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生命的“魔力”

山东教育报2014年2月24日
 

生命的魔力

——记山东省2013年度教育创新人物、泰山学院附属中学教师孙明霞

本报记者  李妍

 

“还未曾习惯熟悉的教室等不来熟悉的您,还没有适应开学的第一节课收不到您写的信,却意外发现原来您过去一直坚持、从未间断的“普通”的事,竟有如此之大的让人怀念、温暖人心的魔力。您带给我们的,早已不只是成绩单上的高分。是您,教会了我们热爱生活、热爱学习;是您,教会了我们努力付出、不计回报;是您,教会了我们常怀感恩之心,以谦卑恭敬之态面对父母、面对老师、面对同学、面对所有给予过我们帮助的人。”

这是已经毕业上了高中的学生写给孙明霞老师信中的句子。

为什么孙明霞和她的的课堂如此让学生怀念?带着好奇,带着向往,记者走进了泰山学院附属中学采访了孙明霞和她的学生。

教师首先面对的是学生,而不是知识

“作为一个生物老师,你怎样让课堂那么精彩,学生都喜欢?”

听到这个问题,孙明霞首先订正记者:“我不是生物老师,我只是老师。”

“此话怎讲?”

“教师走进课堂,首先面对的是学生,而不是知识。上课我要面对的不是生物知识,而是要思考怎么教孩子。我以为,知识只是教育的载体,不是目的,就如同语文、数学等学科一样,我们教授的知识不同,但面对的都是同样的学生。我希望通过我的生物教学,让学生获得终生学习的能力,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善良的人。至于考试,那只是教育的一些手段,不是的目的。所以,我只是老师。”

“知识是教育的载体,考试是教育的手段”,这样的话从一个普通老师、并且还是教生物的老师嘴里自然流畅出来,让记者有些惊讶。我们知道文史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数学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那生物知识如何作为载体实施教育?和孙明霞的深入交流,和她的学生座谈,看到她每学期写给学生饱含真情、充满期待的一封封信和学生的回信;看到她学生整理的极富个性的课堂笔记;看到学生做的那些富有生活气息又不失科学严谨的调查报告或科普文章,我明白了——任何学科知识都只是教育的载体,课堂唯有真正面对学生,教育才会发生。

学校的年轻教师经常去听孙明霞的课,也常有外地老师去听课,或者受邀外出上公开课,孙明霞始终坚持这样的原则:“我是给学生上课,不是拿学生当道具表演给听课的老师看。所以,无论在什么场合上课,我必须考虑学生在我的课堂里能获得什么。当我一心为了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某堂课时,我相信听课的老师收获到的不是课堂

教学的技巧(术),而是怎么面对那些鲜活的生命、怎么对待每一堂课(道),绝不是看我如何表演。”

正是由于孙明霞对学生生命的尊重与敬畏,才有了被她喻为“约会”般温暖的课堂、“初恋”般美好的教育。

课堂应是动态的生命场,而不是名词

孙明霞认为,“课堂”多被人们当做教室,只是一个教学的场所,那是名词的课堂。当课堂是名词时,知识是一堆枯燥晦涩的文字符号,教学方式是简单的灌输,学生的学习是被动接受。老师就是机械的知识搬运工,久而久之也容易导致“倦怠”。当“课堂”是动词时,知识是鲜活、生动的,是生活、生成的,教学方式是灵动的,学生的学习是主动、自觉的过程,也是参与体验的过程,是充满创造性的过程,师生生命在场,智慧不断生发,个性得到张扬,课堂就是一个动态的生命场,必然也是愉悦的、享受的课堂。

如何让课堂成为动态的生命场?这是孙明霞近十多年来一直探索的重要课题。她认为,老师走进课堂传递给学生的必须是鲜活的、有生命的知识,尤其是作为生命科学,教的是生物不是死物。为了让知识活起来,老师要尊重热爱知识,看到知识本身散发的生命魅力,并将知识与学生生活有机结合,由此,在解读课标、落实课标的过程中,她强调要将课程进行“在地化”处理,充分整合社会、家庭、社区、学生以及教师自身的各种资源,活化课程内容。比如讲人体部分,不是简单让学生记住人体的器官系统,结构名称和功能,而是结合生活去理解食物的营养成分,让学生调查身边的垃圾食品及危害;结合学生自身的成长变化理解青春期特点及卫生保健;结合当前空气污染情况学习人的呼吸系统。此外,孙明霞还特别强调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比如,学习生物与环境,她让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到社区、到城市公园、到风景区调查绿化情况,写出调查报告,提出自己的建议。学生在调查中,不仅认识了城市的绿化发展,更增长了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学习呼吸、心脏与血管等知识,让学生调查家庭成员的不良生活习惯,给家人健康生活提建议,由此,有些学生就针对家长吸烟提出戒烟要求,针对节假日暴饮暴食为家人提出合理营养建议……可以说,孙明霞的教学不只是发生在教室内,也延伸到了家庭、社会生活中,更让学习的过程成为一种主动探索、愉悦的体验过程。

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个体,而不是待加工的“标准件”

“老师,G同学画了一节课的漫画,你也不管他!”学生给老师告状。当孙明霞看到G同学把课堂上的生物知识变成了有趣的漫画,她不仅没批评学生,反而告诉他:“没关系,你喜欢的话,完全可以用漫画记笔记。”从此,G同学的生物笔记成了一本有趣的漫画书。

 “春天到了,大地孕育着新生。枝头的绿芽悄悄地冒出来啦,绿油油的小草偷偷地钻出土壤,花儿含苞欲放……美景令人如此陶醉!而我们之所以能看淡到这个世界,正是因为那一双眼睛。”这是潘先行学习“眼与视觉”的诗意表达。

“‘春蚕到死丝方尽’,这句流传千古的诗句总在被不同的人传诵着,但从我——小小的家蚕的角度来说,这句诗不太准确,应改成‘春蚕化蛹丝方尽’比较符合实际。可惜我没生活在诗人的年代,也没法和人沟通啊!”这是李淑昕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学生物。

在孙明霞的眼里,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而不是同龄学生的群体集合,更不是等待加工的“标准件”,正如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她说:“考试题可以标准化,但学生的成长不能标准化,学生的生命不能标准化。”她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笔记,也就出现了学生的漫画式、故事式、随笔式、图解式、栏目式等多样化的笔记形式,甚至还有科学幻想剧、连续剧式的生物表达。无论学生中规中矩的知识点罗列,还是图文并茂的整理,她都会表现出自己多么欣喜学生的创意。她鼓励喜欢动手的学生多做小实验;她夸奖问题多多的学生勤学善思;她请会画画的学生把蝗虫、青蛙画在黑板上当板图使用??

试想,假如用统一的要求对待学生,用一个尺子评价学生,又怎能有学生个性的张扬,生命的自由舒展?

是的,教育的本质,就是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发展,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孙明霞和她的生命课堂,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美好,生命的“魔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生命、诗意、色彩,一位生物名师的课堂
听孙明霞老师报告体会
创意作业:“生命课堂”的延伸
谁的教学不迷茫?一位名师走出教学“高原期”的真挚感悟 | 师言师语
【我是教师】孙明霞:教师的尊严在哪里?
老师上课太精彩,学生竟拒绝下课,这个老师的课堂到底有什么魔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