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安筱鹏:数字化转型2.0
userphoto

2022.08.10 新疆

关注

一、安筱鹏博士在清华经管学院演讲:数字化转型2.0

21年204月28日,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举办的高教论坛上,安筱鹏博士围绕“数字化转型2.0”进行了主题发言。

安筱鹏博士对企业数字化转型有很高的见地,用十个关键词勾勒出数字化转型的本质:

1、不确定性

2、负责系统

3、竞争的本质

4、转型的逻辑起点

5、工具革命

6、决策革命

7、数据的自动流动

8、软件的本质

9、技术架构的大迁移时代

10、体系重构

以下为转发安筱鹏博士在清华经管学院的演讲内容:

安筱鹏博士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发言

各位来宾上午好!

在座的各位都是清华经管学院的校友,非常高兴在清华108年校庆期,和各位清华校友交流数字化转型这个话题。今天,我们业界关于企业数字化转型有很多新的概念,有些时候新概念太多,也造成了“新概念雾霾”,我们需要一个“雾霾净化器”;我们需要一个望远镜,能看到数字化转型的全局;我们需要一个显微镜,能看到数字化转型的细节;我们也需要一个CT机,能看到数字化转型的本质。

什么是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我们认为,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在数据+算法定义的世界中,以数据的自动流动化解复杂系统的不确定性,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构建企业新型竞争优势。

当前,全球信息通信技术正进入技术架构大迁徙时代,企业数字化转型正在经历从基于传统IT架构的信息化管理(数字化转型1.0),迈向基于云架构的智能化运营(数字化转型2.0)。

如何理解和认识企业数字化转型,这十个关键词也许可以帮助勾勒出数字化转型的本质:1、不确定性,2、复杂系统,3、竞争的本质,4、转型的逻辑起点,5、工具革命,6、决策革命,7、数据的自动流动,8、软件的本质,9、技术架构的大迁移时代,10、体系重构。

1

不确定性

只有深刻认识不确定性,才能深刻理解数字化转型的本质

对不确定性的恐惧是人们认知社会规律的内在动力。人类社会发展一直伴随着对确定性的追求,确定性是行为能够被预测的前提,也是我们安全感的来源。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对抗不确定性、寻求人类命运发展确定性的历史,对不确定性的恐惧和对确定性的追求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进。

不确定性源于信息约束条件下人们有限的认知能力,应对不确定性,是人类永恒的挑战。在过去几千年里,每一个个体、族群、部落、企业、国家等都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如战争、冲突、灾害、竞争等。人们都面临着如何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中进行决策,这些决策正确与否会导致事情的成败、得失、利弊、对错、好坏、优劣等结果,决策结果又会影响个体的幸福、部落的兴衰、企业的成长、国家的繁荣、历史的走向。

化解不确定性的“三部曲”。第一,理解和认知世界运行的规律,是化解不确定性的逻辑起点;第二,理解运行规律之后需要预测将会发生什么,这是决策的基础和依据;第三是控制,是将决策付诸行动的具体路径。

面对不确定性如何决策?

几千年来,人类社会一直面临的重大挑战是,如何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中进行决策,从游牧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这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在过去几千年人类是如何进行决策?2000多年前,《史记·龟策列传》中记载“自古圣王将建国受命,兴动事业,何尝不宝卜筮以助善!”500年前,正如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所说的,新教构建了一套对世界的解释体系,企业家们面对各种不确定性进行决策的时候,宗教是指导他们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中进行选择的依据。

100前,爱迪生经过几千次试验发明了电灯,1969年美国人把人类送到了月球,波音747实现首飞。人类上月球的每一个决策、飞机研发的每一次重大决策的背后是基于什么?是科学。今天,风电功率预测、工程机械设备全生命周期运维、盒马鲜生对生鲜食品的品类及数量选择、淘宝首页的千人千面的背后,构建了新的决策机制:数据+算法。

对不确定性认知的分野:从哲学到科学

对于不确定性的认知,也是从哲学、科学、经济学分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从信息论来看,克劳德·香农认为“信息是用来减少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信息的价值是确定性的增加”,信息最重要就是要减少不确定性而增加确定性。回到数字化本质,那就是在数据+算法定义的世界中,化解复杂系统的不确定性。

医疗的本质:应对不确定性

关于不确定性,我们把这个话题拓展到其它领域。1972年,阿罗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其在1963年发表的论文《不确定性和医疗保健的福利经济学》中指出,医疗服务的特殊性源于其普遍存在的不确定性。医疗是什么?向外看,是悬壶济世;向内看,就是如何应对不确定性。在现代医生的手边,有6000多种药物,4000多种治疗手段,每种有不同的使用要求、风险、注意事项。面对疾病世界,从几百年前的简单,到几十年前的复杂,再到现在的“非常复杂”。医学成了一门掌控极端复杂性的艺术,它考验着作为人是否能够驾驭这种复杂性。

2

复杂系统

从万物互联到万物智能

没有网络的世界是一个机械系统。随着传感器、互联网、物联网的出现,IoT时代正在到来,所有的产品最终都将成为一个网络终端。正如波特所说,未来,所有的产品功能将由四个基本模块构成:动力部件、执行部件、智能部件、互联部件,未来的智能产品可以监测、可以控制、可以优化,产品的功能灵活性、易扩展性、安全性、可管理性都得到提高。

单一产品走向复杂系统,从机械系统走向生物系统

万物互联网使得孤立产品走向复杂产品网体系。约翰迪尔公司(John Deere)作为全球最大的农业机械制造商和世界第二大工程机械制造商,其产品沿着传统产品→智能产品→智能互联产品→产品系统→产品体系的路径逐步演变。它不仅仅是一个产品,而且成为一个网络体系的组成部分。当成为一个网络体系组成部分的时候,就从一个原有的机械系统演变成复杂的生物系统。

智能系统:单一系统、局部系统、复杂系统到巨系统

我们再来看智能制造,我们可以定义一个智能的最小单元——具有感知、分析、优化、执行功能的智能单元,如数控机床、智能机器人、AGV小车以及刀具管理、工装管理系统等,这些最小智能单元散布在制造体系的各个角落。今天,随着物联网、边缘计算、工业互联网等新的架构和技术体系的出现,以及市场需求对跨企业、跨环节、大尺度资源优化的需求,最小的智能单元从一个小系统被不断接入企业内部大系统,企业内部大系统与上下游实现互联互通互操作,构建复杂产业链系统。在此基础上,当企业把产业链系统向整个社会开放时,开始构建起一个复杂巨系统。那我们可以看出来,商业和制造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从一个机械系统演变成了一个复杂生物系统。

德国工业4.0讲横向集成、纵向集成、端到端集成,从这个角度来讲,什么是集成?集成是数据的互联互联网互操作,集成的本质就是对制造资源优化范围、领域深度的描述,从自动化到智能化,就是从局部优化到全局优化的过程,在时间上优化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空间上参与优化的资源从点、线、面、大系统、巨系统的方向不断地扩展。如果说,自动化是单点的、低水平的,有限的资源优化;那么,智能化是多点、高水平、全局的资源优化。所谓集成的过程,就是对制造过程的范围领域不断地深化的过程。

智能制造:复杂的生态系统

传统的制造体系是一个简单的机械体系,确定性是常态。而智能制造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降低系统的不确定性。今天,当人们在理解制造业、理解智能制造的时候,我们要换一个视角,我们从一种静态思维、机械化思维,走向生态思维、系统思维。

3

竞争的本质

什么是企业?企业竞争的本质是什么?这是我们在理解数字化转型,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企业是一种组织,是跟市场、政府一样,配置资源的组织。企业是一种替代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组织,是将技术、资本、人才、土地、机器设备等资源组织起来,以更高效、更低成本满足客户需求的组织。企业竞争的本质是什么?企业竞争的本质就是资源配置效率的竞争,就是要以数据自动流动化解复杂系统的不确定性,优化企业资源的配置效率。企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当我们走进企业董事会、走进工厂、走进车间、走进研发中心,他们都在思考什么问题:企业思考如何缩短一个产品的研发周期、如何提高一个班组产量、如何提高一个机床的使用精度、如何提高一组设备的使用效率,所有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面对这些问题,如何提高资源优化配置效率,核心是如何实现科学决策、精准决策、高效决策。企业的本质属性是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如何决策,对于企业来说,新品开发是决策,客户定位是决策,营销策略是决策,研发组织是决策,供应链选择是决策,交付周期是决策,库存管理是决策,排产计划是决策,商业模式选择是决策。科学决策的背后是资源优配置效率的提高。

在淘宝、天猫上的服装、化妆品商家来说,他们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发现客户的需求?如何找到新产品的最佳代言人?是选择电视广告还是网络广告?如何确定营销关键词?今年夏季流行什么款式、什么颜色、什么尺码?何时备料、备多少?如何定价?所有这些问题的背后,都是一系列决策。

4

转型的逻辑起点

数字化转型的逻辑起点:适应竞争环境的快速变化

今天人们讲智能制造、工业4.0、工业互联网等一系列概念,讲数字化转型,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是,转型的逻辑起点是什么?这个逻辑起点是,企业如何适应竞争环境的快速变化。智能就是一个主体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能力,这个主体可以是一个人、一个机器、一个设备、一个组织、一个企业等。工业4.0、智能制造等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面对客户需求的变化,企业如何适应和跟上这一快速的变化,如何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这是数字化转型的逻辑起点。

消费者的需求已经发生改变

在过去,消费者追求的更多是性价比、产品功能、耐用性等功能诉求;而今天,年轻的消费者不仅仅关注功能性诉求,而且关注内容、服务、参与度、社交体验、分享与交流等体验诉求。消费者的需求已变化,我们的供给能否跟上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制造企业需要面对不确定性快速做出反应

美国的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对智能制造有一个理解。就是如何实现差异性更大的定制化服务、更小的生产批量、不可预知的供应链的变更。把这三个标准归纳成一句话就是制造企业如何面对不确定性,在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如何能够快速地、实时地、精准地做出反应。这背后的体现的是一种能力。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服装出口基地,过去一个外贸服装订单量可以达到百万级,后来订单量下降到了十万、五万级,今天服装的外贸订单最小批量只有3000件左右,线下订单达到1500件、线上达到380件。但同时,订单的交期从过去的一年、半年、三个月进一步压缩到15天,有些品牌厂商15天交期产品的比重已占所有产品的15%。而具备15天交期能力的代工厂,其单件产品的议价能力比大规模生产厂家高出30%。对于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而言,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解决小批量、多品种、短交期的问题。

商业和制造系统的复杂性

商业和制造业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个复杂性至少可以从两个维度去观察。第一,产品本身越来越复杂。过去,仅仅是一个机械产品,现在变成了智能互联的产品,产品增加传感器、通信模块、计算模块、软件等,产品变得越来越复杂。第二,需求变得越来越复杂。从大规模生产、大规模定制到个性化定制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当需求变得很复杂的时候,给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带来一系列的挑战。

5

工具革命

数字化转型,本质是两场革命:工具革命和决策革命。人们去一个地方可以选择步行、可以开车、可以乘飞机,这叫工具,工具决定了能走得多快;但是,离目的地是不是越来越近,还取决于你的决策是否正确。数字化转型本质上就是解决两个基本问题:正确地做事和做正确的事。

我们可以从这两个维度上观察和理解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从工具革命的维度看,自动化的工具提高了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效率,传统的机器人、机床、专业设备等传统工具正升级为3D打印、数控机床、自动吊装设备、自动分检系统等智能工具,传统能量转换工具正在向智能工具演变,大幅提高了体力劳动者效率;同时CAD、CAE、CAM等软件工具提高了脑力劳动者的工具效率。从决策革命的维度看,企业内部 EPR、CRM、SCM、MES等通用软件和自研软件系统,通过不断挖掘、汇聚、分析消费者以及研发、生产、供应链等数据,基于数据+算法构建一套新的决策机制,替代传统的经验决策,实现更加高效、科学、精准、及时的决策,以适应需求的快速变化。

工具革命:从能量转换工具到智能工具

马克思在几百年前就说过“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马克思也说过各种经济时代的划分,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这种时代的划分,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进行生产,用什么样的劳动资料生产。

2004年为了制定《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我们组织开展了一个课题研究,叫“中国信息战略研究”,这个研究成果集结成一本书《信息社会:概念、经验与选择》(2006)。在这本书中,我们通过劳动工具的差异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我们定义工业社会最重要的工具叫做能量转换的工具,蒸汽机、内燃机、纺织机等都是能量转换的工具。信息社会是什么工具呢?信息社会的工具是在传统工业社会能量转换的工具基础上,增加了传感、通信、计算、处理等智能模块,能量工具转变成为一种智能工具,如智能机器人、数控机床、AGV小车等都是在能量转换的基础上加载了传感、控制、优化等智能要素。

我们可以看到,在过往的几百年、上千年,人类信息传播工具的演变:从过去的狼烟、驿站、旗语、邮局、电报、电话到互联网;生产加工工具的演变:从手工、机床到数控机床、在线数控机床。

过去工厂里面传递信息是通过文档,设计师们用纸、笔等工具画出汽车、飞机的几何外形;后来通过模型来传递信息,将几何模型、工艺模型信息等都完全加载,用二维CAD、三维CAD来设计汽车和飞机,到后来基础模型的企业(MBD)等。无论是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通过新的工具,提高了生产、研发效率。

6

决策革命

什么叫决策革命?用抽象的语言来描述就是在比特的汪洋中重构原子的运行轨道。就是通过在Cyber空间重建物理世界,对采集的信息进行处理、加工、优化,将优化的结果反馈到物理世界,再去优化物理世界。信息物理系统建设就是在比特的世界中构建物质世界的运行框架和体系,是以数据自动流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这种决策将更加的高效、更低的成本、更加的精准和更加的科学。

决策革命:基于数据+算法的决策

决策革命简而言之就是基于数据+算法的决策。“数据+算法=服务”实现分四个环节:一是描述,在虚拟世界描述物理世界发生了什么;二是洞察,为什么会发生,事物产生的原因;三是预测,研判将来会发生什么;四是决策,最后应该怎么办,提供解决方案。

在上述的描述、洞察、预测、决策之后,可能都需要人来参与决策,但是人参与决策越来越少,而系统参与的决策越来越多。就好像无人驾驶一样,从开始完全依赖人的驾驶到最后无人驾驶。我们在Cyber空间找了一个代理人,把人们对汽车驾驶运行规律的认知装载到软件系统等去感知、优化、控制、执行。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优化资源的配置效率。正是因为我们构造了一种新的改造和认知世界的方法论,在开发汽车、飞机、高铁等产品的时候,研发、生产效率都会大幅度提高。

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中进行决策是企业面临的巨大挑战,从基于经验的决策到基于数据+算法的决策,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基本模式。天猫联合玛氏、雀巢等多家一线品牌,联合建立新品创新中心,基于数据和新商业逻辑,洞察新品机会、提高研发效率,3 C、服装、美装、电器等新产品研发周期大幅缩短。

7

数据的自动流动

“数据+算法”背后的支撑:数据的自动流动

决策革命是基于数据+算法,那支撑数据+算法的背后是什么?是数据的自动流动,即正确的数据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方式传递给正确的人和机器。

青岛红领作为一家个性化定制服装企业,有些企业高管参观后感到非常失望,因为没有想象中一排排机器人、先进的数控机床、先进的生产线以及忙乱而有序的AGV小车,看到的是一排排的工人在用手工的方式加工衣服,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场景。

有人说他跟富士康没有区别,不是没有区别,而是根本就比不上富士康,富士康的自动化生产线、切片机、机器人是非常先进,红领跟富士康有什么不同呢?

我们认为自动化分为两种。一种自动化是生产装备自动化,叫做看得见自动化,或者定义成工具革命,数控机床、机器人、立体仓库、忙碌而有序的AGV小车。还有一种叫做看不见的自动化,数据流动的自动化,把正确的数据在正确的时间传递给正确的人和机器,或者定义成决策革命。当你采集一个人上身的18个部位,22个指标之后,这一个指标首先自动生成一个适合这个人体型的一个版型,自动生成一个数控机床的加工指令,自动生成200个工序的加工工艺,定制化生产跟规模化生产相比,其复杂度、面临的不确定性远远地超出几个量级。

当面对一个定制化生产的时候,系统变得极其地复杂,需要非常多的决策,每时每刻、每个人所面对的加工对象、工艺、方法都会发生变化。定制化生产的核心在于,如何能够把数据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方式传递给正确的人,以数据的自动流动化解复杂系统的不确定性。

基于文档的信息流到基于模型的信息流

我们把这一模式概念拓展到一般生产场景,当企业采集了客户的数据之后,这些数据就会在企业经营管理、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生产制造、过程控制、产品测试的每一个环节里去流动。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在数据流动的每一个环节,是不是可以没有人去参与。过去信息的流动是基于文档的流动,我们的企业通过传真、e-mail、excel表、U盘、光盘、打电话、开会、自己开发工艺程序、编写软件等各种方式传递信息。今天,我们所要追求的是,数据能够在企业内部流动过程中,不需要人的参与可以实现信息的自动流动。

8

软件的本质

软件是实现数据自动流动的核心

数据的自动流动,正确的数据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方式传递给正确的人和机器,正确与否的核心是软件、是算法、是模型。软件是一系列按照特定顺序组织的计算机数据和指令的集合,本质是事物运行规律的代码化,作用是构建数据流动的规则体系,是指导甚至控制物理世界高效、有序乃至创造性运转的工具,是工业和商业技术体系的载体,也是人类经验、知识和智慧的结晶。

无论是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还是牛顿的三大规律,都是我们认识这个物理世界的方式。我们把规律模型化、模型算法化、算法代码化、代码软件化,再用软件化去优化物理世界。我们构建了三个世界,物理世界、意识世界、数字世界。

“数据+算法”构造了我们认识这个世界新的方法

201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因发展了复杂化学体系中的多尺度模型,颁给了三位美国科学家马丁·卡普鲁斯、迈克尔·赖韦特和亚利耶·瓦谢尔因。这三位科学家的贡献就是构建了一个做实验的方法论,做化学实验的方法论,这个方法论就是在计算机中做实验,它实际就是“数据+算法”的另一种的表现形式。

过去科学家整天在实验室做实验,现在有一部分实验可以在计算机里面去做。对于制造业也是一样,过去飞机从立项到交付需要近十五年,现在只需要五六年的时间,因为人们构建了一个新的认识和改造世界方法论。高铁可以通过虚拟的高铁在虚拟的京沪线上跑起来,来测试高铁运行中选择电流、电压、噪音、稳定性、可靠性等,通过在虚拟世界的快速迭代,构造了一个改造和认识世界的方法论,这种方法叫模拟择优法。

9

技术架构大迁徙时代

今天我们讨论各种各样的云和工业互联网概念的背后是什么?是我们正在迎接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这个时代就是体系架构大迁徙的时代。

基于云架构的大迁移

伴随着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商业系统的需求、生产流程、业务逻辑的复杂性逐渐增加,对信息系统的响应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商业和制造系统复杂性的持续增加,基于传统IT架构解决方案的基本思路是在原有业务系统升级的基础上不断开发新的业务系统,即“系统+系统”模式,面临业务系统“烟囱林立”、复杂臃肿、迭代缓慢、交付低效等挑战,业务系统响应能力呈线性增长,越来越难以适应日益复杂的制造系统。

我们今天讨论工业互联网、工业云,我们讨论边缘计算、时间敏感网络等概念都在描述一件事情,我们在构造一个新的架构体系,我们可能正在迎来一场历时20年的技术架构体系大迁移时代,这场迁移5年前已经开始,会在未来15年结束。这是一场基于复杂经济系统需求牵引的技术架构大迁移,我们商业系统、制造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这种复杂性,来自于产品本身、来自于客户需求、来自于全球化、来自于供应链、来自于世界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

今天我们需要重新构建这个架构就是基于云计算架构体系,基于云架构实现各业务系统和解决方案的云化迁移,我们需要构建一整套基于云架构的软件体系、商业模式、咨询服务、运维体系,使大量数据、模型、决策信息平台化汇聚、在线化调用,系统之间实现互联互通操作,实现了业务系统的功能重用、快速迭代、敏捷开发、高效交付、按需交付,即“系统之系统”模式。伴随着制造系统的复杂性增加,新的业务系统通过对原有业务系统模块的充分调用、部署实现快速上线,系统响应能力指数增长。

从数字化转型1.0到数字化转型2.0

架构体系的迁移推动了企业数字化转型从1.0迈向2.0,如果说,数字化转型1.0是基于传统IT架构的信息化管理,那么数字化转型2.0就是基于云架构的智能化运营;数字化转型1.0是管理导向,数字化转型2.0是创新导向;数字化转型1.0的核心是业务数字化,数字化转型2.0是数据的业务化;数字化转型1.0是实现消费端数字化,数字化转型2.0是供给端数字化;数字化转型1.0是局部数字化,数字化转型2.0是全链路数字化;数字化转型1.0是流程驱动,数字化转型2.0是数据驱动;数字化转型1.0是基于硬件和软件的交付,数字化转型2.0是数据+算法提供了赋能;数字化转型1.0是产品经济,数字化转型2.0是结果经济。

10

体系重构

数字化的逻辑殊途同归:数字孪生的世界

可以设想一下,未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之后,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或者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数字化的终极版图是什么?从未来看现在,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工业软件等技术,都是未来数字化终极版图的一个碎片,ICT技术发展及应用的过程,就是我们不断把这个碎片化的模块拼一个幅完整版图过程,我们都是拼图人。

那么,形成的最终图景是什么呢?是数字孪生。我们不断地把碎片化物理世界数字化后,在Cyber空间构造成一个碎片化的数字孪生体,然后把这个碎片化的孪生体拼成一个完整的数字孪生体,直至构造一个数字孪生的世界,从数字孪生的心脏、数字孪生的飞机、数字孪生的建筑到数字孪生的城市,我们都走在构造数字孪生世界的大道上。我们将在比特的世界中重建原子的世界,将在比特的世界优化原子的世界,数字孪生的世界在未来20年将经历三个阶段:局部的数字孪生、静态的数字孪生和动态的数字孪生。

深度融合:体系重构的新阶

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带来了体系的重构,形成了以数据驱动、软件定义、平台支撑、服务增值、智能主导为特征的制造业新体系。在过去的两三百年的时间里,制造业不变的追求是:制造的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和客户的高满意度。新的体系对于制造业来说,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呢?带来了谁来生产、生产什么、用什么工具、以什么方式、在哪儿生产的改变。

生产者由单纯的生产者转变为产销者(Prosumer),消费者越来越深度地参与了生产的全过程;生产产品由功能产品演进到智能互联产品,无人汽车、智能硬件等产品层出不穷;生产工具由从能量转换工具到智能工具,3D打印、数控机床广泛应用于制造;生产方式从“试错法”到“模拟择优”,从实体制造到实体虚拟融合,虚拟仿真、数字孪生的技术正不断应用,体现一种新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生产地点由集中向分散转变,网络化制造、分享制造正是这一过程的体现。

转型:从思维转变开始

面对数字化转型大变革,企业如何转型?企业思维需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以不确定性应对不确定性。面对需求的不确定性,企业需要以数据+算法的策略应对不确定性,需要摒弃冗余思维、静态思维,走向精准思维、动态思维。二是以增量革命构建新型能力,企业数字化转型,就是要把软件、设备、流程优化、管理变革最终都要转化为企业的新型能力。这是数字化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三是从产品制造商到客户运营商(Customer Operator),制造企业应成为一个工业产品提供者,通过产品与客户建立一种“强关系”,能成为24小时在线,了解、预测、满足客户需求的“客户运营商”。

今天,企业数字化转型2.0时代已经到来。

作者:安筱鹏博士

发布于 2019-06-28 

================

二、安筱鹏:数字化推动供需精准匹配,助力产业价值链提升

9月17日,由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办公室、新华网、黑龙江省商务厅、哈尔滨市政府、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共同举办的 “数智未来——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闭门会议在哈尔滨举行。阿里研究院副院长安筱鹏受邀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

  安筱鹏表示,“变化”正发生在我们身边,国家与国家、传统行业与新兴产业都在发生剧烈变化。而ICT作为近年来应用于各行业的基础设施也在发生分化。年2020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到“需求侧管理”。会议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

  如何贯通与形成需求侧供给?安筱鹏谈到,首先,需要政策支持与制度创新,其次,数字化将成为实现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化将会贯穿始终,中国有全球最大的优势,中国是最大的消费互联网国家,同时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拥有全球最大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都是中国实现数字化的机会所在。

  国家网信办在官网发布《数字中国发展报告(年2020)》(简称《报告》)。《报告》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围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各产业深度融合,实施“上云用数赋智”,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现代供应链,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今天的数字化意味着什么?安筱鹏认为,从国际咨询公司的研究报告可以看出,中国在个性化需求强烈及市场集中度不高的产业领域,数字化水平已经在全球处于前列,而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成为我国的优势。未来五到十年,消费、供需、精准匹配等因素将直接影响中国的消费环境、理念等。安筱鹏具体谈到,人口结构、收入、数字设施、数字原住民等因素正发生变化,这使消费互联网、产业互联网之间能够融合打通,形成当下的基础优势,同时数字化则带来了消费者决策体系的重构,数字原住民让更多消费者将网络作为其消费通路,实现线上发现、体验、讨论的决策链路变化。同时也提升了在供给端、需求端发生的个性化、实时化、场景化、内容化的消费主权变化,这是当今数字时代快速崛起的先决条件。

  安筱鹏说:“在中国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的叠加,为中国的新锐企业快速成长创造了肥沃的土壤。这也让中国成为数字原生企业成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为此,安筱鹏举例,阿里巴巴希望成为消费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结合更好的公司,致力于在云计算等数字科技取得新突破,支持传统产业升级、现代物流、数字乡村等实体经济发展。阿里在过去几年面对如何实现供需精准匹配,做了很多探索。例如,年2020犀牛制造被评为世界经济论坛在服装领域唯一的灯塔工厂,它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实现供给和需求的精准匹配,助力传统产业价值链提升,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实体经济。今天的服装库存占到销售的30%,这是产业价值链较低的重要原因。在供给端面对碎片化、场景化、互动化时如何把在压缩订单时提高供给和配送效率,犀牛智造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为推动国内服装行业价值链进一步提升探索了新路。

  在过去二三十年,企业安装了ERP、制造执行系统等各种软件。如今,机器设备和业务系统需要IoT化、云化、移动化、中台化上下功夫,这使今天的商业决策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产品创新、智能制造、渠道管理、分销等基于需求洞察的决策,只有在中国这样的产业与消费互联网大国,才会形成此模式,所以在局部领域,中国正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数智未来——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闭门会议是2021中国企业家太阳岛年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年会以奋进“十四五”开创新格局为主题,探讨绿色金融、碳达峰碳中和、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等一系列当下热点话题。

================

三、安筱鹏:数字化转型的三个重点方向

和讯网 2021-12-08 

21年2012月8日 信息化百人会执委、阿里研究院副院长安筱鹏在2021财经中国年会暨第19届财经风云榜上发表题为《数字科技如何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的演讲,他指出,疫情之后对于所有的企业来说,最重要的一个命题是如何推动数字化转型。今天讨论数字化转型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是如何通过技术的解构和重组推动企业高质量的发展。如果去看未来五年或者更长的一个时间,数字技术对于今天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会带来什么影响?有三个非常重要的观察视角。一是双轮驱动,它在推动供需的精准匹配。二是软硬解耦,加速技术向云边端的迁移。三是数字原生,探索普惠低成本的数字化转型之路。

安筱鹏指出,未来的企业都应当是一个客户的运营商,能够实时洞察客户需求,实时的满足客户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供需精准匹配的新的一套体系。同时,他提到云原生像大数据、人工智能、数据库、网络、包括今天所用的健康码、芯片等等新的设备会因为云而重新去定义,重新形成新的业态和新的模式。安筱鹏强调,有了云计算之后,今天数字化转型、数字化建设有了第三条道路,这条道路是普惠的、个性化的、低成本的。

此外,安筱鹏指出,在低代码时代,公司一把手亲自参与到了企业业务系统的开发成为现实,低代码重新定义什么叫做数字化“一把手工程”,在企业成长和发展的各个阶段,通过数字科技陪伴企业成长。一把手在很多时候需要参与业务系统的这样一种开发,尤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这可能是一种新的趋势。

以下为发言实录:

安筱鹏:各位嘉宾大家好!非常高兴在这个场合和大家分享关于数字化转型的一些思考。

疫情之后对于所有的企业来说,最重要的一个命题是如何推动数字化转型。我们今天讨论数字化转型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是如何通过技术的解构和重组推动企业高质量的发展。这段时间我经常问同事们的一个问题是,十年之后当我们回想起今天这个时间的节点如果有一个关键词的话,我不知道在线上的各位嘉宾如何去思考这个关键词,在我看来,这个关键词就是一个分水岭,是前疫情时代跟后疫情时代的一个分水岭,也是从信息化时代到数字化时代的一个分水岭。在2007年的时候美国科技公司的估值仅仅相当于欧洲所有国家上市公司估值的1/4,但是疫情之后仅美国科技公司的估值就超过了欧洲所有国家上市公司的市值之和,我们看到以市值来衡量国家间距离在急剧的分化。

我们注意观察到了在过去的多半年的时间,特斯拉的市值快速成长,特斯拉销售的汽车占全球的0.4%,但是它的市值超过了除特斯拉之外几乎所有汽车公司市值之和。美国还有另外一家公司叫做NextEra,是一家风电公司,它在去年的销售额是190亿,但是它的市值在年202010月3号已经超过了销售额2650亿美元的埃克森美孚,我们看到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间在剧烈的分化。

我们观察到即使在ICT产业的内部,产业的发展、企业的发展也在急剧的分化。我们如果看过去十年的IBM和微软,过去十年IBM的市值基本上在1300亿、1400亿的规模上上下波动,而微软的市值几乎增长了15倍到20倍,这段时间超过了2.5万亿美元,就是说即使是在ICT产业的内部企业也在剧烈的分化。这是今天我们看到技术变革对于产业、国家所带来的影响。

如果去看未来五年或者更长的一个时间,我们看数字技术对于今天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会带来什么影响呢?我觉得有三个非常重要的观察的视角。

一是双轮驱动,它在推动供需的精准匹配。

二是软硬解耦,加速技术向云边端的迁移。

三是数字原生,探索普惠低成本的数字化转型之路。

第一,双轮驱动如何推动供需的精准匹配呢?我记得在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来,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问题是今天如何来贯通、如何来形成呢?有两个重要的方向和思路。

一、制度创新。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来贯通生产分配流通,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在今天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造成一个最大的中国和其他所有国家的不同在于,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四个大国。一是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消费互联网大国,我们的移动支付网购人群规模是全球最大的。二是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大概是40万亿,去年跟美国差不多多。三是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0万亿的盘子中间,被数字化的这一部分的比重和绝对值是最高的。四是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大国,中国制造业规模相当于德国、美国、日本之和。当四个大国的优势今天如果能够通过数字化的这条主线把它穿插起来的时候,中国在数字化的某些领域将会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所以从数字化的视角来看,四个大国优势的叠加将会奠定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局部领先的一个坚实的基础。

我们看过去几年的一个现象,2016年成立的元气森林,2015年成立的三顿饭,还有2016年成立的认养一头牛,还有另外一家广东的公司叫做诗映(音),我们看到这些新锐品牌在崛起,同时要看到像李宁、飞鹤在过去一年以及几年的上半年它的收入和利润在快速增长,比如李宁今年上半年收入增长65%,利润增长187%,像飞鹤在2016-年2020年复合增长49.5%,年2020利润89%。还有那些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绩效,像欧莱雅财报中展示的去年第一季度欧莱雅中国在整个疫情最严峻的时候仍然保持了6.4%,第二季度30%,上半年是17.5%,这样一个增速远远超过了欧莱雅全球的增长态势。无论是新锐品牌还是传统的这些民族企业,还是跨国公司在过去的一年包括今年上半年仍然保持了一个高速增长,这种增长与企业本身的数字化转型经营管理有很大的原因,但是如果我们去看另外一个原因,放在宏观的视角来看,是今天中国的数字化转型放在四个大国的背景下它具有叠加效应、聚合效应和倍增效应。

去年我们跟国际咨询公司BCG有一个研究。这个研究是把中国的数字化转型放到全球的视角来看它有什么特点,我们得出来一个重要的结论是在行业集中度不高,同时个性化需求比较强烈的这些领域,比如像服饰、餐饮、娱乐、日化、食品、美妆,在这些领域中国的数字化转型已经跟全球其他领先国家处于同一个水平,有些可能还处于一个领先地位。这是在跟国际跨国咨询公司的洞察,这背后的原因在于今天中国四个大国的优势叠加所带来的中国在逐步领先的优势正在形成。

我们看另外一个案例,阿里在过去三四年时间在推动服装行业的数字化转型犀牛制造。对服装行业来说最大的一个挑战是库存问题,高库存的本质是服装行业的供应链跟不上需求的变化,每年的库存9000多亿,占到销售额的30-50%,我们的服装正品销售率跟国际跨国公司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库存周转的天数和国际跨国公司有很大的差距。

解决这个问题重要的一个路径和方法是今天的供给端的这些服装企业能不能对需求的个性化、碎片化、场景化、实时化的需求做出一个响应,就是供给端的这些企业能不能够把一个半年、三个月、三千件、上万件的订单转化成一周只有250件的小的订单。问题是当订单越来越小,交付的频率越来越快,周期越来越短的时候,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它的研发、设计、生产、供应链、配送的效率都会大幅降低,而今天如何能够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来提高个性化需求比较强、交付周期比较快的订单的效率,在过去的三四年时间,阿里的犀牛制造在这方面做了非常有益的探索,如果把犀牛制造的探索做一个归纳,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基于云的这套技术架构体系实现了端到端的资源优化。

首先它服务的是淘宝天猫上的这些小的卖家,它能够支持到这些小的卖家做出各种各样的决策,它生产什么款式、面料、颜色,它也会帮助他们生产多少,帮助他们快速做出反单的决策。这样一个产品和服装是爆款还是滞销款,可以精准的告诉商家,这是第一点,告诉他们生产什么样的产品、设计什么样的产品、出售什么样的服装。当这样的决策形成之后就可以在供给端,几十家乃至于未来上百家的工厂中间去锁定一个工厂,这个工厂加工的资源能力是最匹配一百件的小的订单的。

当这个工厂锁定之后,它就需要把需求变成一个数字化的设计,数字化的版型和数字化的工艺,而数字化的版型是在云端自动生成的。当生成了自动化的工艺之后,把工艺下发到工厂,工厂就可以形成一个实时排产计划,基于这个排产计划在车间里形成一个制造执行,车间里面叫做人机料法环的资源优化和车间物流,所有决策是基于云端大脑带来的决策。除了生产车间之外还有物流系统也实现了基于云端的决策,包括企业的经营管理。

今天看犀牛制造所构建的这套体系实现了从需求端到供给端的数字化,而且是全链路的数字化,它是一个云端算法定义的在线工程。犀牛制造乃至刚才的那些企业、新锐品牌、跨国公司乃至民族企业的快速成长,背后隐含的是如何把中国最大的消费互联网大国的优势和中国最大的制造业大国的优势进行叠加,对消费端来说是如何把传统的线下的体验店、商场、超市、专卖店以及和线上的各种营销渠道进行整合。在供给端,过去十年二十年所有的企业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安装、研发、设计、采购、物流,买了各种各样的CD的软件,ERP,供应链管理,制造执行系统等等,这些系统在今天也要不断的升级,这个升级的方向就是云化、移动化、中台化和IoT化。但是更重要的是今天企业做数字化转型的机遇就在于能够基于消费者需求的洞察做出各种各样的决策,这个决策包括营销、客户运营、产品创新、智能制造、渠道管理、分销和品牌建设。

今天所谓的数字化转型对于那些消费品企业来说,对于C端的能够触达消费的这些行业来说,最重要的一个方向就是如何能够建立起一个基于消费者需求洞察的决策,这是我们看到的第一个大的趋势。所以,未来的企业都应当是一个客户的运营商,能够实时洞察客户需求,实时的满足客户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供需精准匹配的新的一套体系,这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第一点。

第二,软硬解耦,加速技术向云边端的迁移。我们看到整个商业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这种复杂性来自于需求的个性化、场景化、实时化、互动化,来自于供应链的全球化,来自于我们产品本身的智能化等等。总之,商业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但是在过去的十年、二十年,传统的IT架构所形成的这套体系越来越难以适应整个商业系统的复杂性,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

今天只有构建一个基于云,基于5G,基于数据中台、业务中台以及SaaS化的新的基础设施,才能够对整个商业系统的复杂性做出一个实时的响应。但是,这是一个从传统的IT架构向云、中台、SaaS化不断迁移的过程,主流的基础设施仍然是传统的,但是未来五年或者更长一段时间,才能切换过去,是一个此消彼涨的过程,但这个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我们在讲各种各样的技术变革的时候,其中一个重要的变革就叫做万物智能,万物的互联,未来的产品将会有四个基本的部件,它有动力部件、执行部件、智能部件和互联部件,当有了这四个部件之后未来的产品无论是我们的手机、智能汽车、工程机械、飞机都是一样的,这些产品就可监测、可控制、可优化。

这里面我们更想说的是,我们看到智能部件背后所隐含的所有的产品未来的控制系统将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今天的控制系统从原有的机械控制演变成电子控制、软件控制,再到边缘优化以至于再到云端的优化,我可以在云端就可以对远程几十公里、几百公里、上千公里的某台设备、某台机器、某个生产线,不仅仅是去展示、呈现,还可以做优化,可以做控制,这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

我们讲控制技术变化的背后在于软件和硬件的解耦,软件在定义功能,以及它更容易实现云边端的全局优化。今天大家都在讨论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最重要的一个本质性的特征说起来也是非常简单,就是我们能够不断的从传统的IT系统的软件系统,从机器设备,从运营环境,从互联网方方面面不断的采集数据,把数据输送到边缘以及输送到云端,在边缘和云端会有各种各样的算法机理和模型,输送到机理模型之后再上会面对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研发的协同设计、生产制造、质量管理、企业的运营还有设备的维护,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就是数据+模型带来的这样一个服务。

我们找一个场景去看看,今天企业做数字化转型技术架构怎么去做迁移。在很多制造企业里,都有空气压缩机的设备和这样一条产线,要不断的产生各种空气。一台空气压缩机设备买的设备成本二十万块钱,但每年的电费四十万到六十万,远远超过了设备本身的成本,那为什么每年电费这么多呢,是因为它在用冗余的思维来确保空气的质量,浪费比较严重,不管那端需要多少,我都以一定的稳定的供气量来保证供给,但事实上有些时候它不需要那么多。

今天这套新的云边端的架构体系怎么去改造原有的这套解决方案呢?第一,它基于现场的机器设备的需求,有压力、流量、温度,采集这么多的数据,把这些数据输送到一个边缘计算的盒子里面,边缘计算就有很多的算法,这个算法可以对你实时的需求进行一个运算,实时生成一套决策指令,把这个决策指令给到现场做这样一个优化。而边缘计算的这套决策指令,这套人工智能算法来自于云端,云端可以采集海量数据对这个算法模型进行优化和训练,训练之后把数据下发到边缘,形成一个云边端的新的体系。当这套体系建立起来之后,就可以精准的对用气需求量做出预测和判断,形成更加低成本高效的运行的方式,这是今天工业互联网应用的非常典型的场景。

对阿里来说在过去几年基于云边端这种场景,在各种工业场景里去用。比如在海螺水泥通过自动投运接近100%的方式使得能耗降低了1.9%,它的基本思路就是在端采集数据,把数据输送到边缘侧,边缘侧做了优化,形成一套边缘的最优的指令再给到机器设备端,而边缘的指令、边缘的算法来自于云,这套模式用在了海螺水泥机器人的埃夫特,还有像重庆三峰的垃圾焚烧的控制优化和一汽等等,我们看到的是机器设备生产车间的这种优化的底层的技术架构的逻辑发生了变化,这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第二点,整个技术架构体系不断的向云边端迁移,就像去年以来大家讨论的新基建一样,新基建在重构整个数字基础设施,这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第二点。

第三,数字原生在探索普惠的数字化的道理。去年美国有一家上市公司,国内如果不是IT领域的专家可能没有关注它,这家公司叫做Snowflake,这家公司在去年9月17号上市,上市当天的市值是700多亿,最高时达到了1000多亿,它的销售额在去年大概是3.5亿美元销售额,这家公司是软件历史上IPO规模最大的一家公司,也是去年全美IPO最大的公司。为什么这家公司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背后其实反映了未来整个IT技术的发展的趋势,就像我刚才讲的当整个技术架构向云边端迁移的时候,在这个体系上会长出很多新的企业。因为我们看到Snowflake是一家数据库公司,它是一出生就长在云计算底座上的一家公司,有国际咨询公司曾经做过一个预测,说到2023年的时候全球3/4的数据库是跑在云上,而Snowflake从创建的时候就是一个面向云、基于云创建的一家公司,是一个云原生的数据库企业。

什么是云原生呢?今天理解这个概念对很多不是IT、不是云计算的专家来说还是挺困难的,我们思考另外一件事情,我们回顾一下过去的一百年电怎么被发明、怎么被使用的,在这张图上展示的是一个家用电器的设备,我们现在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它是什么设备,它是一个电烤箱。这个设备是在100年前的时候,1909年GE公司发明的电烤箱,烤面包的。我们感到比较奇怪的是,我们看它的插座长得样子好像比较奇怪,不是我们现在大家所使用的插座,而是能够安装在灯上的这样一个旋转式的插座,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奇怪的插座呢?是因为当年当人们发明电的时候,人们没有想到电还可以带来电冰箱、电视机、电梯等等这样的产品,当年人们发明电的时候只是为了照明。后来当电出现之后它就催生了很多各种各样新的产品,所以,我们不知道云原生是什么,但我们有一个概念是电原生,因为有电而形成的新的产品,我们把这些产品可以称之为电原生,而今天什么是云原生,就是因云而生的各种各样的新技术和产品。

我们回顾一下过去的一百年电如何是被发明,如何被商业化的。在19世纪80年代,当时几乎所有的制造企业都有自己的电厂,电厂是一个标配。在20世纪初的时候全美国有5万个企业自建电厂,而专业化的中央电厂只有3600多个,由于电的技术的推广使用更安全、成本更低,所以公共电厂在整个电力市场的比重迅速提升,1907年占到40%,1930年到80%,后来很快到了90%。从20世纪30年代中央电厂加电网的这样一个解决方案成为工业文明的一个基础设施,但是它用了多长时间呢?用了五十年的时间。

我们把这个场景再切换到今天看到的云,云计算也在经历当年的这样一个场景,从蒸汽火车到电动汽车的电气化,它不是因为有了电才有蒸汽火车,它是一个移民,但是对电原生来说因为有了电才有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影、电梯,因为有了电梯才有了高楼,有了高楼才有了城市,这是电气化的原住民,也是在一百年前。

我们看今天的云原生是什么,今天因为有了云它正在不断的催生,像大数据、人工智能、数据库、网络、包括今天所用的健康码、芯片等等新的设备会因为云而重新去定义,重新形成新的业态和新的模式。我们如果去看今天面对的这样一个市场的时候,我们看到中国以互联网化所带来的这样一场变革,带来了新的企业的这样一个涌现,比如我们看到全球海外像美国这样的公司,他们的SaaS化软件市场市值超过了1.3万亿,而中国只有960亿,这是从软件市场的全球的结构来看,这些软件企业很多都是因为云的出现之后,SaaS化出现之后才实现了一个快速发展,这代表未来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

但是我们看到由于有了云计算之后,它为今天数字化转型、数字化建设带来了第三条道路,这条道路是一个普惠的、个性化的、低成本的,因为在过去的二三十年的时间,企业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安装,从企业的资源管理叫做ERP制造执行系统,还有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等等,它是一个安装的时代,是一个信息记录系统安装的时代,这是在十年前、二十年前。在三五年前的时候,这套体系正在演变成我们刚才讲的以买代租的方式,SaaS化租用的方式帮助企业做数字化转型,但是到今年以来,尤其是今年上半年以来我们看到了另外一个新的概念叫做低代码开发,正在业界引起了大家的广泛的关注。

低代码开发概念是2014年Forrester提出来的,IDC也提出未来数字化转型的五个核心驱动力其中一个就是未来每个人都是开发者,Gartner提出到2024年65%的企业会采用低代码,我们看到工业互联网领域像西门子也收购了Mendix这样的低代码公司。我们看到这样一个趋势是今天很多企业可以基于低代码搭建自己的业务系统,它构建了一个企业自我进化的能力。

之前曾经跟一家企业做过交流,这家企业是一家河北的企业叫做鑫宏源,我们看看这样一家中小企业在今天如何做数字化转型,它如何基于数字化的平台,钉钉的平台,加上低代码的解决方案帮自己做数字化转型。它在过去安装了各种各样的传统软件,包括ERP,车间里的制造执行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但这些系统对于一个中小企业来说总是那么不好用,成本比较高,一个系统100万、200万,实施需要一年乃至于更长的时间。

第一个问题是成本比较高,第二个即使把各种系统安装在企业身上之后,数据孤岛信息系统割裂,实现数据的整合非常困难。第三个问题是当有新的需求来的时候它的扩展性比较差,它要开发新的系统需要更多的资源。这些问题是一个小企业普遍的问题,这家公司是一家生产医用包装品的公司,规模也不是很大,今天它基于钉钉的低代码的聚合工具平台,上面有各种各样的企业提供的低代码的软件工具,创始人CEO自己加上高管通过低代码的方式搭建了它的订单系统、ERP系统、质量分析系统、设备管理系统,使得它的采购成本更低,可能有几万块钱实施三个月左右就可以实现,数据也更容易实现整合,效率也更高。

背后我们经常去思考,我们也跟很多专家去交流,今天的低代码是不是低价值呢?或者说低代码对很多企业来说它是一道“下午茶”还是可以成为一个“法国大餐”?从我们的实践来看,对很多中小企业来说,基于低代码加平台化的这种方式已经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一个最重要的方式,可以进入到企业的核心业务系统。

为什么呢?因为今天像钉钉这样的平台,它比较好的解决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几个难题,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什么挑战呢?缺资金、缺人才、缺技术,钉钉有两千多个API的接口,有云原生的加持的100多个智能的API,还有场景化的能力包,面向二十多个场景,基于这些场景在企业的产供销的各个环节有上千款的在线应用,也有六百多款各种各样的模板,企业基于这样一种API的接口,SaaS化软件提供以及各种各样的模板可以快速的搭建自己的业务系统,使得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找到了一个新的道路。我们也跟很多来自于华东华南各个地方的企业做了一些交流,这些企业无论是制造企业、流通企业,基于低代码的方式搭建了自己的办公、人事、企业资源管理和车间的制造执行,还有采购、设备管理很多,都可以基于这种方式去重新构建,它背后给我们的启示是今天企业数字化转型有一条新的道路,一个新的模式。

有几个案例可以和大家做一个分享,就像红运集团过去有两千多万数字化开发的项目,基于这个项目不是那么成功,它基于低代码的方式只用了一百多万的投资,基于低代码的方式搭建自己的业务系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还有厦门的一家公司叫做三川万里,它基于低代码,基于自己的经验构造了一个ERP,不仅仅自己用,而且把这一套解决方案赋能给更多的企业用。还有像四川的亚度家具、信泰集团,这样的企业基于低代码的工具把原有的各种业务系统的最后一公里能够打通,把基于PC端的业务系统的入口迁移到了移动端,在这个过程中它交付的周期更短,效率更高。这是我们看到今天由于云计算、云原生带来了企业数字化转型新的道路和新的模式。

就像过去经常说的一句话叫做数字化是企业的一把手工程,一把手工程过去是一把手支持、一把手参与,当低代码时代,我们看到所谓的一把手工程是一把手亲自参与到了企业业务系统的开发,因为今天这个成本已经非常的低了,所以,低代码时代,我们重新定义什么叫做数字化的一把手工程,一把手在很多时候需要参与业务系统的这样一种开发,尤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这可能是一种新的趋势。

这就是我们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关于数字化转型,在今天这个时间节点上需要洞察和观察的三个重要的趋势,谢谢大家!

==================

四、第十九届和讯财经风云榜落幕 21年20度(SGI指数)白皮书发布

21年2012月7日下午,由和讯网、联办集团主办,财经中国会承办,五粮液(000858)作为特邀合作伙伴的“21年20财经中国年会暨第十九届中国财经风云榜”以线上视频方式顺利召开。本届年会以“2022竞逐富与强”为主题,邀请到来自财经界、投资界、学术界等多位重量级嘉宾,共谋经济中国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21年20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面对仍然复杂严峻的世界经济形式,在经济中国发展新旧动能转化之际,如何推动经济中国的高质量发展、中国企业如何培养核心竞争力?资本市场如何促进产业与实体循环、更有效的助力企业创新?

  推进科技创新 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和讯网董事长 章知方

  和讯网董事长章知方在大会致辞时表示,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除了面对与新冠病毒长期共存的挑战,世界经济分化、全球化受阻、以及气候变暖等等……多重风险变量叠加下,全球经济出现新的变数与挑战。

  与此同时,中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进程中,中国正经历一场深刻的产业革命,这其中核心支撑要素便是技术创新,只有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企业才能逐步培养起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竞争力,从而增强企业持续盈利能力。


联办财经研究院专家、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 许善达

  联办财经研究院专家、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以《信息资本重构全球资本格局》发表主题演讲。他表示,从世界格局的塑造和驱动系统的演变来看,大国兴衰和财富变迁深受工业资本、金融资本和信息资本运作方式支配影响,并且当前信息资本已经主导了金融资本和工业资本,我国经济要赶上或者超过美国,信息技术将是一个重要标志。

  根据许善达观察,中国需要深入研究在信息资本主导的全球化的格局里,如何发展原创的信息技术、扩展信息技术应用,为信息资本的扩张提供更大更好的空间,进而实现经济高速发展,创造更多的财富,促进人均财富的增长。


中国科学院原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白春礼

  中国科学院原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在发表《加强基础研究,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为主题的主旨演讲时指出,目前我国在基础研究方面短板依然突出,重大原创性和具有世界影响的标志性科技成果不足,理论科学研究明显落后于实验科学研究,缺乏开创重要新兴学科和方向的灵感和创意,部分领域缺少原创仪器装备。只有加强基础研究,大幅提升我国在关键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方面的创新突破能力和水平,才能有效解决科技领域的“卡脖子”问题,产生新的强大内生动力。

  关于如何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白春礼给出了六大建议:一是鼓励自由探索,通过自由探索产出从无到有、“从0到1” 的原创性成果;二是高度重视数据积累对基础研究的推动作用,超前布局相关科研数据采集工程;三是有效发挥企业在基础研究中的作用;四是进一步完善基础研究绩效评价体系;五是紧紧围绕国家重大需求,优化组织模式、推进创新主体协同合作;六是要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 汪泓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在《区域协同与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演讲时表示,随着经济中国迈向高质量的发展,区域一体化,尤其发达地区的融合聚集发展对周边地区起到的引领作用尤为显著。经济的转型、创新的发展离不开区域城市群和城市圈的建设,区域一体化正在成为引领国家经济转型发展的主战场和主引擎。

  汪泓认为,五大城市群助力高质量发展已“箭在弦上”。五大城市群首先是长三角地区,它作为箭的龙头,综合实力最强,发展最均衡,占据了全国24%的GDP;其次是京津冀,将政治资源、文化资源、科技资源以及人才资源进行了有机结合;再次是粤港澳,主要依靠金融优势以及科技创新优势;第四是珠三角,作为大物流通道居于国内生产链的核心环节;最后,西三角可以利用科技创新和低成本的优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周边国家的战略联盟。

  保持市场韧性与活力 资本市场如何助力企业创新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总裁助理 邵宇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总裁助理邵宇在《市场韧性与企业活力》的主题演讲时表示,伴随着疫情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社会经济领域未来将会呈现出一个显著特征,那就是一个超级分化的世界,特别是社会财富也会出现分化。未来一段时间全球经济将会呈K型走势,也就是剧烈的分化,即,强者越强,弱者越弱。我们必须要对这种结果作出相应的政策调整。

  邵宇提到,未来市场保持韧性、企业保持活力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是绿色经济将成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核心;其次,为了解决一些关键的挑战,唯有科技,也就是科技创新和产业的发展,这也对整个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提出了新的要求。


星石投资联合创始人 杨玲

  星石投资联合创始人杨玲在《金融机构如何支持企业焕新》的主题演讲时表示,资本市场容错率高,是企业创新的沃土。从企业早期的天使投资,到中后期的VC、PE阶段,资本市场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二者相辅相成,合作共赢。在企业上市后,二级市场对企业的支持力度更大,对企业的价值发现和合理定价有着非常大的贡献。

  杨玲认为,随着工业革命的演进,大家都寄希望于人工智能或是新能源领域出现新的革命性创新,而资本市场恰恰善于拥抱创新,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抓住趋势先机,对科技创新达到一个很好的支持,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


阿里研究院副院长 安筱鹏

  阿里研究院副院长安筱鹏在主题演讲《数字科技助力企业数智化转型》中提出,疫情之后对于所有的企业来说,最重要的一个命题是如何推动数字化转型,疫情是从信息化时代到数字化时代的一个分水岭。在他看来,今天讨论数字化转型,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是如何通过技术的解构和重组推动企业高质量的发展。

  数字技术对于今天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带来的影响,有三个非常重要的观察的视角:一是双轮驱动,它在推动供需的精准匹配;二是软硬解耦,加速技术向云边端的迁移;三是数字原生,探索普惠低成本的数字化转型之路。

  今年以来,一个新概念——低代码开发正在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从实践来看,对很多中小企业来说,基于低代码加平台化的这种方式,已经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一个最重要的方式,可以接入到企业的核心业务系统,低代码重新定义什么叫做数字化“一把手工程”,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这可能是一种新的趋势。科技普惠能力的发展,使企业在成长和发展的各个阶段,实现数字科技陪伴企业成长。

  和讯(SGI指数)21年20度白皮书重磅发布


和讯网总编辑 汪雷

  在本次大会上,和讯网联合上海交大共同推出《和讯科技类上市公司(SGI指数)21年20度白皮书》。白皮书显示,358家和讯SGI指数公司截至21年20三季度,总市值达8.70万亿元,平均市盈率为71.06倍,和首发市盈率53.8倍相比有显著提高,同时高于科创板、创业板以及主板的市盈率。目前累计融资金额5866亿元,与此同时研发费用也在持续增长。

  据了解,和讯SGI指数模型独家引进穆迪·BVD企业创新力指数,对公司专利多维度评估。与此同时依托科技类公司财报,对过去三年单季度核心指标进行金融数据建模,进行反复的推演所得。

  和讯网总编辑汪雷在解读白皮书时表示,白皮书围绕“政策与资本赋能研发和盈利共振”对A股358家科技类上市公司进行360度全景图扫描。希望能够为读者、股市投资者,以及金融监管部门,提供一幅科技类上市公司地图,一个全新的观察视角和一份有用的投资决策参考。

  专家热议2022跨年行情


圆桌“2022跨年行情展望与解读”

  临近岁末,未来股市行情如何是众多投资者关注的焦点。为此,在本届年会圆桌论坛“2022跨年行情展望与解读”环节,和讯信息首席投资顾问夏立军、国内证券首批职业分析师史月波、知名职业操盘手陈晨、资深投资顾问韩东良,就2022年股市发展发表真知灼见,就投资者关注的话题展开深度讨论。

  夏立军认为,目前市场向好的基础是存在的,投资者在投资时应该更多的还是要选择一些好的赛道和品种。特别是在分析一个赛道或行业时,在看其业绩成长性时,不仅要看市场预期,还要看静态估值情况。

  史月波分析表示,年底大盘站上4000点稍微有点乐观,今年大盘差不多能有20%左右的幅度,逻辑上可以站到3800点,同时,他认为每年20%浮动作为上证指数来看是比较稳定的。

  “新能源和半导体科技这两大赛道能够支撑十年周期行情。”知名职业操盘手陈晨预测,“在新能源细分领域,“三驾马车”或将拉动稀土永磁行情。”

  在选择赛道方面,韩东良认为,芯片可能是接下来爆发的点。他还建议,投资者先别去追求主线,选择一些硬指标到位的等机会就行了。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微软谷歌苹果,都在大迁徙
专家之声 | 安筱鹏博士演讲全文:讲透了数字化转型的本质(三)
安筱鹏:关于数字化转型的100条思考
数字化转型陷阱背后,需要问的三个关键问题 | 高瓴 Recommend
大家都在讨论的智能制造具体是什么?
企业数字化转型,本质是思维方式的转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