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元宵节里话元宵

元宵是中国人传统的一种美食,它不但是元宵佳节餐桌上的必备食物,而且还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

元宵这种食物是由元宵外皮和内芯(芯子或称馅)组成。外皮制作的食材是选用优质糯米和大米,按一定比例混合,用温水浸泡一段时间,滤出阴干、脱去部分水分磨成面粉状后,再次晾晒至彻底干燥制成元宵粉,便于保存备用。烹制时,把元宵粉加适量的水调成泥团状,然后再将特制的元宵芯子(馅)包裹其中,搓揉成核桃大小的圆球形状,水煮或油煎皆为美味。

(本图来自网络)

元宵芯子在加工制作中通常加有糖类食材,所以元宵吃起来的口感具有甜味,加之其圆圆的外形,在每年的春节这个中国人盛大的喜庆节日里,特别是在正月十五日元宵佳节当天,食用元宵,寓意着着全家人团团圆圆、甜甜蜜蜜、和和美美,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沉积着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

元宵这种饮食文化的兴起,与中华民族传统的盛大节日春节和元宵佳节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在谈论元宵时,有必要先来简单地了解一下春节和元宵节的来历。

春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有研究表明,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尧舜时期。

最初只是人们一种祭拜天地神灵,祈求风调雨顺的祭祀活动,逐渐演化成了盛大的喜庆节日。

不过在先秦以前,由于对天文变化规律的研究不准确,夏、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祭祀活动,也就是春节时间并不一致,直至西汉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下令重新修订历法,由当时的时令官邓平、天文学家落下闳等人,对古历法进行修订,重新制定了相对科学的《太初历》,将农历的正月定为一年的岁首,新年的开始,春节的时间才被确定为每年的正月初一,一直沿袭至今。

(自制元宵,准备开吃)

春节实际上是一个近代名词,中华民国成立后,于1914年才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定做“春节”。在这之前,春节叫做“上日”、“元旦”、“元日”、“岁旦”、“新正”等。

民间又把春节俗称“过年”,是中华民族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

传统的春节,从农历的最后一个月,即腊月,家家户户就开始着手准备,诸如缝新衣、备年货、杀猪宰羊、剃头理发、清扫房屋、准备祭品等。其标志性的活动就是从腊月初八吃“腊八饭”开始,一直要持续到新年的正月十五日。在这期间又有重要的几个节点,即:农历腊月初八的“腊八”;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神话传说中的灶神爷上天宫觐见玉皇大帝日);腊月最后一天的“除夕”;正月初一到初五的“大年”;正月十五的“元宵节”。

(本土来自网络)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和观念的更新,我们现代人虽然对“腊八”和“祭灶”已经不是太重视了,但对“除夕”、“过大年”和“元宵节”依旧保持着浓烈的传统习俗,过完“元宵节”这一天才算把年过完,然后人们才会重新投入到新一年的生活和工作中去。由此可见“元宵节”仍然是一种传统的风尚习俗。

元宵节,古称“上元节”,它的起源同样起始于西汉时期。据相关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汉文帝刘恒(公元前180年—前157年在位),为纪念平定“诸吕之乱”,将正月十五日定为重大的庆祝节日。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驾崩,嫡长子汉惠帝刘盈即位后,太后吕雉就逐渐掌控了朝政。汉惠帝刘盈皇命不长,在位七年,年仅二十三岁就命归西天,皇位被三岁儿子刘恭继承。吕太后趁小皇帝年幼不能理政,借机临朝称制,独揽朝政大权,大量培植吕氏宗族势力,广封吕姓诸王,刘氏天下被吕氏家族侵吞三分有二。前少帝刘恭在位四年后又被吕太后废黜,重新立汉惠帝刘盈的另一个年幼的儿子刘弘,做了傀儡皇帝,史称后少帝。吕太后继续临朝称制,把持朝纲。

公元前180年,吕太后薨逝,以吕产、吕禄为代表的吕姓王,联络吕氏家族密谋叛乱,欲彻底取代刘氏江山,史称“诸吕之乱”。汉高祖刘邦的长孙齐王刘襄闻讯起兵平叛,在西汉开国大将周勃和老丞相陈平通力合作下,将吕氏家族一网打尽,铲除了吕氏宗族势力,重新拥立刘邦的第四子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使汉朝江山重归刘氏。

由于彻底剿灭吕氏家族的族人,以正汉统,恰好在正月十五这一天,汉文帝刘恒感慨江山来之不易,于是就颁诏将每年的正月十五作为纪念日,这一夜,汉文帝都要微服出宫与民同乐,普天同庆,沿袭下来就成了一个重大的节日。

在夏朝古代的历法中,正月即农历的一月,是新一年的开始月份,故称元月,元就是开始之意。而正月十五这一日又被道家称作“上元”日(道教里有三元之说,即:正月十五为上元日;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是三位神仙大帝的生日),故而,正月十五又被习惯上称为“上元”。

夜,在古汉语中称为:“宵”、“夕”。所以,正月十五之夜,意思就是“上元之夜”,简称为“元宵”或“元夕”。

自汉文帝刘恒把平定“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确立为纪念节日以后,正月十五就叫称作“上元节”。

元宵节又恰逢是当月的月圆之夜,所以,元宵节就逐渐被打上了全家人团圆的民族文化烙印。

(本图来自网络)

元宵节沿袭至唐宋时期,从官府到民间都极为盛行,活动的内容也比较丰富,元宵节的这一天,当夜幕降临时,人们都锦衣出行,纷纷走向街头,观花灯、猜灯谜、舞龙狮、踩高跷、耍采莲船、登高赏月、情人约会等,场面热闹非凡。

唐宋两个朝代许多诗词大家,关于元宵节的盛况,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词,反映了当时元宵(上元、元夕)节热闹的场面,如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

今年春色胜常年,此夜风光最可怜。

鳷鹊楼前新月满,凤凰台上宝灯燃。

(本图来自网络)

还有大家所熟悉的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词: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本图来自网络)

元宵节沿袭至宋代,除过继续承传上述传统的活动项目外,又增添了吃一种名叫“浮圆子”食物的习俗。

“浮圆子”就是以糯米粉为原料,将糖、果仁等食材为馅,包裹其中,搓成圆球型,水煮后食用。因为这种食物经煮熟后体积膨胀,浮力增大,会漂浮在水面上,人们就把这种食物称作“浮圆子”,它就是被后来人们称为元宵的前身。

(本图来自网络)

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周必大曾经写过一首诗《元宵煮浮圆子》,描述了当时人们煮食“浮圆子”的意义和情景:

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

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

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

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据相关文史考证,这首诗是最早以煮元宵、吃元宵为题材的一首诗。

此诗理解起来有些难度,笔者以个人的粗浅理解,现释义如下:

原诗全名为:《元宵煮浮圆子前辈似未尝赋此坐间成四韵》。意思是:元宵节煮浮圆子这类题材的诗文,前辈好像没有写过,这是敝人曾经坐席之间写成的一首五律(五言八句,即四韵)。按题目字文理解,这首诗应该是周必大抄写给一位文豪前辈的。

这首诗的立意很高,诗人借煮浮圆子煮熟后漂浮在水面上的现象,联想到乌云遮不住星光,污水挡不住珍珠浮出水面的事实,寓意了诗人“出淤泥而不染”、高风亮节的家风。

从所表达的诗意上看,全诗分前四和后四句两部分。前四句写元宵节煮浮圆子的一些情景:

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

大意是:今晚是什么夜晚?是团圆的夜晚,习俗年年都是一样的,做同样的事(指下两句煮元宵的事)。厨子(汤官)忙着煮浮圆子,争取能赶上往年的味道,新来帮厨的烧火丫头(灶婢),惊慌地烧火,也想力争有一个好的表现。

后四句借喻“乌云遮不住星光”,来寓意自家的家风。

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 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大意为:夜晚的乌云是遮不住星光的灿烂,洁白的珍珠总会从浑浊的水中浮现出来。早年(岁时)我在编辑杂诗杂咏时,就附上了自己所写的这首诗,以示自己的家风。

(注:以上释义为笔者粗浅的理解,若有歧义,欢迎指正切磋!)

这首诗从另外的意义来讲,证明了元宵(浮圆子)这种美食出现在宋朝的事实。

随着每逢元宵佳节,全家人都要一起吃“浮元子”的习俗,人们就把“浮元子”这种食物改称为了“元宵”,这一风俗一直沿袭至今日。

(本图来自网络)

从元宵的前世今生,我们不难看出,元宵不仅仅只是元宵佳节中的一种美食,重要的是因为元宵是圆的,当晚的月亮也是圆的,吃元宵就寓意着家人“团团圆圆、甜甜蜜蜜”,是人们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它不但蕴含着浓郁的民俗风情,还承载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

吃元宵不仅是汉族人过元宵节的习俗,有史料表明,我国绝大部分少数民族都有这样的风俗。

尽管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存在着东西南北不同的区域的差异,但是,元宵在加工制作上,元宵皮的选料,却基本都一致,均采用糯米(也俗称酒米)加适量的大米,加工成元宵粉,加工的工具和工艺也基本相同。

不过在元宵芯子(馅)的选料和加工方面,不同的区域却又很大的差异。

事实上,我们都有过体验,元宵的口感口味怎么样,好吃不好吃?还主要取决于元宵芯子(馅)的配料和加工工艺。

从相关元宵承袭的演变和相关资料上看,元宵馅的用料主要分两大类:浑馅和素馅。

浑馅就是配有各种动物肉的馅,一般常见于生活在东南沿海地区的人们和部分少数民族。

而素馅为大多数中国人所喜爱,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人,人们基本上都能接受,所以,素馅是元宵馅的主流。

(本图来自网络)

根据口味的不同,素馅又可分甜味馅和辛味馅。甜味馅一般采用一些植物的坚果仁、种子、花、叶及含糖的食物等为原料。辛味馅通常不加糖或少加,再配上一些辛辣之物,如薄荷、花椒、辣椒等。不过能为大多数人喜欢的口味的还是以甜味主,因为甜味的馅,与糯米加工成元宵皮的味道,适应度较高,没有怪味感,口感舒适。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元宵馅的选料上,不仅要考虑口感,而且还十分注重食疗保健的功效。千百年来的承传,使得元宵这种食品成了一种真正的美食,从而,元宵馅的配料和加工制作也具有了极大的商业价值。

清朝乾隆年间,有一位叫马思远的人,凭借着特制的配方和烹调技术,在京城开了一家饮食店,以元宵为主打品牌,盛名远播,王公大臣,平民百姓,纷至沓来,门庭若市。

当时官拜户部郎中的诗人符曾,写过一首诗《上元竹枝词》,赞誉了马家的元宵:

桂花香馅裹胡桃①,江米②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③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注释:①胡桃:核桃。②江米:方言,即糯米。②滴粉,元宵粉。此代指元宵,避免与后一句重复。)

从这首诗里,我们看出:清朝时期的元宵,在选材上已经基本和我们现在相同了,即:糯米做成的元宵皮,核桃加桂花等芳香的植物做成的元宵馅。

从很多资料和我们现代人的饮食习惯显示,元宵素馅的配料方式和口味,花样繁多,没有统一的标准,南方和北方以及秦、川、楚等地区,习惯上有一定的差别,但食材基本上都从下列原料里选配:

主料:核桃仁、花生仁、芝麻、瓜子仁、杏仁、桃仁、赤小豆、绿豆、板栗、白沙糖、红糖、冰糖、蜂蜜、板油(化猪油)、菜籽油等。这些食材基本上都是可食用的植物种子和果实,以及含糖的食材和油脂。

辅料:桂花、玫瑰花、丁香花等。这些都是可食用的,带有芳香气味的植物的花或叶。

调料:八角茴香、草果、小茴香、白寇、草寇、干姜、花椒、辣椒、薄荷、桂皮等。

上述原料不同的配比比例,决定了元宵馅的口味和食疗的作用。

元宵馅在制作过程中,对原料的加工工艺,又决定了口感。所以,加工工艺也非常重要,通常的工艺流程一般需要经过下列过程:

精选原料:就是选取品质较高的原料,同时还要细心挑选,挑选出腐烂变质的,保证食用的安全。

烘焙:把坚果仁、种子、花叶等原料分别进行烘焙、脱水,通过烘焙,原料香味才能散发出来,同时可以延长自然保质期。此过程为关键环节。

粉碎:把烘焙好的原料依据其性状粉碎成细末,或者磨成粉末。

混合:将粉碎的诸料充分混合均匀。

制作成馅:按做成元宵馅后的状态上分,有散态粉面状和成型固态状两种形式。

(本图来自网络)

散态粉面状的元宵馅,在上一步混合后就可以完成了,不需要进一步加工,包元宵时,直接用小勺添取,包裹于元宵皮内即可。不过吃起来的口感和色泽不是很好,但制作过程少了一步,比较简单,容易把握。

成型固态状的元宵馅,需要把混合后粉料进行蜜制或糖制。这是借鉴了中国古代中医制丸药的一种工艺。通过蜜制或糖制的元宵馅,含水量极少,且熔炼后的蜜或糖在外表形成一层保护膜,细菌很难生长繁殖,元宵馅就不易腐败变质,在自然条件下,可保存较长的时间。

制作时,先将蜂蜜或白砂糖或红糖倒入适量的油锅中,用文火进行熔炼,待蜂蜜或白砂糖或红糖的颜色变成酱红色起泡沫时,迅速把粉料加入其中翻炒成团,再出锅倒在石板做成的案板上或不锈钢钢盘上,用锅铲拍压成饼进行降温,在未等其彻底冷却前(用手感知),切成小方块,再搓揉成圆球型,摆放在菜盘中,便大功告成。

(自制元宵馅料,散态)

这一工艺过程也是一个关键环节,有一定的难度,料粉与蜂蜜或糖的比例需要在实践中摸索总结,料多蜜少,成不了团;料少蜜多,也成不了团,且日后不好存放。另外是对火候的把握,糖炼制成什么程度加入粉料,不太容易掌握,加入过早,存放后,气温稍高就会慢慢融化;加入过晚,成团后,包成元宵,煮熟时不能散化,是一个硬疙瘩,吃起来口感不好。只有恰到好处操作,制作出的元宵馅,存放时始终能保持完整的形态,包成元宵,煮熟后又呈散化状态,色、香、味、口感具佳。

值得提一下的是,部分地区也有用水制的,但不建议,因为水制元宵馅容易发霉变质,保存时间短。

元宵的包法和煮食方法也有讲究。常见包元宵的方法是用手捏包,就是先把元宵粉(面)加适量的水调和成泥团状,捏一小块放在一只手的手心处,取一粒元宵馅放入其中,再将外皮捏成球型包裹起来,用手搓园即可。

还有一种特殊的包法叫滚包,有资料表明:此法仅在陕西省独有,且出自陕西省的南部地区汉中,当地人称“滚元宵”。

方法是先把元宵粉(面)盛在盆中,加适量的水调和成团(注意!水分不能太多),再用手搓成很细小的散态颗粒状后,转入一个大一点的、用篾条编制的簸箕或蒲蓝里,然后把球型的元宵馅全部(需要的个数)放在里面,双手端平簸箕作前后左右的圆周运动,元宵馅在滚动的过程中,就会把湿润的元宵粉沾起来,形成一个一个的圆球,这样就滚成了元宵。此法的特点是:元宵的形态特别园,而且大小厚薄均匀,外形十分好看,能真正体现元宵团团圆圆、甜甜蜜蜜的传统饮食文化。

(自制元宵芯子过程)

我们再来看看元宵的食用方法。通常有水煮或油煎。

水煮时,宜用猛火,锅里的水煮开后,把元宵单个单个的下入锅中,用勺子帖着锅底轻轻推一推,避免粘在锅底。等再次煮沸后,要不断地点加凉水反复煮沸,煮好的标志就是元宵漂浮于水面。这就是古人把元宵叫“浮圆子”原因!

(本图来自网络)

油煎时,要用文火慢慢煎炸,当外表呈金黄色、体积膨胀后,表明已经煎煮,捞出即可食用。

无论是水煮还是油煎,都要趁热食用,元宵不宜冷吃。

另外,元宵是一种高热量食物,可作早餐或加餐,配料考究的元宵也可作保健食疗,但不宜做主餐。一般来说,体量如核桃大小的元宵,食用四—六个比较适宜,多吃不宜消化。

合理科学的元宵馅配料,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且具有保健食疗作用的食品,不单在春节和元宵佳节里食用,一年四季皆是佳品。长期食用,可养颜健体,延年益寿。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比较科学的元宵馅的配料。是笔者查阅了许多历史资料,结合祖传的烹制方法和中医食疗的一些知识,潜心实践总结出来的,色香味俱全,不但口味好,也是保健食疗的佳品。

据笔者的母亲讲,她老人家母亲的爷爷的上辈曾做过宫廷御厨,虽然笔者没有考证家谱去证实过,是否属实,但该配料制作出的元宵馅,适合我国大部分地区人的口味,具有良好的保健食疗功效。

该方选取五仁三糖为原料,笔者把它命名为:五仁八宝元宵馅。配料如下:

主原料:核桃仁(量大)、花生仁(中量)、黄豆(中量)、白芝麻(中量)、黑芝麻(中量)、梨汁老冰糖(适量)、土蜂蜜(中量)、红糖(适量)。

以上共有八种主原料,全部都是营养价值很高的食材,故名八宝。

辅料:菜籽油(适量)、陈皮(干燥的桔子皮,少量)

调料:八角茴香、草果、小茴香、白寇、草寇、干姜、桂皮、香叶(全部微量,均为粉末)。

关于配料中几种大家不太熟悉的原料说明:

1、梨汁老冰糖:冰糖是将蔗糖(白砂糖)水溶后,重新熬制再结晶后得到像冰块状的晶体,故名“冰糖”。在熬制的过程中,蔗糖能发生部分水解,分解出葡萄糖和果糖,因此冰糖实际上是蔗糖、葡萄糖、果糖的混合晶体。由于果糖的甜度要高于蔗糖,口感也比蔗糖好,因此冰糖的甜味比纯蔗糖(白砂糖)更高,口感更好。

(煮熟的元宵会漂浮在水面)

冰糖在重结晶的过程中,可以添加一些水果汁及枸杞、大枣等之类的补品,所以冰糖的食用价值更高。

梨汁老冰糖就是用传统的工艺加工制成,先将梨水煮,萃取出梨汁,进行过滤后,再加入蔗糖熬制,再次通过过滤静置,让其自然结晶而成,色泽微黄,称老冰糖,这是对应现代新工艺的称谓。熬制时,添加什么水果,就叫什么老冰糖,市面上有售。

市面上有一种单晶冰糖,色白透明,现代工艺加工出来的,口感不如老冰糖,不建议选用。

由于冰糖一般都呈块状,在制馅时,把它碾压成细小的颗粒直接与粉碎的五仁混合在一起。

2、土蜂蜜:中国本土蜜蜂酿制的蜂蜜。对应有洋蜂蜜,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八十年代初,引入意大利的一种蜜蜂酿制的。

中国本土蜜蜂,简称中国蜂,通体呈黑色,形体较小,一次采蜜量较少,通常固定养殖在深山老林某处。蜜蜂采取的是百花之蜜(故又称百花蜜或杂花蜜),而且酿制时间长,一般都需六个月以上,才变成熟蜜。所以,土蜂蜜水分含量低,浓度高,颜色深,营养丰富,有较浓的花香味气味。气温低于13度左右时,就结晶成糊状。自然保质期时间长,简单封口保存,就可达三年而不变质。

(装在瓶中的土蜂蜜)

洋蜂蜜,外来物种,从意大利引入,简称意蜂。体型比中国蜂大,身体呈黄色,一次采蜜量大。一般在平原地区流动养殖,所采的花蜜单一,基本上随某种植物的花期流动。如油菜花,从南到北,开花时间不同,养蜂人就赶场子养蜂取蜜。意蜂酿蜜时间短,通常不到两个月就能成熟(实际上,现在一些不良养蜂人,为了经济利益,很多未等蜂蜜成熟,不到一个月就开始取蜜,这种蜂蜜水分大,品质很差,注意辨别)。所以,洋蜂蜜水分大,浓度低,色浅气味淡,闻不出明显的花香味,常温下不易结晶,呈流体状,自然保质期短,若不进行冷藏保存,通常过一个夏季,有可能就会变质。营养价值远远低于土蜂蜜。

蜂蜜主要含葡萄糖和果糖,含有一定量的有机酸、无机盐、维生素、生物酶。性平味甘,入肝、肾、肺、脾经。具有补中益气、调和脾胃、润肺止咳;润肠通便;润肤生肌、止痛解毒功效。

3、红糖:红糖是以甘蔗为原料,压榨成汁,滤过后,加热熬制、浓缩为焦红色的块状糖,常见为块状和粉状。把块状磨成粉就是粉状红糖。红糖基本上保留了甘蔗这种植物内的所有天然营养成分,除主要含蔗糖外,还含有多种有机酸、无机盐、维生素等。所以,其营养价值远高于纯蔗糖(白砂糖)。

(取入碗里的土蜂蜜,结晶粘稠状)

红糖性温味甘,入肝、脾经。具有温中和脾,补血益气,活血化淤,解毒破瘀功效。特别对妇女产后散寒化瘀、补中益气、恢复元气,有很好的食疗作用。

4、陈皮:晾干的桔子皮,是一味中药材。性温味苦、辛,气味清香,入肺、脾经。具有健脾理气,祛湿开胃,行气宽中功效。没什么营养价值,加入在元宵馅中,主要的作用在于:一取清香之味;二能调和五仁大补之腻,利于消化,避免积食。

(粉态红糖)

大家可以按照前面介绍的元宵馅加工工艺操作,不妨尝试一下。为了便于记忆,笔者将该配料和加工过程编写了一首歌谣《五仁八宝元宵芯子歌》,请细心体会:

核桃花生芝麻仁,陈皮黄豆香料粉,

烘焙见香碎为粒,添碎冰糖搅均匀。

蜂蜜红糖加菜油,文火炼至蜜沸腾。

倾入馅料速翻炒,细末结团功告成。

出锅铺开压为饼,刀切小块搓球型。

正月十五闹元宵, 此馅入口爽心情。

该配料加工出的元宵馅,不单只是可以包成元宵食用,而且也可作做杂糖直接食用。由于在加工过程中充分脱水,加之蜜制,可以在自然环境下长时间保存而不易变质,没有任何防腐剂和添加剂,是传统的非常安全的食品。

(自制五仁八宝元宵馅)

若是仅作元宵馅,可以把配料中的菜籽油更换为板油(化猪油),或者我混合油,吃起来味道更香更浓,口感更好。但加入板油的馅子,冷却后不宜直接当做杂糖食用,肠胃不好的,冷猪油容易闹肚子。

元宵节里话元宵,不但只是谈论一种美食问题,元宵节和吃元宵的习俗兴起和发展,还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优秀的传承能否继续沿袭下去,传于后世,需要更多的中国人同来努力。

过去几十年前,中国人过年时,从腊月里就开始忙碌着,缝新衣、备年货、杀猪宰羊、除灰尘、祭灶神、贴春联、剪窗花、糊灯笼、做年糕、磨元宵面、做元宵馅、油煎烹炸、燃爆竹、放烟花,忙的不亦乐乎,从大人到小孩,人人都会体验到“年的味道”,感受着中国传统风俗民情带着给人们极大的愉悦。

(自制五仁八宝元宵芯子)

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加工代替了我们一些传统的手工制作,我们不再亲手剪窗花;不再亲手去糊一只火红的灯笼;不再去自制元宵粉了;我们的年夜饭也开始围坐在酒店,全家人喜气洋洋地在自己的家里准备一座年夜饭的场面,也开始减少了;爆竹的响声也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年的味道越来越淡,体验也越来越平淡。

我们感谢科技的进步所带来的时代变革,同时也应该担忧我们的一些优秀传统文化也在渐渐地消失。

今年的元宵节,元宵还是圆的,未来的元宵还会再圆吗?

但愿未来的中国,人们依旧会体验到“团团圆圆”、“甜甜蜜蜜”愉悦的感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夏天到了,准备4款特色水果冷饮,看着颜值诱人,喝起来甜蜜爽口
夏日炎炎来一杯冰冰凉凉的酸梅汤!
柠檬茶的做法
梨、冰糖、蜂蜜、红糖治咳嗽
丰胸大招!瞬间G罩杯!绝对健康好吃!
又是一年桂花香,最好吃的桂花美食大合集,吃过才不辜负这飘香的秋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