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是怎么看病的?三、治法用药有讲究

对疾病采用什么样的治法和怎么用药?是中医看病的最后一道工序,既有策略又有技巧。在中医辨证论治的过程中,如果说"据证处方"是核心、"机素分析"是基础的话,那么,"治法用药"就是落脚点和根本保证。没有对治法用药的巧思细作,便难以达成最后的治疗目标。所以,治法用药的一些原则和知识点,也必须精通掌握,并熟识每个常用药物的性能归经和用法。以下是有关这方面的一些经典名言,分享给大家。

(一)总则

1、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2、病不许治,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3、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赢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

4、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5、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6、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7、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8、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9、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精补;精补不如神补。

(二)阴阳气血津液治法

10、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11、汗药宜早,下药宜迟。

12、上气虚者,升而举之;下气虚者,纳而归之;中气虚者,温而补之。

13、益阴宜远苦寒,益阳宜防增气,祛风勿过燥散,消暑毋轻下通。

14、治病先调气,久病要开郁;诸病寻痰火,痰火生异证;腑病责脏用,脏病则腑用。

15、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故不治痰而治气。

16、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

17、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18、血得寒则凝,得热则行,见黑既止。

19、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 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 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

20、黄疸必伤血,治黄要活血。

21、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气;善治气者,能使气中生精。——《景岳全书》

22、少火宜升,壮火宜降。壮火降而少火升,气得升而血得养,三焦皆受益矣。—《医方集解》。

23、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4、大凡气香者,皆不利于气虚证;味辛者,多不利于见血证,所当慎也。

25、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26、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27、吐血三要:宜行血,宜补肝,宜降气。

28、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29、上燥治中,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30、怪病多由痰作祟,治痰无需只祛痰,贵在治气以为要。气顺则津液自行,绝其源泉痰即消。

31、久病阴火上炎,则津液生痰不生血,补血以制相火,其痰自除。

32、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33、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

34、肺虚有痰宜保肺以滋其津液;脾虚有痰宜培脾以化其痰涎;肾虚有痰宜补肾以引其归脏。

(三)脏腑治法

35、神静则心火自降,欲断则肾水自升。——《医学入门》

36、脾旺能胜湿,气足无顽麻。

37、治火切不可久任寒凉之品,重伤脾胃,便不可救。

38、宣一身之气化,务在轻清,通六腑之机窍,端在滑利。 —秦伯未《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39、肝气宜升,胆火宜降,然非脾气之上行则肝气不升;非胃气之下行则胆火不降。—《医学衷中参西录》

40、水不升为病者,调肾之阳;火不降为病者,滋心之阴。 —《吴医汇讲》

41、(痿)断不可作风治而用风药。经曰:“治痿独取阳明。”

42、《医法圆通》:治癫贵于养心,兼于行痰;治狂务于祛邪,灭火为要。

43、《济世新编》:大抵狂为痰实,癫为心血少,治法俱豁痰顺气,清火平肝。热痰主急惊,当泻;脾虚主慢惊,当补。

44、阴阳虚者,须培肾元,以阴阳蓄于肾也;气血虚者,须调脾胃,以气血生于脾胃也。

45、肾中阴虚则肝心之病起;肾中阳虚则脾肺之病生。心肝之火,须滋肾阴,脾肺之虚,宜培肾元。

46、胃为阳土,宜凉宜润;肝为刚脏,宜柔宜和。

47、肾脏内寓真阳,非温不纳;肝脏内寄相火,非清不宁。

48、养心莫过于寡欲。——《医学入门》

49、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

50、治哮必用薄滋味,不可纯用凉药,必带表散。

51、凡治病勿伤胃气,久病宜保脾土。

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无热不轻攻。

52、脾宜升,喜燥而恶湿;胃宜降,以通为用。

53、以升为降,提壶揭盖,开上焦以通下焦。

54、凡治脾胃,当以调肺气,交心肾为先。——清?唐大烈

55、饮食有节,脾土不泄;调息寡言,肺金自全;动息以敬,心火自足;宠辱不惊,肝木自宁;恬然无欲,肾水自足。——《寿世青编》

56、勿以脾胃热冷物;勿以脾胃软硬物;勿以脾胃熟生物。——《折肱漫录》

57、脾脏宜补则健;胃腑宜疏自清。脾喜暖而恶寒;土恶湿而喜燥。

58、宜补脾阳者,虽干姜、附子转能生津;宜补脾阴者,虽石膏、知母转能开胃。

59、脾胃乃后天之本,老年要以调脾胃为切要。——《老老恒言》

60、见肝之病,知当传脾,当先实脾。

61、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

62、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63、胁为肝胆之区,禁用汗、吐、下三法。(胁痛)。

64、乙癸同源,肝肾同治;滋肾水即以荣肝木;泻肝火即以安肾水。

(四)祛邪治法

65、甘温除大热。

66、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67、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68、外湿表散,内湿宜淡渗。

69、燥邪辛润以开之;湿邪辛淡以开之。

70、热邪伤阴,阳明消烁,宜清宜凉;太阴告困,湿浊弥漫,宜温宜散。

71、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暑热伤气,益气而暑自消;暑热伤阴,益阴而暑自退。

72、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73、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74、欲求南风,先开北牖。

75、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76、《经》曰:溲而便脓血,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77、平治权衡,察脉之浮沉;

78、去菀陈莝者,疏涤肠胃也;开鬼门、洁净府者,发汗、利小便也。

(五)用药法

79、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80、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流通而愈。

81、疗伤必备三七,不须强分内外。

82、医家不用新荆芥,木贼从来不用鲜。

83、诸花皆升,唯旋复花独降。

84、石膏其性,一善清头面之热,二善清咽喉之热,三善清瘟疹之热,四善清痰喘之热。——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85、大黄去积,水荡之也;巴豆去积,火燎之也。——清代高鼓峰

86、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清代杨士瀛《仁斋直指方》

87、荆芥最散血中之风。——清代汪昂《医方集解》

88、木香行气,平肝实肠;厚朴散满,行水平胃。——清代汪昂《医方集解》

89、盖外无恶寒发热身痛之表证,则不必用桂枝;内无眩悸吐涎之里证,则不必用肉桂。——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

90、吴茱萸为厥阴之主药,上可温胃寒,下可救肾阳。——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

91、柴胡散胆经之专药,即能散其郁勃之气,复能解其郁结之热。郁中有热,故风药不能治而柴胡能治之也。——清张聿青《张聿青医案》

92、秦艽退黄最妙,以其性能退阳明经湿热邪气也。若无湿热则恐伤燥,又宜慎用。——清代程杏轩《医述》

93、缩尿益智桑蛸 ,疏肝莫忘麦芽 ,闭经还须归芍 ,崩漏海蛸茜草 。

94、白丹皮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去有汗之骨蒸,桑白皮去往来寒热之骨蒸。

95、止咳常用麻黄(寒热皆可)。

96、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97、久病先针足三里。

98、圣人之所以全民生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而毒药则以之攻邪,故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

99、是故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其道同也。

100、以草木偏性,攻脏腑之偏胜,必能知彼知己。一一《医学源流论.用药如用兵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名医珍言录
中医名言背诵篇
中医辨治胃癌,要考虑两方面
当代名老中医经验集卷二(焦树德)
临床灸法集精粹
朱良春治痹用药经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