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群体思维助长假新闻

谎言偏爱人多之地

事实上,有时可能我们并不想分清这些所谓的真假对错。研究发现,人们对他人存在的感知会影响个人评价信息的方式,特别是对于那些模棱两可的说法的相信程度。

美国一个研究团队设计8个实验,旨在研究人们如何评估那些通过社交媒体传播的新闻报道。他们找到了2000名36岁左右的志愿者,要求他们完成一些任务,如分析新闻标题中的内在逻辑或偏见,或者是评估消息来源的可信度。

事实证明,谎言偏爱人多之地。与单独阅读时相反,当人们处于群体环境中时,通常会变得愈发头脑简单,因此不太可能对看到的消息进行核实或独立寻求验证,而这种疏忽助长了假新闻的传播。这种群体环境不一定要面对面,在网络社交媒体上,即使人们只是想象别人的存在,也会产生相同的效果。

都是群体思维惹的祸

研究人员对此提出了三种可能的解释。

一是社会惰性化,个体在发现有其他共同行动者存在时,会倾向于表现得不那么努力,他们会情愿“躲在人群中”,出工不出力。换句话说,有些人喜欢把核实的事交给同伴去做,反正自己不做似乎也不会有什么损失,所以等着别人都做好后再“搭顺风车”,何乐而不为?

二是担心自己的核实行为会成为一种公开的质疑,害怕这种行为会被人理解为一种不信任和挑衅。当其他人在场的时候,这种情况可能会加剧。有时候,为了所谓的社交礼仪,人们通常会选择默认别人所说的话。

第三种可能的解释有着更深层次的根源。在群体环境中不愿核查事实,很可能是由于与生俱来的本能——在群体中就会降低警惕性。社会影响理论告诉我们,个人在社交场合的压力通常较小,是因为意识到未知结果的影响会分散到其他人身上共同承担。所以即使后来查出自己转发的消息是假的又怎样,反正又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在传播,要错也是大家一起错。群体给予我们一种自古以来的安全感,让我们减少了对于生存忧患的担忧和顾虑。

传播未经证实的内容,即假新闻的扩散是一个影响深远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如今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信息发达的时代。这一研究结果至少可以解释为什么假新闻往往会通过社交媒体获得巨大的传播量和影响力。因此,对于快速传播的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消息,我们需要时时保持警惕。

.

本文源自大科技<百科新说> 2017年第9期杂志文章 欢迎您关注大科技公众号:hdkj1997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印度疯传诱拐视频:你和孩子说话了?打不死你!
在“对抗假消息”这件事情上,科学技术有办法帮忙吗?
你的情绪是不是被“朋友圈幻觉”利用了
Cision:2017全球社交新闻研究报告 | 互联网数据中心
有一种幻想叫消灭谣言,那么首富日程表是真的吗?
老年人的谣言传播力超年轻人6倍!两个原因让他们对谣言情有独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