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Good古典】214 莱纳

scheherazade-22.jpg (64.04 KB, 下载次数: 2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0-5-24 10:16 上传

scheherzade.jpg (59.07 KB, 下载次数: 1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0-5-24 10:16 上传




以下介绍一张发烧盘。
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的《天方夜谭-舍赫拉查德》,有多个版本,康德拉辛指挥的也挺有名,但是,音响效果最好的还是这一张,当年我一下就买了两张,一张送给了辛丰年先生。

RIMSKY-KORSAKOV:Scheherazade-天方夜谈
   原籍匈牙利的指挥莱纳,一生创造了许多的传奇发烧录音,尤其是自一九五三年被聘为芝加哥交响乐团的指挥后,使他将乐团训练为世界一流的乐团,正好此时适逢立体声录音发展之际,就在他的带领之下,完成了许多令音响迷咋舌的发烧录音,而这些录音绝对不只是音响发烧,在诠释方面当然也绝对发烧。如今这些当年的精彩录音,能够再度出版,自然是乐迷欢欣无比的大事。

  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天方夜谭 RIMSKY-KORSAKOV:Scheherazade
  这首作品OP.35,作于1888年,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代表作。这部《天方夜谭》,《舍赫拉查德》描述了阿拉伯民间故事《一千零一夜》中的情景,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以两个主题串联全曲:苏丹王夏里尔代表威严的主题与雪拉莎温柔的叙述。全曲共分为4个乐章:1.海洋和辛巴德的船,庄严的广板,引于转不太快的快板主部。从E小调始,转A大调,接E大调主部。从引子开始,出现威严的夏里尔王主题,小提琴独奏以宣叙调风格,表现雪拉莎开始讲故事,夏里尔王屡屡打断故事,构成大海波浪。木管奏船在海上左右摇晃般的动机,长笛奏辛巴德的旋律,小提琴奏雪拉莎的主题。接着木管奏辛巴德旋律.国王主题以大提琴表现,雪拉莎主题仍以小提琴独奏,最后变成平静地,国王主题出现,雪拉莎主题与表现船在海上摇动的旋律结合而结束。
2.卡伦德王子的故事,缓板序奏转小行板,序奏为小提琴独奏雪拉莎主题,曲谱上注明“像说话那样,随意地”。小行板主部先描述幽默的王子性格,夏里尔国王忍不住尽情大笑。短笛表现王子的幽默,由各件乐器发展后,转为很快的快板,铜管的新动机引出华丽的中间部,单簧管、短笛表现王于与雪拉莎的主题。
3.年轻的王子与公主,如小快板的小行板c先以弦乐表现年轻工子与公主的情景,中间部单簧管奏欢快的舞蹈风格主题,在狂热之后,小提琴独奏雪拉莎的主题,在小提琴技巧性分散和弦上,木管奏王子与公主的主题,最后以木管暗示雪拉莎主题而结束。4.巴格达的节日,很快的快板。先有力地奏国王主题,像微笑般回答,小提琴奏雪拉莎主题,在生动活泼背景上,描述出巴格达的节日景象。长号奏国王主题后,第二乐章中对海洋描述重现,在强烈的音响效果下,船撞在青铜骑士之岩上。终曲以小提琴独奏雪拉莎主题与低音弦乐的国王主题融合,最后静静地结束,国王终于结束了他杀死新娘的残酷的念头。


克罗德·德彪西 (Claude Debussy,1862-1918)生于巴黎近郊。1873年入巴黎音乐院,德彪西在音乐方面的才华初次展现在1888年《月光》的创作之中,这首钢琴曲以优美的旋律,深入的意境,赢得了当时众多贵族的青睐。随后,他又创作了《为钢琴而作》的三部曲等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在十余年的学习中一直是才华出众的学生,并以大合唱《浪子》获罗马奖。后与以马拉美为首的诗人与画家的小团体很接近,以他们的诗歌为歌词写作了不少声乐曲。并根据马拉美的同名诗歌创作了管弦乐序曲《牧神午后》,还根据比利时诗人梅特林克的同名戏剧创作了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
   
  钢琴创作贯穿了他的一生,早期的《阿拉伯斯克》、《贝加摩组曲》接近浪漫主义风格;《版面》、《欢乐岛》、两集《意象集》和 《二十四首前奏曲》则为印象主义的精品。如果说德彪西的内蕴淋漓尽致显现在他钢琴曲的创作之中,那么,他深远的影响力和过人的胆识则集中表现在他管弦乐的作品之上,管弦乐早期的代表作有:《春天》、《伊贝利亚》、《牧神午后前奏曲》和《大海》。《大海》通过音符给我们展示了神秘的异国情调。《牧神午后前奏曲》创作于1892 年,在1894年公演,这首管弦乐曲是根据文学中象征主义诗人马拉美的诗歌写成的作品,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渲染出朦胧的气氛,描写一个牧神在炎热的太阳下昏昏欲睡时产生的种种幻觉。这首乐曲最初确立了印象主义音乐的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讲,德彪西可以说是印象主义乐派的鼻祖,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写过一些对遭受苦难的人民寄予同情的作品,创作风格也有所改变。此时他已患癌症,于1918年德国进攻巴黎时去世。
 
《大海》(La Mer)
  交响音画《大海》,作于1905年三月,初演于1905年十月。本曲为德彪西最大的一部交响音乐作品,由三个不同内容的乐章组成,但每个乐章之间又有内在的联系,集中起来构成一部完整的作品。它表现了'大海'的景色及其富有动态的性格,并通过整个乐队的不同音区,极为强烈地表现出'大海'中各种画面的色彩。乐曲在时间和空间上给人以完整的'海'的印象和对海的幻想。新颖的和声、短小的旋律、丰富的音色、自由的发展,这些印象派的手法,都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幅幅大海的生动画面。
  关于本曲,曾有这样一段逸话。本世纪初,巴黎有一位从来没有亲眼见过大海的绅士,在欣赏德彪西的交响音画《大海》时,仿佛真的看到了惊涛拍岸、浪花飞溅的大海景象,这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后来,当他到海滨旅游时,见到了真正的大海,反而觉得有些'不够劲'了。待他旅游归来,得以再次欣赏德彪西的交响音画《大海》时,才找回当初的感觉。此时他不禁惊叹道:'哦! 这才是大海啊! '
  全曲分为三段章节:
  一乐章《从黎明到中午的海上》这一部分顺序描写了:大海的潮水声;夜幕缓慢地揭开,一丝光亮映照在海面上;一轮红日渐渐升起,天空由紫色变为了青色,逐渐地增加了光辉,一幅开阔的大海黎明景色被生动地描绘出来。
  二乐章《浪花嘻戏》音乐生动地描绘了白色的浪花拍击海岸时的情景。 导入部描写了可爱的小波浪来回动荡的音响。在音乐的继续发展中,英国管奏出可爱的第一个主要动机,给人以幽闲的感觉。
三乐章《风与海的对话》这一部分开始时,定音鼓的震音刻画出远方激动、飘浮着的雷声。之后,音乐描写了海风吹到海面,引起阵阵骚乱的潮声,犹如风和海的对话。这部作品不仅描绘出了一幅引人入胜的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景物的歌颂和赞美。
德彪西的《大海》也写海的原则也是不作拙劣的模仿,而作神态气韵上的描摹追写,在听感上让人化为视觉效果,让一个活的大海牢牢地刻在人的脑中,这不是真的大海,不是任何一个海,包括也不是最令德彪西神往的地中海,而是德彪西的海。是他最成熟的交响作品。

关于此曲,曾有这样一段逸话。本世纪初,巴黎有一位从来没有亲眼见过大海的绅士,在欣赏德彪西的交响音画《大海》时,仿佛真的看到了惊涛拍岸、浪花飞溅的大海景象,这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后来,当他到海滨旅游时,见到了真正的大海,反而觉得有些'不够劲'了。待他旅游归来,得以再次欣赏德彪西的交响音画《大海》时,才找回当初的感觉。此时他不禁惊叹道:'哦! 这才是大海啊! '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美在心中:聆听古典音乐中的大自然
德彪西 大海【卡拉扬版】
德彪西《大海》第二乐章
德彪西交响音画《大海》
【经典】《大海》德彪西
如何欣赏交响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