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催眠发展史||临床催眠100问(2)

在上次的催眠100问中,我们了解了催眠是什么以及催眠的形式等基础知识,这次我们来谈谈催眠的发展史以及催眠在中国的情况。

欢迎您在留言中继续提出您想要了解的问题,我们在将来也会尽量解答,感谢您的关心与支持!

01

催眠的发展史是什么?

催眠术的历史也许和人类的历史一样古老。早在远古时期就有催眠的身影。

先来看看中国古代的催眠,中国古代的“祝由术”和农村留存至今的给小孩的“收吓”等一些仪式就含有催眠的成分。所谓的祝由术在古代亦被称之为巫术,巫是通天地之人,是人神之间的媒介,是一项崇高的职业,它曾经是轩辕黄帝所赐的一个官名。据说黄帝自己也曾是巫师出身,每次出征前都实施一套仪式催眠部落士兵,如祭祀先人,占卜祈福,一起舞蹈为部落摇旗呐喊助威,使士兵有如神助而士气大增,因此打败蚩尤等各部落。所以在古代,能施行祝由之术的都是一些文化层次较高的人,他们都十分的受人尊敬。 巫术或者祝由术的实施过程包括一整套仪式,有法器、摇铃念咒、唱歌、舞蹈等, 我们现在从科学的角度来讲任何一种仪式都同时具有心理和社会双重功能,可以使人心灵上的信仰变得更加虔诚, 以此加强个体内在正向的体验和感受,正向强化他的社会行为,开启内在和外在的疗愈功能。(我儿时曾经经常体验母亲为我“收吓”“招魂”的神奇功效,每当我生病受惊之后,母亲就用一套仪式:泼水,撒米,烧纸,在房前的路口喊话祈祷,招唤“神灵”出现保佑她的孩子健康平安。每次我都真的没有打针吃药就神奇的好了,学习催眠后就能懂得了其原理,其实这些仪式和母亲充满爱的召唤强化了孩子的内在资源,比如被爱的感受,被神灵保佑的信念,从而连接到了生命内在力量和能量,唤起了自愈能力而好起来的。)

祝由术

而在西方,以催眠形式出现的催眠术由宗教上的僧侣操纵,用于布教、占卜和治疗。早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埃及、罗马僧侣每逢祭日,在身前呈现一种失神状态,替人占卜;另一种被称为占星术,施术者凝视手中握定的宝石(水晶球)口中念念由此,旋即能预知未来, 据说灵验异常。 但是远古时期的“催眠术”和我们现在所研究的催眠不尽相同,所以我们认为催眠术的历史源于中古时期的动物磁气时代。

18世纪中叶,维也纳医生麦斯麦尔(FRANZ ANTON MESMER)首创了“动物磁气流体学说”。Mesmer曾研究过神学、哲学和法律,之后从事医学研究,毕业于维也纳大学,当时受到磁石治病的影响,也使用该法治愈了许多病人,影响极广。由于前来就诊的病人急骤增多,个别地使用磁石治病太过费时,已不能满足病人的要求。因此,他创造了使用磁气桶进行集体治疗的方法:病人围坐磁气桶坐定,桶内盛满磁水、铁屑等无,桶顶置放一根发亮的铜丝,各人接上一根通向磁气桶的铜线,提示磁气可以通过铜线转到人体内。当一切安排就绪后,Mesmer身着黑色催眠服,手持磁棒,低声念着单词重复的催眠语,不久受术者就进入集体催眠状态,再予以各种暗示进行心理治疗,治毕就暗示醒来。Mesmer认为:磁气的流动影响了人体内磁气流通而起到治疗作用,故而又称为“动物磁气”学说,后来经过验证磁气桶内并无磁气,Mesmer的学说也被贬为邪说继而受到抨击和质疑,但即便如此,实际上,Mesmer的通磁术的确治愈和缓解了许多疾病,如风湿症、疼痛、皮肤疾病、痉挛性哮喘等等。后人为了纪念他,在德国立了纪念碑。这种流体学说的观点持续了约三个世纪。也可以认为是催眠术的科学萌芽阶段

后来一位有代表性的是英国的医师布雷德,1841年,英国医生布雷德(C.BRAID)在观看一位瑞士医师表演用催眠术为病人治疗时,本是带着挑剔的眼光想从中找出欺诈的手法,但他未发现任何破绽,病人被治愈了。布雷德被这种奇异的现象所吸引,并为之震惊,进而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经过多次观察,他发现受术者总数闭着双眼,表现出疲劳的姿态,布雷德认为这是一种人为的睡眠方法,布雷德逐渐变得相信并开始应用催眠术。他经过多次试验发现,令受术者凝视盛满水的玻璃瓶也能取得同样效果,达到催眠状态,因而他认识这是视神经疲劳后引起的睡眠,根据这一观点,布雷德引用希腊语“hypnus(睡眠)”提出hypnotism(催眠术)一词,这一术语一直沿用至今。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与催眠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弗洛伊德发展了他的“自由联想”技术。他发现催眠的效果仅适用于对症处理,疗效欠持久。他还察觉到了性心理冲突对催眠的负面影响。他还认为:并非对所有对象均能达到催眠状态。因此,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分析优于催眠术。

现代把催眠搬上科学殿堂的是心理学家米尔顿.艾利克森(Dr.Milton Hyland Erickson, 1901年12月5日-1980年3月25日)被喻为“现代催眠之父”,是临床催眠的顶尖权威。他在潜意识操作的研究及实务成就极具开创性,被誉称为至目前为止,世界上最伟大的催眠师。心理学学者尊称他为二十世纪的首席心理治疗师,许多人认为,若说佛洛伊德对心理治疗的贡献在于理论,而艾利克森的贡献则在于治疗实务,他所开创的催眠治疗方法已在全球被广泛应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当时催眠术十分适用于战争创伤性神经症。 这一治疗方法后来在二次大战时又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二次大战以后,有关催眠学的学术空气有了很大变化,英、美两国医学会相继承认了催眠在医学中的合法地位,并在心理学会中专设了催眠学术分会1949年美国先后成立了SCEH和ASCB两大催眠学术团体现在,催眠被认为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在世界各地已被广泛用于医学、心理、教育,体育等多个领域

——黄数萍

02

我国现在催眠的整体水平如何?

需要先清晰催眠的流派,目前的催眠主要分为三个流派:
权威派 认为某个具有“特殊”心理能力(如“催眠眼”“坚强意志”)的“强大力量”个体(催眠师),促使另一个人(被催眠者)进入一种相对被动的状态,即非常容易接受催眠师“暗示”的一种状态。权威派强调催眠师的作用,而不考虑每个受试者的知识、信念和能力等特点,也不管受试者选择如何(或是否)参与催眠事件的能力。因此,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该流派在发展持续性治疗变化方面的价值是有限的。

标准派 这个理论尤其被实验心理学家们所推崇。它不强调催眠师的威力,而强调受试者为研究的主要对象。标准派通常假设催眠反应性是个体的稳定特质。同时,催眠师可以运用一套标准化的沟通方法,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受试者都可以保持不变。换言之,受试者要么是可被催眠的,要么是不可被催眠的。催眠师的行为实际上并不重要。 它极端缩小了催眠过程中其他变量的相对重要性(如催眠师与受试者的关系)。
合作派 许多现代催眠师都认为,催眠反应可以反映出来访者内部动机与兴趣之间的相互作用、治疗师的灵活性和敏感性以及治疗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和谐程度。主要创始人是米尔顿·艾利克森,他倾注了60年的精力去探索催眠的创新性和治疗性应用。
    催眠应该首先情境的结果,即情境中人际和内心关系建设性的发展,它即服务于催眠师也服务于受试者。合作派强调贯穿催眠内部变化过程的三个单元。催眠师、受试者,以及催眠师-受试者之间的关系,此三者中的任何一方都是一个自主系统,它们又在一个“共同体”内相互协作。合作派强调催眠状态总是发生在关系的背景中,其中催眠师和受试者都不能被看做是彼此独立的。
    无论催眠师起着什么作用,受试者的作用据有更多的主动性功能。这些功能来自能力、学习和整个人格的体验史。催眠师仅仅引导、指向、监控,并向受试者提供创造性工作的机会。为了实现以上作用,催眠师必须理解情境及其需要,充分保护受试者,还要能够识别已经完成的工作。催眠师必须接受和利用所形成的行为,并能够创造有利于受试者充分发挥功能的机会和情境。
    因此,艾利克森学派遵循利用的原则进行合作,其中来访者的自我表达模式被视为构建治疗性催眠状态的基础。这需要适应性的而不是标准化的指导,即催眠师先是跟随,然后再对受试者正在发生的行为进行引导。所以说,进入催眠状态的途径总是独特的,是以催眠师和来访者双方独特的表达为基础的。换言之,催眠状态是催眠师与来访者联盟中经验和人际作用的呈现,因此使得双方会越来越接纳对方。目前的要点为:艾利克森催眠理论的基础是合作、利用和灵活性

从流派的角度分析我国现在催眠的整体水平,可以发现,三个流派在国内均有各自的培训主体和受训主体,但不同的培训主体他们培训的目标人群,对学员的筛选标准,以及让受训者接受的教育和伦理限制有非常大的差别。

中国艾利克森研究院在原中德班培训模式的基础上,按照国际催眠学会(ISH)的人才培训理念,结合了临床催眠领域的最新学术领域国际一流师资,在中国推广艾利克森临床催眠,力求体现中国艾利克森研究院三大发展原则——科学、伦理、文化

——任洁华

03

时代在发展,哪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催眠对这个时代是好的、适合的,哪些是对人有害的?

任何文化的各个层面在不同的时代都具有的独特的适应性与不适应性的区分,无论是大自然还是精神文明都有它自己发展的规律,很难用好与坏、对和错一概而论,艾利克森催眠理论强调的是“利而用之”的原则,就是我们更多的是寻找资源,探索那些能够帮助我们更有力量,更有效能感地去适应生活的独特部分。没有所谓绝对的好与不好,利和弊往往都是相伴而生,有利就有弊,有弊就有利,如何把握,如何利用才是问题的关键。

催眠 ,从具体操作层面而言,是要寻找使人进入高度集中状态的资源以及在催眠态中,如何使用传统文化相关资源调动整合潜意识的资源,以达到治疗的相关目的。传统文化中,从进入的路径而言,儒家建构的仁义礼智信的话语体系是劝人向善的,儒家十三经从诗教礼教乐教的层面提升境界,从境界导向来解决心理问题佛家打坐、正念等方式来解决催眠路径或导入催眠态;道家天人合一,无为而治的境界来引导大家安住当下,上善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引导人们进入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心无旁骛的催眠态。在催眠态中,依据不同的来访者的需求,运用儒释道不同的故事资源、价值观资源,带领来访者进入远离问题的层面。

——任洁华

策划:艾利克森研究院

撰稿:黄数萍  任洁华

编辑:王挺  张飘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艾利克森人格发展阶段划分
抑郁症-躯体症状的催眠生理治疗策略和思路
趣味英语起源论第763期:mesmeric催眠术的;催眠的
催眠隐喻故事(2):《稻草人的故事》
《艾瑞克森催眠治疗理论》
催眠术真的那么神奇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