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解答非选择题,不掌握这些答题逻辑,要丢分!


调研发现,学生在解答非选择题时普遍存在逻辑不清、思路不畅的问题,“有力无处使”,不能从问题出发,只会一味依据教材逻辑罗列知识要点。鉴于此,本文从确立答题逻辑的角度探讨如何突破非选择题的答题瓶颈,打通备考的“最后一千米”。



     一、纲举目张:突破答题瓶颈的基本要求

确立答题逻辑,“有话好好说,把话说清楚”,是解答非选择题的基本要求。这里的答题逻辑,是指审题和解题的思路。答题逻辑分为“大逻辑”和“小逻辑”。“大逻辑”是指要点之间的逻辑,包括有几个要点,要点之间如何排列。基于材料信息和问题呈现方式的不同,答题“大逻辑”主要有四种:“事实”逻辑、“问题”逻辑、“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小逻辑”是指要点自身的逻辑,即要点如何展开,包括有几个关键词,如何排列。基于设问指向不同,答题“小逻辑”各异,如描述事物,要求概括“是什么”;阐释事物,要求说明“怎么样”;论证问题,要求分析“为什么”;探究问题,要求回答“怎么办”,等等。不论哪种指向,组织答案时,都要求将学科理论与材料信息结合起来进行演绎分析。其中,在论证问题时,还需要采用“三段论”推理的范式。


“大逻辑”强调“构思”,说的是从哪些层次回答问题,“大逻辑”合理,意味着答案层次清晰、环环相扣;“小逻辑”强调“构答”,说的是这些层次如何展开,“小逻辑”合理,表明论证充分、思维缜密。


纲举目张,“大逻辑”引领“小逻辑”,“小逻辑”呼应“大逻辑”,答好非选择题,两者缺一不可。就当前备考实际来说,答题“大逻辑”是软肋,亟待提高。在备考中,既要重视答题的“小逻辑”,更要重视答题的“大逻辑”。如何确立答题的“大逻辑”是当前解题指导的重要方面。


    二、掌握答题逻辑的基本方法


1.概括材料信息,基于“事实”逻辑答题

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是考试说明规定的基本能力。因此,基于材料信息,依据“事实”逻辑展开分析是答题的基本要求和“铁门坎”。

    

        一般来说,描述信息、探究措施类问题多以基于材料概括的“事实”逻辑回答,此类试题的突出特点是材料信息较为丰富,信息呈现较为具体,材料信息的层次决定答题的层次,材料信息的逻辑直接“呼应”试题的答案。由于这类问题一般没有较为固定的“理论”逻辑支撑,或者说需要考生依据材料信息的逻辑临场重构理论逻辑。因此,忠实于材料信息、基于“事实”逻辑调动和运用知识储备,是解答此类问题最有效的办法。


2.分解设问层次,基于“问题”逻辑答题

为满足作为选拔性考试功能的需求,近年来高考试题经常设置较为复杂的设问,以保持一定的难度和必要的区分度。对于此类问题,切莫“复杂问题简单化处理”,需要灵活运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合理分解复杂设问,“化繁为简”,在分解设问的基础上形成“问题”逻辑,引领问题的分析,做到“条分缕析”。


        一般来说,归因论证类问题多以基于设问分解的“问题”逻辑回答,此类试题的突出特点是材料提供的信息不足以完全支撑问题的回答,设问规定的知识范围也较为宽泛,而设问中蕴含的信息较为丰富,答题时需要进一步分解设问的层次,然后调动和运用相应的学科知识展开分析。2014年北京卷第38题第(4)问也具有典型性,值得大家关注: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说明传统上由政府财政投资兴建地铁,现在为什么要通过市场化引入民间资本。本题的“大逻辑”有三个层次,第一层:为什么要改变地铁投资方式(由财政全额投资到“PPP模式”)?第二层:为什么要引入民间资本修建地铁?第三层:为什么要通过市场化手段引入民间资本?小逻辑为:必然性分析+重要性分析(关键词:财政、民间资本、市场化手段)。

3.拓展知识层次,基于“理论”逻辑答题

高考试题的每个问题要求考生运用的知识类别和形态一般会指明清楚,或宏观布局,或微观具体。为考查学生对理论掌握的深度,考查学生阐释事物的能力,命题人经常设置基于某一具体知识阐释某一问题的问题。考查的具体知识,往往是学科中思维含量大、逻辑层次强的核心主干知识。每年高考都有此类试题,且多为哲学试题。回答此类试题,既需要学生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也需要学生拓展具体知识的层次确立“理论”逻辑展开分析。


        一般来说,阐释类问题多以基于知识拓展的“理论”逻辑回答。此类试题的突出特点是,不仅要求考生对知识本身有深刻的理解,而且着力考查从“普遍”到“特殊”的演绎分析的能力,对思维深度有较高的要求,考生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层次性决定了演绎分析的深度和层次性。2016年全国新课标三套试题都有此类试题。考生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对设问中的限定的“具体知识”的范围、层次把握不全面、不深刻:二是习惯归纳分析,不习惯演绎分析,演绎思维的基本方法掌握不到位。导致回答这类问题时考生的得分差距比较大。演绎分析的基本方法:第一步:根据试题要求,找到需要运用的一般理论(哲学原理或方法论);第二步:以理论要点为线索,按图索骥,在试题材料中寻找与理论要点相对应的有效信息;第三步:用材料中的具体信息“置换”理论要点中的抽象概念及关系(类似于数学中的“代入法”),实现由抽象到具体、一般到个别的转化,从而将理论要点转换成试题答案要点。

4.联系社会实际,基于“生活”逻辑答题

新课标政治试卷,经常设置开放性试题,强调综合性和创新性,侧重考查考生多方面的知识修养和应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审视同一现象和问题,具备综合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回顾全国新课标试卷,历年的第39题第(3)问多为此类问题


        一般来说,开放性问题多以基于现实问题的“生活”逻辑回答,其突出特点是,试题既没有太多的具体材料信息支撑,也没有具体的知识范围提示。从试题的答案来看,探讨解决问题的措施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既要结合试题所提供的材料信息,又要联系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探究的结论不拘泥于基本理论以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是对基本理论和方针政策的具体演绎。回答此类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各种方法寻找理论支撑,并将理论推演到具体实践中,重新组织储存在自己的记忆中的知识体系。这一过程就是我们惯常所说的创造性思维,这对学生的综合知识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达到这一层次,需要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还要理论联系实际,关注时代主题和社会实际,积淀生活常识,形成学科素养。2016年全国新课标三套试题都有此类试题,如甲卷:借鉴十八洞村经验,就推进精准扶贫提出两条建议。乙卷:班级召开“我为英雄点个赞”主题班会,请就如何学习英雄列出发言要点。丙卷:在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为什么要坚定中华文化自信?请列举两条理由。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学生对国家的精准扶贫方略有一定的认识,对英雄人物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对中华文化具有深刻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不同问题的答题“大逻辑”是不同的,答题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据“材料信息呈现的详细与简略”、“设问语句的单一与复杂”来确定。当然,也存在同一问题可以从多种“大逻辑”来分析的,这就需要答题者结合自身特点进行最优选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政治科主观性试题的特点及解法
高考文综复习:“就事论事”无法考查能力
申论作答五大关键点
UC头条
运用“四步法”解主观性试题
超详细申论复习计划!纯干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