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0.辨 证

第六章辨  证

     辨证是中医认识和诊断疾病的方法。辨证的过程即是诊断的过程,也就是从整体观出发,运用中医理论,将四诊收集的病史,症壮,体征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病因,病变的部位,性质和正邪盛衰等情况以及各种病变间的关系,从而作出诊断的过程。
    中医有很多辨证方法,如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等。其中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总纲,也就是从各种辨证方法的个性中概括出来的共性;脏腑辨证主要应用于杂病,又是其他各种辨证的基础;六经辨证是{伤寒论}辨证论治的纲领,是对外感病发生发展中所反映的证候进行分类归纳的一种方法: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是牙感病中“温病”的辨证方法。这些辨证方法虽各有特点,对不同疾病的诊断上各有侧重,但又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补充的,它们都是以脏腑,经络,气血的理论为基础的。
            《一》八 纲 辨 证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是根据四诊收集和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以概括病变的大体类别,部位,性质以及邪正盛衰等方面的情况,从而归纳为阴证,阳证,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八类基本证候。

八纲辨证是概括性的辨证纲领,它是根据病人整体证候表现的总和概括出来的规律。因为任何一种疾病,从类别来说,可以为阴证,阳证,从部位来说,可分为表证,里证;从性质来说,可分寒证,热证;从邪正盛衰来说,可分为实证,虚证。尽管疾病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但基本上都可以用八纲加以归纳,找出疾病的关键,掌握要领,为治疗指出方向,所以运用八纲辨证可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
                一,表   里
     表里是辨别病变部位,病情轻重和病势趋向的两个纲领。人本的皮毛,肌腠,经络在外,属表;五脏六腑在内,属里。外邪犯表,多是疾病初,一般比较轻浅;脏腑受病,多是病邪深入,一般比较深重。
              [一] 表  证
      表证是六淫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肌体所致病位浅在肌肤的证候。表证多具是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的特点。表证的临床表现是以发热恶寒〈或恶风〉,舌苔薄白,脉浮为主常兼见头身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二]里  证
     里证是表示病变部位在脏腑所致的证候。里证可由表邪不解,内传入里,侵犯脏腑而产生,或邪直接侵脏腑而发病;或由其他原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里证包括的证候范围很广,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概括起来则以脏腑的证候为主。里证病程长,不恶风寒,脉象不浮,多有舌质及舌苔的改变等,可与表证鉴别。
[三]表证与里证的关系
1:表里同病,表证和里证同时在一个病人身上出现的,叫表里同病。如患者既有发热,恶寒,头痛,无汗等表证,又有腹胀 ,便秘,小便黄等里证,即称为表里同病。表里同病,一般多见于表证末解,邪已入里,或病邪同时侵犯表里。
2:表里转化  表证,里证还可以相互转化,即所谓,由表入里,和,由里出表。表证,里证相互转化是有条件的,主要取决于正邪恶斗争的情报况。肌体抵抗力不足,或邪气过盛,或护理不当,或失治误治等因素,均能导致表证转化为里证。如外感表邪不解,病情发展,出现高热不退,咳喘痰黄稠或带血,说明病邪由表入里,留阻于肺,形成痰热壅肺的里实热证。若经及时治疗,患者热势渐减,咳喘渐平,则表示里邪外透,由里出表。凡病邪由表入里,表示病势加重;病邪由里出表,表示病势减轻。
                二;寒  热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热是阴阳偏盛偏衰的具体表现。辨寒就是辨阴阳之盛衰。辨别疾病性质的寒热,是治疗时用药的依据。
               [一]寒  证
    寒证是感受寒邪,或阳虚阴,肌体机能活动衰减所表现的证候。多因外感寒邪,或因内伤久病,耗伤阳气,阴寒偏盛所致。其主权临床表现,是恶寒或畏寒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苍白,肢冷?卧,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而润滑,脉迟。
               [二]热  证
    热证是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蜡烛,表现不肌体的机能活动亢进的证候。本证多因外感热邪,或素体阳虚,或寒邪恶入里化热,或情志内伤,郁而化火,或过食辛辣,蓄积为热,而体内阳热过页。其临床表现,是发热喜凉,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而干,脉数等。
[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
   辨别寒证与寒证,临床多从病人面色,寒执喜恶,四肢冷暖,口渴与否,大小便情况,舌象等的变化,进行辨别。

寒证:[苍白,清凉,怕冷,不渴或热饮不多,稀溏,清长,舌淡苔白润,迟。]。热证:[红赤,燥热,发热,口渴喜冷嘲热讽饮,秘结,短赤,舌红苔黄干,数。]。
[四]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寒证与热证虽有阴阳盛衰的本质区别,但又互相联系,它们既可在病人身上同时出现,表现寒热错杂的证候,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在疾病的危重阶段,还可出现假象。
1:寒热错杂  寒证和热证同时并存,称为寒热错杂。临床所见上热下寒,表寒里热,表热里寒等。如患者在同一时间内,既可见胸中烦热,频频呕吐的上热证,同时又可见腹痛喜暖,大便稀溏和下寒证,这便是上热下寒证。
2;寒热转化  先出现寒证,后出现热证,热证出现,寒证消失,是寒证转化为热证。若先见热证,后见寒证,寒证出现,热证消失即为热证转化为寒证。
3:寒热真假  在疾病过程中,一般情报况下,疾病的本质与所反映是一致的,即热证见热象,寒证见寒象。但在疾病的危重阶段,有时出现真热假寒,真寒假热的证候,即寒证见热象,热证见寒象。故需要细心辨别。
〈1〉真热假寒   由于朵热过盛,阳气郁不能外达,会出现一些假寒的现象。如四肢厥冷,脉沉等,似属寒证,但身寒不喜加衣被,脉沉而有力,并且又见口渴喜冷饮,咽干口臭,谵语,小便短赤,大便燥结等热象,说明内热炽盛是真,外呈寒象是假。

〈2〉真寒假热  由于阴寒内迫阳于外,临床可见身热,面红,口渴,脉大,似为热证,但身热而欲加衣被,面红而四技冷,口渴而喜热饮,饮也不多,脉大无力,并且又见尿清长,大便稀,舌淡,苔白等寒象,阴寒内盛是真,外呈热象是假。
                三; 虚    实
   虚实是用以概括和辨别正气强弱和邪气盛衰的两个纲领。实证主要取决于邪恶气盛方面,而虚证主要取决于正虚方面,辨别疾病属虚属实,是治疗时确定补正或祛邪的依据。
[一]虚证
 虚证是指人本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和平退近几年来有现的证候,多见于素体虚弱,但因气血阴阳损的程度不同,所以临床又有血虚,气虚,阴虚,阳虚的区别。
〈1〉血虚证  是指血液不足,不能濡养脏腑,经脉搏,组织,器官而出现的证候。临床表现是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麻木,妇人月经量少,衍期或经闭,舌质淡,脉细无力等。
〈2〉气虚证  全身或某一脏腑机能减退的证候。临床表现是面白无华,少气懒言,语声低微,疲倦乏力,自汗,动则诸证加剧,舌淡,脉虚弱。
〈3〉阴虚证  是肌体阴液亏损的证候。临床表现是午后潮热,盗汗,颧红,咽干,手足心热,小便短黄,舌红少苔,脉细数。
〈4〉阴虚证  是肌体阳气不足的证候,临床表现是形寒肢为什么,面色光白,神疲乏力,自汗,口淡不渴,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弱。
[二]实证
    实证中指邪恶气过盛,脏腑功能涛动亢盛所表现的证候。由于邪气的性质及所在部位的不同,因此临床表现亦不一样。一般常见的有发热,形体壮实,声高气粗,精神烦躁,胸胁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或热痢下重,小便短赤,苔厚腻,脉实有力等。
[三]虚证与虚实的鉴别
    辨别虚证,实证,主要看病人形体的盛衰,精神的好坏,声音气息的强弱,痛处的喜按与拒按,以及舌苔,脉象等鉴别。

虚证;的病程是久病。体质是虚弱。形态是精神萎靡,身倦乏力,气弱懒言。疼痛是隐痛喜按。二便是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象是舌淡嫩少苔。脉象是细弱。

实证;的病程是新病。体质是壮实。形态是精神兴奋,声高气粗。疼痛是疼痛拒按。二便是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象是苔厚腻。脉象是实而有力。
[四] 虚证与实证的关系

疾病的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常由于体质,治疗,护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使虚证和实证发生虚实夹杂,虚实转化等证候。
1:虚实夹杂  虚证和实证同时出现,叫虚实夹杂。有的以实证不主而夹有虚证的;有的以虚证为主而夹有实证的;有虚实并重的。如肝硬变腹水病人,可见腹部膨隆,青筋暴露,二便不利的实象,但又有形体消瘦,气弱乏力,脉沉细弦的虚象,这便是虚实夹杂。
2:虚实转化  虚证和实证还可相互转化,实证转化为虚证,虚证也可转化为实证。实证转化不虚证,多由实证失治或误治,或邪气过盛伤及正气而成。例如高热,口渴,烦躁,脉洪大等实证日久不愈,邪气久留损伤正气,即可出现消瘦,少气无力,面色苍白,脉细无力等虚证。虚证转化为实证,临床上比较少见,多见的是先为虚证,后转化为虚实夹证。例如脾虚食滞可风食少,纳呆,身倦乏力等脾虚证,由于脾失健运,继而出现脘腹痞满,嗳腐吞酸,大便臭秽,舌苔厚腻等虚实夹杂证。
        四;阴    阳
    阴阳是概括病证类别的一对纲领。大之可以概括整个病情,小之可以用于症状的分析。阴阳又是是八纲的总纲,它概括其他三对纲领,即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一切病证,尽管千变万化,但总起来不外阴证和阳证两面大类。
[一] 阴证与阳证

阴证是体内阳气虚衰,或寒邪凝滞的证候。其病属寒,属虚。肌体反应多呈衰退的表出。主要见证是;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畏寒肢冷,气短声低,口不渴,便溏,尿清,舌淡胖嫩,苔白,脉迟弱等。
      阳证是体内热邪壅盛,或正气亢盛的证候。其病属热,属实。肌体反应多呈衰退的表出。主要见证是:身热面赤,精神烦躁,气壮声高,口渴喜冷饮,呼吸气粗,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绛,苔黄脉洪滑实等。
[] 亡阴证与亡阳证
    亡阴与亡阳是疾病过程中的危重证候。一般在高热大汗或发汗太过,或剧烈吐泻,失血过多等阴液或阳气迅速亡失的情况下出现。
    亡阴证是指体内阴液大量消耗,而表现阴液衰竭的病变和证候。主要见证是:汗出而粘,呼吸短促,身热,手足温,烦躁不安,渴喜冷饮,面色潮红,舌红而干,脉细数无力。
  亡阳证是指体内阳气严重耗损,而表现不阳气虚脱的病变和证候。主要见证是:大汗淋漓,面色苍白,精神淡漠,身畏寒,手足厥逆,气息微弱,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淡,脉微欲绝。
    亡阴可迅速导致亡阳,亡阳之后亦可出现亡阴,只不过是先后主次的不同而已。因此,在临床分别亡阴亡阳的主次矛盾,才能及时下确抢救。
        五;八纲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临床应用八纲辨证过程中,虽然每一纲都有独特的内容,但它们是相互关联而不能截然分割的。如辨别表里应与寒热虚实相联系,辨别虚实又必须与表里寒热相联系。因为表证有表寒,表热,表虚,表实之别,还有表寒里热,表实里虚等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证如此,其他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也是如此。因此,运用八纲辨证既要掌握八纲各自不同的证候特点,又要注意八纲之间的相兼,转化,夹杂,真假。才能对疾病作出全面确的判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八纲辩证,什么是八纲辩证?
中医诊断方法
中医辩证之八纲辩证
辨证论治:1、阴阳八纲辨证法
传承文明,天人合一,医药同源,中医要典
第七章 八纲辨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