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微头条
【明,沈贞《竹炉山房图》】
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一个初夏,71岁的沈贞去毗陵访普照师,小沙弥起了炉子,煎了茶,酌了酒,晚夕,沈贞薄醉,在灯下为普照师画了《竹炉山房图》。

并在画上题识说:成化辛卯初夏,余游毗陵,过竹炉山房,得普照师酌竹林深处,谈话间出素纸索画,余时薄醉,挑灯戏作此图以供清赏。南斋沈贞。

毗陵,便是常州,竹炉山房,便在无锡惠山寺中。
竹炉山房是颇有些故事的。

唐大历末年(公元779年),无锡县令敬澄在惠山寺旁山石间凿出一眼泉,因山命名,就唤作惠山石泉。六百年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惠山寺主持惠真请湖州竹工编制了一只专用来煮茶的竹炉,这竹炉高不满尺,上圆下方,汲石泉水,煮阳羡茶,据当时正在惠山静养的名画家王绂喝了说,“一啜凤生腑,俄警骨已仙”——简直飘飘欲仙啊。

后来王绂绘了竹炉图卷,学士王达为竹炉记序作诗,竹炉山房的风雅,遂代代传了下来。

沈贞绘《竹炉山房图》的时候,已是竹炉制成近百年之后,炉子若有年纪,也是个老人家了。而竹罐小叩赵州禅,个中我亦曾清憩的无上妙趣,却不曾老去。

竹林深处,涧水潺湲,一僧一俗,安然对语。山路上还有人捧着一罐物事前来,那大概是惠泉水吧?

沈贞的笔触之间犹有赵孟頫的余韵。竹林在墨青点染下分外清雅,静幽。层层淡去的远山,更显空灵,缥缈。

五百多年后,我们读这幅《竹炉山房图》,仿佛还能感觉到初夏的晚风习习而来,不紧不慢地拂散世间的尘埃。

但觉清凉。
长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没有竹炉的,竹炉山房
明沈贞《竹炉山房图》
从《竹炉山房图》看明人悠闲的生活
明 沈贞《竹炉山房图》
沈贞《竹炉山房图》欣赏02
是什么样的煮茶炉子,居然让乾隆皇帝给它点了100个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