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治感冒第一方——桂枝汤(上)



在进入正式解读伤寒论之前,我还想说明几点:
  • 关于繁体字和简体字的问题,有读者说繁体字影响阅读,我也想了想,既然是传播方便法门,那么应该越方便传播越好。遇到值得一说的繁体字,我会单独拿出来说,其他时候还是以简体字发文。
  • 我的目的是带领大家入门,解读的本意是方便理解,进而方便记忆,所以解读本身的对错不重要,我只是结合了我对人体观察的常识和中医的一些基本理论来说明人体的整体循环,肯定有和大家理解不同的,这点上我们求同存异就好。
  • 如果我们今天可以背诵全文,其实无需解读,遇到疾病调取相关的原文条目进行方证对应即可,但如果没有这个能力,只好进行解释解读。如果能更进一步,做到药证对应,那就是进阶版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可以暂时搁置。
  • 如果觉得我说不够清晰,可以留言说明,我会尽我所能说明白。

无尽藏尼对慧能说:”你连字都不识,怎谈得上解释经典呢?“慧能回答:”真理是与文字无关的,真理好像天上的明月,而文字只是指月的手指,手指可指出明月的所在,但手指并不是明月。“


我们前面说太阳病,就是人体气血能量充足的时候表这个病位发病的情况。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是本篇的第一句话,也是太阳病的一般性特点。脉浮,就是说脉搏轻搭手腕就可以摸到,说明气血能量充斥了血管,使血管膨大了,所以轻搭手腕就能摸到,同时说明了病在体表,头项强痛而恶寒说明了头和脖子会僵硬且有疼痛,并且怕冷,具有这三个特点——中医用词就是证——即可判断为太阳病,即陽脈病人病在表。接着说明太阳病又分为具体的病证: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这就是在体表病证下的具体分析了,太阳病——即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发热,此时病人已经有发烧的证,汗出,指出过汗但没有退热,也可以指正在出汗,或时不时出汗,这里并没有明确的说明或者限制,汗出我们就应该理解为已经见到了汗。

脉缓,因为是太阳病的总纲下,这裡就是指脉浮缓,轻搭即可取得,且脉搏跳动不太有力,是缓和的跳动,这说明气血能量并不是那麽充足,可以充满血管,但力量并不强,所以是浮缓。

以上证合起来,可以命名为中风。但这裡也需要注意,这并不是英文stroke,这个词現代醫學一般翻译为卒中,即猝然中风的意思,西医一般指脑卒中或者心脏卒中,也指中风偏瘫这类疾病。



而《伤寒论》裡的中风,仅仅是命名,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太阳病少阳病一样,是个命名方式,不能和后世翻译拿来用的中风相提并论,这裡是指中于风,类似中剑、中枪。当风邪侵入体表,我们就说病人得的是中风,人体就通过发热、出汗的方式来排出风邪,是正常的排异反应,因为出汗,所以人体的毛孔是打开的,这时风吹在人体表面会感到不舒服,所以会恶风。恶风在临床时,有的病人会陈述为,虽然穿得很多,但总感觉有风,并且吹在身体的不同部位。

因出汗而导致津液虚,但因风邪还需从表排出,所以需要补充津液,继续出汗,这就是中风本质——津液虚。

中医讲“津液”,可以从《黄帝内经·灵枢》决气篇中找到解释:

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岐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洩,汗出溱溱,是谓津。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洩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何谓脉?岐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毛孔打开,流出大量的汗液,就是津。水和食物入胃后,转为一种物质向全身布散,能让骨骼关节屈伸自如,能补益脑髓,能让皮肤滑润,这种物质就是液,我们可以理解为营养物质和组织液等。

当营养物质和水分大量流失于体外,但病邪却没有完全被排除体外,所以身体还处于排邪的状态,还要发热,还要出汗,但营养物质和汗液都已经缺少了,胃中比较虚弱,所以脉浮但脉缓,这里我们用八纲辩证的方法来排一遍证:
阴阳:浮脉还是阳脉,
表里:头痛、汗出属于表,
寒热:发热恶寒是表热里寒,
虚实:脉缓属于津液虚,


这样排过证据后我们就对病人当下的状态有了了解,这时《伤寒论》给出了一个方剂,桂枝汤: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虚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这裡发热、恶寒、汗自出都是主证,鼻鸣、干呕是辅证,鼻鸣是因为气血能量在排邪是向外、向上行走,鼻孔中的血管就会充血,会引起不同程度的鼻塞,有小缝隙时,就会出现鼻鸣,干呕是因为人体出汗过多,胃中津液缺失,就是食慾不振,胃肠蠕动变差,食物不容易消化,人体就会想呕出多馀不能消化的食物。当食物不能被人体消化,人体就会视其为异物,就会出现排异反应,这都是人体的本能。辅证不一定每个中风的人都会出现,我们在看病时,要抓主证,抓主要矛盾,当主证齐备时——即脉浮缓,发热恶寒,汗自出——就可以大胆的下方,桂枝汤主之,这就是《伤寒论》教给我们的,辩证的时候要小心仔细,抓住主要矛盾和主要证据,然后大胆下方,


关于桂枝汤方剂的讲解,我们在下一篇文章中具体说。


《伤寒论》入门——导言与说明
我們為什麼要學中醫,應從哪裡開始?
先聊聊“醫聖張仲景”是如何形成的?
《傷寒論》的流傳與版本
看醫聖張仲景如何勸人學醫
還是從姜佐景拜師曹穎甫的故事說起
中医是怎样确定你得了什么病的?
中醫的“中”是什麼意思?“望聞問切”缺一不可嗎?


关注「达叔聊伤寒论」
为家人和自己建立第一道健康屏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胡希恕讲伤寒论(第1----24条)
胡希恕讲伤寒论16条~24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20条
25年!一个西医从临床中学来的《伤寒论》
四百零二、自汗
胡希恕伤寒论1-30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