的悲哀吧,不认同又不去批驳。

李辉教授的“六大茶类”承继的是陈椽老先生六大茶类的名字,装的是阴阳三才二三得六的主张。此六大茶类与传统六大茶类的分类标准“貌合神离”。李辉先生在本书《译注序》中谈到了他研究的缘起,也和刘启贵先生撰写的代序文章投和。两人共同谈起遗传学家复旦大学生命学院的创始人谈家桢院士对茶学研究的看法。”黄茶、白茶微发酵,青茶半发酵,红茶全发酵“,如果只是发酵程度的差异、内含物比例的不同,怎么各类茶的气味和功效有这么大的不同?所以理论上应该是完全不同的工艺生成完全不同的产物,而不是相同反应的不同程度问题。所以李辉教授的研究是找出六大茶类相对独有的成分,称之”主要功效“,如绿茶中的茶多酚、黄茶中的茶黄酮、红茶中的茶多胺、白茶中的白茶脂,黑茶中的茶多糖。然后有一个指导思想,就是”加工“。根据茶叶的制作工艺的根本差异分为六类。上面这些话没毛病,立得住,下来就看你的理解能力了。在具体阐述上,李辉先生引入了他理解的中医思想,建立了阴阳及天、人、地两个维度,2*3就是六大茶类。其中阴阳是指茶叶加工过程中转化反应的根本性质,以杀青灭活生物酶为界限;天、地、人”三才“指茶叶加工转化过程中的能量来源,简而概之,不揉轻揉谓之天,闷黄渥堆谓之地,摇青重揉谓之人。不同茶类的茶叶在制作、储存、调饮、功效上都有不同体现。读完《茶道经译注》这本书,虽然我读的也不太懂,但感觉逻辑是成立的,是一个“自洽的范式”。

 图:书中插图是亮点,够专业够体系,赞!

当然,没有几个人像我读的这么仔细的,大部分人其实并不愿意去做深入分析,往往出于情感去评判去站队。搬个小凳凳来看戏,很多人都忘记了自己也是茶行业其中一分子。作为茶行业的一名经营者,李辉教授的研究跟你有没有关系,能不能启发你的思路,能不能为你的经营服务,能不能帮你卖茶,能不能丰富你的课件,传播上有没有可借鉴之处,我想这才是读这本书的关键吧。

书名:《茶道经译注》
作者:李辉(笔名紫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复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辉:在认真品鉴了上百种好茶以后,我终于发现了茶叶的奥秘
博南滇红茶的一次品牌机会?
怎么读复旦李辉教授的“茶道经”?
这本年度茶“神书”,挺好看的
紫晨《茶道经译注》
茶中有医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