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根植于自身文化土壤坚守大学之本

原标题:根植于自身文化土壤坚守大学之本

我经常跟清华的学生讲,清华之所以是一所伟大的学校,是因为建校一百年来培育的各类学生能在近现代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有重要或卓越的贡献。这奠定了清华今天的社会声望。我们回顾大学发展的历史来看大学核心内容,植根于自身的文化土壤是非常重要的一条经验,也是大学的重要特征。

二战之后,美国重构了大学和研究系统,所以有了研究型大学之称谓,有的时候我们还把这类大学称为密集性研究型大学。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学忘记了教育学生的任务,而是更关注学术追求,有些学校甚至不对教师培养学生所付出的心血给予肯定,更多的是以研究机构的属性评价大学。在中国建设一流大学的进程当中,要吸收研究型大学的经验和教训,不要迷失自我。

当然,这个问题是一直存在的,早在上世纪30年代,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他的《大学一解》中就提到这个问题,他说大学的功能应该对学生有知、情、智三方面的培养,但是现在的大学只能培养其中之一,大大窄化了大学的内涵。面对大学未来的发展,即使在数字化时代、国际化时代,我们仍然还要思考如何回归大学本意。需要重新定义大学,大学首先是一所教育机构,大学所有的功能都应该围绕着人的教育和培养而展开。当然,大学教育不只是课堂教学,我们还需要在课堂教学之外提供学生足够的思想、道德、操守、身体、心智方面的发展机会,完成由制度到文化的重建,来回归大学之本,来坚守大学之本。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面,我们对学生的支持是基于评价性,肯定他们过去所做出努力,但在让学生面向未来、发掘自我个性方面,还未提供更多更好的机会。

数字化环境下,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打破大学的物理化的围墙,给予学生更多的成长性和发展性的支持。对于中国的大学而言,我们需要让所有的学生、年轻人建立起对自身文明的共同认识和自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校:怎样提高教育质量?
施一公和他的教育兴国理想
与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相比较
新时代的好大学:有高度还要有温度
耗资200亿的西湖大学,施一公扬言5年超过清华,如今做到了吗?
走入新时代,大学要高度也要温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