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二弦春秋,回响大圣遗音:纪念民族音乐家刘天华诞辰123周年!

在123年前的今天,1895年2月4日 (农历正月初十),民族音乐家刘天华诞辰。

刘天华(1895-1932),江苏省江阴人,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二胡与琵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刘天华是清末秀才刘宝珊之子,与著名诗人刘半农、音乐家刘北茂是兄弟。自幼受到丰富的民间音乐熏陶,曾工作于开明剧社、万国音乐队。除了二胡与琵琶,他还曾学习钢琴和小提琴,接触过西洋作曲理论。曾任教于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1932年6月8日因感染猩红热病逝于北京,年仅37岁。其代表作有《光明行》、《良宵》、《空山鸟语》、《歌舞引》、《飞花点翠》等。


十首二胡曲赏析


《病中吟》 

又名《安适》、《胡适》,是刘天华的处女作。表达了一个有志者在逆境中的内心痛楚及坚决奋斗的意志。

1915年作者遭受失业、丧父、贫困之厄运,自已又患病,感触颇多,孕育了初稿。1918年在江阴组织“暑期国乐研究会”时首次向人传授。1993年获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华人20世纪音乐经典作品奖” 。

全曲采用西洋三段体形式,第一段旋律悠长、低回高转,表现了“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   

第二段旋律紧凑,节奏有力,与第一段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想摆脱苦闷的愿望;   

第三段又再现第一段绵长的曲调,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无能为力;   

尾声中节奏又加快,简短而有力地把两个主题概括成一句,用八分音符把B段情绪加紧达到顶点,突转入A段素材,简括结束在宫音表达出虽然苦难,仍坚持斗争的愿望。

《月夜》

1918年初稿,1924年定稿。通过对皓月当空的描写表达了一种淡淡的惆怅。

1918年刘天华在常州中学任课,深受学生爱戴,他组织及指挥的学生丝竹合奏、军乐队在常州有一定名望。每到暑假,他利用假期出去拜师学习,在家中的时间很短。即使这几天,他也日夜的用功练琴。这首曲子便是他在月夜下有感而作。乐曲细腻地表达了他对自然界的感受,以及内心深处的感情和思想。

全曲分三段,采用展衍技法,一唱三叹,在表现皓月当空的意境的同时隐含有丝丝的惆怅。

据作者说,此曲及《除夜小唱》是就二胡的音区及其音质上的优点而拟的谱,虽然用别种乐器也可以演奏,但总不如二胡上能将其意想表现得美满,所以定为二胡独奏谱(《音乐杂志》第一卷第二号)   

《苦闷之讴》

又名《苦中乐》,作于1926年,乐曲表现了内心的苦闷及要消除苦闷的乐观精神和决心奋斗的意志。

乐曲借鉴了西洋古典音乐的严格变奏手法,包括引子。主题、三个变奏及尾声。舞蹈性强,但并不欢快,在带有性格变化的变奏中,表现了内心的苦闷及要消除苦闷的乐观精神和决心奋斗的意志,尾声在痛苦的情绪中结束。   

《悲歌》

又名《处世难》。刘天华作于1927年。有两种弓法,旋律绵长,节奏有力,表达了一种激愤的情绪。

乐曲曲式类似西洋音乐的前奏曲,又似广东音乐一气呵成的大乐段手法。主题悲痛、孤独、焦虑,当主题逐层发展到高潮后,突然以连续短促的音型,逐渐加快地向下倾泄。之后转入悲剧性的尾声。此曲手法,创新立异,在民族音乐中使用了半音及旋律带有调性不稳定。

此曲有两种弓法,旋律绵长,节奏有力,表达了一种激愤的情绪。 

《空山鸟语》

初稿写于1918年,十年后定稿。乐曲通过描写了深山幽谷,百鸟嘤啼的优美意境,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颂及美好生活的向往。

标题采自于唐王维诗:“空山不见人,但闻鸟语响。”在此曲中,刘天华创造性地运用三弦拉戏式的模进手法,描绘了深山幽谷,百鸟嘤啼的优美意境,是一首极富形象性的作品。1993年获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华人20世纪音乐经典作品奖”。

全曲共五段,另有引子和尾声。

引子慢速带装饰音的八度、五度、四度的大音程跳进,恰似空谷回声,刻划出一种幽渺、静穆的意境,令人神往。

第一、二段的音乐清新活泼,气氛活跃。第三、四、五段运用各种拟声的表现技巧,生动形象,展现出一幅鸟声四起。争相飞鸣的喧闹情景,表达了人们对美丽大自然的热情赞颂。

尾声部分再现一段旋律,末句采用分解的大三和弦的上行旋律,明亮有力,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切追求。   

《闲居吟》

作于1928年暑假。旋律清妙动听,在体现作者返朴归真,怡然自乐的同时表达了对事业的思虑及未来的憧憬。乐曲带有假日休闲的生活意趣。旋律清妙,并用了从未在二胡上用过的泛音。这一年国乐改进社成立了,他的心境比较愉快,但仍面临不少困难。在Adagio段(第Ⅲ段与第Ⅴ段)可以感到他内心的期望与牵挂。   

此曲速度变化每段不一样,应以他生前出版的国乐改进社《音乐杂志》第四期及《刘天华先生纪念册》中的五线谱版本为准(因为工尺谱记谱法简陋不能细致表达,而此首五线谱为刘天华生前所订)。

乐曲开始是一段如歌的旋律,舒缓,悠闲自得。接着节奏轻快,乐段反复加花演奏;第二段节奏又转慢,反复吟唱,抒情中略带点忧思;后在一段快板后转入慢板。整个曲子在体现作者返朴归真,怡然自乐的同时表达了对事业的思虑及未来的憧憬。   

《良宵》

作于1927年,是他写作时间最短的一首二胡曲。乐曲表达作者怡然自得,轻松愉快的心情。原名《除夜小唱》。当时,国乐改进社刚成立。1927年除夕,刘天华的几个学生到他家过年,那晚他心情特别好,再加上受到除夕欢乐气氛的感染,即兴拉弦作曲,一气呵成。

全曲音乐形象单一,娴静,表达了作者怡然自得,轻松愉快的心情。这也是刘天华作品中写作时间最短的一首二胡曲,简单易学。

此曲在1993年获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华人20世纪音乐经典作品奖”。 

《光明行》

作于1931年春,是一首振奋人心的进行曲,旋律铿锵有力,气势豪迈,节奏富有弹性。刘天华创作此曲时曾说:“因外国人都谓我国音乐萎靡不振,故作此曲以证其误”。 

在这首曲中,他借鉴了西洋音乐的进行曲曲式和转调手法,但音调风格仍然完全保持了民族音乐的语言特色,并在技法上创新立异地把小提琴跳弓、颤弓用到二胡上。调性明亮,音区的递换也极富色彩。林石城在1958年将此曲改编成琵琶曲。   

《独弦操》

又名《忧心曲》,刘天华作于1932年1月。表达了作者忧心忡忡,想努力寻找出路而不得的苦闷心情。

所谓独弦,顾名思义就是一根弦。这是一首在二胡内弦上演奏的作品,表达的是作者忧心忡忡,想努力寻找出路而不得的苦闷心情。 

《烛影摇红》

刘天华的最后一首作品,作于1932年。节奏明快,跳跃感强,富有舞蹈性。用烛影摇红这个词牌名恰当地表达了这首舞曲的舞姿和情调。

此曲是一首采用变奏曲式写成的舞曲,旋律富有中国古典色彩,但节奏上借鉴了西方音乐的三拍子及复拍子,新颖美妙地用了3/8拍、散板及12/8复拍子。

引子由3/8转入散板后引入主题,主题由四个部分组成,后三个部分分别采用第一部分的乐句进行加花变奏,节奏明快,跳跃感强,富有舞蹈性。

此曲并不是尽情欢乐,似一个受压迫的歌女,强颜欢笑,婆娑而舞,在华丽的、激情的曲调中蕴含着悲愤,结束在小调上。   

杨雪《闲居吟》

贾鹏芳《烛影摇红》


三首琵琶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二胡十大名曲 二胡名曲有哪些 最经典的二胡曲盘点→精华10大网
二胡鼻祖刘天华的10首二胡名曲(曲谱合集分享)
带孩子走近民族音乐之二胡独奏《光明行》
闲居吟
谈谈二胡艺术可持续发展之我见
【一画一曲】《韩熙载夜宴图》与《良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