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植物画第一人,让世界看到中国植物之美!
最植物
记录最自然的植物,传播最奥秘的植识
关注

在北京世园会中国馆内

展览着一幅巨幅植物园科学画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画中展示了
37种中国原生植物
笔触细腻,栩栩如生
建议横屏观看,效果更佳
这幅画的作者是曾孝濂
被尊称为
“中国植物科学画作第一人”
80岁高龄的曾老
为了创作这幅
2.5米,宽1.17米的画作
足足画了180天


曾孝濂与《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曾老参加工作至今
累计发表插图两千余幅
先后为五十余部科学著作画插图
曾参与中国植物的百科全书——
《中国植物志》的绘图


《中国植物志》共80卷126册、9000余幅图

2008年
曾老绘制的《中国鸟》邮票
获得第十三届政府间
邮票印制者大会最佳连票奖
这也是迄今为止
中国唯一一次获得该奖项

2002年发行的《中国鸟》系列邮票

从1991年到2008年
曾老共设计9套邮票(5套获奖)


1992年,曾老设计《杉树》邮票被评为当年度全国最佳邮票

01
毕业院校:自学成才

曾孝濂出生于1939年,少时的他,是“信手涂鸦一顽童”,十来岁时就照着毛主席像临摹。等到上中学时,班里黑板报的工作也总是自然而然地交给曾孝濂来做。

1958年,高中毕业的曾孝濂被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录取,职务是见习绘图员。中国植物志》项目启动后,领导见曾孝濂能画两笔,就把他调入了植物分类室,做植物科学画。
曾孝濂在标本室

对于自幼喜爱涂鸦的曾孝濂来说,能从事绘画相关的工作,“比上大学还高兴!

由于不是绘画科班出身,在标本室面对标本作画,干枯的标本很难令人感受到植物的勃勃生机,所以最初遇到了许多困难。
为了了解植物最真实的样子,曾孝濂反复到植物园里去写生,别人一张线稿画三天,他要画六天,通过反复观察练习,将这个物种的形态特征做到烂熟于胸

上世纪六十年代,越战爆发,疟疾肆虐。为此,我国研究疟疾防治药物的“5·23”项目启动,'中医中药专业组'就是这个项目其中的一个协作组。
由于这个项目对于热带植物研究的需要,曾孝濂到了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在蛇虫遍布的雨林中待了五年,这恰恰给了他向大自然深入学习的机会。

曾孝濂在雨林里写生
“那几年锻炼了我的彩色画,我意识到我不光要画得准确,最重要的是要画得生动。讴歌生命,讴歌自然,用我的画笔。

但生机勃勃的丛林里不只有植物,它同时暗藏危机,蛇虫遍地。一次为了采标本,等他心满意足地采齐标本回去时,才发现手臂、腿上都在渗血,根本止不住...

回去一算,这一天被蚂蟥咬了42口之多。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作品
在大量的观察和练习中,曾孝濂逐渐熟悉了万千花木的每一道纹理。他说我不期求所有人都喜欢我的画,但却期盼着看画的人都关爱画中的生命。

标本和活着的植物差距很大

漫长的作画时光里,伴随曾老的只有安静的植物、标本、颜料和画笔。这个过程是孤独的,但曾老说自己喜欢这份孤独,他觉得孤独的时候思考问题最清楚。

曾老的日常:在植物园写生

日复一日的独行中,曾老远离了喧嚣,却更贴近了植物安静的灵魂,为默然开放的植物描绘出了最绚烂的生命色彩。

02
退休不过是一个新的开始
1997年,曾孝濂以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的职称退休。孩子创业有成,他也跟随家人来到北京。

因为《中国植物志》主要是黑白画,所以退休后,曾老更想画色彩丰富的水彩画,而且不仅要画植物,还要画动物。

曾孝濂手绘《云南植物志》插图

无论是在植物研究所内,还是野外考察,他总能见到各种鸟。鸟儿们灵动的样子深深吸引着曾孝濂。
退休之后的曾孝濂到北京动物园里住了大半年,每天观察鸟的姿态,画速写、拍照片。又到昆明动物研究所标本馆里详细记录鸟类的形态特征,请教鸟类专家。
1998年底,《中国云南百鸟图》出版。他笔下的飞鸟神采飞扬,与作为背景的枝叶花果浑然一体,兼备科学性与艺术性。这批鸟类画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之后,大获好评。

《百鸟图》节选


他说自己特别贪心,什么生命都想画。想画苍劲的胡杨,就跑到了内蒙古;听说红杉特别宏伟,就跑到美国的自然保护区画红杉;还跑到古寺里画古树,跑到壶口画瀑布。

退休后,曾孝濂陆续出了12本个人绘画集他还与美籍台湾画家杨恩生、古生物画家侯晋封一起,为古鸟类专家侯连海完成了《中国古鸟类》一书的古生态复原图。这批画作完全是义务劳动,他不仅分文未取,连车马费都是自己负担

书中插画获得了中国美协插图专业委员会全国展金奖

2018年,曾孝濂又应邀创作了《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为了与时间赛跑,曾老每天五点钟就起床画画。在创作《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的180天里,曾老闭门谢客,户外活动也尽量减少,有时候晚上睡不着,还要起来画两笔。


带着放大镜绘画的曾老

稻穗上的细刺,猕猴桃上的绒毛,柿子上的白霜,曾老师头戴放大镜将这些微乎其微的细节一一勾勒了出来。

常有人问,现在的摄影技术这么发达,直接拍照不行吗,为什么要花那么多时间去画呢?植物画并不是植物呆板、冷漠的再现,而是要有科学家的眼光观察,用艺术家的热情描绘自然之美。

曾孝濂说:“植物画不仅要画得像,画得准确,更重要的是画得生动。得用心灵去体会,才能在画中表达植物的‘神’与‘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谁说中国没有科普画家
世界鸟类学大师笔下的中国飞鸟:跨世纪的灵动与优美
他,84岁,中国植物画第一人!60年手绘超2000幅植物科学画!每张画都令人惊叹!
让世界看到中国植物之美
82岁爷爷每天沉浸工作9小时,全然不知自己在互联网火了
18世纪美洲植物标本,全手绘插图,十分难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