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们的天下:秦始皇帝与汉高祖

皇帝休烈,平一宇内,德惠脩长。

  • 1 始皇帝的难题

三十八岁的中年人站在咸阳最高的地方,他手上的竹简记录着王贲将齐王建俘获的消息,按理说这是绝好的消息,山东六国在这一天尽数被灭,但中年人依旧忧心忡忡,他看着人来人往,眉头紧锁。

中年人叫嬴政,在这一天之前他被称之为王,在几天后他被歌颂成始皇帝。这个尊号是他自己拟定的,他很满意,却也很担心。

谁能想到嬴政其实对这个未来的世界充满着担心呢?事实上没有人能想到,因为从没有人站在过嬴政的位置上,直到很久以后沛公和他的子孙才能明白,也只有这些人才能继承嬴政的遗志。

不担心的人们开始庆祝这一重要时刻,可以确切地说,这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时刻之一。

「秦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秦。从百年前开始,这个国家就已经受到了商君的极大熏陶。商君用惨烈的鲜血给这个古老的国家刻上了自己的印记。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嬴政身上,他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仲父的巨大影响,这样的影响让他在某些时候显得——显得颇有良心——我无法判断这样的用词是否准确,但我似乎找不到更合适的词了。

所以当嬴政的丞相王绾看到新奠定的疆域时,他试图提出一种崭新的办法:「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

这个办法是新的,王绾希望始皇帝封各个皇子为王,去管理距离咸阳很远的地方,尽管很多人认为这只是在照搬周初的模式,但它确凿是新的。

回忆一下周初的模式。对周天子来说,他们眼中的世界已经是庞大了,从丰镐到洛邑居然要走两个月,这意味着一旦东边出了事,周天子的动员能力是必然跟不上动员时间的,更何况周公旦居然在东边整整征讨了两年。于是周天子选择的是每占下一处土地,便就地分封。被分封的人里有姬姓的周人,也有很多其它姓的,他们拱卫着洛邑与更西边的丰镐。

但是今天一切都不一样了。王绾品尝着胜利的喜悦,这种喜悦来自秦始皇帝,来自秦,但他王绾与有荣焉。所以他这么对始皇帝提出建议。

李斯说不,始皇帝也说,不。

始皇帝很清楚,现在和周初是不一样的。

周初是什么形势?今天又是什么形势?

周初是开拓式的。当周天子苦兮兮地牢牢守在渭河流域时,他们口中的天下是不可以也不可能真正做到东南西北的,当然如果他们的南只是丰镐城的边缘,那他们是无法成为真正的天子的。所以每多一块土地,那便多分封出去,这种稳定的政治格局其实来自天下还没完成被探勘。在这个基础上,一个王对他人进行分封,尽管五等爵目前还没有考古证实,但分封制度的形成却是在商代方国的基础上形成了。

始皇帝羡慕地望着古老的历史,当然,他也知道对方在羡慕自己。拥有任何东西都需要付出代价,他此刻要付出的代价就是,他能打下天下,但他接下来的任务更加艰巨。

靠着都江堰最新的技术灌溉和巴蜀源源不断的粮草,靠着商君留下的军功制带来的极大战斗动员,靠着始皇帝出色的战略目光,秦国完全依赖自身的力量将六国的合法性给摧毁了。但始皇帝是摧毁不了六国的。

因为始皇帝在二十七岁那年干过一件事,他下「令男子书年」,于是他深刻地知道他要养活多少人。

始皇帝苦笑地看着几百年历史对他考验与嘲弄,也许在某一刻他感受到了深深的恐惧,这种恐惧来自这几百年缓慢增长的人口。

如果是商君,那么他会毫不犹豫地干着一些极不人道的献祭,最后哪怕献祭了自己。——但正如我们所想,始皇帝受仲父的影响还是很深的,所以在他嗅到会发生的可怖情景时,他还是退缩了。

他试图用一种方式缓和这样的局面,他寄希望于使黔首自实田的齐民编户。他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翻译一下:如果不统一或者统一了却实行崭新的分封制,那列国征战不休,天下会始终血流成河下去;那么他只能选择统一,并且让秦这个存在独自承担起养活这恐怖的人口的责任。

韩非子假借齐太公和周公讲过一个故事,在故事的最后他说:「彼不臣天子者,是望不得而臣也;不友诸侯者,是望不得而使也;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饮之,无求于人者,是望不得以赏罚劝禁也。且无上名,虽知,不为望用;不仰君禄,虽贤,不为望功。不仕,则不治;不任,则不忠。且先王之所以使其臣民者,非爵禄则刑罚也。今四者不足以使之,则望当谁为君乎?」

但始皇帝没有学商君和韩非子,他最后选择的是征南北、修长城、修陵寝。

所以当始皇帝最终选定了这种模式时,他不是步子跨大了,而是不得不如此。但没关系,很快沛公就会知道要怎么做才能继续下去。始皇帝送给了那个同龄人沛公最大的贺礼,于是秦汉同体,秦汉永生。

现在先让我们看一看,一个退缩了的嬴政,在上尊号皇帝后,是怎么开始的他接下来岁月里那无休止的奔波。

  • 2 天下有多大?

在始皇帝的心中,统一天下的事情还远远没算完。很多人争议于始皇帝自二十六年后的五次巡游与好大喜功,但却不理解这其中始皇帝的害怕与恐惧。而这样的害怕与恐惧如果不由始皇帝承担,它将会被更多的人承担,最终被所有人承担。

「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

「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于是乃并渤海以东,过黄、腄,穷成山,登之罘,立石颂秦德焉而去……」

还是在同一年,《史记·秦始皇本纪》里透露了一些不寻常的痕迹。

「维秦王兼有天下,立名为皇帝,乃抚东土,至于琅邪。列侯武城侯王离、列侯通武侯王贲、伦侯建成侯赵亥、伦侯昌武侯成、伦侯武信侯冯毋择、丞相隗林、隗音五罪反。丞相王绾、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赵婴、五大夫杨樛从,与议于海上。」

如果仔细思考一下这份名单,我们会发现,始皇帝这次巡游,带的不是寻常人。其中有灭了楚国、魏国、燕国和齐国的王贲,还有王贲的儿子、后来巨鹿之战的重要人物王离,以及一些我们不太熟悉的名字。

在不熟悉的名字里,我们会看到冯毋择。冯毋择是谁呢?《汉书·冯奉世传》里给了我们答案——

「冯奉世字子明,上党潞人也,徙杜陵。其先冯亭,为韩上党守。秦攻上党,绝太行道,韩不能守,冯亭乃入上党城守于赵。赵封冯亭为华阳君,与赵将括距秦,战死于长平。宗族由是分散,或留潞,或在赵。在赵者为官帅将,官帅将子为代相。及秦灭六国,而冯亭之后冯毋择、冯去疾、冯劫皆为秦将相焉。汉兴,文帝时冯唐显名,即代相子也。」

从这样一系列的名单中,我们能真实地感受到一点,始皇帝这次特地挑选了最重要的一部分将领,让他们跟自己一同出巡。

那么始皇帝的这次出巡有什么目的?

《史记·秦始皇本纪》里继续记载了接下来的事情:「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上问博士曰:『湘君神?』博士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而葬此。』于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

这件事很出名,乍看之下似乎可以粗暴地与上文一同理解成始皇帝觉得天下一统,一切都属于自己,所以他不在乎普天之下的一切,但我们要注意到这句话里是有转折的。

转折就是那个字:「乃」。

于是我们看到,始皇帝在寻周鼎而不得的情况下,才去湘山祠,可在这个过程中又遇到了阻碍。

如果我们注意到其中的一些细节,那么才能咀嚼出始皇帝的真实用意。

首先是周鼎。

《史记·秦始皇本纪》里在早一些的时候,记载了这样一句话: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

换言之,秦的合法性,来自周。但这是始皇帝自己的看法,周是否真正认同了这一点呢?这需要证明合法性的周鼎来说话。于是始皇帝做了两手准备:一边是带着将军们去往东边,直到大海之滨,证明已经没法再往东了;一边是在这种情况下渴求周鼎,从而证明莫非王土。

可惜失败了。因为失败,始皇帝甚至做出了更大的决定,他要诉诸于舜,从舜处寻求合法性,这才有那句话记载里的那个字,乃。乃意味着这是临时决定,而这样的临时决定是与上文有着必然的因果逻辑的。

但舜也没给他面子。

周鼎没有捞到,南渡还受了舜阻。始皇帝也许在那一刻意识到了,现在的秦天下,还不足够成为天下。

天下还更大。

在这种情况下,所谓亡秦者胡的谶语就必然是后人的附会了。事实上发生的是——

「三十二年,始皇巡北边,从上郡入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

「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南海,以適遣戍。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

北胡,南越。

始皇帝想,六国还不是历史留给他的最终任务,他必须进一步完成南北的进一步开拓。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里,严安说:「(始皇帝)欲肆威海外,乃使蒙恬将兵以北攻胡,辟地进境,戍於北河,蜚刍輓粟以随其后;又使尉屠睢将楼船之士南攻百越,使监禄凿渠运粮,深入越,越人遁逃。旷日持久,粮食绝乏,越人击之,秦兵大败。秦乃使尉佗将卒以戍越。当是时,秦祸北构於胡,南挂於越,宿兵无用之地,进而不得退。」

这才是始皇帝心中的奔波,他开凿灵渠、在南越建城、在北方修长城,这一切都是他在向历史呢喃。在这一切都完成的时候,我们看到——

「三十四年,適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进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悦。」

「平定海内,放逐蛮夷」。在始皇帝的心中,自己的统一大业是在三十四年完成的,而不是二十年年。

从那时起,他的忧心忡忡才得到了缓解。于是在接下来的一次巡游中,他带的是李斯、赵高和胡亥。

「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少子胡亥爱慕请从,上许之。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舜於九疑山。……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

在这一次巡游中,他彻底放下心来,祭祀虞舜,祭祀大禹,他内心的合法性得到了慰藉。

但事情就发生在这里,始皇帝死而地分。

  • 3 不要轻佻

始皇帝以为自己解决了那个难题,但实际上修长城、修陵寝并不能真正让问题得到解决,历史永远会告诉所有人,解决的办法最终只有一个,始皇帝只是在迟缓它的到来,但它无法避免。

历史是容不得人轻佻的。始皇帝人生中最后一次的轻佻,葬送了一切荣耀,但非议会伴随着他一样永生,而永生的也不只是始皇帝,还有秦人。

而另一个轻佻的男子,选择了王绾提出的方案。事实上王绾的方案是可行的,但不是那时,也不是这时。那个男子不仅选择了王绾提出的方案,还选择了折衷的办法,于是历史留给他的,是极大的赞颂,和极大的嘲弄。

那个男子叫项羽。关于这个人和他的家世,有很多可以延伸的内容,这里按下不表,我打算只聊一件事。

「项王使人致命怀王。怀王曰:『如约。』乃尊怀王为义帝。项王欲自王,先王诸将相。谓曰:『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於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诸将皆曰:『善。』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项羽分封了诸侯王,他不仅分封的是王,更重要的是,他自己并不比王尊贵,他只是西楚霸王,在他头上,还尊义帝。

贵在定分。

项羽用他的轻佻和鲁莽迅速证明了已经驾崩好几年的始皇帝的敏锐。数十年前始皇帝的判断几乎在一瞬间就应验了。

「趣义帝行,其群臣稍稍背叛之,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韩王成无军功,项王不使之国,与俱至彭城,废以为侯,已又杀之。臧荼之国,因逐韩广之辽东,广弗听,荼击杀广无终,并王其地。田荣闻项羽徙齐王市胶东,而立齐将田都为齐王,乃大怒,不肯遣齐王之胶东,因以齐反,迎击田都。田都走楚。齐王市畏项王,乃亡之胶东就国。田荣怒,追击杀之即墨。荣因自立为齐王,而西杀击济北王田安,并王三齐。……」

这一长串事件我们还能往下去看到更多,但一个义帝和西楚霸王对天下进行重新分封时,这一切不会再那么稳固了。而在我们这篇文章里,那个被封为汉王的沛公,终于要登场了。

他叫刘邦。

刘邦理解了始皇帝的恐惧与无奈,但贺万钱的刘邦显得更加地任侠,毕竟他的偶像是信陵君,于是在主动承担责任的始皇帝之后,他开始逐渐必须承担责任。

刘邦现在已经不是那个靠着群盗起家的沛公了,他的兵源不再只是那些不入流的贼寇。刚起事时的刘邦,动辄收砀兵,得六千人,与故合九千人,但当他接受义帝的盟约来到秦地时,只要他还必须依赖义帝的那句先入关中者王,他就不得不更多地偏近关中。

刘邦不是贵族,很多很多年以前,他的祖辈就被晋国给灭了,所以他没有天然的合法性,他必须不断借助于他人。起先是陈胜的张楚,后来是景驹,然后是怀王,也就是后来的义帝。他的一切合法性都来自于此,所以他最后征讨项羽时,也必须是为义帝复仇。

于是汉王为义帝发丧,袒而大哭,哀临三日。

所以汉王必须清楚,他必须将自己的兵源从东南转到西北。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太史公诚不我欺。

当汉王被项羽逼得烧绝栈道时,只有卒三万人从汉王,这里还大多数是山东之人。吏卒毕山东之人,日夜企而望归。

汉王需要关中,关中也需要汉王。始皇帝之后,秦还在,只是它换了一个名字叫汉。约法三章的汉王坐在关中,看着已经变成了废墟的一切荣耀,他闭上眼,明白了嬴政留给他的一切是什么,于是他发了疯似的征兵。

他的兵,迅速变成关中兵。

源源不断。

「悉发关中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五月,汉王屯荥阳,萧何发关中老弱未傅者悉诣军。」

「汉王出荥阳,至成皋。自成皋入关,收兵欲复东。」

「留四日,复如军,军广武。关中兵益出,而彭越、田横居梁地,往来苦楚兵,绝其粮食。」

……

诸如此类的记载数不胜数,汉王就在这样的不断有增兵的情况下,和项羽打起了巨大的消耗战。

为什么汉王有源源不断的兵?《史记·萧相国世家》说:「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

当司马迁和班固用如椽巨笔写下这些字的时候,不知道他们是否感受到了的灵魂震颤,这些字的背后展现的,是历史无情的诉说。

秦末汉初这几年,死的人比任何时候都多。

「项羽悉引兵击秦军汙水上,大破之。」

「春,汉王部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王闻之,即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後,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後。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卻。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

……

项羽退场了,他带着他不能原谅的分封诸侯王退场了。

汉王登基了,汉王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然后就在定陶旁边,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

  • 4 天下的盟主:皇帝

仔细比较一下会发现,刘邦这个皇帝,其实不那么像始皇帝,也不像我们后世理解的皇帝。

他是被诸侯王推举的。《史记·高祖本纪》里写得不太清楚,只说了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但《汉书·高帝纪》里写得很明白:

「于是诸侯上疏曰:『楚王韩信、韩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故衡山王吴芮、赵王张敖、燕王臧荼昧死再拜言大王陛下:先时,秦为亡道,天下诛之。大王先得秦王,定关中,于天下功最多。存亡定危,救败继绝,以安万民,功盛德厚。又加惠于诸侯王有功者,使得立社稷。地分已定,而位号比拟,亡上下之分,大王功德之著,于后世不宣。昧死再拜上皇帝尊号。』

汉王曰:『寡人闻帝者贤者有也,虚言亡实之名,非所取也。今诸侯王皆推高寡人,将何以处之哉?』

诸侯王皆曰:『大王起于细微,灭乱秦,威动海内。又以辟陋之地,自汉中行威德,诛不义,立有功,平定海内,功臣皆受地食邑,非私之地。大王德施四海,诸侯王不足以道之,居帝位甚实宜,愿大王以幸天下。』

汉王曰:『诸侯王幸以为便于天下之民,则可矣。』于是诸侯王及太尉长安侯臣绾等三百人,与博士稷嗣君叔孙通谨择良日二月甲午,上尊号。汉王即皇帝位于汜水之阳。尊王后曰皇后,太子曰皇太子,追尊先媪曰昭灵夫人。」

刘邦有功,定关中,诛不义,这是对刘邦灭秦与灭西楚的功劳赞颂;刘邦封了诸人为王,这是莫大的荣耀,对他们来说是有德。在这样的功德下,要想完成稳固的格局,那必须让刘邦的地位超越他们,超越西楚霸王,超越义帝。

贵在定分。

所以刘邦登基皇帝。但这个皇帝不是秦始皇帝那种一统寰宇,而是盟主。

但这样的盟主必定是不稳固的,异姓王都分布在关东,刘邦日夜难眠。最后刘敬建议他定都关中。刘邦当天就启程了。

汉帝国的高祖,刘邦,本质上是什么呢?李开元给过一个定义,他说,这是一个复活了的秦,拥有旧秦王国的领土,继承着秦国的霸主地位。

从当时的形势来看,确实如此,各地封王裂土,高祖无法深入,只能在关中蓄势待发。这样一看,似乎一切回到了战国末年,历史迅速又回转了。

甚至于在这个时候,高祖还需要想办法和关东隔绝开来,积极发展自身的生产。西汉初期的津关制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

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高祖这个皇帝,某种意义上是和诸侯王交换而来的,而高祖必须抓紧时间,因为一旦大家休整好了,那一切会回到过去。

但好在高祖是有机会抓紧时间甚至拖延时间的,因为他是皇帝。诸侯王忽略了这一点,他们不知道,历史等待了这么多年,就是为了这一天。

历史在等待一个由所有人来尊崇的皇帝出现。从始皇帝到西楚霸王,再到如今的汉高祖。终于这样一个人出现了。

也许有人说,我们不该称之为高祖,但事实上,《史记·高祖本纪》里有记载:「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细,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为高皇帝。」高祖,是一个独属于刘邦生前的特殊尊号。

皇帝的出现意味着很多事,最重要的,意味着即便他现在还需要妥协,但他也是大家认同的有功德的盟主。所以在李开元的定义上,我们要再加一句话:汉初的形态就相当于战国晚期的割据势力,外加一个所有人头顶上的皇帝。

汉初的时候,汉朝的政治实力和战国时期的秦国其实没有区别,差别只是各诸侯国尊崇皇帝这个称号。也就是说从秦始皇到汉高祖,争的就是这个皇帝名号的确立。

这是名器。

《左传·成公二年》:「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

这是一个比周天子还要尊贵的名器。诸侯王们既然一致同意了它的存在,那么任何单独反对它的人,都会在合法性上失去先机。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十月。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

这是高祖第一次看到名器的意义,有了名器,即便是实力相当的诸侯王,也不得不臣服,於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当我们看到张家山汉简出土的《二年律令》和《奏谳书》时,会有更加强烈的感受。汉初的律令仅涉足于汉「国」所能直接管辖的寥寥数郡,至于在诸侯国内的法律,则由诸侯国自行颁布。

有了这样一个背景,我们再来看家喻户晓的故事缇萦救父时,就会有不一样的想法,那不只是一个小女孩的孝心和文皇帝的仁慈,更深层次的是文皇帝对齐国内部法律的插手。——如果不了解这个背景,这在我们今天也是难以想象的。

而我们今天之所以难以想象,恰恰要感谢这一连串的名单:秦始皇帝、汉高皇帝、汉文皇帝、汉景皇帝,这里面有的是谥号,有的什么也没有,但为了便于称呼,我们就这么说了。

在这三代四人的努力下,从异国诸侯到易姓诸侯,然后是军勋集团,紧接着是同姓诸侯,最后在一场七国之乱中,一切尘埃落定。

最后这一切交到了彘儿的手里,他有另一个名字,刘彻,汉世宗。人们一般叫他汉武帝。接力棒从这时开始,我们才真正理解了大一统的意义。

上还,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佐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上击筑自歌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上乃起舞,忼慨伤怀,泣数行下。

高祖始微少时,数闻公子贤。及即天子位,每过大梁,常祠公子。高祖十二年,从击黥布还,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世岁以四时奉祠公子。

参考资料: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宋镇豪《商代史01:商代史论纲》、李峰《西周的灭亡:中国早期国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机》、刘海年《战国秦代法制管窥》、林岗《秦征南越论稿》、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杨健《西汉初期津关制度研究》、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李俊芳《汉代皇帝施政礼仪研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汉高祖故事(六)高祖之治
定陶官堌堆:高祖刘邦登基台
项羽灭秦为何不自己称帝?他到不了那个程度,非不为,实不能也!
洛阳历朝帝王传……竖子成名汉高祖刘邦定都洛阳
中国人物(张良 韩信 三老董公 曹参 陈平等)
汉承秦制为什么秦二世而亡,汉却可延续400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