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阴阳学说

上篇 基础理论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和总称,是我国古代用以认识和解释自然界的宇宙观和认识论,是我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辨证法。阴阳五行学说/?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用来分析,归纳疾病的本质与类型,从面作为指导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依据。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 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包含着阴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白昼和黒夜,睛天与阴雨,炎热与寒冷。由于阴阳的变化构成了一切事物,并推动着事物的发生发展。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阴阳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对立统一双方的概括,因此并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事物。一般来说,凡是活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明亮的,温热的,切能的,兴奋的,机能亢进的,都属于阴的范畴;凡是静止的,下降的,晦暗的,寒冷的,物质的,抑制的,机能减退的,都属于阴的范畴。如以天地而言,则;天为阳,地为阴;以水火而言,则;水为阴,火为阳;以动静而言,则;静者为阴,动者为阴,以物质的运动变化而言,则;阳化气,阴成形。这些就是阴阳的属性。

但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其相对性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表现在一定条件下,阴阳之间可以互相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另一方面体现了事物的无限可分性。即阴阳之中还可以再分阴阳,如昼为阳,夜为阴,而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则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所以任何事物都可以既括为阴阳两类,任何事物的内部又都可以分为阴阳两个方面,而每一事物中阴或阳的任何一方都还可以再分阴阳学,以至无穷。    

事物阴阳属性举例;

阳的事物;天,日,火。阴的事物;地,月,水。阳的现象;昼,春夏,温热,光亮。阴的现象;夜,秋冬,寒凉,晦暗。阳的动态;功能,活动,上升,向外,兴奋,亢进。阴的动态;物质,静止,下降,向内,抑制,衰退。。。。。。。。。。。。。。。。

二阴阳学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的相互对立;

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左与右,天与地,动与静,出与入,升与降,昼与夜,明与暗,寒与热,水与火等等。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如复季本应阳热盛,但复至以后阴气却渐次以生,用以制约炎热之阳,;而冬季本应阴寒盛,但冬至以后则阳气渐复,用以制约严寒的阴。相互对立着的双方,一方总是通过斗争对另一方起制约作用。在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下,阴阳两个对立,不是平静和互不相关地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是在阴阳不断地相互排?,相互斗争的过程中推动着人的生长壮老的变化。

[二]阴阳的相互依存

阴阳是对立统一的,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就无所谓下,没有下,也无所谓上;左为阳,右为阴,没有左,就无所谓右,没有右,也无所谓左;热为阳,寒为阴,没有热,就无所谓寒,没有寒,也无所谓热。所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已存在的条件。阴阳间的这种相互关系,称为阴阳的互根。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守;是守于内,‘使’是行于外。在外的阳是内在物质的表现,所以说阳为‘阴之使;在内的阴是产生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所以说阴为;阳之守。

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使阴阳双方的这种互根互用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导致所谓的;孤阴,独阳,甚则出现;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情况。生化和滋长消失了,人的生命也就停止了。

[三]阴阳的相互消长;

阴阳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阳消阴长,和,阴消阳长;的运动变化中。如人体内各种机能活动[阳]的产生,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营养物质[阴],这就是;阴消阳长;的过程;各种营养物质[阴]的新陈代谢,又必须消耗一定的能量[阳]这就是;阳消阴长;的过程。对人体来说,阴阳消长,不平衡状态下,就会出现阴阳某一方的偏盛偏衰,在人体即是病理状态。

[四]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所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就是指阴;重‘可以转化为;阳’,阳,重;可以转化为,阴,寒;极;时,便有可能向热的方向转化,热,极;时,便有可能向寒的方向转化。

在疾病的过程中,由阳转阴,由阴转阳的变化是经常可见的。急性传染病,如中毒性肺炎,中毒性痢疾等,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正气,在持续高热的情况下,可突然出现体温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劂冷,脉微欲绝等一派阴寒危象,这种病证变化,即属于由阳转阴之证。如抢救及时,处理得当,则正气可恢复,四肢渐转温,阳气渐生,病情又可转危为安。前者是由阳转阴,后者是由阴转阳。临床上也不乏由实转虚,由虚转实,由表入里,由里出表等到阴阳转化的例证。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脏腑组织的阴阳属性,就大体部位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外侧属阳,内侧属阴。就体内脏腑来说,六脏属阳,五脏属阴;上部的心肺属于阳,下部的肝肾属于阴。具体到每一脏腑,又有阴阳之分,如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等。总之,人体上下,内外各组织结构之间,以及每一组织结构本身,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都可用阴阳来加以概括说明。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对前总统一的调关系的结果。而生理功能的结果,又不断促进着物质的新陈代谢,人体功能与物质的关系也就是阴阳相互依存,相互消长的关系。如果阴阳不能相互为用而分离,从的生命也就终止了。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由于阴阳是互根,互用,互为制约消长的,所以阴阳失调就会导致阴阳的偏盛偏衰而发生疾病。

阴阳包含了人体的正气和病邪两方面,病邪有阴阳,人体内部也有阴阳,所以阳邪致病,就会出现阳盛伤阴的热证;阴邪致病,就会出现阴盛伤阳的寒证。阳气虚则不制阴,而出现虚寒证;阴液不足则不制阳,而出现虚热证。

此外,由于正邪的抗争,病情的衍变,机体阴阳双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因而常导致对方的不足,即所谓;阳损及阴,阴损及阳,甚至出现;阴阳两虚。由于阳气虚弱而累及阴精的生化不足;或由于阴精的亏损而导致阳气的生化无源,都是临床常见的病理变化。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由于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是阴阳失调,所以任何疾病尽管其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千变万化,都可用阴阳来概括说明。;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纲领,而阴阳则又是其中的总纲,以统领表里,寒热,虚实六纲,即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

正确的诊断首先要分清阴阳,才能抓住本质。例如望诊中色泽鲜明者属阳,晦暗者属阴;闻诊中声音宏亮者属阳,低微断续者属阴;切脉中浮,大,滑,数,实者属阳,沉,小,涩,迟,虚者属阴。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

治疗的基本原则是调整阴阳,补偏救弊,补其不足,泻其有佘,促使阴阳平衡,恢复阴阳的正常状态。如阳热盛而损及阴液者,可损其有佘之阳,用;热者寒之‘的治法;若因阴寒盛而损及阳气者,可损其有佘之阴,用;寒者热之;的治法。反之,若因阴液不足,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就须补其阴;若因阳气不足,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盛者,就应补其阳,使阴阳恢复新的相对平衡。

[六]用于指导预防疾病;

中医学说认为,人体内部的阴阳变化如能保持与天地间阴阳变化协调一致,就能够却病延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这就是说;人们在春夏季节要善于保养阳气,以为秋冬之用,这是防病摄生的根本。在一年四季中,顺其四时,调其阴阳,可使人体健康,并增强预防疾病的能力。相反,如果不能分别四时,把握阴阳,便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第二节,五行学说

它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所构成,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五行学说运用于中医学领域,主要是阐述人体脏腑生理,病理及其与外在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对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

古代医家运用五行学说,对人体脏腑,组织,生理,病理现象以及与人类生活有关的自然界事物采取,比类取象;的方法,按照事物的不同性质,作用与形态分别归属于木,火,土,金我,水五行之中,借以阐述人体脏腑组织之间的复杂联系及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然界;五行,木,火,土,金,水。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五气;风,暑,湿,燥,寒。五方;东,南,中,西,北。五季;春,夏,长夏,秋,冬。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五官;目,舌,口,鼻,耳。形体;筋,脉,肉,皮毛,骨。情志;怒,喜,思,悲,恐。

[二]五行的生克乗侮;

相生;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五行中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以次孳生,如环无端,生化不息。在五行的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两方面的关系,垂危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所以,五行相生的关系又叫,母子关系。以水为例,生我者;金,则金为水之母;我生者;木,则木为水之子,其它四行以此类推。

相克;就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制约的作用,这种关系就叫做;相克。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无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这种克制关系,也是往复无穷的。五行的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我克’克我‘两方面的关系,我克者为我所胜,克我者为我所不胜。称为;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以‘木’为例,克我者为,金‘我克者为;土,那么土就是木之;所胜,金就是木之,所不胜。其它四行,均以此类推。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

五行学说在将人体的内脏分属于五行的同时,还以五行的关系来解,五脏的生理活动特点,如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泄的功能,故以肝属;木’心阳有温煦之功,故以心属;火‘脾为生化之源,土有生化万物的特性,故以脾属;土’肺有肃降作用,金有清肃,收敛的特性,故以肺属;金‘肾阴有滋养全身的作用,水有滋润的特性,故以肾属;水’。

人体脏腑组织之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脏腑组织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这是生理关系。如肾水之精以养肝,肝木藏血以济心,心火之热以温脾,脾土之谷以充肺,肺金清肃下行以肾水,这就是五脏相互资生的关系。脾土之运化,可制止肾水泛滥,肾水之滋润,可防止心火之亢烈;心火的阳热,可制约肺金清肃太过。这就是五脏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说明脏腑间的病理影响

不论一脏受病还是多脏受病,本脏的病可以传至他脏,他脏的病也可以影响本脏。如肝病可以传脾[木乗土],脾病也可以传肝[土侮木],肝脾也可以同病[木郁土虚或土壅木郁],肝病也可传心[母病传子],传肺[木侮金],传肾[子病及母]。肝病如此,他脏也可类推,都可以用五行生克乗侮的关系,说明它们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子响。

[三]用于诊断和治疗;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脏有病可以反映到体表。可从病人的面色,声音,口味,脉象等方面反映出来,借以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而五脏与五色,五音,五味以及相关脉象的变化,在五行分类归属上有着一定的联系,所以在临床诊断疾病时,就可以根据四诊所得的资料,联系五行所属及生克乗侮的变化规律,来推断病情。如面色青,喜食酸,脉弦,就可以诊为肝病;面赤,口苦,脉洪数,就可以诊断为心火亢盛。脾虚病人,面色青黄,多为木来乗土;心病面见黑色,多为水来克火。

后世医家运用五行生克乗侮关系又制定了很多治法,如培土生金,滋水涵木,扶土抑木,壮水制火等。

 

 

第二章 藏象

 

第一节 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藏象学说研究的对象,包括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和精,气,血,津液,神。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照其生理功能的特点可分为三类;五脏,即心,肺,肝,肾;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五脏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受纳和传化水谷。奇恒之腑,这类腑的形态及生理功能与六腑不同,而且具有类似脏的贮藏精气的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知识】五行学说
尹锋: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阴阳五行学说(六)
中医知识 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
五行学说的现代研究与应用
黄帝内经:阴阳五行,万物纲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