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空间一体化管理 城市精细化管控

◆对区域空间进行统一整体管控,统筹建筑空间、滨水空间、街道空间、绿色空间和地下空间,建立起全方位的空间管控体系;

◆重点从人的使用需求出发,强化各类公共空间的一体化设计和管控、各类功能设施的混合设置,从而大幅提升公共空间活力;

◆聚焦老城区、行政办公区等特定地区发展需求和空间特色实施城市精细化管控,进一步强化关键性要素的设计和管控要求。

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为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以下简称《城市副中心控规》)的批复精神,不断提高北京城市副中心精细化管理水平,在副中心党工委管委会领导下,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会同通州区政府组织编制完成了《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设计导则(规划管理版)》(以下简称《规划管理版导则》)。前不久,《规划管理版导则》已经启动试行工作,时间为1年。

打破传统思路 155平方公里统一管控

《规划管理版导则》以落实《城市副中心控规》和各专项规划为前提,以实现“副中心质量”为目标,是城市副中心“街区控规+深化方案+设计导则”规划编制和管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悉,《规划管理版导则》将副中心155平方公里作为一个统一整体进行管控,通过建筑空间、滨水空间、街道空间、绿色空间和地下空间5个分篇,建立起涵盖地上和地下、城市规划和建设实施的全方位空间管控体系。据介绍,这有助于解决以往设计、建设和管理中建筑、道路、绿化、河道之间互相矛盾、互相打架的问题。

在5个分篇基础上,《规划管理版导则》还增加了特定地区篇导则内容,聚焦老城区、行政办公区等特定地区发展需求和空间特色,进一步强化关键性要素的设计和管控要求。

精细化管控 5大分篇指导规划建设

《规划管理版导则》的5个分篇,坚持落实《城市副中心控规》要求,聚焦副中心水城共融、蓝绿交织、文化传承的城市特色,塑造副中心独具魅力的城市形象。同时,重点从人的使用需求出发,强化各类公共空间的一体化设计和管控、各类功能设施的混合设置,从而大幅提升公共空间的活力。

其中,建筑空间篇导则深化落实了格局肌理、高度轮廓、建筑风貌的相关要求,重点围绕建筑色彩、屋顶立面、绿色设计、建筑附属设施等要素提出设计管控要求,保证整体城市空间环境的协调统一。如:注重建筑高度协调,提出了地块之间高度变化相协调、采用跌落式建筑形式实现高层和低层的平缓过渡等管控引导要求,重点管控一带一轴两侧天际线;塑造协调有序的城市色彩,根据不同的建筑功能,对建筑主题色彩进行控制,并营造不同功能建筑的环境氛围;鼓励建筑围合式布局,营造尺度宜人的开放式街区和连续的街道界面。

滨水空间篇导则依托副中心多河富水的生态本底,在保障城市防洪防涝安全的基础上,从赏景、亲水、活力3个方面提出控制引导要求,提升生活游憩、商务休闲、旅游观赏、自然郊野、历史文化五类滨水空间的公共活力。如:鼓励滨水慢行活动,建设连续贯通的步行道、跑步道、自行车道;加强河道两岸慢行系统联系,适当增设慢行桥梁,满足人行过河需求;合理设置通向滨水空间的慢行通道,与滨水步行道、跑步道、自行车道等形成通达便捷的滨水慢行系统,方便人们观赏水、亲近水、享受水。

街道空间篇导则深化落实了小街区、密路网、步行和自行车友好城区、魅力城市公共空间的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设宜人的城市街道。如:明确提出提倡步行、自行车优先,保障安全舒适的步行、自行车出行环境,同时为方便行人过街,应缩短过街距离,增加街角公共空间,缩小道路交叉口机动车转弯半径。

绿色空间篇按照蓝绿交织、森林城市的要求,着力解决绿色空间总量不足、不成体系、品质不高、利用低效等问题,构建城市级、社区级两级十类的绿色空间网络。按照要求,应充分利用城市建设边角地及小型开放空间建设小微绿地,逐步实现500米服务半径全覆盖,让人们可以便捷地到达公共绿色空间,提升绿色空间的可达性。

地下空间篇导则深化落实了地上地下一体化管控设计的要求,实现地下空间安全、紧凑、生态、宜居的规划建设目标。如,建立高效集约的地下空间功能系统;促进地下公共服务设施的多元化发展,引入业态复合的地下商业设施、共享创新的文化设施等功能设施;提升地下空间的品质和活力,鼓励采用下沉广场、中庭花园、轨道站阳光厅等手法,使地下空间像地面空间一样舒适宜人。

何建勇摄

聚焦老城更新 关注特定地区风貌提升

除了根据空间划分的5大分篇内容,《规划管理版导则》还推出“特定地区篇”,聚焦老城区等特定地区。

结合副中心老城区城市双修中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整治、风貌环境提升等工作,副中心老城区特定地区篇规划设计导则聚焦58.5平方公里老城区范围,重点围绕建筑第五立面、建筑外墙、立面以及背街小巷、景观大道等要素,为老城区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工作提供支撑引导,有效提升老城区城市品质。

对建筑第五立面(屋顶面)的设计管理,是城市精细化管控的重要内容。导则提出,老城区第五立面按照重点坡屋顶区、坡顶协调区、现代风貌区进行控制,并对屋顶色彩提出控制要求,更新改造的方式包括屋顶平改坡、平屋顶绿化、屋顶铺装提升等。

针对建筑外墙更新,导则也提出详细要求,包括禁止使用低质塑料板、大面积单彩色玻璃、大面积镜面材质、大面积素色涂料或油漆;外立面为玻璃幕墙的,至少每年清洗一次,外立面为水刷石、干粘石和喷涂材料的,应当定期清洗等。

据悉,下一步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还将根据规划实施和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逐步增补更新行政办公区、张家湾设计小镇、文化旅游区等特定地区的规划设计导则内容。

贴近使用者需求 提升导则科学性和便捷性

在使用上,《规划管理版导则》既延续了传统设计导则图文并茂条款式的表达方式,又创新提出分区管控索引的查询方式。使用者可以像“查字典”一样直观、快速地查阅具体城市空间对应的设计指引内容。

以某项目的建筑空间设计要求为例,在分区管控索引中,可以看到该项目在屋顶立面管控方面,位于历史文化风貌区;在建筑高度管控方面,位于新老建筑融合区;在城市风貌管控方面,位于三级管控区。在每一个索引图上,还可以看到该项目需关注哪些条款的要求。在导则正文中,根据这些条款编码即可查看对应的设计条款。通过这种“索引+编码”的形式,以往宣传册式的规划设计导则变成了实用工具书式规划设计导则。

定期增补更新 不断提高精细化管控作用

据介绍,《规划管理版导则》由各领域专家领衔、20余家专业技术团队共同参与。管理部门可以使用导则对建筑设计方案和滨水、绿地等公共空间进行规划建设管理,技术单位可以按照导则要求编制规划设计方案,实施单位可以依据导则要求建设符合“副中心质量”要求的精品工程,广大市民可以通过导则了解副中心的规划理念与目标要求,共同参与城市建设发展。

此外,《规划管理版导则》建立了容错修正机制,专门设置了修正记录章节,根据城市体检评估分析和使用者反馈意见,定期优化修改导则相关内容,不断提高科学性。

目前,《规划管理版导则》已逐步应用于城市副中心规划设计方案审查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实际应用效果。试行期间,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将不断吸纳社会各界提出的意见建议,并组建导则责任规划师团队,进一步优化完善导则成果,不断提高对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的精细化管控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图读懂|北京城市副中心155平方公里统一管控
聚焦“管理与实践”,“城市设计论坛”在广州举行
伍江:城市有机更新与精细化管理
“大合肥”城市规划掀起盖头来
抢先看北京副中心详细规划!这里的家园街区大不一样
匡晓明:整体性城市设计及其实施路径实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