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豁达人生 富春山居




自古以来,中国山水就是文人艺术的创作灵感源泉。文化艺术与山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而元画,中国绘画史的另一座高峰。如果说宋画代表了中国画的雅与势,那么,元画的淡与逸则是任何时代都难以企及的。

元代的“落寞”文人们隐居山林,砍柴打鱼,却无意中将山水画推向了又一个巅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画便是《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全卷缩略图  元  黄公望作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七十九岁时,一次从松江归富春山居,偕好友无用禅师同行。暇日始于山居南楼援笔作此长卷。

《富春山居图》长639.9厘米,高33厘米,用水墨技法描绘富春江一带的初秋景色。

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用时六至七年才画成,是黄公望最花心血的作品。

这幅作品在元代文人中,的确是一幅从真山真水中提炼概括出来的杰作,画被推为黄公望的“第一神品”,也被誉为“画中《兰亭序》”。


元代以来,历代书画家,收藏家,鉴赏家,乃至封建帝皇权贵都对《富春山居图》推崇备至,并以能亲眼目睹这件真迹为荣幸,使得这卷宝图既备受赞颂,也历尽沧桑。明末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极喜爱之,临死前下令此画焚烧殉葬,险在其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前段称《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后段较长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2011年5月18日,《剩山图》点交仪式在京举办,于6月1日在台北故宫与《无用师卷》合展。

前半卷

名称:《富春山居图-剩山图》

馆藏:浙江省博物馆

尺幅:纵31.8厘米,横51.4厘米

后半卷

名称:《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

馆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尺幅:纵33厘米,横636.9厘米

仿本

名称:《富春山居图-子明卷》

馆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名称:《富春山居图-沈周临摹本》

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初画家恽寿平在赞赏此图时说,“凡数十峰,一封一状,数百树,一树一态,雄秀苍茫,变化极矣”。


后世画家对此图评价极高,董其昌题词:

“吾师乎,吾师乎,一丘五岳,都具是矣。”

“此卷一观,如诣宝所,虚往实归,自谓一日清福,心脾俱畅。”

“诚为艺林飞仙,迥出尘埃之外者也。”


世人为何对此画有如此高的评价呢?为何呢?当你把它放大,一切藏在画中的秘密才慢慢显现。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此画的全貌:

横屏观看会更美丽▼

《剩山图卷》 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无用师卷》 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黄公望出生两年后,蒙古人建立元朝,这个历时 98 年的王朝鲜有汉人被委以要职。当然,从南宋过渡到元朝的文人们也耻于服侍“异族”,他们多数隐逸山野,沉醉丹青,不问世事。


八个人


民众在元朝被分为四个等级,依次是蒙古、色目、汉人和南人,黄公望属“四等公民”。近 7 米长的《富春山居图》里共有 8 人,也都是四等或三等人,他们看似只是山中普通的看客、渔夫和樵夫,实则非同一般。

凉亭里的士大夫


凉亭对岸的渔夫


8 人中,有 1 人端坐凉亭,从他的幞头帽子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汉人士大夫。他目光随意的射向远方,若有所思,也许在看水里自在的野鸭,也许在与船上闲适的渔夫对望。

在这样的情境中,两人的身份可以互换,士大夫可以变成渔夫,渔夫也可以变成士大夫,黄公望用暗喻的方式表露了身处元朝的文人们的无奈。

渔夫



樵夫


其余 6 人中,渔夫 3 人,樵夫 3 人。无论是松林间的垂钓者、浩渺江水中的两位好友,还是桥上的砍柴人,黄公望都只用了极少的笔墨。处于大自然中的他们显得极其渺小,这种由笔端生发出的世界观与宋代大相径庭。

以黄公望为代表的元代文人们,创作更加自由,作品强调文学性和笔墨韵味,重视以书法用笔入画。他们多表现自身的生活环境、情趣和理想,山水、枯木、竹石、梅兰等题材开始大量出现,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画减少。


五只船

无人的渔船


画中共有 5 只船,只有 1 只停靠在岸边,只有这一只船上没有出现主人,也只有这一只船是一个可以久居的家。从船上屋舍的造型可以看出,船主必定也是归隐之士。

这种出世的生活态度在元朝并不少见,黄公望的好友倪瓒,在人生的后 20 年就一直泛游太湖。在创作上,他不仅受到了黄公望的影响,更是将这种凄清冷寂的画风发挥到了顶峰。


四季

春夏之景


秋冬之景


黄公望用 4 年时间完成的巨作,没有刻意将风景统一在一个季节里,相反,他含蓄的画出了四季的变化。

长卷前端的景色饱满,树木茂盛,像是春夏一场雨后的清晨,繁华葱荣;中间部分是秋景,树叶的垂直皴法使整个山林更加肃静苍茫,生机渐弱;再往后,树梢上已经没有了树叶,加上大面积留白的相衬,突出了冬季的繁华落尽和人的萧条淡泊。


两个问题

大面积的留白与小桥连接的画面


看过完整的《富春山居图》后,也许有人还会有两个问题:为什么是两段?为什么乾隆的印章放过了这幅画?

由落款可知,《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为师弟郑樗(字无用)所绘。作品完成后,几经周折传到了明末清初的收藏家吴洪裕手中,他对这幅画实在是太喜欢,于是决定临死前烧掉它给自己殉葬,幸运的是,就在画被扔到炉中的瞬间,被自己的侄子抢救了出来。

画虽得救,中间却烧出几个洞,断为一大一小两段,前段画幅虽小,但比较完整,被后人命名为《剩山图卷》,后段画幅较长,损坏较为严重,修补较多,被称为《无用师卷》。

到清朝,《富春山居图》落到了乾隆手里,但他拿到的并非真迹,而是由明末的文人临摹而成的仿作,被后人称为《富春山居图·子明卷》。

当年在游览富春江时,每次走到和画里相同的位置,兴之所至,乾隆都会在这件仿品上提笔咏怀,上面密密麻麻的布满了他的 50 多处御跋,后来实在无从下笔了,才恋恋不舍地题上“以后展玩亦不复题识矣”...很遗憾的样子。

不久,乾隆得到了另外一幅《富春山居图》——那幅名叫《无用师卷》的真迹。显然,他不能承认自己此前收藏的是假画,于是一边坚定地宣布《无用师卷》是赝品,一边又用高价将这幅所谓的赝品买下,乾隆与大臣进行了少量题字盖印后,这幅真迹就被打入了“冷宫”。

直到 1816 年嘉庆帝编纂《石渠宝笈》三编时,《富春山居图》的真迹才得以正名被编入,算是逃过了一劫。


一种态度

黄公望的落款和印章

(最下方的第二和三为黄公望所印)


对于中国古代的画家来说,山水画不是简单的描摹自然风光,而是他们的精神诉求,是他们的人生态度。

《富春山居图》不只是一张画,它像是一种哲学,使创作者能够把积压了几十年的不满转化成一种豁达,还原到山水里。

当黄公望多次往返于富春江时,张士诚在打天下,朱元璋也在打天下,元朝的统治已是岌岌可危,不过,对他来说,朝代的更替已经不重要,“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隐居于山林而忘于江湖,或许才是重要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公望和他的《富春山居图》2.0
【元四家之一黄公望笔下山水画《富春山居图》全卷及其中的人船屋细节欣赏】
元代最有名的一幅画,竟藏了如此惊人的秘密
黄公望的山水情
《富春山居图》是幅什么画?【文化星空】
历代名画哪家惨-富山春居图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