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邀稿|刘建军:撬动居民自治的支点



1.为什么社区治理需要支点

为什么社区治理需要支点?社区是缩小的社会,是社会生活所呈现的真实面。社会治理的所有事项都会在社区中呈现。社区事务纷繁复杂,很多议题并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案,社区治理既依靠专业化的知识,也离不开充足的实践经验。社区事务的关联性,关系是核心,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没有支点?社区工作人员容易陷入治理盲点,失去方向。社区工作人员容易陷入事务的汪洋大海,疲于奔波。任何地方,选出与自身社区禀赋相匹配的支点非常重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翘起一个地球。什么是社区治理的支点?它是引发社区治理整体性变革行动的支撑点、关键点和中心点。这个点,无论是支撑点、关键点还是中心点,均能够非常巧妙地将社区事务串联在一起,达到在解决社区治理难题的过程中形成社区治理合力的目的,从而引发社区治理的撬动效应与一箭多雕效应。

图片来源:“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翘起一个地球”(作者演讲ppt)


举个日常的例子,一个小孩,清晨学半个小时的英语,上午做数学题,下午学物理,晚上弹钢琴,一天被安排得满满当当,这样真的好吗?其实在孩子的教育上,家长要针对他的禀赋而选择有效的支点。比如,孩子对语言感兴趣,可以让他进入语言的学习班,好处是一方面开发他的兴趣,另一方面进行了社会教育的熏陶过程。因为他感兴趣,对语言非常敏感,例如可以让他做英语的数学题,像有一些简单的算术、三角等等。家长根据每个小孩的自己培养,通过撬动支点敦促孩子成长,事半功倍。社区治理就像孩子教育,如追求面面俱到,往往最后形成不了社区文化的灵魂。因此,撬动居民自治的支点非常重要。

 

2.社会治理与社区治理都需要积极的行动者

2.1 积极行动者

如果我们每一个人能够成为积极的行动者,就形成了个人的文化自信。如果我们每一个人有非常强的公共素养,民族的文化自信就确立了。有一次,我的一位朋友带着她的小孩去五星级酒店吃自助早餐,遇到一位阿姨大包小包地抱着水果、酸奶往外走。小孩问妈妈,吃自助早餐不能带食物出去的,这个阿姨怎么这样做?这位妇女是一位积极的行动者吗?她的行为中有文化自信吗?

再说一段经历,我看过一档日本的综艺节目,叫《超级变变变》,惊讶于日本民间社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一次我跟朋友在出租车上讨论这个问题,出租车司机颇有感触,告诉我们他的一段经历。有一次,我开出租车拉到一个喝醉酒的日本人,后来他要呕吐,你们知道他往哪里吐吗?当时手边没用塑料袋,他没有往车厢里吐,也没有往车外面吐,他是把自己昂贵的西装脱下来,吐在西装里的。这就是积极的行动者。

我们看到很多人在等电梯时,不是站立电梯两旁,而是堵在电梯门口。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父母、老师没有为其提供社会认知、社会行动和社会评价工具。如果父母和老师提供了社会认知工具,等电梯的人就不会堵在电梯门口,而是排队等在两侧。

以上是平时我自己的见闻,下面讲一下我走访基层时的案例。在四平街道的一个社区里有46位老人,有些独居老人去世的时候连张遗像都找不到。这个社区里有一家经营了很多年的广告公司。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把广告公司与独居老人联系起来。他们拿出2万元党建经费,由广告公司为社区里面46位老人拍照,然后从中挑一张最好的照片冲印出来,用相框裱起来,送给每一位老人。这个社区关怀项目很有意义,我的建议是,做到这里是第一个层次,不应结束,最好继续推行。我派善于沟通的学生,对这些老人进行访谈,做口述记录后编成小册子,这是第二个层次,成为社区记忆项目。如果项目再往下走,我们把它做成社区党建项目,编辑成《社区记忆中的党群情》,让群众感受到党建引领下的社区温暖,这样将居民与社区党建联系在一起。我做社区治理讲究行动的力量。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积极的行动者,这是社会治理达到新高度的终极性决定力量。


2.2 雾霾不是生态问题,是社会治理问题

雾霾是生态问题吗?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可能都是雾霾的贡献者!因为垃圾扔出来就不管了!从事垃圾回收的人告诉我,只要有严格地垃圾分类,垃圾焚化就可以是一缕青烟,没有任何污染。日本人是怎么形成严格的垃圾分类意识?其实刚开始人们都没有意识,东京23个区,有21个区建垃圾焚烧厂,可能就建在你公司、家附近,这样就直接跟周边的人形成利益相关者。我把社区人群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破坏者;第二层次消极行动者,不破坏也不积极;第三层次是利益相关者;第四层次是积极行动者。那么东京的治理从形成利益相关者入手培养民众的认知。

反观上海,上海的垃圾焚烧厂在哪里?在浙江、江苏边上,离上海市民很遥远。于是上海市民只要将垃圾扔到门外去,就跟我没关系,所以上海不仅做不好垃圾分类,甚至还成为破坏者。不曾想过扔到门外的垃圾污染着空气,雾霾又流到你家里来了,上海市民实际也是利益相关者。因此,我们不从社会治理入手培养环境认知,如何全面解决生态问题呢?


2.3 违规违法驾驶不是交通问题,是社会治理问题

违规违法驾驶是交通问题吗?不是,是社会治理问题。所以,我认为依靠交警既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交通问题,成本也比较高。有一座城市,规定只要违规驾驶,老婆、孩子一家人全部去学交规。如果你开车违章,受害的人不是你自己,是你的家人。一家人都去学习看上去是件麻烦事,但能督促你不要再违规。大家学车的时候就像学生学习一样,只给你提供考试成绩,只教给你驾驶技术。交通规则作为一个社会认知工具,驾校并没有教给你这个社会认知工具,其权威性在你的脑子里面没有确立起来,交通问题自然会频繁发生。


2.4 医患冲突不是医疗管理问题,是社会治理问题

医患冲突是医疗管理问题吗?不是,是社会治理问题。在上海某区,一位80多岁的老人在医院去世了,家人抬着棺材在医院门口闹。一方面,80多岁了,高寿离世不见得是坏事;另一方面,一个人把生命交给医生,这个办法本身是错误的、愚蠢的。我在社区授课时告诉老人,WHO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有三个定义: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功能良好。新加坡一百平方米房子的户型是5个房间,为什么要有5个房间?为了三代同堂居住,而三代同堂的医疗、养老成本就下降了。其根本原因是,新加坡不负责养老。社会治理是相互连贯在一起的,并非养老仅限于养老而与社区治理无关。社会治理体系是一个联动的、跨界的、利益的体系。我在社区里面不仅讲社区秩序,我还提供他们对健康生命观的理解。社区治理,首先是对人的关怀,对生命的健康理解。


2.5 “一分为三与中国智慧

我们以前一直以为中西方的智慧都是一分为二,其实不然。西方智慧是二元对立的,理念与现实、世俗与神圣、天国与人间、自由与奴隶,等等。按照西方人的观点,社会分为私人性和公共性。中国的智慧是一分为三,不是一分为二。以前只知道私人性与国家性,现在我们发现了社群性。我们以前的劳动有两种,家庭劳动与生产劳动。现在老城区里编织队给老人编的毛衣,公益坊的劳动,是什么劳动?这些都是“社会劳动”,对一个社区特别重要。

同样,物权并不只有两种,除了私有物权与公有物权,还有一种物权叫相邻物权,或叫关联物权,《物权法》第七章就说了相邻关系。最近,有个朋友搬进一个高端社区,房型是一梯一户,一个平方物业费好像要58。他说,我既然交了这样高的物业管理费,我的楼道就可以乱用,因为有什么问题是物业公司的。这样对吗?他连消极行动者都算不上,是一个破坏者。完全没有尊重相邻物权,但是这种现象在高档社区很多。

现在我演讲的这个社区剧场,以及边上的教堂、广场等等,即不是私有物权也不是公共物权,它的发展就是相邻物权和关联物权。甚至你的住家,假设你住四楼,可是没有三楼就没有四楼,楼道是相邻物权最基本的体现。社区要做的好,如果开发商不提供其相邻物权公共空间,无论房子做得多么好,这个社区都没有活力。对于做企业的人,我常告诫他们,经济学原理在社区治理不适用,利润最大化效益最大化理性人假设的观念在社区很少适用!

 

3.社区治理是翘动社会治理的支点

当今中国,一个联动的、跨界的、合作的社会治理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中国要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做社区的文章。翘动社会治理的支点,就是社区。所以,目前的办法就是做实社区治理。那我们就来说一下撬动居民自治的支点。


3.1 何为支点?

物理学中的支点是杠杆发生作用时起支撑作用固定不动的一点。社会治理的支点是引发社区治理整体性变革行动的支撑点、关键点和中心点。这个点能够非常巧妙地将社区事务串联在一起,达到在解决社区治理难题的过程中形成社区治理合力的目的,从而引发社区治理的撬动效应与一箭多雕效应。

哪个社区,只要把群众领袖培养出来了,社区书记和主任的活可以不用自己干,而是去培育这个群众领袖或者团体来做。有的社区建立楼组基金,有的社区能够把楼组扩展出来,如果每一个楼组都是非常积极的话,就可以推动由楼组自行运转了。


3.2 支点的特性及其发现

社区治理支点有四个特点。一是支点具有多元性,我可以选择一个支点,也可以选择两个或多个支点。二是支点具有变化性,随着时间的流失、治理水平的提高,我可以开发、转化。此外是支点的关联性与聚合性,通过这两个特点,支点能够把多种能量聚合起来。所以说社区治理不仅需要硬实力,还需要软实力和巧实力。硬实力是什么?像这个演讲空间,它作为社区的中心,这就是硬实力。软实力是什么?软实力就是社区文化以及社区意识。选择有效的支点是巧实力,也可以叫智慧。

怎么去发现社区治理支点的灵魂?我觉得第一步可以做社区资源调查,第二步做居民需求调查,第三步做社区议题收集与整合,第四步做头脑风暴。如果想达到一个更高水准的话,可以由社会组织参与和指导。当前上海不断兴起专业化的社会组织,这对社会和社区治理水平提高,将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3.3 不同层面的支点

再谈居民、街道、区级、市级不同层面的支点。居民需求面的支点,有的是建立社区楼组基金,譬如凌云街道选择环保成立绿主妇环境保护指导中心。闸北有一个社区,一位妈妈创办了MAX星际课程。这缘于她的孩子罹患唐氏综合症,这位妈妈凭着伟大母爱的力量,把小孩培养成跟正常小孩智力相差无几。后来这个妈妈就研发出一套针对小孩智力开发的课程在社区推广。通过这个课程就把人连结在一起,成为很好的一个支点。我对这样的妈妈非常地敬佩。

图片来源:社区MAX星际课程(作者演讲ppt)


街道层面需要什么支点?像奉贤南桥街道,选择业主联合会。有的选择自治楼组,有的选择两小项目,有的选择社区建设专项扶持资金,我做的社区选择礼治社区、睦邻社区。礼治社区的目标是培育有现代治理意识的社区,比如:开车进小区,一定要停三秒钟,这叫行车之礼。我们到韩国去看,停车时车窗前一定要放名片留下联系方式,一旦你这个车挡住别人,就给你打电话,这叫停车之礼。这样社区是一个有礼治规则的空间。

区级层面翘动社会治理的支点,比如:普陀区叫同心家园,闵行区叫美丽家园,杨浦区叫睦邻家园,浦东新区叫做社区基金会。

城市层面的支点,有上海的1 6文件,深圳就要求培育社会组织,成都搞公服资金。因此深圳的社会组织成长速度非常快。成都过去5年,往社区里面除了正常的政策性的资金之外,他们专门会有公共服务和社区建设的专项资金,公服资金就是成都市撬动社区治理的支点。

 

4.支点的类型

这么多支点可以归纳总结成四种类型,分别是连接型、议题型、项目型和制度型。


4.1 连接型支点

连接型支点,比如:社区亲子活动、社区公益活动、社区为老服务、社区环保、社区创意、社区艺术。上海静安区有一社区以垃圾分类作为连接型支点,达到相当高层次。环保能够从一个连接点达到什么呢?这个案例中最重要的突破是,它固定了每家每户倒放垃圾的时间,早晨6点到9点,晚上18点到21点。我觉得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这个规则是怎么达到的,靠居委会吗?不是,是靠一位老妈妈。这位老妈妈的儿子在德国生活,她去过德国,但生活上不习惯,加上她要回来照顾老人,就回上海定居了。回来之后,她发现社区里的环保意义跟德国有很大的差距,但她没有为此抱怨,而是开始积极行动,提倡垃圾分类、定时倒放垃圾。她们在一楼大厅里每家每户自己标注,103104201202……就这样标出来。只要你家垃圾分类了,你就打勾,你没有垃圾分类,你不能打勾。后来发现没有打勾的那些家,小孩逼着妈妈去打勾、去分类,甚至老人带着小孩来打勾。这个社区里面干净得让你难以置信,居然是一个极其普通的社区里由普通居民把这个事情推广出来。我问她们,刚开始强制吗?”“不强制,我们就是自愿的。只要是自愿做的,就能坚持推行下去。我们中国人完全可以达到一个很高的社区公共素养。今年她们还要跟居委会管辖的马路对面的老旧小区结对子,做公益。我觉得这位阿姨非常了不起,是我见过的社区领袖中让我最敬佩的一个人。

图片来源:上图为社区自发规定倒放垃圾时间;下图为社区自发的垃圾分类行动(作者演讲ppt)


4.2 议题型支点

如果社区里有僵尸自行车,怎么处理?我曾在曹阳街道的一个社区的地下室里塑造社区议事会。该地下室里有很多积满灰的僵尸自行车和助动车,一看都是十几年不骑了,但是你不能动,怎么办?一般都是区、镇、街道搞清理,把僵尸自行车拉走。但这么一来,居民就找上来了。平常车都不骑的,但是你拉走,居民就来要车了。看来政府清理是最不好的办法。有个案例是:僵尸自行车换大米。居民不要自行车,但要大米,所以他愿意拿出自行车来和你换。也有案例以艺术手法,把自行车变成雕塑,成为社区的一种标识物。

图片来源:上图为“僵尸自行车”换大米活动;下图为以“僵尸自行车”为主题的社区艺术(作者演讲ppt)


议题型支点是最容易想到解决办法的。特别是条件比较差的小区,这种议题型支点是最容易找到的,比如:停车难、邻里矛盾、楼道堆物、僵尸自行车、宠物管理、绿化带种菜、公共场所座椅安装、楼房外墙粉刷、垃圾分类,等等。嘉定有个案例是通过自治的商业联盟,解决油烟扰民问题。另一案例是,一个信鸽爱好者,他加入信鸽协会,要养鸽子,于是去居委会开证明。居委会说,可以的,只要你拿到你楼栋里面11户人家的亲笔签名。社区治理的主要工具,不是一元主导,不是像董事长一个人说算;也不是两元互动;而是三元协同。把三元协同的原理当作治理工具,运用到基层管理工作中,工作就好做很多了。

我们都觉得宠物管理很难,其实不然,宠物是人与人之间很高层次的一种连接,处理得当就会成为一个很好的支点。有个社区对于宠物管理是这么做的:社区多次组织养宠居民召开民情议事会,并成立宠物家长协会,让养宠居民自我管理,变堵为疏,从源头上化解养宠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目前,该协会定期举办的宠物知识、疾病与预防等专题讲座深受居民欢迎,宠物才艺秀、宠物家长情感故事分享也拉近了邻里之间的关系。

很多人牵着宠物乘电梯,曾发生过一条大狗出来以后,惊吓到在电梯门口等电梯的老人,甚至摔倒了而引发脑溢血。怎么避免?居民提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制定成居民公约。所有带宠物的人,乘电梯在二楼下,牵着狗走下楼梯,而不能直接从一楼电梯出来。因为在一楼等电梯的人多,做适当地避让,这就是居民自己想出来的办法。慢慢的这个治理效果就会扩展出去,在整个楼里面成为一个支点。

下面这是以种菜为支点的经典案例。一个社区里每家每户种不一样的菜,相互交换,叫连心菜;把菜洗干净了,送到孤寡老人家中,叫暖心菜;周末,带着小孩将自家种的菜送到养老院去,叫公益菜。种出来的菜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翘动社区治理的支点,其实事件的意义已经不是菜,上海人叫由头,也就是支点的意思。

关于公共场所的座椅安装,上图是国内某社区,下图是国外社区,有没有发现安装座椅的理念不太一样?国外社区的公共场所座椅,是围绕着小孩活动场所配置,以小孩活动为中心,大人环坐外面,这个理念非常先进。

图片来源国内、国外社区公共场所座椅对比(作者演讲ppt)


国家治理靠政府一方不行,靠市场一方也不行,还得加上社会力量,社会、政府、市场是一个有机的组合。


4.3 项目型支点

项目型支点,比如说两小项目、楼组自治项目、一居一品项目、社会组织进社区项目、党建项目等等。我所调研的一个中产阶级的社区,我们给它的概念是阶层地域化。该社区的居民自购测量空气污染指标仪器,类似日本冲绳居民买来测量美国军用飞机和核辐射的,居民自己采集数据,表达民间抗议。后来街道发现这个中产阶级社区出现一个现象,一批妈妈怀孕,他们需要体检与早教,这时他们需要政府了。找到这个支点之后,政府开始提供周边公共配套服务,随之他们反抗的情绪慢慢就淡了。


4.4 制度型支点

最后是制度型支点,以五里桥街道三会改革为例。上海传统的三会制度是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他们在听证会前加了一个议题征询会。比如:这个地方社区是一个新社区,再过十年、十五年有些东西老化了,这时肯定要决定要解决哪些问题。那么在开听证会之前,有议题征询会;在开协调会之前,有民主恳谈会;在评议会之前,有监督和议会。然后,开了评议会后,出公示会有什么项目;协调会后,要责任去落实;评议会后,要有承诺制。我去该街道调研时,街道书记说:刘老师,我们现在是新三会,这个是旧三会。我纠正了他的说法:你这是前三会和后三会,不是替代的关系。

 

5.结语

我做社会治理与社区治理,并不把自己视为教授,而是把自己视为一个行动者,我希望每个人都成为积极的行动者。我现在做很多的课题,不是去给政府做总结的,而是想做一点集参与性、指导性与研究性于一体的事情。我的《居民自治指导手册》一书,历经4年撰写而成,是我深入社区治理研究的心得,供大家参考。

将来有两种类型的社区会对中国的每个人都有很大的影响。第一种社区叫网络共同体,第二种社区叫地理共同体。今天我们讲的都是地理共同体,人们居住的空间。希望更多的基层干部在社区治理找准撬动居民自治的支点,将社区活力激发出来。


*本文根据刘建军教授于2017年2月16日嘉定社区营造沙龙演讲内容整理而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垃圾分类几步走:三种逻辑+五大机制
T社区厨余垃圾堆放之乱象,社工如何介入社区公共卫生治理问题?
基层治理:“小支点”撬动城市社区“大治理”
什么是社区营造的四支柱?
今年成都将推动实现80%的城乡社区开展社区营造行动
治理公共场所乱扔垃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