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UC头条:《卖油翁》最后一句有何奥秘? 为何被教科书删除? 原因很现实

《卖油翁》的故事,想必人人耳熟能详,这首诞生于宋代的民间寓言,出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之手,也是我国初中语文课本里的必背课文。

故事很简单,开场是一个叫陈尧咨人十分擅长射箭。一日,他在野外练习射箭,彼时,有个卖油的老翁路过,看到陈尧咨便停下脚步驻足观看。看了半晌,十箭中了八九箭的陈尧咨过来向他炫耀,问卖油翁自己箭术高不高明。而卖油翁则回了句“没有别的,不过是熟能生巧罢了。”

陈尧咨很不服气,便反问卖油翁哪里来这么大口气。结果卖油翁拿出一个葫芦,将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再舀了一瓢油葫芦里倒。只见油顺着铜钱口涓涓细流进葫芦里,一瓢下去,铜钱上未沾半点油星。看得陈尧咨也是目瞪口呆,遂他也明白了熟能生巧之理,连忙给卖油翁赔不是。

情节倒是简单,不过,关于卖油翁的故事,还有最后一句话却被语文课本删除。这句话叫“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翻译成白话文后很简单,即“这跟庄子所讲的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的故事有什么区别呢?”

庖丁解牛的故事无须赘述,讲的是丁姓厨师通过长时间的练习,宰牛技术出神入化,也是熟能生巧的道理,和卖油翁不谋而合。那后面那个轮扁斫轮是啥意思呢?同样,也是夸赞一位叫轮扁的木匠在制作车轮这一块技艺的高超。

既然是一句扣题且画龙点睛的话,为何教科书要删掉这句呢?笔者思索了半天,感觉应该有如下3点原因。

首先,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的故事较为晦涩难懂,尤其对于刚晋升初中的学生,学习难度较大。毫不夸张地说,光这个“庖”字和“斫”字,就能难倒一大片学生。而且,寓言里熟能生巧的核心道理,即便没有最后一句也能体现。加上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反倒容易造成学生学习难度加大,以及混淆视听,删除更方便学习。

其次,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虽然有熟能生巧的意思,但典故里并不完全只包含这个道理。庖丁解牛跟注重对客观规律和自然法则的掌握,如庖丁所言,他杀牛已经杀到不用正眼看牛,只用精神去感受。这是一种典型的唯心主义论调,和卖油翁里手熟产生的肌肉记忆是有明显不同的。

轮扁斫轮就更特殊了,轮扁木匠手艺虽然高明,但他却在齐桓公面前鼓吹“读书无用论”。认为书中记载的只是古人的糟粕,并没有任何实践基础的大道理,反倒是自己的木工经验才是最值得学习的。而“读书无用论”本来是一种反智的论调,尚不知古人对这种观点的看法,但放到现在必然是错误的。所以,这句话删掉也是情理之中。

最后,欧阳修这则寓言本意并非歌颂熟能生巧的劳动者。宋朝是个重文轻武的朝代,那会的文人对这些手工匠人是相当不屑的。欧阳修也是如此,他写下这则卖油翁的故事,最后沿以“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结尾,表面看起来只是类比,其实是带着反讽的语气。

讽刺的正是这些熟能生巧的匠人,他们即便在某个领域融会贯通,也仅仅只是手熟。只有读书,才是真正的大智慧。明面上看是孰能生巧,其实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而删掉最后这句话,这则寓言故事便没有了反讽,只是一篇夸赞匠人熟能生巧的朴素叙述罢了。

如今,我国社会大力提倡德智体全面发展,读书固然重要,同时这些匠人手艺和精神也必须得到传承。欧阳修最后这句话,在宋朝时可能行得通,但放现在,完全又是另一回事了。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有效甄别,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卖油翁的故事之所以删掉最后一句,其深意也莫不在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卖油翁》最后一句话为何被教科书删掉?欧阳修:我太难了
教科书为何要删掉《卖油翁》最后一句话?这最后一句到底写了啥?
教科书为何要删掉《卖油翁》最后一句话?最后一句到底有何深意?
教科书《卖油翁》为何要删去最后一句?专家:不可以让学生看见
《卖油翁》中最后一句话为何被教科书删掉,平白失去了其中的韵味
《卖油翁》最后一句为什么被教科书所删掉?只因学生看了就不学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