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加缪 : 凭什么审判异乡人的灵魂


书       名:《异乡人》L'étranger

作       者:【法】加缪Albert Camus)

出版日期:  2015年1月

出  版  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从《异乡人》开始读懂加缪

导读者 / 刘思思


假若在四年前的今日,我读到这部法国小说,顶多也只是感叹故事本身的结局,外加稍作对法兰西法律与宗教的解读;可偏偏在四年后的今日,我在书堆的犄角里,偶遇到这本书,并且屏气读完,完后还不止一次地回翻篇章里令我印象深刻的段落,似乎极其不愿意看到这位“死人”就这样真的死去······


读《异乡人》是需要彻底静下来,并且耐心地,才能读得下去。因为在前面很长一部分的章节里,作者都在以一种非常琐碎的内心描述,说一些再寻常不过的生活感受。可是只有读到这本书的最后一段,才忽然意识到,这是一本了不起的书,似乎是一本从没看过的可以类比的书。至少作者违背了一部小说最基本的逻辑,也就是一个“剧中死人”怎么可以用第一人称写自己的回忆体文学呢?可是,当读完这本书,根本会忘了这个逻辑,从“一个必然要死的人”眼里,看出了“所有活人”的荒诞和执谬。原来,在现有的社会法律架构中,被告居然可以是审判过程的“局外人”。

 

文学其实有一个很大的功能价值,就是批判。甚至也可以说,没有批判就没有文学存在的合理性与思想感。几乎所有伟大的文学作品,都或多或少具有这一气质。


读完《异乡人》这本书,可以深刻感受到加缪所批判的,是基督教的“灵魂审判权”和现代法治审判的“群体无意识”。而这种对现代主义制度的批判,则被誉为是“后现代主义”的启蒙思想。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质问:法治精神有没有权力审判一个人的灵魂。

 

一个人从生下来就是要死的,三十岁死和七十岁死有什么区别吗?如果都是要死的,那么是谁或者依据什么,审判一个人最终以何等名义死去呢?说直接一点,就是谁有资格来审判一个将死之人的灵魂呢?


加缪也许不是第一个提出这个质问的人,尼采也曾经说过“上帝已死”。但是尼采和加缪都没有给出答案,人类如果没有了世俗道德的审判和上帝宗教的裁决,我们该接受什么样的价值观呢?亦或者根本就不要有公共的价值观和灵魂的审判吗?



01【关于加缪】


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1913年—1960年),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烟不离手、笑看人世、洞悉人性、拥抱荒谬的存在主义文学大师”,“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1957年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奖作家之一。加缪在50年代以前,一直被看作是存在主义者,尽管他自己多次否认。1951年加缪发表了哲学论文《反抗者》之后,引起一场与萨特等人长达一年之久的论战,最后与萨特决裂,这时人们才发现,加缪是荒诞哲学及其文学的代表人物。(存在主义 : 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存在主义否认神或其它任何预先定义的规则的存在。


L'étranger《异乡人》,也被翻译成《局外人》,是加缪1942年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那年,加缪离开阿尔及利亚前往巴黎,开始为《巴黎晚报》工作,然后在伽里马出版社做编辑,秘密地活跃于抵抗运动中,主编地下刊物《战斗报》。加缪就是因这本小说成名,书中他形象地提出了存在主义关于“荒谬”的观念。


加缪说:“这个世界是不合理的,这是人们可以明确说出的表述。但是,荒诞是这一不合理性与人的心灵深处所呼唤的对理性的强烈要求的对立。”举个例子,试问一下自己:“我为什么要这么生活?我为什么不能以其他方式生活?”可是,你偏偏就不能以其他方式生活,你必须以你现在的方式生活,如果你非要与这个世界对抗,那就是默尔索的结局。



02【关于默尔索】


当然,“默尔索”是故事里的主人公,一位追求肉体与灵魂自由的,却又对世事与人情满不在乎的,一切都那么“无所谓”的成年男子。


“今天,妈妈走了。又或者是昨天,我也不清楚。我收到了养老院的电报:「母殁。明日下葬。节哀顺变。」这完全看不出个所以然。也许是昨天过世的吧。”




“我全身僵硬,握枪的手猛地一缩紧,扣了扳机,手指碰到了光滑的枪柄。我又朝躺在地上毫无动静的身体连续开了四枪,子弹深陷入体,不见踪迹。这四枪仿佛短促的叩门声,让我亲手敲开了通往厄运的大门。”


默尔索在殡葬仪式上不要看母亲的遗容,他没有掉一滴眼泪,葬礼结束后马上离开,和为了给雷蒙的情人写一封信,而惹上了阿拉伯人,那证人席上一张张熟悉的却无济于事的面庞,玛莉,院长,赛勒斯特等等,在殖民者的法庭上,只有当检察官将默尔索在肉体上杀死阿拉伯人的行为,转化为在精神上杀死自己母亲的行为时,默尔索的罪行才变成了真正的罪行,可惩罚的罪行。


可他作为法庭上唯一的被告人因为被控杀人而无法做任何解说的时候,抑或说他那不愿意多说一句没用的话的怪脾性--这性格的枷锁一直延续到最后选择服从命运而不再申辩,末了,也仅留下一句“没有!”


一场决定要斩首示众的法律审判,处决了肉体还不够,还需要第二场宗教审判,继而用上帝来处决默尔索的灵魂,冠冕堂皇地宣告人类的审判微不足道,唯有上帝的审判才是至高无上的,这上帝所规定的道德、礼俗、宗教与法律。


“与死亡靠近的时候,夜晚依然像个忧郁的休止符,许久以来第一次,我想起了妈妈。“


读到这里,我停留思考了许久,那些隐藏在平静或不在乎的真实血肉的背后,那些真真切切存在的欺骗人性的背后,那些贬低命运而换取世俗的附庸的背后,那些选择妥协不堪一击的情感的背后,那些否认肮脏温柔以待的背后,连文字都道不清的种种种种的背后,究竟掩埋了多少自由的牺牲?而真正的自由又是什么?人终归向死而生又为什么活着?要活着拥有怎样的爱恨取舍才不愧对于自我?


“默尔索”,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普通人,一个世俗到什么都无所谓,活得有一点点不耐烦的人。而这样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他杀一个人的理由按照他最真实的自我描述,仅仅是因为“猛烈太阳光…在我的额头上敲锣打鼓,整片天空…降下火雨”,在天气的焦躁中无意间杀死了一个与自己也几乎没什么干系的人。这样的桥段,其实并不陌生,在我身边就有过这样的故事,曾经有一位朋友的哥哥,被一个人莫名其妙在家门口捅了几刀,差点丢了性命。而那个行凶者,也和“默尔索”一样,并不是矛盾的直接当事人。在世俗的社会中,无数个偶然的发生,导致了更多偶然的结果。可是大众以及媒体,往往总要赋予这些偶然,社会公共价值观的判定,甚至在“陪审员定罪机制”现代法律框架之下,公众舆论也很大程度上行使了对这些当事人的“灵魂审判”的公共裁决。


其实,从另一层含义上来说,加缪笔下的默尔索,与中国的庄子有些相似,一个是西方的现代主义,一个是东方的道家思想,虽然地域不同,人文差异明显,时代跨度大,但他们都有一种悲观厌世的看法,追求一种精神世界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说实话,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很有一种亲切感。“默尔索”的心理活动,很大一部分与我本人在遇到这些事件的时候,所持有的态度是一致的。相信读过此书的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会有同感,这一点是作者刻意为之的。他在用很深厚的生活阅历,以一个非常平凡小人物的视角,去自我认知和感受世界。在“默尔索”没有杀人之前,这个社会也已经在对他进行评判了,只是杀人之后这种评判变成了审判,甚至变成了对他灵魂的审判。在这种审判中,被审判者似乎像是不存在,而审判者们也似乎并不在意他的存在,更在意的是对共同价值观和宗教精神的维持和保护。


但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天马行空、遗世独立的默尔索,在我们的世界里,我们自己是唯一的神迹,是所有的规则。就像存在主义哲学倡导的一样:一个人要成为他自己,唯独如此,一个人才算真正活过。我们花很长的时间将自己变成一个温文尔雅、充满普世情怀的社会人,对他人谄媚,对规则低头,对社会圆滑,不过就是企图将默尔索的影子抹去罢了,然而,却丢了最真实的自己,再也找不回来。默尔索不浪漫、不感伤、不夸张、不欺骗,一直以一种清醒的彻悟意识面对自己,保持最冷静甚至有些冷漠的态度,似乎以一个异乡人的身份在冷眼旁观自己的命运,但是真正属于异乡的人,是默尔索还是我们?




《异乡人》虽然在全世界已经发行了数不清的版本,发行量超过千万册,但是在中国还绝对不算是一本畅销书。因为在中国大众阅读以猎奇为主的书单里,这种哲学思考的小说和启蒙读物,还是不为人所关注的。而阅读这本书所带来的独特体验是,似乎回到了80年代的社会阅读风气中,通过阅读需要带来的不是娱乐,而更多的是思考。


读者可以从《异乡人》入门,慢慢了解“加缪”,以及加缪的“荒谬主义哲学”,也可以顺藤摸瓜地发现“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看一看这两个曾经的好友,如何变成分道扬镳的不同哲学思考的思辩者。


这是描写所有人都很正常情况下,所展示出“荒谬”的一本书。


这是一本批判“审判”的书。


这是我决定做“深度阅读”这件趣事以来,推荐给读者的第一本法律文学著作,我并没有像一个学者一样,去探究什么是存在主义,怎样该是上帝的审判制,又或者说所谓的自由与道德,阿尔贝·加缪的文字扼要冷静,却句句优雅,字里行间释放给人一种不停读下去的诱惑;他的措辞拢聚着凝重,却立体炽热,不慌不忙地向人们透露出一些什么······这又不得不让我想起故事里那催逼得默尔索开枪杀人的狂躁刺眼的阳光,一束束锋芒地劈得他投向死亡,欣然接受这世界的冷漠,甚至企盼自己行刑那天可以有许多观众以充满憎恨的厌恶的叫嚣来送他最后一程······



JUNE壹期 导读《异乡人》

'书in'陪读特饮—— 'Outsider'

 



在《异乡人》中提到了“默尔索”在为母亲守灵时,居然喝咖啡、牛奶了,这作为他对“母殁”无动于衷的罪证。另外,这也是一部非常琐碎和缺乏明显故事冲突和戏剧性的书,所以一般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容易犯困,所以这款 '书in' 陪读特饮,提议以咖啡作为主饮。


而通常咖啡都是加糖和牛奶的,所以我们也做一杯正常的拿铁咖啡。与众不同的地方是,我们设计用玻璃杯泡咖啡,然后在玻璃杯的杯口,用苹果片抹口后,撒上精细的海盐作为主题设计。因为在这本书中“默尔索”与未婚妻的共同记忆,以及这个故事的重要现场,都是在海边。我们通过“咖啡加海盐的设计,来突出与众不同的《异乡人》的构思。


饮品:Outsider Coffee

底饮:拿铁咖啡

配饮:牛奶热饮

特配:苹果抹口 , 边缘撒盐

立意:与众不同的世俗品味

器皿:玻璃咖啡杯或鸡尾酒杯

DIY:自制或打包拿铁咖啡 , 苹果抹杯口 , 迅速手抓细盐撒上粘边



03【关于书in空间】


'书in空间'是书印文化的独立品牌

一周只导读一本非畅销書的自媒体

每推荐一本读書 , 每调制一款陪读特饮


读书 印象

爱深度阅读 爱自己的身心灵  



法国有句名言 

'吃是为了肉体 , 喝是为了灵魂'

'书in' 倡导的 '读书印象' 则是为了 '供养灵魂'

'书in' 会推荐带有一定程度的哲学思考的书籍

希望让读者们真正进入深度阅读的世界

而不是简单的浏览阅读后将书束之高阁


———— '书in'原创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消失的意义——《异乡人》读后感
这个有着情人外表的男人,以荒谬诠释他的一生
诺奖"局外人":写作与阅读
本真存在和生之荒诞--读《局外人》
《局外人》:在荒诞与现实中探索生命的意义
《异乡人》读后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