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UC头条:心理学家:比奖励更有用的,是提高孩子的这“三感”
userphoto

2022.07.08 河南

关注

大家好!我是浩源妈妈

点击加载图片

一大早,同事就唉声叹气地说:“昨晚他爸爸说,期末考试如果考100就要啥买啥,考90以上就买玩具,考80就啥也没有,结果闺女说80也考不上。”

看着同事那“生无可恋”的表情,我竟然不厚道地笑了:“哈哈,你闺女这是心态好,如果孩子为了成绩睡不着觉,那才真成家长的心病了呢。”

点击加载图片

其实,这样的场景并不稀奇,对孩子的物质奖励随处可见:

在幼儿园,好好吃饭可以得到小红花;

在小学,完成阅读打卡可以得到小星星;

在家里,好好写作业可以得到新玩具……

我们给予孩子奖励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孩子,可事实上,最终的结果并不一定和我们预期的一样。

点击加载图片

面对物质奖励,孩子的三种不同表现

1:只是为了得到某种奖励而去做一件事情

我家哥哥上一年级时,有段时间学习特别积极,有一次还得了一块儿印有他名字的专属橡皮,别提多高兴了。

在短期期间内,孩子确实积极性很高,可是,一旦没有了奖励机制,孩子很容易失去兴趣。

点击加载图片

2:对奖励“无感”

其实,同事家孩子就属于这种情况,孩子知道自己达不到家长的要求,所以,压根儿对奖励没啥感觉,这就尴尬了哈哈。

一来,显然父母经常用这样的招数,所以对孩子没啥吸引力了。

二来,父母给孩子设定的点太高,孩子发现自己根本够不到时,就完全不抱啥希望了。

3:干啥都得要奖励

前天去接种第三针疫苗,排队时后面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儿对妈妈说:“妈妈,我打完针是不是可以给我一个奖励?给我买个玩具?”

妈妈无奈的说前几天咱不是刚买了玩具吗。”

一直到打完针,孩子还是在要求妈妈给奖励。

点击加载图片

这是“奖励机制”留给大多数家庭的“后遗症”哈哈。

孩子们似乎觉得,只要我干一件什么事情,家长就应该或者一定要给我奖励。

本来是大家公认的一件特别好的育儿方法,最后反而给家长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不是方法不好,而是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跑偏”了。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自我决定论”,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有三个基本心理需要:归属感、自主感、胜任感。

点击加载图片

如果这“三感”得到满足,孩子内在动机提高了,他们的自尊水平也就提高了,会更愿意自己主动去做一件事情,而不是靠任何外界的物质奖励。

点击加载图片

如何提高“三感”

首先,要让孩子感受到爱、尊重和接纳,让孩子感受到“归属感”

家长对孩子的奖励,一般都是建立在一定条件基础上的,这会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爱的是他的分数,而不是他本人。

那么,如果希望孩子考个好成绩,最好的办法是和孩子一起分析、一起想办法,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我们应该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即便不考100分,玩具也是可以买,这和成绩并不冲突。

点击加载图片

其次,要多给孩子自己决定的机会,给孩子“自主感”

有没有发现,孩子做什么事情都要跟着家长的节奏来才行。

我家弟弟刚开始读书的时候,一遇到卡壳或者读错的地方我会立马纠正,孩子仰起脸一副搞笑的样子说:“妈妈等等,让我想想哈。”

是啊,为什么不能给孩子一个思考的机会?为什么不能让孩子按照他自己的节奏来呢?

以后孩子读书,我都会刻意的提醒自己“等一等”。

事实证明,“等一等”孩子,他们真的可以干好自己的事情。

每天晚上读古诗,弟弟都自己会通过拼拼音来完成,虽然慢点儿,但全程非常享受,非常有成就感。

点击加载图片

给孩子多一些“自主感”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让孩子有选择决定的感觉。

最后,要让孩子有“他能做到”的“胜任感”

不要老是纠结孩子能不能考100分,还是要看到孩子的进步,哪怕比上次提高了1分。

有为学生在测试中只对了2道题目,老师却在试卷上给他画了一个大大的笑脸,她告诉孩子:“你没有全错,还对了两个,你正渐入佳境,在下次的复习中,你能做的更好吗?”

孩子坚定地回答:“是的,我一定可以。”

点击加载图片

当孩子心中相信自己可以做到的时候,这种内驱力会让孩子体会到一种“胜任感”,它会推动孩子找到那个更好的自己。

育儿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有时候,我们得到一种方法之后,还要学会如何正确使用。

我是浩源妈妈,育儿路上我们一起进步!#育儿事务所##冬日生活打卡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不要用这种奖励来教育孩子
UC头条:宝宝为啥总喜欢“欺负”妈妈? 揭秘!
家有2岁宝宝, 要“逼”他学会这4样“本事”, 日后更好管教
孩子经常注意力不集中? 做事提不起兴趣? 不如提高专注力
日本11岁男孩的清晨安排, 每一件都是小事, 但值得中国家长学习
“别打了, 我不买了”4岁男孩向妈妈痛哭求饶, 失控的父母危害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