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创新高中数学教学模式创新高中数学教学模式

创新高中数学教学模式创新高中数学教学模式

滨海中学  赵宏博

摘要:教学活动是实现新课程理念的根本途径。新的数学课程教学活动具有开放性、创新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确定性。在新形式下教师如何根据当前的教育背景,大力开发教育资源,准确预见教学活动发展方向,积极防范可能出现的干扰因素,以更好的实现课程目标,提高教学效果呢?这是一个值得各位一线教师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开放性 创新性 确定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种以教为本的教学观,教师依据教学大纲从考试要求来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及要求,而忽视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学生只能被动适应,使学生失去学习过程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教师一味地讲解、训练,学生听、记,缺乏独立思考,久而久之养成了学生依赖教师,形成了思维的懒惰,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而在新的课程计划中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自主探究,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因此,教学要以教师的教为主体的教学观转向以学生学为主体的教学观,要突出认识和关注学生的主动性,有了主动性才能具有自主性,有了自主性才能形成创造性,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是我们的教学活动是让少数人参与还是让全体学生参与,在同一层次参与还是不同层次上参与,是被动参与还是主动参与。我们的教学,必须克服教师满堂讲,学生被动听,少数学生学习,多数学生陪坐的现象,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去。而创新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它是人们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良教学而逐步形成的。它源于教学实践,又反过来指导教学实践,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能促进创新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当前数学课堂创新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诱导启发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尽管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有多种方法和渠道,但是以探究为主的课堂教学改革仍然是理想的选择。这是因为:⑴.数学学课堂教学选用探究式符合数学学科特点及教学改革的实际,并能满足师生双方的心理需要;⑵.数学课堂教学选用探究式能使课堂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和效力;⑶.数学课堂教学选用探究式能破除“自我中心”,促进教师在探究中“自我发展”。 .例如,教学大纲对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的定理,要求“不扩展到三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少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定理”.于是,对《几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与集合平均数》一文可指导学有余力的同学阅读,并可适当补充一些习题,使学生了解均值不等式在证明不等式及解决有关最大值、最小值的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这样既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也能开阔学生的思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二、启发式教学

我们开展数学的“启发式教学”,就是在老师的点拨下让学生自主地去发现、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亲身体验问题。数学中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为我们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许多研究的方向,数学教学中的各种问题都是渗透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载体。 经过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并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而结束。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当学生学习一章新的知识、乃至一个新的定理和公式时,对学生来说,就是面临一个新问题。事实上,课本中,不少定理、公式的证明、推导本身就是一节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好材料。比如,三角函数中,正弦、余弦诱导公式的推导;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研究;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等等。 以某一数学定理或公设为依据,可以设计适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进行探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一般规律,体验研究的乐趣。 在课堂上要形成“问题中心”,把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搬进课堂内进行研究,使课堂成为问题展示平台、讨论与辨析的场所。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就是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带着探索问题的强烈欲望来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那么,他们的大脑就会处于积极活动之中,他们所得到的知识就比较深刻、扎实。教师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体现在教学全过程,紧密结合教材中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的实际问题渗透学生自主创新性的研究型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发展个性特长,初步学会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努力促进学生提出问题,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反思;促进学生讨论问题,增强问题意识,培养质疑精神;促进学生自觉地把问题专题化。如第八章的《椭圆》第一课时,其教学的重点是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难点是椭圆方程的化简。教师可从太阳、地球、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谈到圆的直观图、圆萝卜的切片、阳光下圆盘在地面上的影子等等,让学生对椭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为了强调椭圆的定义,教师事先准备好一根细线及两根钉子,在给出椭圆在数学上的严格定义之前,教师先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细线的长度),再让两名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画好后,教师再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大于细线的长度),然后再请刚才两名学生按同样的要求作图。学生通过观察两次作图的过程,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得出椭圆的严格的定义。这样,学生对这一定义就会有深刻的了解了。在进一步求标准方程时,学生容易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化简出现了麻烦。这时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化简含有根号的式子时,我们通常有什么方法?学生回答:可以两边平方。教师问:是直接平方好呢还是恰当整理后再平方?学生通过实践,发现对于这个方程,直接平方不利于化简,而整理后再平方,最后能得到圆满的结果。这样,椭圆方程的化简这一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时也解决了以后将要遇到的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时的化简问题。

三、问题引导式教学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开拓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和要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积极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求知欲是人们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学生的求知欲越高,他的主动探索精神越强,就能主动积极进行思维,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多种途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以帮助学生走出思维低谷。在讲授新课时,我们可根据课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悬念,急于要了解问题的结果,而使学生求知欲望大增。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活动铺垫了基础。 我们经常听到有的学生说: “上课听得懂,一做题就发怵。”究其原因就是思维缺乏灵活性。通过对优等生和差等生的解题过程观察发现,优等生可以从同一题的信息源产生不同的假想,然后对每一种假想进行合理的思维推理,一旦一种假想思维受阻能立即转换思维方式;而差等生从同一题的信息源产生的假想不仅单一而且缓慢,往往“一条道走到黑”。我们常说要使这类学生“头脑开窍”就是要培养这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有目地的根据同一问题设计发散式的问题,如在一题多解和多变的习题讨论中,增强思维发散与知识交叉,增加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例如,对于二次函数

,在初中,同学们知道,当
时,则函数y具有最小值
,当a<0时,函数具有最大值,
。作为一个高中生,这样简单地记住是远远不够的,如对于
写出它的值域以及单调区间,有些同学就感到束手无策,实际上对于
这个函数,同学们应该知道它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由于
,开口向下,以x=1为对称轴,如右图,当x从-∞→1时,
随 x的增大而增大,y也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从1→+∞时,
随x的增大而减少,y也随 x的增大而减小。对于求函数值域,从图象上把握或者把
变形为
,就可以得到。当x=-1,
具有最大值4,y具有最大值
。可见,在真正理解掌握知识的前提下,就能够化知识为能力,不再死般硬套,那么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因此,对于在课堂上强调培养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是重中之重。

 以上这三种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学, 是敢于揭示教材内在的矛盾、学生知识和能力发展的矛盾,从而达到发现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教学。 也是通过信息高速传递,打破师生心理状态的平衡、知识水平的平衡的教学,是打破学生知识体系和智能体系平衡的教学,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达到新的平衡,使师生共同获得发展的教学。 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实、细、活、精、新、美”六个原则。  

总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贯穿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去。作为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促进学生有效地建构数学认知结构是数学教学课堂改革的基本思路。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中数学教材教法之我见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挖掘数学新教材中的美学因素及其教育功能
浅谈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