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7高考文综高分必备技能
政治考前冲刺的必备技能
考前冲刺阶段是考生复习最紧张的阶段,一部分考生忙于背书、做题,忙得焦头烂额;一部分考生复习抓不住重点,心烦意乱;一部分考生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认为自己再努力也没希望,从而萌生“混”的心态。其实,大可不必这样,虽然冲刺阶段短暂,但考生只要计划合理、安排得当,足以轻松跃龙门。
夯实基础知识,以不变应万变
高考政治试题大多围绕社会热点,通过创设新情景,提供新材料进行设置。但无论试题背景如何变化,试题都注重对考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从近几年高考政治试题来看,考查基础知识的试题占很大一部分,至于难度稍大的试题,其本质也是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因此,在考前冲刺阶段,实现学科增分的关键仍然是夯实基础。
1.对知识点的把握要“全”。2017《考试大纲》规定了考试的内容和要求,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性,是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高考试题无论怎样新、奇、巧,终究“万变不离其宗”,因此,复习过程中考生必须“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即以2017《考试大纲》为纲要,以课本为根本,打牢基础。
2.对知识线的归纳要“清”。所谓知识线,就是把各知识点按一定的内在联系串联起来,形成知识主线。例如,对辩证唯物论的复习可遵循“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这一知识主线;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复习可抓住“实践”“认识”“真理”这三个关键词梳理主干知识;对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复习可遵循“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发展动力—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趋势—社会历史主体—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这一知识主线;对价值观(人生观)的复习可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顺序。
3.对知识面的辐射要“宽”。知识面是由许许多多的知识点和知识主线有机联系而形成的,同学们要在“点”“线”复习的基础上,把教材的内容按性质或特征分门别类,并在各个类别中划分出若干层面,实现知识的纵横延伸和辐射。首先,要把经济生活模块、政治生活模块、文化生活模块以及生活与哲学模块的内容分别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然后,要关注社会热点,尝试用教材知识分析热点。
突破易错易混,减少不必要丢分
在备考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些知识点错误率很高,还有一些知识点很容易混淆,突破易错易混知识点,必然会让自己的认知水平有较大提升。
1.整理错题。在考前冲刺阶段,同学们应把做过的训练题中的错题部分重新审视一遍,整理并归纳出错的原因。通过分析出错原因,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纠正认识和思维上的差错,弥补解题程序上的疏漏。
建议从两个方面解决:知识类错误采取识记、理解的方法解决,材料理解类错误应理顺分析解答问题的过程,做到逻辑通顺。
2.扫除易错易混点。盘点四大模块的易错易混点,对这些易错易混点进行重点突破。
分析时政热点,增强灵活性
对时政热点的复习,同学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重视培养理论联系材料的能力。这一能力的提升需要两个前提,一是要具备在教材中找出理论的能力,二是要具备将理论与材料相结合的能力,这两种能力在分析材料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下面是一些考生可以参考的将理论与材料相结合的技巧。
(1)重视对材料主题思想的概括。提取材料中的主题词和有效信息,学会把材料中的主题词、有效信息与已构建的知识体系相结合。
(2)运用平时考试与训练中积累的基本技巧。在平时的复习中,同学们一定积累了一些知识点的识记技巧,如中心、根本任务、重中之重等是抓主要矛盾的识别词;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从政治生活的角度看一般涉及国际社会的知识,从经济生活的角度看一般涉及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的知识。
(3)把材料中的观点看成是正确或者不正确的“方法论”,然后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的角度去思考其“世界观”依据。
理论与材料相结合的过程比较复杂,往往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解答措施类试题时,一般要先从材料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再思考解决这些具体问题的办法。总之,题型不同,理论联系材料的方法也有差异,但不管是哪种题型,解答时都必须把原理作为指导思想和切入点。
2.重视时政热点背后的宏观背景。考生要注意整理、收集与背景材料相关的信息,了解热点事件的来龙去脉,明确国家对热点事件的看法及指示,在整理相关热点的过程中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思维,丰富答题语言。
3.通过对时政热点材料的分析,培养和提高自己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能力。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等角度分析一则或几则背景材料,这在本质上是一种发散思维。围绕某一特定问题把同一模块的相关知识聚合起来,这就是聚合思维。考生只有在复习时政热点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加以训练、培养这两种思维能力,才能在高考中游刃有余。
充分利用押题预测,洞察命题方向
坦率地讲,押题预测的价值并不在于能押中多少高考试题,它的真正价值在于命题设计的基本价值取向,试题的难度、区分度、命题风格、材料选取的原则、答案的规范性等各个方面与高考试题保持高度吻合,使考生在做预测题时能找到做高考题的感觉与状态,熟悉高考的各种规范性要求,积累实战经验和技能。
同时,由于预测试题的仿真度高,其诊断功能更为可靠,对于查漏补缺也更为有效。因此考生在最后复习阶段,要进行强化训练,进行实战演练。通过实战演练,提高自己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同时,找到自己答题中存在的问题,总结解题经验,提高解题能力。
总之,冲刺阶段的复习要明确方向,善用技巧,抓住问题,逐个解决。也许你的基础不太好,存在较多问题,但每解决一个问题都会为高考增分。希望同学们在最后冲刺阶段,能够平心静气,持之以恒,预祝同学们高考成功!
四步法巧解历史新情境试题
近年来全国卷历史试题,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都会以材料题的形式出现,而几乎所有的材料都以新情境的方式呈现出来。所谓“新情境”,并不是真正史学意义上新近发现或公布的史料,而是考生在备考中很少见到的历史材料。面对新情境试题,许多考生都觉得很棘手,但殊不知,做新情境试题是有方法的。
循序渐进,步步为营
第一步,仔细审读题干设问,明确试题要求。这有利于确定解题方向,也能为解读材料信息指明方向。
做选择题时要明确题目的结构、时空范围、基本题型;做非选择题时要通览全题,明确主题,审限定语、审提示语、审中心词、审求答项、审分值、审问题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要明确答案的来源,如“依据材料……”“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等。
第二步,带着设问认真阅读材料,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一读材料中的提示性文字和材料出处,二读材料正文。绝大部分材料包括时间、人物、出处等基本要素。通过“时间”把握历史背景、阶段特征等;通过“人物”明确重大史实、阶级关系等;通过“出处”了解时代背景、阶级立场、史学观念等。读材料时,可以对关键语句用划短线或画圈的方式标记出来,也可以借助标点符号(特别是分号和句号)划分层次,归纳出材料的核心观点,同时还要考虑各段的侧重点、材料中作者的立场及观点等。
第三步,寻找材料与所学知识的关联点。
尽管材料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等特点,但材料内容一般都与课本知识存在一定的联系。命题者在命制材料题时,通常会先确定一个主题,然后围绕这一主题去选取材料。所以,一方面考生要准确解读材料信息,找出符合设问的信息,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把握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间的内在关联。在这个过程中,要建立“问题—材料—教材”三者之间的联系,调动所学知识,确保每一个问题都能与教材中的知识点对应起来。
第四步,分析选项或组织答案。
对于选择题,一定要认真分析每个选项。一般来说,非答案项一般具有以下特点:说法明显错误的选项,一般含有“全部”“一定”“完全”等词;与题干材料没有必然联系;不符合史实;只体现材料中的部分信息,不符合题目要求;属于现象内容,没有反映历史本质。把握这些特点,对排除错误选项和迷惑性选项大有益处。
解答非选择题时,除了解读材料信息和准确联系所学知识外,组织答案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点化。历史评卷是“按点赋分”,如果某一问答案要点不止一个,应把答案分成若干个小要点。根据分值确定要点数,如果某一问3分,这一问很可能有一个或三个要点;如果某一问4分,这一问很可能有两个或四个要点。
(2)序号化。解答时要按问作答,标明求答项,每个答案点都要标上序号,如(1)(2)(3)……或①②③……。
(3)准确化。按要求组织答案,坚持“论从史出”,作答时也要准确使用“历史”语言。
学以致用,巧解典例
下面就根据上文所总结的方法,以2016年高考题为例详细讲述一下做题方法。
【典例1】(2016新课标全国卷Ⅱ)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A.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方法运用】
(1)审读题干。题干材料的主旨是工业革命前后英国死亡率由下降变为上升,设问是“重要原因”,提示语是“英国”“18世纪”“1816年以后”“1831—1841年”等。
(2)研读材料。抓住题干材料中的地点(英国)、时间(18世纪、1816年以后、1831—1841年)、数据(死亡率),分析出死亡率变化情况的信息(由降到升)。
(3)联系教材内容。由国家“英国”、时间“18世纪”“1816年以后”“1831—1841年”,即可联系英国圈地运动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业革命等知识,这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死亡率由降到升的原因。
(4)分析选项。18世纪时,由于生产力、科技水平、医疗能力的提高,英国人口死亡率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16年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其所产生的环境污染会致使死亡率上升,故A项符合题意。化学工业污染严重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可排除B项。当时食物并不短缺、医疗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故C、D两项错误,排除。
【典例2】(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方法运用】
(1)审读题干设问,明确答题方向。求答项是“原因”“影响”,中心语是“人口膨胀”,提示语是“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限定语是“清中期”。只有审清了设问要求,才能为提取信息进行解答做足准备。
(2)读懂材料,提取有效信息。
“原因”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等,从社会状况、国家政策、农业生产情况等方面提取材料信息。
“影响”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等,从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等方面进行概括。
(3)寻找材料与所学知识的关联点。根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联系清朝政治、社会、农业经济、国家人口与税收政策等内容进行解答。
(4)组织答案,答案要做到要点化、精简化。
原因:①统一与稳定;②税收制度的变革;③精耕细作;④高产作物的推广;⑤耕地面积增加。
影响:①人地关系紧张;②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③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快速迁移地理知识,锁定解题方向
从近几年高考来看,地理试题注重主干知识的灵活运用,问题情境创设与命题视角较为新颖,突出对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查,对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要求较高。下文就谈一谈在地理复习中如何迁移知识。
从教材中迁移知识
结合教材中某一具体案例的分析,将教材案例的知识迁移到实际地理问题的分析、解决中,即学以致用。例如分析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如何振兴时,就可以将教材中学到的鲁尔区的综合整治的相关知识迁移过来。
鲁尔区
东北老工业基地
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钢铁、煤炭、石化、汽车、造船、机械等传统工业部门,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
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
压缩耗能多、耗水多的工业;促进轻、重工业平衡发展
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进一步发挥铁路运输优势,大力发展综合运输体系
发展科技,繁荣经济
发展科技教育事业,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
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在逆向思维中迁移知识
某些高考试题通过创设新情境,要求考生运用对比、联想、延伸等方法,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运用到新问题的分析、解决上。这类试题的解答经常需要运用逆向思维。例如,根据三角洲与城市形成的关系,分析黄河三角洲没有形成大城市的原因。
河口三角洲是城市发育的理想场所,河口适于城市发展的有利条件主要是: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能为城市提供建设用地,城市建设投资少;河口地区水运便利,可以实现河海联运,为城市对外交通运输提供方便,有利于加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联系;河口地区水资源丰富,城市生产、生活取水方便;河口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农耕,可为城市发展提供充足的粮食和农副产品。
黄河河口三角洲地区没有形成大城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黄河历史上多次改道,河口位置不稳定,现在的河口三角洲形成的时间只有150年左右,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城市发展;黄河河口泥沙淤积严重,航行条件差,且河口多滩涂,水浅,不能形成港口,使得交通条件较差;地势低洼,黄河又是地上河,洪水泛滥严重,不适合城市建设;黄河三角洲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土壤贫瘠(多沙土、盐碱土),水资源较短缺,农业发展受限。
从生活中迁移知识
当我们接受新概念和新知识时,往往会联系到生活中熟悉的知识和经验。将有用的知识“生活化”,联系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是解决地理问题的有效途径。例如,通过测量正午太阳高度可以计算出当地的经纬度等。
正午太阳高度可以通过观测物体影子获得:如用一根1米长的竹竿垂直插在地上,此时竹竿影长为x米,则竹竿和影子互相垂直,形成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边,影子的端点和竹竿的顶点连接则为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影子和斜边的夹角就是此时的太阳高度α。利用数学函数可知tan α=杆长/影长。
经度计算:正午时太阳高度为一天中最大,物体影子最短。测量正午前后几个小时内的影长变化,当影子最短时即为当地地方时12时,记录此时的北京时间,通过时间差可计算出当地与东经120°的经度差,确定当地的经度。
纬度计算:当物体影子最短时,太阳高度为一天中最大,此时当地地方时为12时,利用太阳高度计算公式:正午太阳高度=90°-纬度差(即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和当地纬度的差值),可以计算出当地的纬度
利用比较法迁移知识
比较法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在整理知识、记忆知识、解答试题时常常用到。利用比较法时,关键是要确定比较项目,应针对相同、相似或相反的地理事物进行不同维度的比较。例如,比较京津唐和沪宁杭两大工业基地发展条件、发展特点、发展方向的异同,探讨两大工业基地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利用比较法时,也可以把不同章节、不同教材、课内与课外的知识进行横向比较。
例如,比较中国东北地区和美国东北部农业结构的异同。中国东北地区和美国东北部农业结构的共同之处是有大面积的小麦和玉米种植。从农业地域类型来看,两个地区都属于商品谷物农业。不同之处是美国东北部除小麦和玉米生产外,还有大面积的乳畜业分布区,而我国东北地区有大面积的水稻种植。
防止知识的负迁移
知识负迁移的产生,主要是考生不能准确掌握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只注意知识的共同要素,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差异造成的。
例如,受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河流流向会发生偏转,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这一规律适用于较为平直的河道。但若是较为弯曲的河道,要考虑弯曲河道水流对河岸的影响除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外,还受到弯道离心力的作用。受弯道离心力的影响,河流表层水流流向凹岸,底层水流流向凸岸,造成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所以,解答地理问题时,需要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避免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干扰,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温馨提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中物理思维方法集解》参考系列——物理科应试答题技巧
【物理】高考物理4大妙招9大关键点助你冲击高分
文综学科答题中常见的问题 文综学科高考备考建议
中考各科答题技巧
文综高考历史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
非选择题答题方法与技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