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易》要略
userphoto

2023.04.04 内蒙古

关注

王曙光

(节选自:王曙光著:《周易心解》(上下册),中国书店,2022年版。)

三  经传渊源

《周易》是《易经》和《易传》的总称。古人所谓“经”,一般指元典性的文献而言;古人所谓“传”,一般指对元典性文献进行阐释发挥的解读性的文字而言。《周易》这个书名,乃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周礼·春官·大卜》(大卜即太卜)里即称《周易》,而历代阐释著作亦多称《周易》,如魏王弼与晋韩康伯之《周易注》、由孔颖达为两注作疏的《周易正义》、唐李鼎祚编纂的《周易集解》、宋朱熹撰《周易本义》等,率皆沿习此约定俗成之说而称之为《周易》。为什么书名称之为《周易》而书中只称《易》?这个“周”字,乃是指周代。孔颖达《周易正义》中《论三代易名》曰:“《周易》称周,取岐阳地名。《毛诗》云'周原膴膴’是也。又文王作《易》之时,正在羑里,周德未兴,犹是殷世也,故题周别于殷,以此文王所演谓之《周易》。其犹《周书》、《周礼》,题周以别余代。故《易纬》云'因代以题周’是也”。朱子《周易本义》中《周易上经注》亦云:“周,代名也,《易》,书名也”,二说均是。有些学者认为“周”是“周遍”之意,引《系辞》中“知周乎万物”、“周流六虚”为据,当为附会之说,不取。“易”字在《易传》中有三种含义:一指自然变化(变易),一指易卦或易象,一指简易之易(张岱年《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这个解释是确当的。

《周易》中的卦辞(含卦形、卦名)与爻辞(含爻题)为“经”,即《易经》部分;而《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卦》、《序卦》、《杂卦》共十篇,为“传”,即《易传》,乃是对《易经》之解释,统称为《十翼》。“翼”者,羽翼、辅翼也,即理解《易经》的辅助文字。《十翼》是汉人的说法。《易传》十篇因为是后人对《易经》卦爻辞的阐释发挥,所以最早都是单独列在《易经》之后。而到了汉代,原有的《周易》体例发生变化,《彖》、《象》两传都逐条分列于六十四卦之中;《文言》由于集中解释《乾》、《坤》两卦,故逐条分列于《乾》、《坤》两卦之中,而《系辞》、《说卦》、《序卦》、《杂卦》仍然列于《易经》之后,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东汉灵帝熹平年间(公元172-177)刻石的“通行本”(郭彧译注《周易》序)。而此本形成时间,当更早些,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始于东汉郑玄”(《三国志·魏志》),另一种说法是“始于西汉费直”(颜师古《汉书·艺文志》注、马端临《文献通考》持此说),由于缺乏直接的文献证据,孰是孰非难以断定(参高亨《周易大传今注》之“《周易大传》通说”),但是同意西汉费直之说者居多。

我们下面把《易经》和《易传》的基本结构与内容简单梳理一下,以便于阅读与理解《周易》的框架。先说《易经》。《易经》由卦形、卦名、卦辞、爻题、爻辞组成。以卦二十九《坎》为例:

《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

初六:习坎,入于坎窞,凶。

九二:坎有险,求小得。

六三:来之坎坎,险且枕,入于坎窞,勿用。

六四: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终无咎。

九五:坎不盈,祗既平,无咎。

上六:系用徽纆,寘于丛棘,三岁不得,凶。

在《坎》卦中,

是卦形,“坎(习坎)”为卦名,“有孚,维心,亨。行有尚”是卦辞,自初六至上六之题为爻题,爻题后面的文字解释是爻辞,讲说每一爻的意义。各爻的爻题有差异,凡是阳爻,皆称为“九”,如从下向上数第二爻是阳爻,称为“九二”,从下向上数第五爻为阳爻,称为“九五”;而凡是阴爻的,皆称为“六”,如从下向上数第一阴爻称为“初六”,从下向上数第三阴爻称为“六三”,而最上阴爻称为“上六”。其他卦中各爻题的称谓,也是按这个规则来定。称阴爻为“六”,因“六”乃是阴数(偶数),又《系辞下》曰:“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系辞》在这里是解释六爻之生成,而称阴爻为“六”则是仿此思路而取的方便法。阳爻称“九”,乃因“九”为阳数(奇数)之极。所以看到“六三”或者“上九”这样的爻题,即知该爻之位置及阴阳。这是《易经》卦爻辞的基本结构。

《易经》中共有六十四卦,故有六十四组卦爻辞,其中《乾》卦至《离》卦共三十卦,被称为《上经》,而自《咸》至《未济》共三十四卦,被称为《下经》。六十四卦这样的“上下经”的分法及其顺序,也是约定俗成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帛书《易经》,卦名与今天的通行本基本相同(字略有差异,如称《乾》为《键》,称《坎》为《赣》等),而六十四卦的顺序排列则迥然不同。一些《周易》的解读书中有“经卦”与“别卦”之说,“经卦”指最初的《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而“别卦”指从八经卦演化出来的六十四卦。

再说《易传》(《十翼》)的结构与内容。《彖传》上下篇分列《上经》与《下经》,一共六十四条,解释六十四卦的卦名卦义,不释爻辞。“彖”,就是“断”,论断、判定之义,孔颖达《周易正义》曰:“彖,断也,断定一卦之义,所以名《彖》也”。《彖传》就是用来断定、阐释每一卦的意义的,它是《易传》的一部分,虽分列于每卦卦辞之下,但不属于“经”,而属于“传”。但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在《系辞》上下篇中,也称卦辞为“彖”,比如“彖者,言乎象者也”(《系辞上》),“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系辞下》),共有四处,这四处提到的“彖”都是指卦辞(“经”的一部分),故孔颖达说:“彖谓卦下之辞,爻谓爻下之辞”。与属于“传”的《彖传》意义不同,不可混肴。

《象传》上下篇亦分列于《上经》、《下经》,共四百五十条,其中解释六十四卦之卦名卦义的有六十四条(不释卦辞),称为《大象》;解释三百八十六爻(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加上《乾》之“用九”与《坤》之“用六”,共三百八十六爻)爻辞的有三百八十六条,称为“小象”。为什么称《象传》?高亨《周易大传今注》曰:“其释卦名卦义也,皆以卦象为依据,其释爻辞也,亦多以爻象(包括爻位)为依据,故题其篇曰《象》”。

《文言》是专门解释《乾》、《坤》两卦的。《乾》、《坤》两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中最核心的、具有统领性的两卦,乾天坤地化育万物,乾父坤母生养六子(《系辞》与《说卦》均反复申明类似思想),故此两卦受到儒家阐释者的特别重视,称之为“《易》之门户”。解释《乾》卦的卦爻辞的篇章,亦称《乾文言》,解释《坤》卦的卦爻辞的篇章,亦称《坤文言》,这两部分合起来,亦称《文言传》。《文言》对《乾》、《坤》两卦的意义进行了深刻的“再诠释“,赋予其儒家哲学色彩,有些阐释如对“元亨利贞”的解读已与《乾》卦之经意(经的原始意义)有了较大的距离,而辨别其中之差异(即经与传的系统性差异),正是解《周易》者必须作的功课之一,也是理解经传源流演变的重要途径。

《系辞》上下篇乃是关于《易经》卦爻创制的整体逻辑、功能、思想意蕴与哲学内涵的解读文字,也有一些文字是解释某一卦爻辞的,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乃是释卦的“释例”。所谓《系辞》,即作者将此解释文字系于《易经》之下,作为理解《易经》之辅翼,因之以“系辞”二字来命名篇名。而《系辞》上下篇中还有六处言及“系辞”二字者,乃是指《易经》中的卦爻辞,非指《系辞》上下篇而言。如其中“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系辞焉以断其吉凶”(《系辞》上篇)、“系辞焉而命之”(《系辞》下篇)等文字中的“系辞”,皆指《易经》中的卦爻辞,不可混淆。《系辞》篇幅大,包含的思想内容比较系统深刻,有一定的哲学高度,可以说体现了儒家哲学思辩的较高水平,其文字定型的时代当不晚于战国(张岱年《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

《说卦》是解说八卦之卦象(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的文字,解释每个卦象所象征的事物,比较繁杂琐细,其中有些乃是远古时期占筮者为便于占卜而对事物分类做出的判断,这些判断一般是基于对“基本卦象“(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泽)的性质的理解而衍生出来的(本书称之为“衍生卦象“),如乾天性健,而马性亦健,故曰乾为马,又如艮为山为静止,而门阙亦有止人而不使入之功能,故艮为门阙。此类由“基本卦象”而推衍出来的“衍生卦象”可以无穷无尽,其主要作用乃在于占筮,故其哲理意味并不浓厚。然而《说卦》也深入讲论到《易经》的总体内在逻辑与“圣人作《易》”之方法论,在理解《易经》卦象意义以及《易经》创撰方法上有重要参考价值。其中“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的说法,就把卦象与形而上的道德意义联系起来,以说明“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

《序卦》是讲《易经》六十四卦之顺序的。《序卦》之作者,试图以具有一定哲理意义的内在逻辑去解释六十四卦之次第,这一哲学努力当然极有意义,可以使读者避免割裂地去研究单个的卦象卦义,而将六十四卦以一种哲理逻辑贯通起来考察。故《序卦》中对六十四卦次第之解读,反映了《易经》中事物发展变易、不同事物相互影响从而相反相成的辩证思想(如《泰》与《否》、《剥》与《复》、《损》与《益》等卦),因此具有一定的哲学意义。但是也不可否认,《序卦》对六十四卦次第之解读,也有一定的臆断与牵强的成分,其对卦义的理解与《易经》原义已经有了一定距离,这是我们读《序卦》时应加以辨别并深切体会的。如同我们前文所言“《周易》诠释学”,此种儒家后学的“再诠释”,正可以帮助我们体悟《易经》解释文本与思想之流变。

《杂卦》是杂说各卦卦义的文字,并不按《周易》中六十四卦之卦序来解读。《杂卦》往往把两卦对照着来解释,试图发现它们之间的逻辑关联。如同《说卦》一样,《杂卦》之解说有一定的哲学意义,揭示了不同卦之间相互联系、相反相成的关系,具有较高的概括性,然而也有很多解释与《易经》之原初卦义相抵牾,阅读时须对照考察,深辨其义。

(王曙光,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壹道曙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易经》解读有哪些注意事项?
【读书故事】孔子韦编三绝
孔子熟读周易是为了其中的占筮道理么?
《易经》是如何形成的?
周易(三)
《易经系辞》通讲(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