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没棉花前穿什么御寒

寒流来袭,人们纷纷套上各种御寒保暖的衣物,羊绒大衣、棉服、羽绒服以及各种毛衣裤、保暖内衣统统上阵。如此品种繁多御寒服装是拜现代工业文明之赐,古代就没有这么多品种的服装了,欧洲盛行用羊毛纺织品制成的保暖衣服,而中国尤其是南方就没有那么多羊毛制品来保暖了,棉衣是中国古人最普遍的保暖衣物。

不过,棉花也不是从盘古开天地就流传在人世间的。据史料记载,北宋时期,棉花只在两广和福建地区种植,南宋时期扩展到长江流域,到了明朝,棉布才成为全国人民的普遍衣料。那么,在棉花种植还没有普及的时候,古代百姓穿什么衣物御寒的呢?

当然,贵族和富人们可以穿“裘”,也就是皮衣,多是羊羔皮、狐裘和貂皮等珍贵美观的动物皮毛所制,而且保暖性能极好。除了裘,贵族和富人们还可以在天冷的时候多套上几件丝绸衣服,传说曾有一位官员去迎接外国使节,使节感叹中国的丝绸纺织技术先进,因为他看这位官员穿了三件丝绸衣服,自己还能看见他胸口的一颗痣,而中国官员很谦虚地回道,自己穿了7件衣服而不是3件。

但是,这些都不是普通老百姓能消费得起的,所以在棉花没有普及之前,普通人家大部分都是靠着麻抵抗寒冷天气的。麻不仅是纺织品和麻绳的原料,还是穷人填充被褥、衣物的原料,古时的御寒衣服之一——袍就是内里填充絮乱麻或旧丝绵的双层夹衣,这是一种相对低级的衣服,《诗经》中“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里出征兵士们所穿的袍就是填充了麻絮的长衣服。还有一种用麻制成的衣物叫“褐”,通常由粗麻或兽毛等捻成线编织的粗衣,不但粗劣笨重,而且保暖性能也很差,其简陋粗糙程度都比不上现在用的麻包片。但即便是这样,从《诗经》等史料记载中还是能发现,生活在最底层的劳动人民想要穿上褐也是非常困难的。

而唐宋两朝的六百年间,随着长江流域的人口明显大增,农田主要用来种粮食,解决吃饭问题,麻种植就被无形的挤压了,这时候衣着问题就突然显得紧张了。但也恰好在这个时期,中国的造纸技术大为发展,不仅原料丰富,制造技术和纸张种类也有了前所未有的创新,于是一些缺衣少被的穷苦人家就把御寒的脑筋动到纸张上来了。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专门加强御寒效果而特意加厚的纸衣,叫做“纸裘”。于是,迫于饥寒,文人、士兵、小吏以及僧侣纷纷穿上“纸裘”御寒。宋代还出了一位隐居在王屋山(河南境内)、因为常年穿纸袄的王纸袄先生;元代散曲家张可久还作了一首曲,描述穿着纸衣的人。

纸衣的原料一般由较厚而坚的楮皮纸缝制而成,有的染色,质地坚韧,揉皱之后相当耐穿,足以挡雨露风寒,而且透气性好,造价又低,所以很快便普及开来。据研究,唐代用楮麻等所造的皮纸,在控制一定厚度和打浆度条件下,其物理强度与透气度都适宜制造纸袄,而且价格相当便宜,是贫民寒士御寒的首选。到了宋代,纸衣的制作工艺有了进步,纸衣非常牢固,很难撕裂。

虽然随着棉花种植的普及,纸衣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在古代穷人的眼里,纸衣在御寒方面为他们提供了许多便利。而且纸衣做为一种手工技艺还在流传,韩国首尔的博物馆里藏有20世纪中期以纸绳编成的纸衣夏服,而在日本寺院的佛教仪式上,司职人员仍会穿一种用纸张制作的“白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衣装演变词:纸裘、皮裘、长袍和棉袄,漫谈古代经济下的百姓服饰
深秋,古人如何保暖
宋朝之前没有棉花,古人穿纸衣、盖纸被,为啥照样不受冻
棉花传入之前,冬天穿什么?
Q&A|古代中国没有棉花的时候,靠什么挺过寒冬?
棉花是外来物种,不知在此以前,汉人靠什么御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