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农业知识:马铃薯主要病害及防治办法

受上半年降雨较多、田间湿度较大等因素影响,马铃薯病害发生较重,其中马铃薯黑痣病、马铃薯黑胫病较为普遍。目前,马铃薯已进入膨大期,持续的低温多雨天气,将为马铃薯晚疫病等病害的发生提供有利条件,下一步田间管理重点是加强马铃薯晚疫病等病害的防治。

01
一、马铃薯黑痣病

(一)发病症状

马铃薯黑痣病又称“黑色粗皮病”“茎溃疡病”,是重要的土传真菌性病害。主要表现为在马铃薯表皮上形成黑色或暗褐色的斑块,即黑痣病菌核,主要危害幼芽、茎基部及块茎。幼芽染病时,易造成缺苗。出土后染病植株下部叶片发黄,茎基形成褐色凹陷斑、溃疡斑。病斑上或茎基部常有灰色菌丝层,2有时散生或聚生的菌核;重者可形成立枯或顶部萎蔫,或叶片卷曲呈舟状,心叶节间较长。严重时,茎节腋芽产生紫红色或绿色气生块茎,或地下茎基部易产生小薯,表面散生许多黑褐色菌核。

(二)防治方法

1.生物防治。以木霉菌进行生物防治,可减轻此病害。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噻呋酰胺或氟啶胺·异菌脲,对水进行叶面喷雾。

02
二、马铃薯黑胫病

(一)发病症状

马铃薯黑胫病是马铃薯主要细菌性病害之一,从苗期到生育后期均可发病,黑胫病主要危害植株茎基部和块茎,特点是发病早、发病快、死亡率高,一旦发病,发展较快,如果防治不及时,就会造成较大的损失,严重影响产量。特别是早春马铃薯播种后若低温、高湿持续时间长,出苗后在气温快速升高的情况下,极易发生马铃薯黑胫病。

薯块:马铃薯感染黑胫病始于脐部,横切脐部可见放射状

向髓部扩展褐色或黑点状条斑,横切薯块维管束呈黑褐色点状或短线状,干燥时变硬、紧缩;在高湿度环境时,从脐部向内腐烂,发臭、变黑褐色。

植株:幼苗染病一般在株高 15-30 厘米时出现症状。初期部分叶片表现萎蔫,之后整株呈受旱萎蔫状态,叶缘焦枯;植3株生长缓慢矮化,节间短缩,植株僵硬变直萎蔫,叶片黄化,小叶边缘向上卷,缺乏柔性,之后慢慢枯死;横切感病植株,维管束变成褐色,之后从地下茎基部向上逐渐变黑(所以称为黑胫病),基部茎皮层及髓部发黑,表皮破裂,腐烂、有臭味;植株后期也可染病,但表现较轻,植株没有明显的症状,只是结薯块较小。

(二)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及时排涝,发现病株及时挖除。

2.药剂防治。用噻霉酮、王铜、辛菌胺醋酸盐、噻唑锌、噻菌铜、春雷霉素、氢氧化铜等喷雾或用中生菌素灌根。

03
三、马铃薯晚疫病

(一)发病症状

马铃薯晚疫病是真菌性病害,主要为害叶片、叶柄、茎和块茎。叶片发病,起初造成形状不规则的黄褐色斑点,没有整齐的界限。气候潮湿时,病斑迅速扩大,其边缘呈水渍状,有一圈白色霉状物,在叶的背面,长有茂密的白霉,形成霉轮。茎部受害,初呈稍凹陷的褐色条斑。气候潮湿时,表面也产生白霉,但不及叶片上的繁茂。薯块受害,发病初期产生小的褐色或带紫色的病斑,稍凹陷,在皮下呈红褐色,逐渐向周围和内部发展。

(二)防治方法

马铃薯晚疫病作为一种世界性病害,在各个种植地区均有发生,其最好的防治适期为发病初期,在初期将其控制住,将会减少很多损失。在防治过程中要牢固树立“以防为主,以控为辅”的综合防控理念,从而达到“防病不见病”的良好效果。

1.农业防治。加强田间管理,马铃薯结薯后多次培土渐成高垄,以减少薯块受侵染的机会;加强田间巡查,发现晚疫病中心病株及时清除,将病株和周围病叶用塑料袋带出田间集中深埋或焚烧;降雨后及时清沟排水,避免田间积水。

2.药剂防治。前期喷施保护性的杀菌剂如代森锰锌、乙膦铝、双炔酰菌胺等,后期雨季(7-8 月)来临后主要喷施内吸性治疗剂或保护兼治疗剂。根据预测预报或气象条件,在中心病株出现前 7-10 天喷施第一次保护性杀菌剂,如代森锰锌和双炔酰菌胺等。若到雨季喷施内吸性治疗剂或保护兼治疗剂,如霜脲氰与恶唑菌酮、丙森锌、代森锰锌等复配制剂、松脂酸铜、精甲霜·锰锌、氟菌·霜霉威等,根据降雨情况每隔 7-10天喷施一次,注意交替用药。

04
四、马铃薯早疫病

(一)发病症状

马铃薯早疫病菌是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叶柄、茎和薯块。在叶上病斑最初为褐色圆形斑点,之后逐渐扩大成圆至近圆形,褐色至暗褐色,病斑边缘明显,有清晰的同心轮纹,有时病斑外缘有较窄的黄色晕圈。病斑上可产生少许黑色5霉状物,严重时叶片全部枯死,在茎或叶柄上病斑褐色,线条状,稍凹陷,扩大后呈灰褐色长椭圆形斑,严重时茎、叶可枯死。薯块受害后病斑暗褐色,不规则形,稍凹陷,但只侵害皮下稍许薯肉,呈褐色,干腐状。贮藏后常为其他微生物侵染而腐烂。

马铃薯早疫病和晚疫病的区别:马铃薯早疫病和晚疫病均危害叶片、茎和块茎,病斑颜色都为黑褐色,湿度大时病斑上面都会长霉层,块茎染病均形成褐色或紫褐色不规则形稍微下陷的病斑。但其却别在于,湿度大时,早疫病的病斑上长黑色霉层,而晚疫病的病斑上长白色霉层;早疫病的病斑有明显的同心轮纹,而马铃薯晚疫病的病斑无同心轮纹;块茎染病,早疫病块茎皮下呈浅褐色海绵状干腐,而晚疫病常常由于感浅褐色的病斑而呈软腐状。

(二)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加强肥水管理,配方施肥,适量增施有机

肥,提高寄主抗病力,适时喷施叶面肥;合理用水,雨后及时清沟排渍降湿,促植株稳生稳长,增强抗病性。

2.药剂防治。掌握在发病前看不见病斑就用药预防,发病后用药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不理想,因此防治马铃薯早疫病,强调在发病前就应喷药预防。药剂有百菌清、噁霜·锰锌、1∶1∶200 波尔多液、氢氧化铜,隔 7~10 天喷雾 1 次,交替使用不同药剂,喷 2~3 次。

05
五、地下害虫

(一)危害与习性

地下害虫主要有蝼蛄、蛴螬、金针虫和地老虎。

蝼蛄:成虫、若虫都对马铃薯形成危害。该虫用口器和前足毁坏马铃薯的地下茎或根,使地上部萎蔫或死亡,也有时咬食芽块,使芽不能生长,造成缺苗。蝼蛄的成虫和若虫,都是在地下随土温的变化而上下活动的。

蛴螬:主要是马铃薯金龟、东北大黑金龟、铜绿金龟甲的幼虫,为害地下嫩根、地下茎和块茎,进行咬食和钻蛀,断口整齐,使地上茎营养水分供应不上而枯死。块茎被钻蛀后,导致品质丧失或引起腐烂。成虫(金龟子)还会飞到植株上,咬食叶片。

金针虫:以幼虫为害,春季钻进芽块、根和地下茎,稍粗的根或茎虽很少被咬断,但会使幼苗逐渐萎蔫或枯死。秋季幼虫钻入块茎,在薯肉内形成 1 个孔道,降低了块茎的品质,有的还会引起腐烂。

地老虎:成虫是鳞翅目夜蛾科害虫,分小地老虎和黄地老虎等多种。地老虎主要危害马铃薯等作物的幼苗,在贴近地面的地方把幼苗咬断,使整棵苗子死掉,并常把咬断的苗拖进虫洞。幼虫低龄时,也咬食嫩叶,使叶片出现缺刻和孔洞。

(二)防治方法

上述几种地下害虫各不相同,但又有相同之处。它们都在7地下活动,所以防治方法大体一致。

1.物理防治。田间用性信息素诱杀成虫,性诱剂诱捕器每亩设置 1 个,设置高度离马铃薯植株顶端 20 厘米左右;灯光诱杀,每 20-30 亩设置一盏杀虫灯。

2.药剂防治。可选用球孢白僵菌、苏云金杆菌喷雾;在成虫出土前,地面用辛硫磷拌土撒施。地下害虫发生严重的田块,可以在松土时用氟氯氰·噻虫胺、噻虫·氟氯氰、氯虫·噻

虫胺拌土撒于垄沟,也可用呋虫胺、噻虫胺进行种子包衣。

06
六、蚜虫

(一)危害与习性

蚜虫,也叫腻虫,其对马铃薯的危害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直接危害。蚜虫群居在叶子背面和幼嫩的顶部取食,刺伤叶片吸取汁液,同时排泄出一种粘物,堵塞气孔,使叶片皱缩变形,幼嫩部分生长受到妨碍,可直接影响产量。第二种是作为传毒媒介,在取食过程中,把病毒传给健康植株,不仅引起病毒病,造成退化现象,还使病毒在田间扩散,使更多植株发生退化。这种危害比第一种危害造成的损失更为严重。

蚜虫有迁飞的习性。蚜虫分为无翅蚜和有翅蚜。有翅蚜可随风飞出很远的距离。它的降落是有选择的,喜欢落在黄色和绿色物体上,特别是黄色物体可以吸引它降落。多风和风速大,能阻止它的起飞和降落,银灰色和乳白色对它有一定驱避作用。

(二)防治方法

一般农民种植商品薯,对蚜虫防治都不太注意,认为蚜虫的危害并不太严重。可是种薯生产就必须搞好对蚜虫的防治,不然生产出的种薯都会带有病毒病,会使下一年种植的商品薯造成田间退化而减产。

药剂防治:在生长期用药剂喷雾杀灭蚜虫。可选用抗蚜威与吡虫啉、啶虫脒、烯啶虫胺、氟啶虫胺腈等药剂交替使用,可配合阿维菌素、高氯等同时喷雾,防治效果更加。

07
七、瓢虫

(一)危害与习性

马铃薯瓢虫,又叫二十八星瓢虫、花大姐等,除危害马铃薯外,还危害其他茄科或豆科植物,如茄子、番茄及菜豆等,七成虫、幼虫均能为害。它们聚集在叶子背面咬食叶肉,最后只剩下叶脉,形成网状,使叶片和植株干枯呈黄褐色。这种害虫大发生时,会导致全田薯苗干枯,远看田里一片红褐色。危害轻的可减产 10%左右,重的可减产 30%以上。一般在山区和半山区,特别是有石质山的地方危害较重,因为马铃薯瓢虫多在背风向阳的石缝中以成虫聚集在一起越冬。如遇冬暖,成虫越冬成活率高,容易出现严重危害。如果冬天寒冷干燥,成虫越冬成活率则低;如果成虫产卵后天气炎热干燥,孵化成活率则也低。一般夏秋之交,瓢虫危害严重。此时成虫、幼虫和卵同时出现,世代重叠,很难防治。

(二)防治方法

1.生物防治。可选用白僵菌等微生物农药或释放天敌防

治。

2.药剂防治。在越冬成虫出现盛期和产卵初期,选用高效氯氟氰菊酯、虱螨脲等开始叶面喷雾,并要进行连续防治,施药间隔期 7-10 天。喷药时喷嘴应向上喷雾,从下部叶背到上面全部喷到,以便把孵化的幼虫全部杀死。

08
八、潜叶蝇

(一)危害与习性

潜叶蝇为害许多作物,体形很小,在叶片内部钻出很多坑道,干燥以后将导致植株死亡。为害马铃薯的主要是幼虫,以幼虫潜人叶片表皮下,曲折穿行,取食绿色组织,造成不规则的灰白色线状隧道。为害严重时,叶片组织几乎全部受害,叶片上布满蛀道,尤以植株基部叶片受害为最重,甚至枯萎死亡。成虫还可吸食植物汁液使被吸处成小白点。

(二)防治方法

1.生物防治。潜叶蝇有较多的自然天敌,应保护天敌。

2.物理防治。在害虫发生初期可用黄板诱杀蚜虫和潜叶蝇成虫,降低田间基数,减少施药次数。每亩用黄板 20 片,黄板用竹杆等固定均匀插放在田间,黄板高于马铃薯植株 20 厘米。

3.药剂防治。可用灭蝇胺或阿维菌素兑水喷雾,7-10 天喷一次,连续防治 2-3 次。施药时间最好在清晨或傍晚,忌在晴10天中午施药。

庄稼帮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马铃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最新的土豆病害图谱都找齐了,一定要转发啊!
马铃薯的早疫病和晚疫病有相同症状,如何区分和防治?一口气搞懂
图文详解马铃薯晚疫病症状及药剂防治方案(最全面)
如何识别和防治马铃薯晚疫病
“早疫晚疫,产量克星”!马铃薯染病怎么办?教你巧辨识、妙防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