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人最早是什么时候用上眼镜的?

一个人上了年纪,往往眼睛会老花,眼前近处的细小物品会看不清楚,因此看报纸、看文件、看书时,需要大字本,或者使用放大镜,或者戴老花镜。实际上,老花镜就是放大镜。那么问题来了:中国人是什么时候用上了放大镜或眼镜看文字的呢?

也许有人会说,眼镜是从西洋人发明的,在西风东渐之前,中国人是没有眼镜的。这么说是不合史实的。眼镜史研究学者聂崇侯先生便认为,中国发明眼镜是在13世纪前半叶,而欧洲人发明眼镜则是在13世纪后半叶。

13世纪为中国宋代,从文献记载来看,宋朝的人确实已经用上眼镜了。南宋赵希鹄的《洞天清录》记载说:“叆叇,老人不辨细书,以此掩目则明。”这里的“叆叇”显然便是老花镜。考赵希鹄(1170—1242)生平,主要生活于13世纪上半叶,可知中国人使用眼镜的历史不会迟于13世纪上半叶。聂崇侯的说法是有根据的。另有元朝小说称“叆叇出西域”,很可能眼镜是西域人带到中国的,但也不排除是中国自发发明的可能性。总而言之,至迟在宋朝,供老花眼使用的眼镜已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另一份宋人笔记《暇日记》还提供了一个事例:“史沆断狱,取水精十数种以入,初不喻,既而知案牍故暗者,以水精承目照之则见。”水精,即水晶。史沆是北宋苏洵的同乡兼朋友,他在担任执法官时,可能得了老花眼,因此曾使用水晶制成的眼镜阅读案卷。

不过,此时的眼镜,形制应该不似今日我们熟悉的带镜架双片眼镜,而是单个镜片,无镜架,使用时以手持着,就如使用放大镜。

到了明代,关于眼镜(叆叇)的记载多了起来,明人绘画的《南都繁会图》便画有几名戴眼镜的老者。晚明田艺蘅的《留青日札》亦载:“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细节,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笔画信明。中用绫绢联之,缚于脑后,人皆不识,举以问余。余曰:此叆叇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51-西打磨厂街(老阿带您胡同游之一百五十一)
【科普】正确认识老花眼
配戴老花镜有哪些误区 ?
西方:望远镜是先辈发明,却被中国历史拆穿,天文都不懂何谈发明
华为:建议中老年人,别带老花镜了!戴它,一目十行,才一顿饭钱
智能老花镜常戴好不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